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31日,赫魯雪夫訪問中國,3天後,北京和莫斯科同時發表了一份會談公報,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中蘇兩國堅決支持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伊拉克共和國和其他阿拉伯各國人民的的正義鬥爭,堅決支持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民主運動。」
字體加粗的國家名字,是不是很陌生?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是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新聞報導中高頻率出現的一個國家,它和南斯拉夫、印度等國家一道,是第三世界的中堅力量。
1958年埃及和敘利亞合併,成立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邁出了統一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步,不過這個新國家沒有熬過四年之癢——僅僅3年7個月它就解體了,並在1971年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歷史上,國家與國家之間合併,絕大多數是以蠶食鯨吞的方式實現的,像埃及和敘利亞這樣主動合併的國家極少。
問題來了:埃及、敘利亞當時為什麼要合併?合併後為何又迅速分手?統一阿拉伯世界,是痴人說夢,還是有跡可循?
01
位於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長期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中崩潰後,敘利亞逐漸落入了法國手中,直到1946年4月,法國結束委任統治,敘利亞才獲得獨立。
獨立後敘利亞的日子並不好過,內憂外患不斷。
敘利亞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後,卻移植了法國的多黨制和代議制,在這以君主制為主體的一眾阿拉伯國家之中,顯得很另類。
落後的配置帶不動高質軟體,落後的國情帶不動民主政體。敘利亞政府安裝法國系統的結果就是,黨派鬥爭激烈,政局不穩定。人民黨、民族黨、復興黨、社會黨,分化組合,紛爭不休,後來敘利亞共產黨也加入了進來。
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敘利亞軍隊被以色列打得大敗,這又引起了政府與軍隊的扯皮,軍隊介入政治,又加劇了敘利亞政局的混亂。
內部亂的一批,外部環境也很糟糕——敘利亞與主要鄰國之間都存在衝突。
敘利亞與土耳其一直有領土糾紛,二戰期間法、英為了拉攏土耳其,將爭議領土劃給了土耳其,敘利亞獨立後,強烈要求土耳其歸還領土。此外,兩國在國家利益、宗教衝突上的矛盾也很深。
敘利亞是共和政體,而鄰國約旦、伊拉克以及更遠一點的沙特,都是君主制政體,他們認為敘利亞的這種政體,對本國君主統治是一個威脅。
以色列就更不用說了,死敵。
由於美國支持以色列,加之英法從中挑撥,敘利亞反美態度堅決,雖然美國曾主動提出向敘利亞提供援助,但考慮到美國和以色列是CP,敘利亞抵制住了誘惑,兩次拒絕美國,是當時阿拉伯國家中唯一沒有接受美援的國家。
歷史上飽受異族壓迫,現實中內憂外患不斷,救國救民的真理在何方呢?
悲劇和不幸,是各種主義泛濫的溫床。敘利亞的悲劇和不幸,使得泛阿拉伯主義迅速抬頭。泛阿拉伯主義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其主旨是擺脫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
在泛阿拉伯主義的引領下,1947年4月,敘利亞人阿弗拉克創立了阿拉伯復興黨,其奮鬥的綱領是「統一、自由和社會主義」。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統一」,不是針對敘利亞而言的,而是針對整個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復興黨是一個跨國政黨,在中東許多國家都有支部,後來伊拉克的薩達姆也是阿拉伯復興黨成員,只不過他是伊拉克分舵的。
除了阿拉伯復興黨之外,敘利亞的另外兩大政黨人民黨和民族黨,也是泛阿拉伯主義的擁躉。總之,阿拉伯世界統一的主張,在敘利亞很有群眾基礎。
1956年6月,敘利亞重組內閣,在新內閣成員名單中,復興黨人拿下了外交部長和經濟部長,影響力和話語權大增。
在復興黨的推動下,敘利亞啟動了與埃及的談判——關於兩國合併的談判。
為什麼是埃及?
