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埃及與敘利亞合併:曾經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2020-12-22 戰爭藝術001
支持反帝宣傳畫

1958年7月31日,赫魯雪夫訪問中國,3天後,北京和莫斯科同時發表了一份會談公報,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中蘇兩國堅決支持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伊拉克共和國和其他阿拉伯各國人民的的正義鬥爭,堅決支持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民主運動。」

字體加粗的國家名字,是不是很陌生?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是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新聞報導中高頻率出現的一個國家,它和南斯拉夫、印度等國家一道,是第三世界的中堅力量。

阿聯副總統阿密爾訪問蘇聯

1958年埃及和敘利亞合併,成立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邁出了統一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步,不過這個新國家沒有熬過四年之癢——僅僅3年7個月它就解體了,並在1971年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歷史上,國家與國家之間合併,絕大多數是以蠶食鯨吞的方式實現的,像埃及和敘利亞這樣主動合併的國家極少。

問題來了:埃及、敘利亞當時為什麼要合併?合併後為何又迅速分手?統一阿拉伯世界,是痴人說夢,還是有跡可循?

時代周刊封面人物 納賽爾

01

位於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長期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中崩潰後,敘利亞逐漸落入了法國手中,直到1946年4月,法國結束委任統治,敘利亞才獲得獨立。

獨立後敘利亞的日子並不好過,內憂外患不斷。

敘利亞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後,卻移植了法國的多黨制和代議制,在這以君主制為主體的一眾阿拉伯國家之中,顯得很另類。

落後的配置帶不動高質軟體,落後的國情帶不動民主政體。敘利亞政府安裝法國系統的結果就是,黨派鬥爭激烈,政局不穩定。人民黨、民族黨、復興黨、社會黨,分化組合,紛爭不休,後來敘利亞共產黨也加入了進來。

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敘利亞軍隊被以色列打得大敗,這又引起了政府與軍隊的扯皮,軍隊介入政治,又加劇了敘利亞政局的混亂。

中東主要國家

內部亂的一批,外部環境也很糟糕——敘利亞與主要鄰國之間都存在衝突。

敘利亞與土耳其一直有領土糾紛,二戰期間法、英為了拉攏土耳其,將爭議領土劃給了土耳其,敘利亞獨立後,強烈要求土耳其歸還領土。此外,兩國在國家利益、宗教衝突上的矛盾也很深。

敘利亞是共和政體,而鄰國約旦、伊拉克以及更遠一點的沙特,都是君主制政體,他們認為敘利亞的這種政體,對本國君主統治是一個威脅。

以色列就更不用說了,死敵。

由於美國支持以色列,加之英法從中挑撥,敘利亞反美態度堅決,雖然美國曾主動提出向敘利亞提供援助,但考慮到美國和以色列是CP,敘利亞抵制住了誘惑,兩次拒絕美國,是當時阿拉伯國家中唯一沒有接受美援的國家。

美國牽頭在中東組織巴格達條約組織

歷史上飽受異族壓迫,現實中內憂外患不斷,救國救民的真理在何方呢?

悲劇和不幸,是各種主義泛濫的溫床。敘利亞的悲劇和不幸,使得泛阿拉伯主義迅速抬頭。泛阿拉伯主義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其主旨是擺脫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

在泛阿拉伯主義的引領下,1947年4月,敘利亞人阿弗拉克創立了阿拉伯復興黨,其奮鬥的綱領是「統一、自由和社會主義」。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統一」,不是針對敘利亞而言的,而是針對整個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復興黨是一個跨國政黨,在中東許多國家都有支部,後來伊拉克的薩達姆也是阿拉伯復興黨成員,只不過他是伊拉克分舵的。

薩達姆

除了阿拉伯復興黨之外,敘利亞的另外兩大政黨人民黨和民族黨,也是泛阿拉伯主義的擁躉。總之,阿拉伯世界統一的主張,在敘利亞很有群眾基礎。

1956年6月,敘利亞重組內閣,在新內閣成員名單中,復興黨人拿下了外交部長和經濟部長,影響力和話語權大增。

在復興黨的推動下,敘利亞啟動了與埃及的談判——關於兩國合併的談判。

為什麼是埃及?

