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注重食療養生,更多人的飲食也更崇尚自然:薺菜餃子、香椿拌麵、涼拌苜蓿、白蒿麥飯……每年春季,都有不少市民喜歡採集各種野菜,為餐桌增添新鮮。
蒲公英自古以來,常被作為春天必吃的野菜,可涼拌、煸炒、煮粥、曬乾煎湯等。《本草綱目》有云:「蒲公英嫩苗可食,生食治感染性疾病尤佳。」近年的研究表明蒲公英同時具有抗病毒、抗感染、抗腫瘤作用。中醫認為它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一些由於肝熱所引起的嚴重發紅、腫痛,以及多種傷口感染後或者是化膿的問題效果都是不錯的。
提起蒲公英,大夥肯定都說認識:吹一吹漫天雪一樣的花絮,分外美麗,也識別簡單。
真正的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高僅30釐米左右,折斷全株都有白色乳汁。直根深長,葉子自根長出,叢生,排列成蓮座狀。通俗說就是葉子不是從地上莖部長出來的,植物學上叫「基生」。葉片邊緣具細齒、波狀齒、羽狀淺裂或深裂。
開花時,自地面葉叢間直接抽出花葶,不長葉子,區別於莖。黃色的頭狀花序單生頂端,即一花一葶。
花期結束,花葶頂端便頂著一顆由無數小傘組成的小絨球,那便是蒲公英的瘦果,帶著白色冠毛,成熟後,風一吹,漫天飛舞,用這種浪漫方式傳播它的後代。
前些天,小編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大媽拿著剛採摘的「蒲公英」和鄰座興致勃勃的討論著,沒忍住好奇的小編伸頭一探究竟,呀!那不是續斷菊嗎!身為蒲公英的「親戚」,續斷菊常被人們誤當做蒲公英採摘,在麗水就有很多人採摘這樣的「蒲公英」在各大菜場售賣。
續斷菊是菊科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葉互生。邊緣不規則羽狀分裂或具密而不等長的刺狀齒。
頭狀花序5-10個,具梗,在頂端密集成傘房狀。
還有一種開小黃花的同屬植物叫做黃鵪菜,在麗水也經常有人把它當蒲公英食用,那它的尊容又如何呢?
看了上面的圖,你肯定會說:「這還不簡單,黃鵪菜,有地上莖,莖還直立,上部分枝,不是一花一葶。」可是你只說對了一部分哈。黃鵪菜頭狀花序小,具細梗,排列成聚傘狀圓錐花序,和蒲公英容易區別。但你看了下面這張幼年時期的黃鵪菜的圖片,是不是又糊塗啦!!!
小編告訴你一個識別的小技巧哈:幼年時期的黃鵪菜葉柄、主脈毛多毛長,而幼年時期的蒲公英,整植株被疏毛或幾乎無毛,掌握了這點,是不是就很好區分蒲公英與黃鵪菜啦。
綜上所述,只有具備了幼苗時期整植株被疏毛或幾乎無毛,開花後一花一葶,即獨莖+莖上無葉+單個頭狀花序頂生的特點,才能肯定這是一棵真正的蒲公英。
通過小編的介紹,大家有沒有覺得大自然的力量非常的神奇呢!相信大家也不會再採摘到假蒲公英了吧!
最後小編還是要溫馨的提醒一下大家:
一、野菜的種類繁多,有些野菜本身有毒,有些野菜烹調不當也會產生毒性。因此,大家要把握好食用量,不輕易食用自己不了解、沒有食用過的野菜。另外現在農村除草劑使用比較普遍,為安全起見,不要到園邊田頭亂採摘野菜食用。
二、據小編請教百草團諸位大神,目前收集到的信息,蒲公英是一個大家族,我國有70種、1變種,廣布於全國各省區,西南和西北地區最多,花色除了常見的黃色外,還有粉色、紅色、紫色和白色等,2015版《中國藥典》收載的藥用蒲公英來源為「菊科蒲公英、鹼地蒲公英或同屬數種植物的乾燥全草」。
三、我大麗水地處浙南,氣候溫暖溼潤,相對浙中和浙北,浙南蒲公英還是比較少見,小編只在海拔較高、人煙稀少的地方偶看到蒲公英零星生長,在麗水各大菜場門口售賣的「蒲公英」多為續斷菊。
四、目前市場上蒲公英被大量食用或深加工成保健品,如東北大量種植的鹼地蒲公英,剪取根部,洗淨後做成各種涼拌菜,或是通過發酵工藝做成保健茶等,進一步開發前景良好。
備註:感謝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陳堅波、嘉興市中醫院陸樹萍、百草團謝建軍三位老師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