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隆化民間水族燈舞八大怪

2021-02-18 承德文旅

舞蹈介紹

「八大怪」是河北省隆化縣特有的一種民間水族燈舞。因表演者身背王八、鯰魚、蝦米、螃蟹、蛤蟆、海螺、鯉魚、海蚌八種水族動物(又稱水怪)的道具模型而得名。

 「八大怪」起源於清朝末期,是流傳於隆化縣的滿族民間水族燈舞,距今已有180多年歷史。據縣文史資料記載:清聖祖姑母固綸淑慧公主下嫁蒙古巴林郡王色布騰,每年往來隆化並停留居住,在此修建了一座娘娘廟,於每年農曆四月十八舉行娘娘廟會,即「皇會」。後來,隆化鎮百姓在正月十三至十六舉行活動,喜慶豐收,歡度佳節,祈禱一年風調雨順,逐漸發展為現在的春節花會。隆化當地大戶人家郝氏家族歷代為商,郝志與好友王玉合、郝雲祥創辦了水族燈會。每年正月十三,「八大怪」要到伊遜河邊舉行祭河,到娘娘廟、火神廟、藥王廟舉行「拜廟」等祭祀活動,以保佑當地百姓不遭水患,請「八大怪」開恩,不興風作浪,保佑百姓平安。

  康德七年,隆化小湯頭溝徐家又辦了一檔「八大怪」,每逢正月十五聚集到隆化鎮與郝家聯合立會,從此「八大怪」由原來的八個造型增加到十六個,並編出新的套路,使「八大怪」這檔燈會又有了新的發展創新。「八大怪」創始人郝志,生於1805年,卒年不詳。其子(繼承人)郝綿綿生於1856年,卒於1936年,終年80歲。

道具造型


   民間的「八大怪」道具先用竹片紮成動物模型,然後再用紙裱糊彩畫而成,造形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如夜晚表演,在道具造型裡放上蠟燭,更是活靈活現,燈舞結合。2005年為把「八大怪」搬上舞臺,對它的道具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用紙裱糊改為用彩綢裱糊,再配以彩繪和各種顏色的亮片,使其造型更加靚麗,色彩更加鮮豔。


表演者在表演時,身背道具,戲劇彩裝裝束,手持各類兵器,在潮水般鑼鼓聲中狂舞,並隨著節奏的逐漸加快而進入表演高潮。「八大怪」對研究滿族少數民族文化、民間習俗和北方燈會等都具有一定的價值。此道具為「八大怪」中「鯉魚」、「海蚌」的道具造型,隆化縣文化館2005年製作並收藏。

表演形式


「八大怪」以「王八」為首,後隨鯰魚、蝦米、螃蟹、蛤蟆、螺、鯉魚、蚌共8對,由16人扮演。王八的扮演者,身穿黑色包衣包褲,頭戴蛾子,腰扎大帶,手持雙錘。鯉魚和蚌為女裝打扮,身穿披肩宮衣(如戲劇魚精打扮),其餘5種均穿彩衣彩褲,根據所扮演的動物形象畫各種臉譜,手持各種兵器。在夜間表演時,道具中安放自製牛油蠟燭(俗稱千凡蠟,不流蠟油,利於表演),蠟燭閃閃發光,影映出各種彩繪的動物模型。表演者表演時,身背「水怪」模型,在潮水般鑼鼓聲中狂舞,呈現出一片耀眼奪目的流星雨景象,恰以蛟龍鬧海,熱鬧非凡。


「八大怪」的表演形式和動作可以為行進和原地兩部分。依照各種動物的不同動作而形成了各自動律特點。王八、蛤蟆、鯰魚、鯉魚的行進動作大體相同,動作的基本要領是:兩腿彎曲,身體前傾,右臂夾緊,左臂抬平,一拍一步曲線前行,以肩帶腰前後擺動;螃蟹則是橫步移動,左右側身行進;蝦米是碎步曲線行進,身體不擺動;蚌要求表演者雙手握住貝殼,有節奏一張一合走圓場步。 「八大怪」主要行進隊形有:「串黃瓜架」、「套葫蘆」、「二龍吐須」、「倒穿靴」、「編子」等。場地表演(打場)隊形有:「圓場」、「二龍出水」、「龍擺尾」、「走大8字」等。打場是「八大怪」的主要表演形式,即王八、蛤蟆、鯉魚、蚌同時進入場地表演轉、翻身等技巧,王八居中間穴窩,蛤蟆圍繞王八跳來跳去,鯰魚臥地,各種水怪從其身上躍過。最後,各種「水怪」成雙成對手挽手旋轉,當王八將其脖子一伸一縮時,便示意表演結束。


傳承保護


「八大怪」這種具有鮮明北方民族特色的燈會,在河北省及至全國僅此一檔,它不僅依附民間祭祀活動而存在,更是燈、舞表演的有機結合,深受人們的喜愛。2007年被市政府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


