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一共有61個國家或者地區波及,在亞洲,日本法西斯同樣掀起了一陣不小的波動,二戰期間,日本在1941年,所佔領的土地達到了巔峰,包括中國的華北平原,東南亞半島以及馬來群島等包含三十個國家的土地。
日軍曾一度攻佔緬甸,這也讓人感到好奇,為何他們不乘勢侵略陸上鄰國印度,而是非要下南洋,遠道去襲擊澳大利亞呢?
從地圖上我們不難看出,日軍的戰線拉得過長,這也就導致他們兵力分散,運輸物資困難,成為了在太平洋戰場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實際上,日本向南擴張,也有著他們的考慮在裡頭,畢竟日本是為了太平洋島嶼上豐富的油氣,才發動的戰爭,自然不能顧此失彼。
然而印度的地理位置並不是不重要,他們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在侵華日軍封鎖海上交通後,援華物資就只能夠通過印度的航線以及公路輸送,,日本也曾和印度打了一仗,然而很快就沒有了下文,為何日本侵略中國14年,只與印度打了一仗,就乖乖撤退不再進犯了呢?讓我們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就明白了
1943年,軸心國已經逐漸喪失了戰事的主動權,從而落入了下風,為此德軍希望盟友日本在印度發動攻勢,打亂盟軍的部署,同時分散美軍的注意力,而日本大本營同樣有著封鎖中國後援的期盼,因此最終在1944年1月,下達了代號為「烏 」的英帕爾作戰計劃,緬甸方面軍第15軍共計8.5萬人擔任主主攻部隊,由指揮官牟田口廉也中將率領,對印度的英帕爾展開作戰。
此時英國主要重心,大多集中在歐洲戰場,在印度布防的部隊,大多是由印度本地人組成的英屬印度陸軍和少量英軍士兵,再加上昔日的東南亞戰場,日本對英國作戰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這讓牟田口廉也對這次進攻信心百倍,認為是手到拈來。
然而熱帶叢林並不適合履帶車前進,如何運輸軍需的糧食和藥品成為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牟田口卻依然信心百倍,自作聰明的他竟然趕著一隻由活牛、綿羊、馬匹組成的隊伍輸送物資,並計劃到時候就以這些動物作為口糧。
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正式帶著部隊出發,他們度過了印緬邊界地區的欽敦江,拉開了英帕爾會戰的序幕。這麼一隻浩浩蕩蕩,帶著牛羊的大軍,自然引起了英國人的注意,英軍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便得知了日軍度過欽敦江,即將有大動作的消息。
他立刻集結了當時英國在印度最為精銳的力量,英軍第14集團軍,同時請求中美的部隊援助,準備動用盟軍在空軍上發揮的優勢,來阻擋這支部隊的前進。
很快,日本人便吃到了苦頭,隨著美英飛機灑下重重炸彈,日軍麾下的牛羊怎麼見過這種場面?紛紛害怕的四散跑開,拉都拉不住,無奈之下,不少日本士兵只能通過人力拉動輜重。此時的東南亞正陷入雨季,不少士兵的步履艱難,有著毒蛇猛獸的叢林,更是難以行進。日軍異常疲乏,就這樣,他們一直到4月10日,才接近了英帕爾東南面的英軍陣地,經過一番艱苦的作戰,攻佔了伯萊爾公路上的謝阿姆山口,但是英軍並不打算多作糾纏,而是退守到了坦努帕爾。
牟田口繼續命令部隊發動進攻,1944年6月10日,日本第33師團和英印第20師在叢林裡迎面相撞,隨即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日軍在「武士道精神」支撐和各級軍官督促下,強行在陰雨中戰鬥,竟然擊退了敵人,然而此時的他們,卻沒有能力再次發動進攻了。日軍因為後勤補給不上,夥食日益減少,從出發的6兩降到4兩、3兩、1.5兩,甚至0.3兩,戰鬥力大為下降,另外一邊,美國的飛機,和中國駐印軍也對日軍展開了不斷的騷擾,迫使其分散兵力保護兩翼。
儘管條件極度艱苦,牟田口依然還在幻想著「勝利就在眼前」,不斷的督促士兵進攻,這也氣的不少日本士兵在私底下,給他起了「鬼畜牟田口」的外號。更有兩個師團長,拒絕履行牟田口所提出的命令。
最終再1944年7月2日,經過東京大本營統一之後,日軍南方司令部正式下達了停止作戰的命令,他們才放棄了攻克印度的計劃,為了能讓戰爭失敗變得好聽一些,這次命令冠以「退卻作戰」的名義,而士兵們撤離的時候,自然又受到了盟軍的侵襲。
這場戰爭,最終以盟軍1.6人傷亡、日軍2.5萬人傷亡告終,這也足以說明了他們不入侵印度的重要原因,首先便是地形,難以支持,其次印度有著龐大的人口,也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很顯然,當時人口不超過一億的日本,已經無力再在印度的土地上布置大量的軍隊進行管理了,而在英帕爾戰役一年之後,日本侵略的野心也遭到了徹底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