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2020-12-23 騰訊網

公元6—7世紀,阿拉伯半島正處在社會激烈動蕩和變革時期,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各氏族部落之間、民族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特別是拜佔庭、波斯和阿比西尼亞等帝國長達幾個世紀的侵略戰爭,給阿拉伯半島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在內外矛盾交織、社會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只有把分裂的阿拉伯半島統一起來,才能抵禦外族入侵,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伊斯蘭教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它點燃了旨在統一阿拉伯半島的第一場「聖戰」。

穆罕默德於公元610年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在傳教活動中受到麥加貴族的迫害。

為了避免重大損失,穆罕默德毅然決定將信徒分批遷往麥地那。公元622年,穆罕默德也前往麥地那,在當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繼續傳教,並建立不分階級、地域、民族和部落的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組建穆斯林武裝,用武力與麥加貴族抗衡,開始了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穆罕默德遷至麥地那後,麥加貴族對伊斯蘭教的發展深惡痛絕,頻頻滋事。為了打擊麥加貴族,鞏固麥地那宗教公社,穆罕默德採用以攻為守的戰略策略,打擊、攔截麥加貴族的商隊,癱瘓麥加的商業。但他幾次率隊出徵均撲了空。公元624年3月,當他得知古來氏人派往敘利亞的大商隊即將返回麥加時,即派300人前往截擊。商隊聞訊改變了路線。穆罕默德率部在白德爾與麥加援軍相遇,經激戰首戰獲勝,殲滅麥加貴族軍隊近千人,繳獲100匹馬和700峰駱駝,打擊了敵人的銳氣,大長了穆斯林的威風,同時也考驗了穆斯林為宗教犧牲的精神。

麥加貴族在白德爾慘敗後,為重整旗鼓,伺機復仇,拿出5萬金幣擴充軍備。公元625年3月,麥加貴族軍隊3000人攻打麥地那。在兵臨城下的危急之際,穆罕默德沉著應戰,親率1000人出城迎敵。兩軍在伍侯德山谷交戰。由於穆斯林軍中有的臨陣脫逃,有的擅離職守,使得軍心不振,陣腳大亂,傷亡70多人,穆罕默德也受了傷。此戰,使穆罕默德認識到,要鞏固提高穆斯林軍的戰鬥力,必須徵服麥地那周圍各部落,掃清猶太教部落的隱患,爭取猶太教徒皈依伊斯蘭教,對不從者採取驅逐、鎮壓等手段,迫其離開麥地那。

公元627年3月,麥加貴族經兩年準備,組建了萬人大軍,再次進犯麥地那。穆罕默德吸取伍侯德失利的教訓,據城堅守。他派人在城北開闊地挖了一條寬闊的壕溝,防禦敵軍侵犯。在敵大兵壓境之時,城內猶太部落與麥加軍隊串通,使穆斯林軍腹背受敵,處境十分危急,但幸有壕溝防禦,堅守一個多月未被攻破。後因酷暑颶風,使麥加軍隊人心惶惶,不得不撤退。敵軍剛一撤退,穆罕默德就立即進攻古來祖猶太部落,拔除了異教徒在麥地那的最後據點。此後,穆罕默德與麥加人達成停戰協議。穆罕默德為確保麥地那安全,開始集中力量徵服麥地那周圍的猶太部落,肅清殘餘力量,並於公元628年5月攻克猶太人勢力較大的海巴爾城,迫使其他地區猶太部落投降,從而解除了後顧之憂。隨後,他開始向巴勒斯坦、敘利亞方向擴張穆斯林勢力。公元629年5月,穆罕默德派其義子裁德率3000軍隊徵伐巴勒斯坦。雙方在死海附近的穆塔交戰,穆斯林軍隊被擊敗。但這並沒有使穆罕默德氣餒,他通過各種外交手腕,加深了與四方各部落的聯絡,使其——歸順;對周圍的強國,則派出使節,增強友好關係,以期安定四方,為進攻麥加做好充分準備。

公元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軍1萬餘人向麥加進軍。穆斯林將士鬥志昂揚,聲威大震,麥加貴族聞風喪膽,潰不成軍,麥加成了一座空城,穆斯林軍和平進入麥加城。進城後,穆罕默德處決了少數極端仇視並殘害穆斯林的頑固分子,對廣大市民進行了安撫。

