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扁平足,走路難看還經常摔倒怎麼辦?小兒骨科專家提醒:6歲以內...

2020-12-14 騰訊網

家住泉州的張女士二寶今年2歲了,機靈又可愛,可是前不久,張女士突然發現寶寶走路的姿勢很奇怪,還出現平足。她曾在看電視劇時了解到,扁平足的人運動能力差,不能長時間走路,也容易摔倒。為此,她十分擔憂,趕忙帶著孩子到醫院檢查。

泉州市正骨醫院小兒骨科學術帶頭人李炳鑽主任表示,門診中,像張女士這樣擔心孩子患有扁平足的家長還真不少。他提醒,6歲以內的孩子扁平足家長無需過分擔心,因為,很可能只是暫時的。

足弓6歲才能完全發育成型

孩子出現平足不必過分擔心

平足,又稱扁平足,是指先天性或後天性因素導致足弓低平或消失。平足問題是足部問題中最常見的,會影響到小孩的運動。

據了解,正常的足部是由26塊骨頭、33個關節和許多的肌肉、韌帶、肌腱和筋膜等軟組織組成。在我們負重站立及運動時,足部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形。足部在人體步行過程中起著承受體重、緩衝和吸收來自地面衝擊力、協調和維持人體平衡等重要作用。

「人的足弓一般要到6歲後才會完全長好。」李炳鑽說,在新生兒期和嬰幼兒期,足部脂肪多,小腳胖乎乎的,這一階段是沒有足弓的,換句話說,這階段的平足多屬於生理性的,不用擔心和處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足弓會逐漸形成,正常發育的兒童,足弓會在2歲至6歲間快速發育形成,而6歲以後還未形成正常足弓則被視為病理狀態。所以說,如果孩子在6歲以前是扁平足,家長不必過於擔心。說不定,過一段時間,足弓就出現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出現一些病理性的情況:剛出生即發現足內翻畸形,要考慮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畸形;剛出生就發現足底凸起,前足和後足上翹,考慮先天性垂直距骨或傾斜距骨;出生時足外翻甚至與小腿相貼,但用手輕揉地牽拉就可以恢復正常,多考慮胎位性外翻足;剛開始學會走路,站立行走時發現孩子足跟外翻或者同時家裡有扁平足遺傳史等情況,建議帶孩子到專科醫生那裡就診檢查。

肥胖 長時間穿襪子 不良坐姿

影響孩子足部發育的因素家長需注意

日常生活中,除了遺傳、先天性畸形會影響到孩子足部發育之外,這些生活中家長們的誤區往往容易被忽視。

體重肥胖是足部發育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肥胖與扁平足患病率也存在相關性。發現平足在超重兒童及肥胖兒童中的患病率明顯高於正常體重兒童(正常為16.1%,超重為26.9%,肥胖為30.8%)。這是由於肥胖導致身體負荷長期過重,導致足部舟骨和楔骨的相對解剖位置發生變化,引起兒童足內側足弓高度降低。

對兒童足部發育最好的方式是赤足,然而,不少家長擔心孩子赤足會著涼,24小時給孩子穿襪子,足部被過度保護反而會使其失去正常發育的機會。李炳鑽說,在減少足部與外界接觸同時,也降低了末梢神經敏感度,影響足部肌肉韌帶的生長發育。

生活習慣中不良坐姿也會誘發平足,典型的不良坐姿為「W」坐,即小孩坐於地上時把兩腿放在身體兩側呈「W」狀的樣子。習慣「W」坐姿的兒童在單側平足兒童和雙側平足兒童中都存在較高風險。這是由於「W」坐時,髖關節內旋至極限位,同時脛骨外旋,這個體位迫使足處於外翻狀態,導致足內側縱弓高度減低,誘發平足。

他提醒,足部發育不良危害大,會導致兒童疼痛指數較高,足部功能較差,未來容易誘發足部畸形,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改變足底壓力分布,引起步態失調。如果平足未經治療或治療不當,就會出現一系列併發症,如退行性膝骨關節炎、跟腱炎、跟痛症、足底筋膜炎等。