02

與敘利亞一樣,埃及也曾長期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只不過它脫離的比較早。1882年,英軍佔領埃及,將其變成了殖民地,直到1922年英國從名義上承認埃及獨立。事實上,二戰後,埃及仍處於英國扶持下的法魯克王朝的統治之下。

納賽爾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法魯克王朝,並在次年建立埃及共和國。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中人口最多、最強大的國家,體量擺在那兒。納賽爾掌權後,對內鐵腕施政,對外怒懟英法,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狂刷存在感。

納賽爾激進、叛逆、反帝的言行,激勵了飽受壓迫的阿拉伯人,第二次中東戰爭的成功,為納賽爾贏得了崇高的聲望,這一系列事件,使得埃及成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中心,納賽爾成了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

當時阿拉伯國家有個群,叫阿拉伯國家聯盟(這個組織現在也在)。群主一直被埃及人壟斷,群總部也設在開羅,納賽爾就是依靠這個群縱橫捭闔,主導阿拉伯世界的內外事務,盡顯盟主風範。

阿拉伯國家聯盟

雖然阿拉伯復興黨是在敘利亞成立的,但泛阿拉伯主義的旗手卻是納賽爾。

納賽爾一生的政治活動分為三個層面,一是追求埃及獨立,二是謀求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的領導地位,三是推動阿拉伯世界的統一,在全球層面扮演重要角色。

埃及強大,納賽爾威武,泛阿拉伯主義的旗幟高舉,深受泛阿拉伯主義感召的敘利亞,怎能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從1956年中旬到1957年中旬,敘利亞政府和復興黨領導人,多次前往埃及與納賽爾商議兩國聯合事宜。但納賽爾表示,國家合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循序漸進慢慢來,實際上是委婉的拒絕。敘利亞政治情況複雜多變,納賽爾也不想接手這個累贅。

卡扎菲和偶像納賽爾

此時,一場危機加速了埃及和敘利亞合併的節奏。

1957年7月,敘利亞搭上了蘇聯的路子,與蘇聯籤訂了《莫斯科協定》,拉到了大筆貸款。

美國人認為《莫斯科協定》是蘇聯企圖把敘利亞變成衛星國的陰謀,於是策劃敘利亞右翼勢力搞政變,想推翻敘利亞政府。事情敗露後,敘利亞驅逐了美國外交官,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為了逼迫敘利亞屈服,美國指示土耳其向邊境增兵,又派遣第六艦隊到敘利亞沿海示威,以色列也蠢蠢欲動。

眼見阿拉伯兄弟受欺負,阿拉伯世界的兩個帶頭大哥坐不住了,沙特奔走調停,埃及派兵支援——1200名士兵埃及士兵在敘利亞北部塔基亞港登陸,公開支持敘利亞對抗土耳其。

敘利亞軍隊的蘇式坦克

危機結束後,敘利亞政府又幾次派人來談合併事宜,此時,納賽爾再也推託不了了:再拒絕,就是打自己的臉,說好的阿拉伯世界統一旗手呢?接受吧,那就得接管一個爛攤子。

思慮再三後,納賽爾提了三個條件:敘利亞所有黨派解散,軍隊不得幹預政治,舉行公民投票以支持兩國聯合。敘利亞同意了。

自此,兩國在合併問題上終於達成了一致。

03

1958年2月1日,納賽爾和敘利亞總統庫阿特裡,在開羅籤署了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協議,2月22日,公投結果顯示,兩國98%的公民贊同合併。納賽爾當選阿聯總統,原敘利亞總統庫阿特裡隱退。埃及和敘利亞分別更名為阿聯南部地區和阿聯北部地區。

兩國通過海路相聯

當年3月,北葉門也慕名加入了阿聯,不過與敘利亞不同,北葉門是以邦聯形式加入的——名義上加入,實際上仍是獨立的。

國家的結盟,就像談戀愛一樣,只要當時有利就行,分分合合是常事,國家的合併,像結婚一樣,需要全盤長遠考慮,並不只是選個總統、換個名字的事。

文化背景、經濟實力,以及政體、法律、政策、人事安排、雙方權利義務等,都得接軌、兼容以及平衡,這需要長時間評估、磨合。遺憾的是,埃及和敘利亞的合併,有點閃婚的意思——當時被愛情衝昏了頭腦,沒想過以後怎麼面對柴米油鹽。