相關焦點

  • 河北承德這五所重點高中,有一所是蒙古族高級中學,省內唯一!
    文\學長去哪兒承德,河北地級市,下轄3區4縣1市和3個自治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國家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好了,城市就介紹到這裡了,今天我們來聊聊河北承德這五所優質高中,你知道哪幾所?一、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學河北承德第一中學,簡稱承德一中,1903年創辦,初名熱河中學堂,郭沫若親筆題寫。目前學校現有學生3000多人。
  • 喜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吉伍巫且
    8、2007年以來,連續三屆參加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一次次地充分展示了彝族漆器文化,受到了來自幾十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同仁和各級官員的一致好評。  9、2007年6月3日,在京被國家命名為首批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全國166人,四川省7人)。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塔吉克族的鷹舞
    ↑新朋友點擊「中亞輿圖」即可關注塔吉克族人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民族語言為塔吉克語,包括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兩大方言塔吉克族鷹舞於2006年6月申報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鷹舞是由舞蹈和鷹笛的曲調兩部分組成。鷹舞為民間舞蹈,鷹笛的曲調也是民間流傳下來的曲調。通過舞蹈的動作和不同的鷹笛的曲調,反映了塔吉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鷹舞的動作和鷹笛的曲調都十分優美,富有特色,在新疆的民間的舞蹈中獨樹一幟。
  • 北京扶貧支援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第七站|十堰鄖陽
    十堰地區作為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積澱深厚,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著我們祖祖輩輩的歷史記憶,彰顯出十堰特有的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鄖陽鳳凰燈舞楚人崇鳳,燈舞為證。其以鮮明的「楚人崇鳳」圖騰文化象徵、追求真善美的崇高文化內涵、濃鬱的鄉土文化特色而備受關注,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科研、觀賞等價值,入編湖北省小學六年制第三冊《美術》教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和《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先後在「第二屆全國農民運動會」文藝晚會、「西班牙中國燈文化節」、「中國·張家港首屆長江流域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節」、「中國第八屆藝術節暨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韓國首爾「2016
  • 「承德隆化」12/21,晴,-19~-2℃,西北風3~4級,空氣品質優
    承德隆化,今日晴,白天最高氣溫-2℃,夜間最低溫度-19℃,西北風3~4級,空氣品質優。·今日節日:世界末日警示日·今日節氣:冬至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 【承德非遺】「東窯馬叉會」知識普及與基礎教學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繁衍生息 勤勞智慧的承德兒女 不僅創造了流光溢彩的物質文化遺產 而且繁衍出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接下來承德文旅將為大家
  • 頭條 承德這些地名都有講究,原來隆化也有「崑崙」
    如果您對這些地名感興趣就請和我們一起到這些地方走一走今天咱們先到隆化轉轉曹司務營村司務,舊時對手藝匠人的尊稱,清代文職京官正八品也有「司務」。舊時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頭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樹枝壘成的,今數量已大減。原來是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用石頭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誌,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鹼房鄉位於隆化縣西北部,全鄉總面積207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14721畝,有林地面積16.6萬多畝。轄7個行政村,74個居民組。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塔吉克族鷹舞
    塔吉克族人視鷹為強者、英雄,自稱為鷹的傳人,在民間廣布有關鷹的民歌和傳說,連舞蹈的起源也與鷹的習性、動態聯繫在一起,形成了「鷹舞」。鷹舞由舞蹈和鷹笛的曲調兩部分組成,其動作和曲調十分優美,富有特色,在我國民間舞蹈中獨樹一幟。  2006年,鷹舞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庫爾班·託合塔什和買熱木汗·阿地力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劉章老師在隆化那些事兒
    讓我驚訝的是,他再次來隆化時,親手遞給我的竟是一幅由著名書法家熊基權書寫的蒼勁悅目的書法大作。劉章老師說,熊基權老師寫魏碑名氣大,正適合你們這裡的工作風格。是的,這幅作品掛在接待室,每每得到了參觀者喜歡和讚賞。
  • 廣州:石馬桃花、舞火龍列入文化遺產保護範圍