如何給孩子選鞋,聽聽專家的幾個建議

目前,市場上的兒童鞋種類繁多,琳琅滿目,選擇一雙適合的鞋子對足部的發育確實很重要。在選擇鞋子上,李炳鑽建議:

學步期之前(一般指小於1歲)首選不穿鞋,光腳Y子讓足自由生長,不要讓鞋子束縛足部生長。學步期(1-3歲)選擇舒適、透氣、高幫硬底鞋,重量適當,尺碼選擇上大半碼最佳。此階段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有利於孩子足弓的正常發育。學齡期兒童(3-8歲)可選鞋底後跟和幫面較堅硬的鞋子,可以承託足弓,保證足弓形態的正常發育。鞋底(前足位置)蹠趾關節要易於彎曲,滿足鞋子的合腳性。這一階段孩子好動,鞋子的面料要透氣舒適。

大於13歲的兒童和青少年,骨骼發育基本成熟完善,他們開始有自已的審美觀、自已的喜好,在買鞋子時可以以舒適性和外觀美感結合,這一階段有的女孩子為了美模仿成人穿高跟鞋,但穿高跟鞋前腳掌受力過重,會導致足趾變形。

所以,建議這個階段孩子不要穿高跟鞋和一些和腳型不合的鞋子。在鞋子選擇上還有一點,就是後跟鞋幫要結實,不要太軟,後跟鞋幫結實,可以對踝關節下方(就是足踝穩定的關鍵結構)起到良好的支撐保護作用。

專家簡介

李炳鑽,中共黨員,泉州市正骨醫院副院長,小兒骨科學術帶頭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泉州市高層次人才(第三層次)。

學術專長:率先在福建省組建小兒骨科,專門從事小兒骨科骨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熟練掌握小兒骨科(創傷性骨折脫位、軟組織損傷、骨關節疾患、骨關節炎、先後天骨關節畸形、骨病、骨腫瘤、疑難罕見疾病等)疾病的診治

學會職務:中華醫學會小兒骨科學組委員;國際矯形與創傷外科學會(SICOT)中國部兒童骨科常務委員;中共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骨科分會小兒骨科學組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骨科創新與轉化委員會常委、兒童骨科學組副主任委員。

門診時間:每周二、四上午(綜合樓301診室)