更悲催的是,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雙方的缺點逐漸暴露,敘利亞矯情,埃及大男子主義,相互看不順眼。

1940年法國統治時期的敘利亞

埃及有中央集權的傳統,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總統制,禁止黨派活動,民眾對政府冷漠、服從,敘利亞深受法國影響,實行的是多黨制和代議制,民眾機敏、多疑,政治參與度高,有言論和行動自由。

經濟上,埃及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深度幹預經濟,敘利亞實行的是自由資本主義經濟,重視私自資本和對外開放。此外,敘利亞只有450萬人口,土地過剩,人均收入高出埃及近2倍。

可見,兩國都有阿拉伯人的身份認同,都信仰伊斯蘭教,但是國情差異很大。

阿聯成立後,納賽爾幾乎將埃及模式原封不動地複製到了敘利亞身上。作為總統的納賽爾不僅大權獨攬,還推行大埃及主義,他把中央內閣搞成了埃及人的內閣,8名部長中有7人是埃及人,地方內閣中也以埃及人為主。

阿聯國旗

軍事上,納賽爾將埃及軍官和敘利亞軍官對調,千餘名被懷疑不忠的敘利亞軍官被免職或強制退休,埃及軍官逐漸掌控了敘利亞軍隊。與此同時,敘利亞的情報部門和安全部門,也在調整中被埃及掌控。

納賽爾還先後任命其助手利雅得和阿密爾,擔任阿聯北部地區的總統代表,全權處理敘利亞事務,事實上把敘利亞變成了埃及的一個省。敘利亞人逐漸失去了之前的種種政治權利和自由,如言論、罷工、集會、建立獨立工會等,社會氣氛日趨緊張、壓抑。

經濟上,納賽爾也將埃及的那一套土地改革和國有化的政策搬了過來,土改針對地主階層,國有化是針對商業階層,然而國情不同,這兩項措施不僅沒有贏得農民和工人的支持,也把地主和資本家推到了反面。

此外,納賽爾還加強了對敘利亞的金融和外貿管制。

納賽爾的經濟政策帶點蘇聯色彩

04

敘利亞本想與埃及合併,沒想到結果卻是被埃及吞併。等到他們醒悟過來時,他們的政黨已被解散、軍隊已被控制、在政府裡面也人微言輕。

1961年,敘利亞人向納賽爾遞交了請願書,要求恢復敘利亞地區的民主政治體系:敘利亞人民熱情地與埃及進行聯合時,沒想到阿聯會否認人民的自由,羞辱人民的尊嚴,破壞敘利亞的民族政治體系。

納賽爾對請願書置之不理。早幹什麼去了?當初要合併的是你,沒細談就草草結合,現在又各種抱怨,怪誰呢。

經濟越來越差,活得也越來越憋屈,敘利亞人的熱情已被消磨怠盡,剩下的只有不滿與怨恨,脫離埃及的統治,逐漸成了包括軍方在內的所有敘利亞人的共識。

當年大馬士革街頭民眾歡迎埃及官員

1961年9月28日凌晨,一批反納賽爾統治的青年軍官發動政變,控制了大馬士革,逮捕了埃及官員、軍官,以及忠於埃及的敘利亞官員,聲稱敘利亞拒絕成為納賽爾帝國的奴隸,要自己管理自己。

納賽爾大怒,決定出動軍隊平叛,以強硬措施維護阿聯的統一。

按照計劃,埃及傘兵將在塔基亞上空實施空降,控制港口,然後埃及海軍運輸、掩護陸軍登陸。此時,埃及人還不知道塔基拉已被敘利亞軍隊控制。結果傘兵空降後,很快就被敘利亞軍隊包圍繳械。納賽爾被迫終止了軍事行動。

第二天,政變軍官組建了敘利亞臨時政府,宣布敘利亞脫離阿聯,承諾4個月內重建敘利亞原有的政治體制。這樣,敘利亞又逐漸回到了原來的樣子。

納賽爾認為,敘利亞政變是大資本家指使軍隊建立資本主義獨裁的行為,是對阿拉伯統一事業的背叛,同時他也在做軍事和外交兩手準備,打算等時機成熟了,就出兵收回對敘利亞的控制權。

路在何方?