兩周後,麥加東南的塔伊夫鎮部族首領集結了3萬人企圖偷襲麥加。穆罕默德聞訊率領1.2萬人出城迎敵,在侯乃尼山谷遭敵軍伏擊,經頑強戰鬥,擊潰敵軍,乘勝追擊,包圍塔伊夫城,經3個星期攻城作戰,迫敵求降。麥加之戰的勝利,極大地推動了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播,大批阿拉伯人紛紛加入伊斯蘭教,使伊斯蘭教成為阿拉伯半島居統治地位的宗教。公元631年,來自阿拉伯半島各地的使團爭先恐後地到麥地那表示友好和歸順,基督教和猶太教居民也派代表團前來籤訂和約,願以納貢形式求得寬容。同年夏,穆罕默德率領3萬軍隊,冒著酷暑炎熱,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遠徵,企圖徵服拜佔庭帝國統治下的敘利亞。遠徵軍因長途跋涉,天氣酷熱,士兵厭戰,加之穆罕默德年老體衰,行至敘利亞邊境的塔布克就停止了前進。雙方不戰而和,籤訂了和約。和約允許異教徒保持原有信仰,但每年必須繳納一次人丁稅。這一先例在非伊斯蘭教地區產生深遠影響。632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穆罕默德在遷往麥地那後的10年傳教和建國過程中,以「聖戰」的名義,先後作戰65次,其中親自帶兵出徵達27次,為鞏固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實現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馬克思和恩格斯將穆罕默德這個時期的創教活動,稱之為「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

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取得勝利,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首先,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是以宗教革命為動力,打破部落割據,制止了血親仇殺,適應了阿拉伯社會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使阿拉伯半島由分散走向統一,從而促進了阿拉伯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並為商業活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因此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擁護和支持。

