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以「聖戰」之名,實現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2020-12-18 騰訊網

公元622年到公元632年,阿拉伯國家宗教領袖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以宗教革命鼓舞和團結阿拉伯各民族、各階層、各部落的人民反對分裂,共同對敵,以「聖戰」之名,建立起強大的阿拉伯國家。經過65次徵戰,穆罕默德最終實現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伊斯蘭教的清真寺

公元前7世紀左右,阿拉伯人還處於原始公社制階段。阿拉伯半島位於草原與沙漠地帶,氣候乾旱,土地貧瘠,絕大多數人都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雖然自然地理條件艱苦,但地理位置卻十分重要,這裡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海上交通的樞紐,所以這裡也成了大國之間長期爭奪的對象。

自6世紀起,拜佔庭與波斯帝國,為了爭奪阿拉伯半島在半島的西南部進行了數次戰爭長期戰爭使得半島西南部遭到嚴重的破壞,古代一度繁盛的阿拉伯南方各城,因為戰爭的破壞,到7世紀時,已經是一片荒涼的景象,人們為了逃避戰亂紛紛遷徙,使得土地荒蕪,灌溉系統幾乎全部廢棄,城市再不復往日的繁華,一片蕭條,印度等地的大宗貨物再也不由葉門經半島而進入地中海,而是改經波斯灣,上溯兩河流域至小亞細亞進入地中海。

阿拉伯半島地理位置

傳統商路的改變進一步加劇了阿拉伯社會固有的經濟危機和社會矛盾。許多原本依靠過境貿易生活的平民,失去了經濟來源,更加貧困。如駝夫、搬運夫這以及以保護商隊為業的人,在商路改道後,無以為生。另外,阿拉伯社會內部各階級之間的矛盾也變得更加尖銳與突出。此時的阿拉伯半島社會已經是處於內外矛盾交織、社會危機四伏的狀況下了,只有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狀態下的阿拉伯半島統一起來,才能夠抵禦外族的入侵,解決當前的各種社會危機,促進阿拉伯半島的經濟社會發展。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穆罕默德創建了伊斯蘭教,建立起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並率領阿拉伯人,從公元622年到公元632年,經過10年「聖戰」,統一了阿拉伯半島。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是麥加城古萊西部落中的一名商人,多年的經商,讓他熟悉了猶太教、基督教以及半島上的其他宗教的宗教思想。公元610年,他參考了當時阿拉伯半島的社會情況和民族特色,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伊斯蘭」教。在他創立的伊斯蘭教教義中,原本是古萊西部的主神的安拉被奉為宇宙唯一之神,而他是主神派到人間的「真正使者」也是最偉大的帶領人們信奉安拉的「先知」。主張以一神崇拜代替多神崇拜,號召當時的人們要服從安拉和他的使者;提出阿拉伯人應該團結一致對敵,打破一直存在於阿拉伯之間的血緣壁壘,希望各民族之間能夠放下成見,團結一致,以期實現阿拉伯半島的統一;提出禁止利息、賑濟災民、寬待和釋放奴隸等社會改革,以此來緩和社會矛盾。

作為真神安拉的使者的穆罕默德

這為穆罕默德贏得了廣大平民的支持,但是,穆罕默德的某些改革以及創立的伊斯蘭教,與麥加貴族的利益產生了衝突,他的傳教活動受到了他們的反對與阻撓;尤其是信奉多神教的古萊什部落貴族的強烈反對,他本人也遭到他們的迫害。穆罕默德的事業才剛剛起步,當然無法與那些實力強大的貴族們相比,為了躲避麥加貴族的殘害,穆罕默德讓信徒們信徒們遷入耶斯裡卜(後改稱麥地那)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遭到麥加統治者的搜捕,只好被迫前往麥地那。在當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穆罕默德繼續傳教,並建立了宗教公社,在公社內,沒有階級、地域、民族和部落之分,組建由穆斯林組成的武裝,高舉「聖戰」的旗幟,決定用武力與麥加貴族抗衡。自此,穆罕默德開始了他統一阿拉伯半島的徵程。

麥地那

穆罕默德遷至麥地那後,並沒有減緩麥加貴族的怒火,反而使得麥加貴族對伊斯蘭教的發展更加深惡痛絕,多次製造事端。為了鞏固現有的麥地那宗教公社,並打擊麥加貴族,穆罕默德決定主動出擊,以攻為守,並將麥加貴族的商隊作為首要打擊目標。

