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第四個殘疾預防日到來之際,8 月 23 日上午,阜陽市婦女兒童醫院小兒骨科主任沈海彪,康復科醫師齊蓉蓉與市殘聯康復科科長王喜 3 人共同做客阜陽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陽光下同行》欄目,通過廣播向阜城廣大聽眾宣傳普及殘疾預防知識。
「0-6 月的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疾病,通過早期幹預治療是可以治癒的。孩子越大,治療療效也越差,往往殘留殘疾等不良後遺症。」沈海彪在節目中這樣講道,此次直播以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預防為重點,採取問答的方式講解這種兒童發育常見病的成因、預防、治療等內容,活動中觀眾提問踴躍,沈海彪與齊蓉蓉認真回復,取得了較好的節目效果。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關心愛護,需要婦幼保健和醫療機構的技術提升,也需要國家社會的宣傳普及和幫扶,相信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主持人徐吉在節目總結中這樣說道。
據了解,8 月 2 5 日是第四個全國殘疾預防日,今年活動的主題是:殘疾預防,從兒童早期幹預做起。阜陽市婦女兒童醫院作為全市殘疾兒童康復定點機構,積極配合市殘聯、市衛健委等部門聯合開展第四次全國殘疾預防日宣傳教育工作,此次走進廣播電臺開展科普講座,是醫院積極參與殘疾預防工作的一部分。
什麼是小兒發育髖關節發育不良?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描述嬰兒及兒童期先天性或發育性髖關節解剖結構異常的統稱。這些異常包括輕度缺陷,如髖臼淺,以及嚴重缺陷如畸形性脫位。畸形性脫位在出生前發生,有髖臼和股骨近端嚴重的畸形。不予以幹涉可導致患兒行走困難,患肢內收,短縮畸形,所以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尤為重要。
發病率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病率約 1~3.9‰。輕度髖關節發育不良導致成年後的退行性關節炎的發病率很高。目前認為婦女退行性髖關節炎的一半既往有髖關節發育不良。
病因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多基因遺傳模式,常見於臀位產,關節鬆弛的兒童,女多於男,比例約 6:1。
診斷
髖關節發育不良早期診斷與能否取得好的療效至關重要。有髖關節脫位或半脫位的髖臼不可能發育正常。延誤治療會導致殘餘畸形和最終的退行性關節炎。
1. 新生兒檢查:應該篩查每個新生兒是否有髖關節不穩定徵象。
2. 反覆檢查:髖關節檢查應包括在每個「健康嬰兒」的查體中。有下列體徵應考慮患有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可能:
①兩側大腿內側皮膚皺褶不對稱,患側皮皺加深很多;
②患兒會陰部增寬;
③患側髖關節活動少且受限。蹬踩力量較健側 弱。常處於屈曲位,不能伸直;
④患側肢體縮短;
⑤牽拉患側下肢時有彈響聲或彈響感,有時患兒會哭鬧。
3.B 超檢查:是一種無創檢查,適用於出生後至 6 個月的嬰兒。
4.X 線檢查:隨著年齡增大越來越有診斷價值,單純骨盆前後位片就能滿足診斷需要。
治療
1. 出生至 6 個月是治療的最佳時期,本階段主要採用外展支具。如脫位的髖關節 3~4 周仍沒復位,應採用閉合或切開復位。
2.6~18 月齡:大多數患兒可通過閉合復位、髖人字石膏固定治療。
3.18 月齡以上:此年齡段患兒通常須手術治療。包括切開復位術,骨盆、股骨近端截骨術。
*聲明:本內容僅代表文章來源方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內容僅供醫學藥學專業人士閱讀,不構成實際治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