其次,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一開始,穆罕默德就通過布道活動,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組織穆斯林大軍,推行一系列軍事、政治,宗教制度,使參戰者意志統一,目標明確,把進攻麥加看成是爭取自身解放的鬥爭,是為「真主」而戰,從而為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隨著戰爭的發展,穆罕默德在不同時期,根據敵我雙方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策略手段。對反對派,他採取克制和靈活的策略,爭取歸順者,打擊頑固者;對猶太人根據不同時期鬥爭的需要,分別採取聯合、安撫和排擠、打擊的策略。由於戰爭指導符合戰爭實際,使穆斯林軍隊由弱到強,最後戰勝了強大的敵人,實現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此外,穆罕默德在作戰中身先士卒,衝鋒陷陣,英勇善戰;在情況險峻的時候,鎮定自若,毫不動搖,沉著應戰;對待穆斯林軍隊官兵,紀律嚴明,態度和藹,表現出非凡的統帥才能,贏得了廣大穆斯林的擁護和愛戴,堅定了他們必勝的信心。這也是穆罕默德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以「聖戰」之名,實現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公元622年到公元632年,阿拉伯國家宗教領袖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以宗教革命鼓舞和團結阿拉伯各民族、各階層、各部落的人民反對分裂,共同對敵,以「聖戰」之名,建立起強大的阿拉伯國家。經過65次徵戰,穆罕默德最終實現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 阿拉伯半島的國家富得流油,為什麼葉門卻偏偏是極度貧困國家?
    ▲阿拉伯半島國家人均GDP,葉門掉隊與阿拉伯半島上的富國相比,儘管不在波斯灣沿岸,但葉門地理位置反而更加優越,葉門扼守蘇伊士運河到印度洋的出口處—亞丁灣和紅海,每天經過這裡的各國商船不可計數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葉門古代曾經是亞洲和歐洲商業活動的中轉站,來自亞洲和歐洲的商船有的需要在葉門港口停靠補給,有的商船從葉門上岸將貨物再通過陸路運輸運往阿拉伯半島北部。
  • 伊斯蘭教創立之前的阿拉伯半島是什麼樣子|文史宴
    他們的目標是紅海另外一邊的阿拉伯王國希木葉爾(Himyar)。希木葉爾已經在阿拉伯半島的南部存在了 600 年,並逐漸擴張,直到它控制了其阿拉伯半島西南角的古國和阿拉伯中部的肯德(Kindites)部落。希木葉爾人和阿克蘇姆人是有一些共同點的;幾個世紀以來,他們通過非洲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窄海峽往來遷徙,由此海峽兩岸產生了很多「非洲阿拉伯王國」。
  • 在土豪國扎堆的阿拉伯半島上葉門為何會成為戰亂貧窮的另類
    面積約320萬平方公裡的阿拉伯半島是世界第一大半島。阿拉伯半島位于波斯灣南面、紅海東面,阿拉伯半島的南面是阿拉伯海。這個世界第一大半島上分布著沙特、葉門、阿曼、阿聯等多個國家。絕大多數關於世界歷史的書籍開宗明義就是講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
  • 阿拉伯半島:一個幾乎沒有城市化的文化的地域
    引言在穆罕默德所取得的成功和伊斯蘭教的擴張過程中,廣袤的阿拉伯半島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呢?對此做出回答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衛星地圖上的阿拉伯半島無疑,正是在敘利亞的城鎮裡,而不是在阿拉伯半島本身,穆罕默德在得到神祇的啟示之前首次接觸到猶太人和基督教徒的圈子。
  • 阿拉伯世界為何沒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東亞儒家文明與西方文明都有一個統一的大國作為力量中心,相較而言伊斯蘭文明地區一盤散沙,戰亂不斷,沒有一個大國可以作為力量中心。(中東地區的強國:埃及、土耳其、以色列、沙特及伊朗)為何阿拉伯人就不能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形成一個力量中心呢?
  • 阿拉伯世界將來有沒有希望統一?
    阿拉伯世界沒有希望統一,不管是真正的統一為一個國家,還是組成類似蘇聯或者歐盟一樣的聯盟,阿拉伯世界都無法做到。不僅因為自身矛盾重重,域外大國也不允許其統一。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一):歷史沿革1
    1.帝國的建立狹義的阿拉伯民族是指源於阿拉伯半島沙漠和半沙漠地帶的遊牧民族,不論是根據猶太教的《聖經》還是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的記載,都認為他們和亞伯拉罕有血緣關係,語言分類中也同屬於閃含語系。原來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島中的以家族為基礎的部落。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而阿拉伯半島北邊有兩個強大的帝國,一個是東羅馬帝國,一個是薩珊波斯帝國。這兩大帝國為爭奪霸權發生了長達幾百年的戰爭。雙方勢均力敵,誰也無法消滅對方。▲阿拉伯半島在東羅馬帝國與薩珊波斯帝國的對峙下崛起正是兩大帝國的戰爭使得歐亞傳統商路被迫轉移到了更為安全的阿拉伯半島西岸,商人們在歐亞大陸之間做生意,途經這裡需要阿拉伯人的駱駝運送貨物,還需要食物和淡水補給,商業的興旺為麥加和麥地那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 同樣是阿拉伯半島國家,為什麼別的富得流油,葉門卻窮困潦倒?
    阿拉伯半島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矛盾的地區,放眼望去,不是漫漫黃沙就是無邊的戈壁,水資源稀少,但是那裡卻富國林立,沙特、阿聯、卡達、科威特這些土豪國家,依靠著沙漠底下的石油和天然氣,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富得流油。但是有一個國家例外——葉門。
