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就是阿拉伯人創建的,阿拉伯語也因而是聯合國的六大工作語言之一。
但是,阿拉伯語卻不像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中文這五種語言有一個讓人熟知的代表性國家,現今世界上在西亞、北非分布了20餘個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帝國擴張圖,這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統一阿拉伯世界的國家
阿拉伯人在7世紀曾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帝國,但幾個世紀後阿拉伯帝國逐漸被來自中亞的突厥人取代。自此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
近代以後,在英法等西方國家的蠶食和分而治之的影響下,塞爾柱突厥人控制的西亞和北非出現了若干個阿拉伯國家,如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國。
這些新獨立的阿拉伯國家為了抵禦西方國家的入侵而謀求聯合,但由於西方國家幹涉以及自身內部分歧,並沒有真正實現阿拉伯國家的大聯合。只有幾個國家短暫聯合過,如埃及和敘利亞在1958年成立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但是阿聯卻僅僅存在了3年就宣告解體。
到底有哪些原因使得兩國要聯合,又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兩國分道揚鑣?
一、一體與分化
古代的阿拉伯半島因為是東西方交流的中轉站,遭到了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的入侵。為了阿拉伯人的利益,穆罕默德創建了伊斯蘭教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他的繼任者們不斷向外徵戰,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隨著帝國的擴張,阿拉伯人以及伊斯蘭教遍布了西亞、北非的廣大地區。
▲阿拉伯帝國就是從兩大帝國的夾縫中發展起來
共同的語言和信仰成為維繫阿拉伯人團結的紐帶。即使以塞爾柱突厥人為主導的奧斯曼帝國興起,也沒有改變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奧斯曼帝國為了能夠有效統治阿拉伯人而接受了伊斯蘭教。在最鼎盛的時候,北非以及西亞除了沙特及其之南的阿拉伯半島地區都歸奧斯曼帝國控制。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疆域,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都在它的統治之下,沙特除外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近代以來,伊斯蘭文化的自我優越性抵制了西方先進科技的傳入,導致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在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的衝擊下,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如英國1882年佔領了埃及。
當20世紀初席捲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因為與俄國在黑海的矛盾,以及德國贈送軍艦、修築鐵路等誘惑,選擇站在了德國一方對英法作戰。
英國當時主要兵力都在應對德國的進攻,因而無法牽制奧斯曼。英國拉攏沙特的阿拉伯貴族們一起對抗奧斯曼土耳其,並許諾他們戰後可以建立一個以沙特為主導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在英軍的支持下,來自沙特的貴族先後控制了伊拉克、約旦等地區,其中沙特貴族費薩爾率部隊佔領了敘利亞地區,定都大馬士革。西亞從此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控制。
對於英國來說,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不利於它染指中東,因而在拉攏沙特貴族反抗奧斯曼的時候,英法兩國秘密地將西亞的廣大地區瓜分了,沙特建立統一阿拉伯國家的夢想也就破滅了。
