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感冒發燒,頭疼腦熱,很多人到醫院去看病時,通常醫生都會提議先查個血象,看一看血常規的各項參數後再用藥。大部分人一拿到化驗單,看著報告單上20多個醫學術語(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箭頭上上下下的,好多人也是一臉的懵,直說看不懂。
血常規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
通過血常規篩查檢測是否有貧血、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白血病等和血液有關的一些疾病。
血常規的化驗指標很多,但核心是圍繞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三項基本內容的。血常規正常,也主要是針對這三方面的初步判定。
紅細胞數目參考區間: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兒(6.0~7.0)×10^12/L
生理性增高:
1、高山地區的居民 :高海拔地區缺氧刺激紅細胞代償性增多
2、飲水過少,排汗過多 :暫時性的血液濃縮。
3、新生兒 : 在宮內生理性缺氧狀態,代償性增多,但在出生2周後就逐漸下降。
4、精神因素:感情衝動、興奮、恐懼 、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腎上腺素增多,導致紅細胞暫時增多。
生理性減低:
1、三個月到十五歲的人群 : 生長發育迅速所致的造血原料相對不足。
2、孕婦妊娠中後期 : 血漿容量明顯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釋。
3、老年人 :骨髓造血機能減低。(工廠產能不足)
病理性增多
病理性水分丟失過多,導致血液濃縮:嚴重嘔吐,腹瀉,大面積出汗,大面積燒傷的病人,尿崩症等。
組織缺氧,代償性增多: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肺氣腫及心力衰竭等 — 組織缺氧,血液中促紅細胞生成素增多而使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代償性增加。
某些腫瘤 :如腎癌,腎上腺腫瘤,肝細胞癌也可使促紅細胞生成素呈非代償性增加。
藥物因素 : 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腎上腺皮質激素類等可引起紅細胞增多。
病理性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異常: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引起的貧血。
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惡性腫瘤、尿毒症、肝病等造成或伴發的貧血。
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造成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
紅細胞破壞過多造成的貧血:如溶血性貧血等。
急性失血:大手術後,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降低的因素。
白細胞
就是我們常說的血液裡的免疫細胞,主要負責對抗入侵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當然包括具有一定識別並殺滅癌細胞的功能,白細胞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免疫力的強弱。
白細胞參考區間:
成人(4~10)×10^9/L
兒童(5~12)×10^9/L
6個月~2歲(11~12)×10^9/L
新生兒(15~20)×10^9/L
白細胞計數增多
見於急性感染,尿毒症,嚴重燒傷,急性出血,組織損傷,大手術後,白血病等
白細胞計數減少
見於傷寒及副傷寒,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粒細胞缺乏症,脾功能亢進,X線,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藥物等。
血小板
主要功能是止血。太低了容易出血,太高了容易長血栓。
血小板參考區間:
100~300×10^9/L
生理變異:
健康人的血小板數比較穩定,在一日之間沒有大的變動,亦無性別與年齡明顯差別,有些婦女血小板可呈周期性(月經期)輕度下降。
血小板減少
見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某些內科疾患如膠原性疾患,脾功能亢進,尿毒症,腫瘤骨髓轉移引起骨髓纖維化時可繼發血小板減少,某些造血系統疾患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等均可伴有血小板減少,凡體內血小板消耗過多,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敗血症,粟粒結核等血小板也往往減少。
血小板顯著增多
主要見於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及腫瘤骨髓轉移(有溶骨性變化時),在脾切除手術後,血小板也能呈現一過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術後,血小板可反應性輕度增高。
以上四大項目雖然在診斷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價值,但是在明確診斷上還是十分欠缺,這就需要進一步看小項目了。
以白細胞的小項目為例:
(1) 中性粒細胞:
增多:見於急性和化膿性感染(癤癰、膿腫、肺炎、闌尾炎、丹毒、敗血症、內臟穿孔、猩紅熱等)、各種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鉛中毒、汞中毒等),組織損傷、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麻疹、流感等傳染病;化療、放療。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白細胞減少症、骨髓增殖異常症候群等)、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 嗜酸粒細胞:
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皮膚病、寄生蟲病、某些血液病,射線照射後、脾切除術後、傳染病恢復期等。
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應用糖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3) 淋巴細胞:
增多:見於某些傳染病(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減少:見於多種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最後,化驗單結果異常並不總代表身體患有疾病,化驗單上的參考範圍僅僅是一個參考,根據一個地區絕大多數人的化驗結果統計而成,有些情況,比如從事某些特殊職業,或者懷孕的情況下,某些項目後面可能會被判定為「不正常」而畫上一個箭頭。
血常規說簡單也簡單,它能方便、快捷的讓我們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說複雜它可也真複雜,所以遇到異常還是要到血液科找專業的醫生諮詢或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