轉載自福建衛生報

編輯/泉州市正骨醫院綜合部 黃玲豔

相關焦點

  • 孩子有扁平足 8歲前可穿足弓墊矯正
    N本報記者 林寶珍 暑假裡,很多家長都會帶孩子出去旅遊,可李先生卻為此非常煩惱,因為他9歲的兒子有扁平足,平時上學走一點路就喊腳痛,聽說要出去旅遊便連連搖頭,聲稱「全程有車坐」或「走累了老爸背」才肯去…… 由於足弓塌陷,扁平足的人走路容易感到酸痛,體育運動能力也較差,嚴重的還會引起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連鎖反應,發生炎症、變形。
  • 孩子扁平足,不用治?
    「醫生,我兒子竟然是扁平足,您趕緊給看看,怎麼能把他的腳治好!」 一位媽媽帶著5歲的兒子來看病,焦灼的心情溢於言表。這位媽媽曾在一部電視劇中看過,扁平足的人運動能力很差,不能長時間走路,跑步也容易摔倒。
  • 孩子走路老是腳疼,小心有可能是扁平足
    上周去爬山,爬到一半的時候看到一對母子在吵架,經過的時候,聽了一下, 原來是小胖子在抱怨腳疼,走不了了,母親說孩子是在偷懶,胖成這樣了還不運動。這種對話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其實除了孩子偷懶外,也可能是孩子的腳存在扁平足的情況,特別是比較胖的孩子,因為體重原因更易導致扁平足。家長可以通過一張紙、一盆水來簡單篩查一下。
  • 博士講堂:怎樣判斷我孩子是不是扁平足?
    正常與扁平足 根據醫學統計,一般的成人約有15%會有扁平足現象。而4歲前的兒童大約有96%有扁平足,隨著年齡的增長至10歲之後,患扁平足的比例就下降到4%以下。
  • 5歲寶寶扁平足外翻伴「K」型腿還總摔跤 專家:及早就醫
    龍頭新聞訊(宋微)日前,哈醫大四院松北院區兒童康復中心接診了一名扁平足外翻伴「K」型腿的患兒。5歲的小康康是一名運動發育遲緩患兒,3歲時會自由行走,但是遺留了扁平足外翻伴「K」型腿的體態問題,一直都在找康復老師看,但孩子的腿型還是沒怎麼改變,走路也總摔倒。
  • 走路腳易累?專家提醒:或許你正在變成「扁平足」
    鄰居張大姐最近感覺走路格外容易腳累,不舒服,買鞋時還發現自己的腳變大了,鞋碼竟然比前兩年好像大了一碼。帶著這些問題,張大姐讓小美幫忙,通過威海市立醫院網絡醫院向關節骨科副主任、擁有20多年骨科診療經驗的於洪波求助。
  • 走路易摔倒小心是扁平足,先天性扁平足能治好嗎?
    扁平足由於足弓低平甚至消失,抓地力不足,走路時容易摔倒,足部還容易出現疼痛不適。扁平足症狀輕微的患者,對身體運動影響較小,可不治療。但有些扁平足會引起整個身體狀態的變化,例如關節病變、關節僵硬等,則需要予以一定治療。可扁平足這種足部畸形,是否有治癒的可能性?扁平足能治癒嗎?
  • 下雪天,跟骨科大夫學習防摔倒的走路姿勢
    下雪天,跟骨科大夫學習防摔倒的走路姿勢 2020-01-05 2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經常喊腿疼,竟是白血病!專家提醒,不明原因骨及關節痛要小心
    2歲9個月的小歡(化名)經常喊腿疼,隨著症狀越來越嚴重,小歡甚至連走路都困難了,還經常伴有發熱等症狀。在連續一個月走路一瘸一拐後,家長帶小歡到東莞市兒童醫院找專家診療後,發現小歡竟然患上了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
  • 下雪天,快來跟骨科大夫學習防摔倒的走路姿勢
    今天, 為大家介紹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大夫們 推出的一份「冰雪天走路寶典」。 萬一摔倒,用手撐地 專家表示,相對於臀部著地或一側身體著地,用手撐地給老人造成的傷害以及治療的難度要小得多。 如果摔倒的時候,用手撐地,往往損傷的是腕關節,頂多導致尺骨遠端或橈骨遠端骨折。
  • 小兒髖關節脫位
    治療要趁早
    孩子走「鴨步」當心髖關節脫位  還記得曾經風靡一時的動畫片《米老鼠和唐老鴨》嗎?  每次走路時,唐老鴨的屁股翹得高高的,胸和肚子卻努力往前傾,走起路來一搖一擺的,看起來憨態可掬,非常可愛。可是,如果一個小孩走路完全是唐老鴨式的「鴨步」,大家是否還會覺得他這樣「很可愛」?  在鄭州市骨科醫院小兒骨科病房,記者見到雙腿打著石膏的佳佳。
  • 孩子扁平足需要矯正嗎?兒童扁平足如何矯正?看看專家解析
    今天就來聊一聊,什麼是扁平足?扁平足有什麼危害?孩子扁平足需要矯正嗎?兒童扁平足如何矯正?  何為扁平足?一起來認識一下  我們的腳底不是平的,它有著一個像弓一樣的弧度,這就是「足弓」。足弓的存在是為了適應人類直立行走形成的。我們在走路、跳躍時,足弓可以起到緩衝震蕩作用,相當於人體的「減震器」。