02
與敘利亞一樣,埃及也曾長期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只不過它脫離的比較早。1882年,英軍佔領埃及,將其變成了殖民地,直到1922年英國從名義上承認埃及獨立。事實上,二戰後,埃及仍處於英國扶持下的法魯克王朝的統治之下。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法魯克王朝,並在次年建立埃及共和國。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中人口最多、最強大的國家,體量擺在那兒。納賽爾掌權後,對內鐵腕施政,對外怒懟英法,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狂刷存在感。
納賽爾激進、叛逆、反帝的言行,激勵了飽受壓迫的阿拉伯人,第二次中東戰爭的成功,為納賽爾贏得了崇高的聲望,這一系列事件,使得埃及成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中心,納賽爾成了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
當時阿拉伯國家有個群,叫阿拉伯國家聯盟(這個組織現在也在)。群主一直被埃及人壟斷,群總部也設在開羅,納賽爾就是依靠這個群縱橫捭闔,主導阿拉伯世界的內外事務,盡顯盟主風範。
雖然阿拉伯復興黨是在敘利亞成立的,但泛阿拉伯主義的旗手卻是納賽爾。
納賽爾一生的政治活動分為三個層面,一是追求埃及獨立,二是謀求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的領導地位,三是推動阿拉伯世界的統一,在全球層面扮演重要角色。
埃及強大,納賽爾威武,泛阿拉伯主義的旗幟高舉,深受泛阿拉伯主義感召的敘利亞,怎能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從1956年中旬到1957年中旬,敘利亞政府和復興黨領導人,多次前往埃及與納賽爾商議兩國聯合事宜。但納賽爾表示,國家合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循序漸進慢慢來,實際上是委婉的拒絕。敘利亞政治情況複雜多變,納賽爾也不想接手這個累贅。
此時,一場危機加速了埃及和敘利亞合併的節奏。
1957年7月,敘利亞搭上了蘇聯的路子,與蘇聯籤訂了《莫斯科協定》,拉到了大筆貸款。
美國人認為《莫斯科協定》是蘇聯企圖把敘利亞變成衛星國的陰謀,於是策劃敘利亞右翼勢力搞政變,想推翻敘利亞政府。事情敗露後,敘利亞驅逐了美國外交官,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為了逼迫敘利亞屈服,美國指示土耳其向邊境增兵,又派遣第六艦隊到敘利亞沿海示威,以色列也蠢蠢欲動。
眼見阿拉伯兄弟受欺負,阿拉伯世界的兩個帶頭大哥坐不住了,沙特奔走調停,埃及派兵支援——1200名士兵埃及士兵在敘利亞北部塔基亞港登陸,公開支持敘利亞對抗土耳其。
危機結束後,敘利亞政府又幾次派人來談合併事宜,此時,納賽爾再也推託不了了:再拒絕,就是打自己的臉,說好的阿拉伯世界統一旗手呢?接受吧,那就得接管一個爛攤子。
思慮再三後,納賽爾提了三個條件:敘利亞所有黨派解散,軍隊不得幹預政治,舉行公民投票以支持兩國聯合。敘利亞同意了。
自此,兩國在合併問題上終於達成了一致。
03
1958年2月1日,納賽爾和敘利亞總統庫阿特裡,在開羅籤署了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協議,2月22日,公投結果顯示,兩國98%的公民贊同合併。納賽爾當選阿聯總統,原敘利亞總統庫阿特裡隱退。埃及和敘利亞分別更名為阿聯南部地區和阿聯北部地區。
當年3月,北葉門也慕名加入了阿聯,不過與敘利亞不同,北葉門是以邦聯形式加入的——名義上加入,實際上仍是獨立的。
國家的結盟,就像談戀愛一樣,只要當時有利就行,分分合合是常事,國家的合併,像結婚一樣,需要全盤長遠考慮,並不只是選個總統、換個名字的事。
文化背景、經濟實力,以及政體、法律、政策、人事安排、雙方權利義務等,都得接軌、兼容以及平衡,這需要長時間評估、磨合。遺憾的是,埃及和敘利亞的合併,有點閃婚的意思——當時被愛情衝昏了頭腦,沒想過以後怎麼面對柴米油鹽。
更悲催的是,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雙方的缺點逐漸暴露,敘利亞矯情,埃及大男子主義,相互看不順眼。
埃及有中央集權的傳統,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總統制,禁止黨派活動,民眾對政府冷漠、服從,敘利亞深受法國影響,實行的是多黨制和代議制,民眾機敏、多疑,政治參與度高,有言論和行動自由。
