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介紹
「八大怪」是河北省隆化縣特有的一種民間水族燈舞。因表演者身背王八、鯰魚、蝦米、螃蟹、蛤蟆、海螺、鯉魚、海蚌八種水族動物(又稱水怪)的道具模型而得名。
「八大怪」起源於清朝末期,是流傳於隆化縣的滿族民間水族燈舞,距今已有180多年歷史。據縣文史資料記載:清聖祖姑母固綸淑慧公主下嫁蒙古巴林郡王色布騰,每年往來隆化並停留居住,在此修建了一座娘娘廟,於每年農曆四月十八舉行娘娘廟會,即「皇會」。後來,隆化鎮百姓在正月十三至十六舉行活動,喜慶豐收,歡度佳節,祈禱一年風調雨順,逐漸發展為現在的春節花會。隆化當地大戶人家郝氏家族歷代為商,郝志與好友王玉合、郝雲祥創辦了水族燈會。每年正月十三,「八大怪」要到伊遜河邊舉行祭河,到娘娘廟、火神廟、藥王廟舉行「拜廟」等祭祀活動,以保佑當地百姓不遭水患,請「八大怪」開恩,不興風作浪,保佑百姓平安。
康德七年,隆化小湯頭溝徐家又辦了一檔「八大怪」,每逢正月十五聚集到隆化鎮與郝家聯合立會,從此「八大怪」由原來的八個造型增加到十六個,並編出新的套路,使「八大怪」這檔燈會又有了新的發展創新。「八大怪」創始人郝志,生於1805年,卒年不詳。其子(繼承人)郝綿綿生於1856年,卒於1936年,終年80歲。
道具造型
民間的「八大怪」道具先用竹片紮成動物模型,然後再用紙裱糊彩畫而成,造形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如夜晚表演,在道具造型裡放上蠟燭,更是活靈活現,燈舞結合。2005年為把「八大怪」搬上舞臺,對它的道具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用紙裱糊改為用彩綢裱糊,再配以彩繪和各種顏色的亮片,使其造型更加靚麗,色彩更加鮮豔。
表演者在表演時,身背道具,戲劇彩裝裝束,手持各類兵器,在潮水般鑼鼓聲中狂舞,並隨著節奏的逐漸加快而進入表演高潮。「八大怪」對研究滿族少數民族文化、民間習俗和北方燈會等都具有一定的價值。此道具為「八大怪」中「鯉魚」、「海蚌」的道具造型,隆化縣文化館2005年製作並收藏。
表演形式
「八大怪」以「王八」為首,後隨鯰魚、蝦米、螃蟹、蛤蟆、螺、鯉魚、蚌共8對,由16人扮演。王八的扮演者,身穿黑色包衣包褲,頭戴蛾子,腰扎大帶,手持雙錘。鯉魚和蚌為女裝打扮,身穿披肩宮衣(如戲劇魚精打扮),其餘5種均穿彩衣彩褲,根據所扮演的動物形象畫各種臉譜,手持各種兵器。在夜間表演時,道具中安放自製牛油蠟燭(俗稱千凡蠟,不流蠟油,利於表演),蠟燭閃閃發光,影映出各種彩繪的動物模型。表演者表演時,身背「水怪」模型,在潮水般鑼鼓聲中狂舞,呈現出一片耀眼奪目的流星雨景象,恰以蛟龍鬧海,熱鬧非凡。
「八大怪」的表演形式和動作可以為行進和原地兩部分。依照各種動物的不同動作而形成了各自動律特點。王八、蛤蟆、鯰魚、鯉魚的行進動作大體相同,動作的基本要領是:兩腿彎曲,身體前傾,右臂夾緊,左臂抬平,一拍一步曲線前行,以肩帶腰前後擺動;螃蟹則是橫步移動,左右側身行進;蝦米是碎步曲線行進,身體不擺動;蚌要求表演者雙手握住貝殼,有節奏一張一合走圓場步。 「八大怪」主要行進隊形有:「串黃瓜架」、「套葫蘆」、「二龍吐須」、「倒穿靴」、「編子」等。場地表演(打場)隊形有:「圓場」、「二龍出水」、「龍擺尾」、「走大8字」等。打場是「八大怪」的主要表演形式,即王八、蛤蟆、鯉魚、蚌同時進入場地表演轉、翻身等技巧,王八居中間穴窩,蛤蟆圍繞王八跳來跳去,鯰魚臥地,各種水怪從其身上躍過。最後,各種「水怪」成雙成對手挽手旋轉,當王八將其脖子一伸一縮時,便示意表演結束。
傳承保護
「八大怪」這種具有鮮明北方民族特色的燈會,在河北省及至全國僅此一檔,它不僅依附民間祭祀活動而存在,更是燈、舞表演的有機結合,深受人們的喜愛。2007年被市政府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