  • 因為得了平足症,15歲孩子長時間走路就喊腳痛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圖/通訊員 盧從斌 孫冰倩近日,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骨科接診了一例15歲的青少年先天性平足症患者。患者足弓消失且伴有後足外翻,前足外展,患有症狀已經多年,現在長時間行走及站立時,孩子就感覺足踝疼痛,還經常發生足踝扭傷,病情如此嚴重,父母於是趕緊帶孩子到醫院就診。患者的足部外翻症狀「其實,生活中不乏先天性平足症患者,通俗講就是大家口中的「扁平足」,」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骨科教授李斯明說,「這是一種往往被我們忽視的病症。
  • 孩子走路會痛可能是扁平足,需要矯正鞋來幹預
    孩子的足部發育關鍵期在4歲到14歲,4歲之前,孩子由於足底脂肪多,形成假性扁平足,家長不注意孩子的足部發育(比如:過早學步),容易引起扁平足問題;4歲後孩子足底脂肪減少,承重增加,足弓開始慢慢定形,如果發育不好,就會形成扁平足。
  • 兒童有扁平足該怎麼辦?給你支了這些招,得好好看看
    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都在旁邊照看著,擔心孩子會著涼、摔倒、生病、受傷等。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可能部分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走路有些異常,到醫院檢查一看,發現是扁平足。孩子出現扁平足時,有些人會認為「扁平足只是走路的時候容易摔跤,注意就可以了,不用到醫院治」。
  • 扁平足也會遺傳?寶寶扁平足,媽媽應該怎麼辦?
    大多數的孩子在1歲左右就開始會走路了,但是很多家長也開始擔心寶寶會不會出現O型腿或者X型腿,有的擔心會不會扁平足。那麼如何辨別寶寶是不是扁平足;如果是,媽媽應該怎麼做呢?1、什麼是扁平足呢?如果我們站立是足弓處消失或者塌陷了,就是扁平足。2、寶寶扁平足的幾個明顯特徵寶寶如果是扁平足,寶寶走路不久就會出現腿酸;運動的時候容易出現腳疼;寶寶平衡感不好;容易出現內八字;經常自己絆倒自己。3、孩子喜歡踮腳尖走路,需要及時制止嗎?這個動作其實頗有爭議。
  • 小兒骨科小兒泌尿外科強強聯合,為腰椎巨大腫瘤患兒成功手術
    小兒骨科、小兒泌尿外科專家同臺手術。5歲男孩不明原因跛行、腿痛,原來是腫瘤將腰椎椎體「吃掉」了。考慮到病變位置較深,近日,小兒骨科與小兒泌尿外科專家團隊聯合手術,為患兒成功切除腫瘤。近日,嶽陽5歲男孩康康(化名)因走路不穩,雙腿無力伴左大腿疼痛,到當地醫院行腰椎、骨盆X線檢查未發現異常,因症狀加重來我院就診。小兒骨科主任肖晟體查發現,其腰椎棘突與椎旁壓痛、叩擊痛明顯,雙側髖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初步考慮病變位置在腰椎。腰椎MRI檢查進一步發現:腰3椎體、右側椎弓根骨質破壞繼發椎體壓縮性骨折、伴腰2-4層面軟組織腫塊形成。
  • 全球頂尖小兒骨科專家將在廣州全職工作,後面還有大動作
    全球頂尖小兒骨科專家——David Roye教授來到廣州全職工作,將與國內頂尖專家團隊籌建國際腦癱治療中心。 作為全球頂尖小兒骨科專家,曾經因為創辦哥倫比亞大學維恩伯格家庭腦癱中心而聞名全球,受到全球醫學界的推崇和敬重。 如今,他多了一個身份——廣州某骨科醫院聘請的外籍專家,從今天開始,他帶著美國最頂尖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小兒骨科的臨床和科研經驗來到廣州,開啟他執業生涯中的新篇章。
  • 2歲寶寶患上扁平足,醫生檢查後道出的原因,讓婆婆低下了頭
    現在很多的家庭都是只生一個孩子,孩子在一個家庭裡就是一個寶。吃的,用的,穿的都是最好的。天一冷就怕孩子凍著,天一熱又怕悶到孩子。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的,但是有時事情做過了就不好了。這帶孩子也是一樣的,俗話說: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這是很有道理的。
  • 省兒童骨科專家長期到婁底市第一人民醫院坐診公告
    坐診地點:門診二樓骨科診室。聯繫電話:0738-8610169 13469482882康列和(主任醫師)15273817170李宇(副主任醫師)專家介紹——赫榮國,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小兒矯形外科組主任,中華小兒外科學分會全國矯形外科學組常務委員,《中華小兒外科雜誌》和《臨床小兒外科雜誌》編委。主編《兒童骨與關節損傷》《兒科臨床症候群與骨關節畸形》,參編《外科手術學全集小兒外科卷》《臨床骨科學》《實用骨科學》等6 部骨科著作。在中華系列雜誌發表論文5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