經濟上,埃及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深度幹預經濟,敘利亞實行的是自由資本主義經濟,重視私自資本和對外開放。此外,敘利亞只有450萬人口,土地過剩,人均收入高出埃及近2倍。
可見,兩國都有阿拉伯人的身份認同,都信仰伊斯蘭教,但是國情差異很大。
阿聯成立後,納賽爾幾乎將埃及模式原封不動地複製到了敘利亞身上。作為總統的納賽爾不僅大權獨攬,還推行大埃及主義,他把中央內閣搞成了埃及人的內閣,8名部長中有7人是埃及人,地方內閣中也以埃及人為主。
軍事上,納賽爾將埃及軍官和敘利亞軍官對調,千餘名被懷疑不忠的敘利亞軍官被免職或強制退休,埃及軍官逐漸掌控了敘利亞軍隊。與此同時,敘利亞的情報部門和安全部門,也在調整中被埃及掌控。
納賽爾還先後任命其助手利雅得和阿密爾,擔任阿聯北部地區的總統代表,全權處理敘利亞事務,事實上把敘利亞變成了埃及的一個省。敘利亞人逐漸失去了之前的種種政治權利和自由,如言論、罷工、集會、建立獨立工會等,社會氣氛日趨緊張、壓抑。
經濟上,納賽爾也將埃及的那一套土地改革和國有化的政策搬了過來,土改針對地主階層,國有化是針對商業階層,然而國情不同,這兩項措施不僅沒有贏得農民和工人的支持,也把地主和資本家推到了反面。
此外,納賽爾還加強了對敘利亞的金融和外貿管制。
04
敘利亞本想與埃及合併,沒想到結果卻是被埃及吞併。等到他們醒悟過來時,他們的政黨已被解散、軍隊已被控制、在政府裡面也人微言輕。
1961年,敘利亞人向納賽爾遞交了請願書,要求恢復敘利亞地區的民主政治體系:敘利亞人民熱情地與埃及進行聯合時,沒想到阿聯會否認人民的自由,羞辱人民的尊嚴,破壞敘利亞的民族政治體系。
納賽爾對請願書置之不理。早幹什麼去了?當初要合併的是你,沒細談就草草結合,現在又各種抱怨,怪誰呢。
經濟越來越差,活得也越來越憋屈,敘利亞人的熱情已被消磨怠盡,剩下的只有不滿與怨恨,脫離埃及的統治,逐漸成了包括軍方在內的所有敘利亞人的共識。
1961年9月28日凌晨,一批反納賽爾統治的青年軍官發動政變,控制了大馬士革,逮捕了埃及官員、軍官,以及忠於埃及的敘利亞官員,聲稱敘利亞拒絕成為納賽爾帝國的奴隸,要自己管理自己。
納賽爾大怒,決定出動軍隊平叛,以強硬措施維護阿聯的統一。
按照計劃,埃及傘兵將在塔基亞上空實施空降,控制港口,然後埃及海軍運輸、掩護陸軍登陸。此時,埃及人還不知道塔基拉已被敘利亞軍隊控制。結果傘兵空降後,很快就被敘利亞軍隊包圍繳械。納賽爾被迫終止了軍事行動。
第二天,政變軍官組建了敘利亞臨時政府,宣布敘利亞脫離阿聯,承諾4個月內重建敘利亞原有的政治體制。這樣,敘利亞又逐漸回到了原來的樣子。
納賽爾認為,敘利亞政變是大資本家指使軍隊建立資本主義獨裁的行為,是對阿拉伯統一事業的背叛,同時他也在做軍事和外交兩手準備,打算等時機成熟了,就出兵收回對敘利亞的控制權。
但是,美國反對埃及對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蘇聯和埃及的關係也時好時壞,最終納賽爾不得不承認敘利亞獨立。第二年,北葉門宣布退出阿聯。阿聯完全解散。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納賽爾去世(1970年),埃及都沒有放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國名。
1971年9月,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才改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國,消失在歷史舞臺。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到了《笑傲江湖》:五嶽劍派合併,需要嵩山派來領導和推動,但個體與集團的關係、利益,很難平衡——管得太多,強勢霸道,搞大嵩山主義,管得太少,忽視冷落,沒有擔當精神,你讓左冷禪怎麼辦?
【參考資料】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研究》、《目睹埃、敘的統一與分裂》、《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興衰探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時期敘利亞與埃及關係研究》、《試論納賽爾埃及與阿拉伯聯盟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