但是,美國反對埃及對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蘇聯和埃及的關係也時好時壞,最終納賽爾不得不承認敘利亞獨立。第二年,北葉門宣布退出阿聯。阿聯完全解散。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納賽爾去世(1970年),埃及都沒有放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國名。

1971年9月,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才改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國,消失在歷史舞臺。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到了《笑傲江湖》:五嶽劍派合併,需要嵩山派來領導和推動,但個體與集團的關係、利益,很難平衡——管得太多,強勢霸道,搞大嵩山主義,管得太少,忽視冷落,沒有擔當精神,你讓左冷禪怎麼辦?

【參考資料】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研究》、《目睹埃、敘的統一與分裂》、《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興衰探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時期敘利亞與埃及關係研究》、《試論納賽爾埃及與阿拉伯聯盟之間的關係》

相關焦點

  • 埃及和敘利亞組成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為何3年就迅速解體了?
    只有幾個國家短暫聯合過,如埃及和敘利亞在1958年成立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但是阿聯卻僅僅存在了3年就宣告解體。到底有哪些原因使得兩國要聯合,又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兩國分道揚鑣?一、一體與分化古代的阿拉伯半島因為是東西方交流的中轉站,遭到了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的入侵。
  • 埃及和敘利亞組成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為什麼3年就解體了?
    只有幾個國家短暫聯合過,如埃及和敘利亞在1958年成立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但是阿聯卻僅僅存在了3年就宣告解體。到底有哪些原因使得兩國要聯合,又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兩國分道揚鑣?一、一體與分化古代的阿拉伯半島因為是東西方交流的中轉站,遭到了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的入侵。
  •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متحدة‎),簡稱阿聯,是1958年2月1日由埃及與敘利亞聯合組成的泛阿拉伯國家。伊拉克因局勢不穩而沒有加入。1958年3月8日,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同葉門王國(後來的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組成邦聯性質的阿拉伯合眾國。
  • 埃及歷史:與敘利亞聯合,成立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儘管後者在新政權下遭受了痛苦,但與歐洲人不同的是,大多數猶太人的財產在埃及化過程中倖存下來。因此,以色列以前曾被用作蘇聯和美國支持RCC的對話國,但在埃及仍有大量的活動。現在,一旦以色列看到納賽爾對他們的繼續存在構成的巨大威脅,英國和法國決定利用這一點對他們有利。根據他們的計劃,在埃及的以色列分子發動虛假的旗幟行動,以此作為以色列跨越西奈半島向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發動突然襲擊的藉口。
  • 為什麼敘利亞、埃及、伊拉克、葉門等國國旗和國徽特別相似?
    經常關注中東局勢的人們會發現敘利亞、埃及、伊拉克、南北葉門這五個國家的國旗和國徽特別相似,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要從中東強人納賽爾說起。納賽爾起初是埃及的一名陸軍中校,1945年秘密籌建自由軍官組織,並於1952年7月23日領導89名自由軍官發動一場不流血的政變,推翻了法魯克王朝,廢除了君主專制,建立了埃及共和國。
  • 埃及國旗的前世今生
    1923年的國旗一直沿用至1958年「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成立。埃及1923-1958國旗  有趣的是,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法魯克王朝後,於1952年7月成為埃及統治者後,並沒有正式廢除「前朝」的國旗。
  • 二戰後最短命的世界大國,地跨亞非人口超1億,建國僅4年便解體