費薩爾領導的敘利亞軍隊儘管堅決反對英法的秘密協議,想要英法等國承認敘利亞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力量懸殊太大最終被法國鎮壓。費薩爾也被廢黜,敘利亞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但是敘利亞人民的反抗鬥爭一直未停止,如1925年爆發的全國性反法大起義。
▲奧斯曼中東諸國分離和各地區成為英法殖民地的時間
一戰後的奧斯曼帝國僅剩下很小的一塊領土—土耳其。在英法的壓力下,凱末爾領導土耳其贏得了獨立並進行了世俗化改革,廢除了伊斯蘭教的國教地位。本來土耳其和阿拉伯人的民族不同,兩者關係依靠伊斯蘭教來維繫。土耳其取消伊斯蘭教的國教地位後,它就再也無法被阿拉伯世界認同。
埃及在一戰後趁世界各地民族運動高漲的時機也爆發了爭取獨立的「華夫脫運動」,但最終只是取得了有限度的獨立,其中外交、軍事等方面仍然被英國控制。
二、獨立與分歧
在英法兩國的入侵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難以建立,因而各地區開始各自為戰獨立建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因為對德國的進攻準備不足迅速投降。趁此機會,掌控敘利亞的法軍司令宣布敘利亞獨立,1943年敘利亞舉行了大選,敘利亞著名的民族運動領導人舒克裡·庫阿特利當選為首任總統。
舒克裡·庫阿特利領導敘利亞堅持對德作戰並積極謀求民族的獨立,1946年法軍撤出敘利亞,敘利亞實現了獨立,建立共和國。而後黎巴嫩、約旦、伊拉克等君主制國家也相繼獨立。
到了50年代,埃及的納賽爾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為埃及贏得了獨立,但是蘇伊士運河仍然掌控在英國手裡。
西亞諸國基本都是阿拉伯國家,民族和信仰相同容易抱團。為了打破阿拉伯各國的團結,操控中東各國的油氣資源,英法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以色列的建立讓阿拉伯諸國如鯁在喉。
▲以色列位置,其西南邊是埃及,東北側是敘利亞
在阿拉伯國家眼裡,以色列是佔據了阿拉伯人的地盤,所以它們聯合起來入侵了以色列。但是新生的以色列在英美的支持下竟然打敗了阿拉伯國家聯軍,由此在阿拉伯國家林立的中東站穩了腳跟。弱小以色列的勝利,給阿拉伯諸國聯合提供了可能性。
在這種形式下,為了抵禦外在的威脅加強阿拉伯世界內部的合作,埃及總統納賽爾提出了「泛阿拉伯主義」,強調阿拉伯民族的整體性、世俗化,共同來消除英美等國的殖民侵略。
納賽爾政府是推翻原來的國王建立起來的民主政權,沙特王室作為一個君主制政權對埃及保持著警惕的態度,害怕埃及的政變會影響自身的統治。沙特提出了「泛伊斯蘭主義」,強調伊斯蘭世界的宗教特性,注重穆斯林兄弟情誼,忽略各民族的利益,來對抗納賽爾的泛阿拉伯主義。
中東諸國中伊拉克、約旦等君主制國家都反對納賽爾的泛阿拉伯主義,黎巴嫩、敘利亞等民主制國家則支持納賽爾的主張,尤其敘利亞因為自身的困境迫切希望與埃及聯合。
三、壓力與聯合
獨立後的敘利亞既和以色列接壤又和土耳其接壤,而且它和這兩個國家的關係都不好。敘利亞作為阿拉伯聯軍之一與剛成立的以色列就發生過戰爭,後來又遭到了其北方土耳其的威脅。
二戰結束後,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蘇聯和美國的關係急劇惡化。土耳其因控制了蘇聯黑海艦隊必經的出海口土耳其海峽,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了遏制蘇聯,美國對土耳其進行軍事和經濟援助,土耳其藉助這個機會成為了美國的盟國。
為了實現在中東地區對蘇聯形成包圍,在美國的支持下土耳其又拉攏伊朗等國成立了中部公約組織。當時土耳其也拉攏敘利亞加入,但是被拒絕了。有美國撐腰的土耳其想要重現曾經屬於奧斯曼的榮光,看到敘利亞和美國關係不好就想要入侵敘利亞。1957年,雙方在邊境爆發了小規模的衝突。
北有土耳其威脅,南有以色列存在,敘利亞覺著有必要聯合阿拉伯國家共同對抗,而納賽爾的泛阿拉伯主義一個不錯的主張。
埃及因一開始擔心敘利亞的政局穩定性故對敘利亞的聯合併不是十分熱情,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它自身面臨的困境,迫使它們走向聯合。
1952年,納賽爾領導埃及取得了獨立,但蘇伊士運河還掌控在英法手裡。埃及儘管對英法控制蘇伊士運河不滿,但這個時候雙方的關係還沒有惡化到兵戎相見的地步,之後埃及修建亞斯文大壩事件激化了與西方的矛盾。