    保護要素既包括「山-居-巷-祠-塘-田」 的村落整體空間格局,也包含石馬桃花、石馬舞火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素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類。物質文化遺產:「山-居-巷-祠-塘-田」 的村落整體空間格局;放射布局的梳式街巷布局肌理;山崗、石馬湧、周邊田園、細葉榕等自然環境要素,市登記文物保護單位(1處)、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2處)、歷史建築及推薦歷史建築線索(2處)、傳統風貌建築(4處)、推薦的傳統風貌建築線索(57處);歷史街巷(29條)及護村牆、門樓、水塘、亭、大樹、水井、古橋等歷史環境要素。
  • 轉型期當口的中國民間舞 作者:劉建
    從「自主地位」上講,在當代中國的舞蹈世界中,我們既然有了「大傳統」身體言說的芭蕾舞、中國古典舞和「軍旅舞蹈」,有了表現現代人前衛思考與表達的現代舞和當代舞,有了商品舞蹈和群眾健身舞,為什麼不能讓中國民間舞「自主」地獲得更多的尊嚴,表達更多的內容與形式,就是我們要正視的。無此,無以達到羅爾斯所說的「反思的均衡」。正是在上述意義上,重訪民間才不等於「文化回歸」和「復舊」。
  • 【恩施文旅號】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市文化和旅遊局統一安排下,恩施市非遺中心擬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 」為主題,以「傳承文化瑰寶守護自然之家」為口號,推出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線上宣傳展示活動。
  • 大連:搶救並發展民間傳統體育文化遺產
    隨著社會發展,眾多獨具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在民間代代相傳並不斷更新發展,一點點淡出人們的生活,並漸漸被遺失,彌足可惜。王克強委員呼籲,搶救並發展民間傳統體育文化遺產。  「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不僅鍛鍊了身體,還增加了夥伴關係、提高了感覺統合能力。」王克強委員說,「這些既科學實用又廉價簡便更具情趣的遊戲運動,至今想起還會使人無比懷念。這種情懷是普及全民體育運動的基礎和動力源泉。
  • 郎麗娜丨文化整體觀下的土司文化遺產研究述評
    因土司文化遺址作為土司文化的一種符號性載體,所以其也具有這五個方面的特性。魏登雲等的「論播州土司文化遺產及其價值」一文,則是從二元結構說的角度,對播州楊氏的土司文化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方面闡述了播州土司文化遺產的價值。他們認為播州土司的物質文化主要有土司城堡文化、土司墓葬文化和土司莊園文化等。
  • 熱河(承德)蒙古族的變遷
    線描古建築群承德避暑山莊自元代以來蒙古族進人熱河含今赤峰、朝陽、承德市已有多年的歷史。據統計赤峰有蒙古族萬人朝陽萬人承德萬人承德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圍場、平泉、隆化和豐寧等縣。對於貢物凡明廷不需要的或質量低劣的準許在所在館舍與民間進行交易。這種貿易為期三五日稱為貢市。兀良哈蒙古的酋長們以朝貢為名趕來許多「貢外馬匹」在沿途重鎮或進京途中甚至在北京會同館進行交易。對兀良哈三衛明廷還特殊規定「領賞畢日許與會同館開市三日每人許收買牛一頭、犁鏵一副、鍋口不許將違禁之物私自夾賣違者巡撫御史究治。」明廷為了「撫慰遠方」給兀良哈三衛的貢使以優厚的待遇。貢使抵、離北京時均要設宴迎送。
  • 江西崇仁有4項非遺,文化遺產依舊在民間流傳,你了解多少?
    崇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其中有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在民間流傳。扭扭龍:流傳於崇仁縣相山鎮苔洲村,起源於清同治年。建國後,1959年前,裡河兩村村民重排此舞赴縣參加慶祝建國十周年大遊行,沿途受到城鄉觀眾熱烈歡迎。此後,由於左的思想影響,被迫息影銷聲。十年動亂期間,面具、道具統統被焚,使之頻於危境。1983年崇仁縣組織力量搶救、方始重展丰姿。近年來多次參加市縣各類燈彩及非遺展演,深得領導和廣大群眾的讚譽。
  • 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方家聚首辯物華
    自1955年9月以來,長期從事民間文藝學、民俗學的教學和研究。在6月10日這一天,烏老其實只重新講了一件事,到底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看起來一個今天人人都會提到的詞,卻未必人人都搞得清楚。從詞源上,中國古典傳統當中「非」這個字是不常出現的。往往是先有A,才有「非A』」。「非遺」卻不是因為先有「遺」,才有了「非遺」。
  • 中馬「送王船」和新加坡「小販文化」成功申遺背後的文化遺產解說
    「送王船」是馬來西亞首次與其他國家一起聯合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早在2012年被列為馬來西亞國家文化遺產,也是該國繼瑪蓉舞、冬當沙央、馬來武術以及今年同印尼聯合申請的馬來班頓後的第5個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顯示,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
  • 這89張原熱河省的老照片,震驚了300多萬承德人
    承德須彌福壽廟熱河,名稱來源自蒙語「哈倫高勒」,意思是熱的河流,流經承德市的武烈河,上中遊有溫泉注入,故而冬日非嚴寒而不封凍。冬日清晨,水汽遇寒冷空氣而凝結成霧,故稱熱河。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保留熱河省,重新劃分為2市、16縣、4旗,兩個市為承德市、赤峰市;16個縣為承德、赤峰、凌源、平泉、建昌、建平、寧城、圍場、烏丹、青龍、隆化、豐寧、灤平、興隆、北票、朝陽;4個旗為喀喇沁右旗、敖漢旗、翁牛特旗、喀喇沁左旗。
  • 這小玩意兒竟入國家非遺名錄,它告訴您陝西八怪是哪八件怪事
    泥塑藝術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最早起源寶雞市鳳翔縣,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後陝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都有流行,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各種泥塑,一直延續發展至今,2006年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陝西八大怪,竟是通過這泥塑第一次生動形象地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