    文/格瓦拉同志二戰結束後,全球版圖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並誕生了數個極具影響力的世界性大國,其中便包括由埃及、敘利亞、北葉門合併後成立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58年2月1日,埃及與敘利亞正式合併,定國名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首都為開羅。埃、敘合併後不久,飽受英國軍事威脅(此時佔據南葉門)的北葉門為求得埃及的援助,也在同年3月8日宣布加入聯邦。不過,跟敘利亞的情況不同,北葉門在聯邦內依舊保持獨立國家的地位,僅在防務方面同埃及保持一致。
  • 阿拉伯國家國旗:前世與今生
    接著,全國舉行議會選舉,民族民主力量在選舉中居於優勢,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取得很大勝利,並參加了以庫阿特利為總統的聯合政府。復興黨致力於將所有操阿拉伯語民眾統一在一個將能確保個人自由並建立社會主義框架之下。基於統一阿拉伯民族的理念,1958年2月,敘利亞總統和納賽爾在開羅舉行會晤,一致同意合併他們的兩個國家。
  • 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地位為何會被沙特取代?埃及一肚子委屈
    強大的軍事力量奠定了埃及在阿拉伯國家中老大的地位。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次年,埃及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此後,在納賽爾的領導下,埃及國力發展很快,並逐漸從英法手中收回了屬於自己的權益,國際影響力也不斷提升,埃及逐漸崛起為阿拉伯世界第一強國。
  • 敘利亞
    [1]敘利亞在公元前3000年時就有原始城邦國家存在,[2]公元前8世紀起,先後被亞述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歐洲十字軍、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和奧斯曼帝國統治。[2]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6年4月17日獨立。1963年起由阿薩德家族領導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至今。2011年,敘利亞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的衝突爆發。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目的為何?「意在擊美,聲援中東」
    國際上當年最受世人矚目的,就是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人了,當年有一個國家叫「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這個國家很多人沒聽說過,因為它早已經不存在了,從1958年初成立,到1961年末解散,壽命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時間。
  • 國家地理系列-那些你所不了解的埃及
    【面積】1001450平方千米【人口數量】10450萬                             【國慶日】7月23日【語言】官方阿拉伯語,通用英語、法語 【民族】埃及人【宗教信仰】伊斯蘭教為國教,信徒為遜尼派 【貨幣】埃及鎊一:自然地理
  • 利比亞的「卡大佐」卡扎菲為什麼總想與其他國家搞合併?
    而除了到處找世界大國「碰瓷」之外,卡扎菲的另一大外交愛好就是總想著與其他國家合併,費盡心力地要把利比亞「賣了」。卡扎菲曾多次要求埃及總統薩達特支持「利埃合併方案」,還多次發動利比亞人「向開羅進軍」,最終導致埃及與利比亞斷交。與埃及合併失敗後,利比亞又試圖與蘇丹、突尼西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籤訂「合併協議」。那麼卡扎菲為什麼總想與其他國家搞合併呢?
  • 阿拉伯世界被以色列隔開,能否修建大橋,連接西亞和北非
    阿拉伯世界是指以阿拉伯人為主體的眾多國家,共有22個,比如埃及,沙特,敘利亞,葉門等等,主要集中在西亞和北非地區。這些國家有著統一的語言阿拉伯語,也有著相似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各國之間的關係也比較緊密,但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現在阿拉伯世界並沒有成為一個整體。
  • 敘利亞巴沙爾政府軍與什葉派民兵武裝發生衝突,國內和平已現曙光
    據《中東箴言》網站10月12日報導,敘利亞政府軍近日襲擊了東部祖爾代爾省的伊朗支持的民兵組織,並奪取了該民兵組織的一個油田,在將近十年的敘利亞內戰中,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民兵武裝一直是敘利亞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因為關係一直都非常友好,所以這次敘利亞政府軍與伊朗支持的民兵武裝發生衝突,在這麼多年都沒發生過
  • 北京大學 仲躋昆教授《阿拉伯文學》講座
    《敘利亞和平戰士詩選》,(敘利亞)瓦斯菲•克隆天裡等著、凌柯等譯,新文藝出版社,1958。 19.《埃及和平戰士詩選》,(埃及)哈菲茲•伊勃拉希姆等著、凌柯等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58。《阿拉伯人民的呼聲》(阿拉伯各國詩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詩集),北大東語系阿拉伯語專業同學集體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