▲埃及總統納賽爾(中)和蘇聯赫魯雪夫(右)
埃及為了改變尼羅河下遊農業發展缺少水源的問題,想要在尼羅河的上遊修建亞斯文大壩。修建亞斯文水壩資金缺口嚴重,為了水壩的修建,埃及積極尋求英美的援助,但遭到了拒絕。而蘇聯為了打破美國等國家的包圍威脅,主動提出給予埃及資金援助。美國為了阻止埃及倒向蘇聯,也提出給提供貸款。
但是埃及接下來的做法激怒了英美等國。在土耳其拉攏約旦參加中部公約組織的時候,埃及以中部公約組織是英美妄圖控制阿拉伯人的軍事組織為理由勸說阿拉伯國家不要加入。這還不算,埃及又要與蘇聯進行全面合作。英美兩國覺著埃及這是要倒向蘇聯,決定撤銷對亞斯文大壩的援助。
納賽爾對英美的做法針鋒相對,1956年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用蘇伊士運河的收入來修建大壩。埃及的這一個決定讓英法勃然大怒,英法決定對埃戰爭。
▲提高埃及政治地位的蘇伊士運河戰爭又稱第二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與埃及接壤,在建國之初雙方就爆發了戰爭,因而英法找到了以色列作為盟友。英法以三國1956年發動了對埃及的侵略戰爭。在三國攻勢下,埃及軍事上潰敗,但是在政治上卻成就了它在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
戰後的埃及儘管成為了阿拉伯世界反抗西方侵略的核心和英雄,但是也遭到了西方國家的孤立。在這種阿拉伯世界內有分歧,外有西方國家壓力的困境下,埃及和敘利亞1958年成立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圖中綠色部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位置,下邊是埃及,上邊是敘利亞
四、霸權與夭折
納賽爾認為埃及和敘利亞的聯合只是阿拉伯聯合的第一步,之後還會有更多的阿拉伯國家加入進來。他樂觀的想法很快被現實打臉。
阿拉伯世界內部以沙特為首的君主制國家本來就反對泛阿拉伯主義,其中伊拉克和約旦兩國國王為了對抗阿聯在1958年成立了「阿拉伯聯邦」。
美英等國不允許中東出現一個強大阿拉伯聯合國家威脅它的利益,因而在埃及和敘利亞聯合的時候派兵幹涉了黎巴嫩這些國家,最後只有國內缺少石油想要藉助阿聯發展自己經濟的葉門加入了這個組織。
▲阿拉伯合眾國位置,葉門加入阿聯後阿聯改名為「阿拉伯合眾國」
隨著埃及在國際上名聲的提高,納賽爾的想法出現了變化,充分強調埃及的主導地位,走上了「大埃及主義」的錯誤道路。在納賽爾的觀點裡,埃及是阿拉伯世界反帝鬥爭的先鋒和核心,其他阿拉伯國家必須要服從埃及的領導,所以在聯合的過程中埃及損害了盟友的利益。
阿聯建立後納賽爾成為了阿聯的首任總統,對於首都的選擇敘利亞想要將首都設在大馬士革,但納賽爾認為埃及才是阿聯的中心,最後開羅成為了阿聯的首都。納賽爾還安排埃及人控制了阿聯國防、外交等重要部門,而敘利亞人只能管轄一些無關緊要的部門。在納賽爾的眼裡,阿聯只是一個加大版的埃及。
在剝奪了敘利亞人對自己國家的管理權後,納賽爾又在敘利亞企業中開展國有化運動,埃及的這些做法嚴重損害了敘利亞的利益。敘利亞人覺著埃及是要吞併敘利亞。為了自己民族的利益,在1961年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部分士兵發動了政變,宣布退出了阿聯。
退出後的敘利亞成立了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但是由於國內宗教、民族矛盾的糾結以及西方的幹預,導致了敘利亞局勢很不穩定,尤其是近些年國內戰亂不斷。
在敘利亞退出阿聯後,葉門也緊跟著退出,阿聯作為一個聯合國家僅僅存在了3年,最後只剩下了埃及保有國號到1971年。
孤家寡人的埃及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打敗。這次慘敗迫使埃及認清了形勢調整了其對外的政策,由之前的推動埃及領導下的阿拉伯世界統一共同對抗西方,變成主動與美國、以色列和解。埃及成為了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也引發了阿拉伯世界的不滿。
▲西奈和西岸是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控制的地區,其中西奈半島是埃及的領土
長期作者|羊洋洋
揚州大學歷史系畢業|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