最初,穆罕默德的幾次行動都撲空。公元624年3月,他收到消息,前往敘利亞商亞的古萊什貴族的商隊即將返回,便派300人前往截擊。商隊的人聽聞穆罕默德的行動,立馬更改路線。穆罕默德率領部隊與麥加援軍在白德爾相遇,雙方發生了首次激戰,穆罕默德率領的穆斯林軍隊取得了勝利,殲滅了麥加軍隊將近千人,繳獲了100匹馬和700峰駱駝。這一戰,是穆罕默德與麥加貴族之間的第一次正式較量。戰爭的勝利,打擊了麥加貴族的氣焰,增長了穆罕默德以及穆斯林的作戰信心,同時這也是一次對穆斯林宗教犧牲精神的考驗。

兩軍交戰

麥加貴族不甘心白德爾的慘敗,為了復仇,他們拿出5萬金幣擴充軍備,重整旗鼓,等待機會與穆罕默德再次交戰。公元625年,麥加貴族派出一支3000人的隊伍,向麥地那出發。在敵人即將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穆罕默德沉重應戰,帶領1000人出城迎敵。與麥加軍隊在伍候德山谷交戰。戰爭中,穆斯林軍隊中出現了士兵不聽指揮的情況,有的臨陣脫逃,而有的則不顧戰況,哄搶戰利品,使得穆罕默德陣營軍心大亂,傷亡70多人,穆罕默德也在戰爭中受傷,戰爭局面一度偏向麥加軍隊。但穆罕默德認為還有迴轉的餘地,帶著傷堅持指揮作戰,最終逼退了麥加貴族軍隊。此戰讓穆罕默德認識到,麥地那附近的猶太部落是穆斯林戰鬥力低下的關鍵,同時也是自己的一大心腹之患。對此,他採取強硬的手段,徵服、鎮壓、或是驅逐猶太部落,掃清猶太部落這一大的隱患。

猶太人

兩年後,被穆斯林逼走的猶太人與麥加貴族聯合組建了一支3萬人的大軍,再次進攻麥地那。上次戰敗讓穆罕默德記住了教訓,這一次他決定據城堅守,並且實現讓士兵在城北挖了一條寬闊的壕溝,以抵禦敵人的進攻。開戰後,城內殘餘的猶太部落串通敵軍,使得穆罕默德受到前後夾擊,幸有事先挖好的壕溝,作為防禦,穆斯林軍在敵人的進攻下堅持了一個多月,後因為酷暑颶風,麥加軍隊不得不撤退。這次作戰也被稱為「壕溝大戰」。它使得穆罕默德與麥加貴族的對抗轉入戰略進攻階段。

敵軍撤退後,穆罕默德再次對猶太人進行了清掃,拔出了他們在麥地那的最後據點。為了發育壯大自己,並與麥加貴族籤訂停戰協議。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徵服殘餘的猶太人部落,以解除了自己的後顧之憂。此後又向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擴張勢力。又通過各種外交手段,與周圍私房部落保持友好關係,為進攻麥加做準備。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領1萬大軍,聲勢浩大的向麥加出發。聞訊的麥加貴族,由於害怕而紛紛出逃,穆罕默德到達時,麥加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座空城,穆斯林軍隊幾乎沒有花費力氣就佔領了麥加。兩周後,塔伊夫鎮部落首領企圖偷襲麥加城,集結了3萬人,不過最後還是被穆罕默德帶領大軍擊敗了。穆罕默德乘勝追擊,包圍了塔伊夫鎮,經過二十幾天的戰鬥,終於迫使其投降。

現代麥加城

麥加之戰的勝利,使得斯蘭教的影響力擴大,推動了其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播,許多阿拉伯人主動要求加入伊斯蘭教,很快,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代替原來阿拉伯人的信仰,成為了阿拉伯半島的第一大宗教。公元631年,許多阿拉伯半島的使團都爭先恐後的來到麥地那,向穆罕默德表示歸順。基督教和猶太教居民也來到麥地那,與他籤訂合約。此年夏天,穆罕默德率領3萬穆斯林遠徵敘利亞,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大規模的率領軍隊遠徵,但因為天氣炎熱,又路途遙遠,加之穆罕默德自己也年老體衰,行至敘利亞邊境後,與敘利亞籤訂合約而還。