  • 1.5億人的阿拉伯世界,實則一盤散沙?未能統一的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但東亞的儒家文明與西方文明都有一個統一的大國作為力量中心,而伊斯蘭文明(阿拉伯世界)則是一盤散沙,戰亂不斷,沒有一個大國可以作為力量中心。 他們雖然具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和宗教信仰,但是情況各異,歷史的阿拉伯帝國從阿拉伯半島開始以宗教為旗號迅速擴張,大水漫灌般的統治不牢固,靠武力徵服和文化鎮壓以及宗教侵蝕來統治的社會自然也是矛盾重重。
  • 伊斯蘭教興起前,「蒙昧時代」的麥加,克爾白是部落統一的象徵!
    阿拉伯半島位於亞洲的西南部,北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接阿拉伯海,西臨紅海,東瀕波斯灣,面積達300多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地理的差異,導致古代阿拉伯半島形成鮮明的對照經濟區域:沿海地區有灌溉農業和香料貿易,中部和北部地區則是逐水草而居的貝都因人。阿拉伯人把伊斯蘭教興起前的時代叫做「蒙昧時代」,特指阿拉伯人沒有天命、先知和天啟經典的時期,以示同伊斯蘭時代的區別。「蒙昧時代」的阿拉伯半島的歷史,從廣義上說可以分為南北史。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阿拉伯帝國1
    原來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島中的以家族為基礎的部落。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埃及的混亂以及拜佔廷和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地處商路中段,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敘利亞,南通葉門的交通樞紐,商業城市麥加因此而變得繁榮起來。
  • 五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為何負多勝少?
    這樣的行為自然引起了土著阿拉伯民族的不滿。他們聯合起來,向猶太人發動了進攻,中東戰爭爆發了。阿拉伯為何負多勝少猶太人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前後共有五次。這五次大戰,基本都以以色列取勝而告終,阿拉伯國家雖也一度給予以軍重創,但難以改變自身在整場戰爭中的頹勢。那麼這裡問題來了,為什麼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從以色列身上佔不到便宜呢?
  • 阿拉伯世界被以色列隔開,能否修建大橋,連接西亞和北非
    鼎盛時期的疆域也非常遼闊,基本就是西亞和北非地區,還包括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總面積約1300多萬平方公裡。後來阿拉伯帝國滅亡,這些阿拉伯人生活的地區也沒有分散,而是逐漸被奧斯曼帝國納入了版圖。由此可見,從七世紀,到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瓦解,阿拉伯世界基本處於一個整體,所以可以說這些阿拉伯國家有著統一的基礎。而且這些阿拉伯人也確實有著統一的願望。
  • 金知玧:韓國年輕一代對朝鮮和半島統一的看法更加現實
    韓國民眾在此問題上的思考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朝鮮的印象以及對半島統一事業的看法。為了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針對韓國民眾如何評估朝鮮半島爆發戰爭可能性這個問題連續7年進行了調查。雖然在過去7年裡,韓國民眾在戰爭爆發問題上的看法並沒有出現太大變化,不過將調查結果根據不同年齡層進行分解後,我們得出了更加有趣的結論。
  • 阿拉伯人與阿拉伯帝國2
    最強盛的時候,它甚至統治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南部。賽伯伊人是最早的航海家和國際商人,灌溉了南部阿拉伯絕大部分土地的著名的馬裡卜大壩,也是由他們修建的。透過《聖經》上著名的示巴女王和所羅門的故事,約略可以看出這個王國的繁榮與富足。在其後,代替賽伯伊王國的希爾木葉王國,其統治則一直持續到公元6世紀上半葉左右。
  • 三分鐘了解西班牙歷史,從羅馬帝國到阿拉伯帝國
    然而隨著阿拉伯人的興起,西班牙地區的宗教版圖發生了變化--公元7世紀時,一支穆斯林軍隊橫渡直布羅陀海峽入侵西哥特並殺死了西哥特國王,將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變成阿拉伯帝國的總督區。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阿拉伯總督區很快成為科爾多瓦哈裡發國家,歐洲人稱之為西薩拉森帝國,中國古代則稱之為白衣大食。一個歐洲最西部的國家居然在中國史書上有專門的名字,從中可以看出這個國家有多繁榮。
  • 埃及和敘利亞組成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為什麼3年就解體了?
    ▲阿拉伯帝國擴張圖,這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統一阿拉伯世界的國家阿拉伯人在7世紀曾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帝國,但幾個世紀後阿拉伯帝國逐漸被來自中亞的突厥人取代。自此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對於英國來說,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不利於它染指中東,因而在拉攏沙特貴族反抗奧斯曼的時候,英法兩國秘密地將西亞的廣大地區瓜分了,沙特建立統一阿拉伯國家的夢想也就破滅了。費薩爾領導的敘利亞軍隊儘管堅決反對英法的秘密協議,想要英法等國承認敘利亞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力量懸殊太大最終被法國鎮壓。
  • 同在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為什麼不能吞併葡萄牙?
    僅三年時間,除了北部沿海的一小塊地區,半島大部都被阿拉伯帝國所統治,連帶的還有大量的基督教人口。進入半島的穆斯林雖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他們卻屬於阿拉伯、柏柏爾等數個民族,共同的信仰並不能完全調和民族間的矛盾。另一方面,穆斯林徵服者和基督教居民的矛盾也日趨尖銳。利用這一機會,718年,流亡北方的哥特貴族建立了阿斯圖裡亞斯王國,向穆斯林發動進攻,意圖奪回半島南部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