百萬穆斯林赴麥加朝拜

結語

穆罕默德以耶斯裡卜為據點,以「聖戰」之名,多次進行徵戰,鞏固了他以伊斯蘭教為基礎創立的宗教合一的政權,最終讓分裂的阿拉伯半島走向統一,他的一系列活動也被人稱為「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穆罕默德之所以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阿拉伯半島的統一,除了當時波斯與拜佔庭兩國經過長年戰爭,遭到外敵入侵,國內防抗實力抗爭不斷導致國力不濟,從而減弱了對阿拉伯半島的影響與控制外,主要還在於穆罕默德抓住了當時阿拉伯半島主要的經濟、政治矛盾,順應社會需求,創立了伊斯蘭教,並以此為革命的動力,調動了阿拉伯人的精神因素從而促使阿拉伯半島由分裂走向統一。

參考資料

《外國古代50個經典戰例評析》

相關焦點

  • 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在內外矛盾交織、社會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只有把分裂的阿拉伯半島統一起來,才能抵禦外族入侵,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伊斯蘭教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它點燃了旨在統一阿拉伯半島的第一場「聖戰」。 穆罕默德於公元610年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在傳教活動中受到麥加貴族的迫害。
  • 阿拉伯半島的國家富得流油,為什麼葉門卻偏偏是極度貧困國家?
    為對抗薩珊波斯,擴大自身影響力,羅馬帝國皇帝不斷派基督教傳教團到阿拉伯半島傳教。考慮到葉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公元4世紀,基督教傳到葉門,並在葉門繁盛一時。不過伊斯蘭教到來後迅速成為葉門唯一的宗教。就在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不斷交戰的時候,7世紀上半葉,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後迅速崛起。628年,穆罕默德派傳教士到葉門傳教,伊斯蘭教開始在葉門傳播。兩年後,穆罕默德光復麥加,葉門的主要部落紛紛向穆罕默德表示歸順。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一):歷史沿革1
    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埃及的混亂以及拜佔廷和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地處商路中段,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敘利亞,南通葉門的交通樞紐,商業城市麥加因此而變得繁榮起來。穆斯林認為是在公元610年開始,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
  • 伊斯蘭教帝王史:成就了'世界級宗教,孕育了倭馬亞帝國
    穆斯林公社的建立成為阿拉伯統一國家出現的先聲,並且使得穆罕默德有了一定的實力去和麥加貴族發動戰爭。公元627年的"壕溝之戰"正是麥加貴族和麥地那穆罕默德宗教勢力之間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在取得"壕溝之戰"的勝利後,穆罕默德已經意識到麥加貴族對於自己的宗教團體已經沒有任何有效的抵抗能力。
  • 阿拉伯半島:一個幾乎沒有城市化的文化的地域
    引言在穆罕默德所取得的成功和伊斯蘭教的擴張過程中,廣袤的阿拉伯半島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呢?對此做出回答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衛星地圖上的阿拉伯半島無疑,正是在敘利亞的城鎮裡,而不是在阿拉伯半島本身,穆罕默德在得到神祇的啟示之前首次接觸到猶太人和基督教徒的圈子。
  • 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是怎樣形成的
    穆罕默德的創立的伊斯蘭教同基督教、佛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但是,同基督教、佛教的歷史比較,伊斯蘭教的歷史遠為後出。伊斯蘭教是7世紀中期在阿拉伯半島傳布開來的一種宗教。它的創始人是麥加貴族世襲出身的穆罕默德。後來,伊斯蘭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 沙特家族本來生活在貧瘠之地,他們是如何發跡,成阿拉伯老大的
    作為靠石油發家的伊斯蘭國家,沙特坐擁麥加和麥地那兩座聖城,成為阿拉伯世界實至名歸的領袖。 按說,作為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代,曾經建立起漢志王國的哈希姆家族,更有資格當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可為什麼沙特能取代哈希姆家族,建立起強大的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呢?
  • 聖戰的運作機制
    伊斯蘭在這一點上就比其他宗教更強,其他宗教只有後世獎賞而沒有今世的獎賞。同樣是販賣死後的美好生活,佛教是直銷,伊斯蘭是傳銷。佛教賣出去,收到香火錢就完成任務了,但這對伊斯蘭只是第一步,它下面就要你去聖戰。佛教只要錢,伊斯蘭要命。佛教許諾的來世根本實現不了,伊斯蘭卻能通過聖戰把畫的餅變成真餅。用這樣的方式,伊斯蘭國家被打造成了聖戰機器。
  •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622-632年=深棕色=10年裡:穆罕默德創建伊斯蘭教,並且迅速的統一阿拉伯半島。632-661年=棕紅色=29年裡:四大哈裡發(Rashidun Caliphate )在中東和北非迅速擴張。661-750年=淺黃色=89年裡:倭馬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 )向亞洲,北非,歐洲的迅速擴張。
  • 伊斯蘭世界的宗教與國家 | 哈全安
    另一方面, 在文明時代, 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 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伊斯蘭教的產生, 根源於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的特定歷史環境, 集中體現阿拉伯人從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深刻變革, 堪稱宗教形式的社會革命。
  • 阿拉伯世界為何不能實現統一,組成一個國家?
    目前全世界有22個阿拉伯國家,總人口大概4億多人,分布在西亞和北非的廣泛地區。在歷史上曾經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帝國,稱霸中東六百多年,最終被蒙古人所滅,之後這個阿拉伯地區皆被外族所統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崩潰後,主要區域被英法等殖民者託管,二戰之後諸相繼獨立。
  • 穆罕默德是如何創立伊斯蘭教的?
    伊斯蘭教自創立起,僅用了1400多年的時間,就擁有17億多的信徒(穆斯林),是世界第2大宗教,也是世界上信徒增長最快的宗教。伊斯蘭教的創始人叫穆罕默德,571年出生於阿拉伯半島麥加城古萊氏部落的哈希姆家族。
  • 在土豪國扎堆的阿拉伯半島上葉門為何會成為戰亂貧窮的另類
    面積約320萬平方公裡的阿拉伯半島是世界第一大半島。阿拉伯半島位于波斯灣南面、紅海東面,阿拉伯半島的南面是阿拉伯海。這個世界第一大半島上分布著沙特、葉門、阿曼、阿聯等多個國家。絕大多數關於世界歷史的書籍開宗明義就是講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
  • 縱觀中東 | 中東回溯: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的興衰史
    此外,該城尚有被人們視為天降聖物的黑色隕石和克而白古寺,因而成為半島的宗教祭祀中心。位於麥加以北的雅特裡布也是1座商貿之城。因地處綠洲,盛產椰棗、穀物和蔬菜。公元最初幾個世紀,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尚處在文明世界的邊緣。貝杜因人逐水草而居,以遊牧為生,但因自然環境惡劣,經濟基礎相當脆弱,駱駝和椰棗是貝杜因人經濟生活中的兩大支柱。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 阿拉伯之春已過去十年
    在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嚴酷的現實與海灣君主制,歐洲和美國的局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於媒體,衛星頻道和社交媒體,其中最主要的是Facebook,廣大民眾現在暴露於此。 半島電視臺於1996年底成立,現已成為代表穆斯林兄弟會的聖戰媒體,它在各個國家傳播了示威活動和對當局的起義。2010年底的阿拉伯世界就像一個粉桶,周圍有半島電視臺的火光。布阿齊茲是點燃群眾的火花。
  • 阿拉伯世界為何沒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阿拉伯世界是指以阿拉伯人為主要族群的國家,他們有著相似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絕大部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 阿拉伯國家共包含22個國家,總面積1313萬平方千米,截止2016年總人口4.06億)第一個原因:阿拉伯人是一個語言宗教共同體而並非民族血緣群體。阿拉伯世界沒有一個主體民族作為統一的力量核心。
  • 淺聊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
    所以在穆罕默德思考解決當時其社會面臨的問題時,很大程度上應是借鑑了以上三者的宗教與崇拜觀念的。但由於穆罕默德在受到啟示之前,他只是一個目不識丁的中年商人,一定程度上還有靠女人起家的嫌疑。所以他初期布道絕非易事。以至於最開始的皈依者主要局限在家境富庶的青年人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