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報告單上項目眾多,家長只需要大致了解以下幾個基本項目:
1. 血紅蛋白(HGB)測定——判斷貧血的常用指標
世界衛生組織貧血診斷標準:
6月齡~5歲 HGB<110g/L
5~12歲 HGB<115g/L
12~15歲 HGB<120g/L
海拔每升高1000米,HGB上升約4%。感染疾病期間,HGB通常會有所降低,如果懷疑貧血可考慮在疾病痊癒後複查。
如果HGB確實明顯低於參考值,醫生會結合其他指標或檢查,判斷是否存在貧血,是何種類型的貧血,並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2. 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判斷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標
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是指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白細胞分類計數是指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
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可以通過看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簡單判斷。如果有感染症狀,WBC和N%的值明顯增多,判斷可能存在細菌感染;WBC正常或低於正常值,判斷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率等都在發生變化。
新生兒期WBC:(15~20)×109/L
3月齡WBC:(6~18)×109/L
6月齡~6歲WBC:(6~12)×109/L
6個月之後白細胞分類逐漸以淋巴細胞為主,直至7歲後白細胞分類與成人(中性粒細胞佔50%~75%)接近,8歲後WBC接近成人水平[(4~10)×109/L]……看血常規報告單時不能拿成人的標準參考值來衡量嬰幼兒。
嬰幼兒血常規檢驗結果,WBC>15×109/L、N%>80%,通常可考慮明顯的細菌感染。但嚴重的細菌感染也會造成WBC的降低,所以判斷是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還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
3. C反應蛋白(CRP)——判斷感染嚴重程度的常用指標
C反應蛋白(CRP)被認為是急性炎症反應快速、敏感的標誌物之一。CRP正常參考值為0~10mg/L,炎症反應的數小時內CRP在血漿中的濃度急劇上升,2~3天達到高峰,病情恢復後逐漸下降恢復到正常,因此也被看作有無感染等疾病的活動性指標。
CRP值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感染的嚴重程度,具體判斷還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此外,應激也會出現CRP值的升高。
4. 血小板計數(PLT)——反映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標
血小板主要反映了凝血功能。如果血小板明顯減少,考慮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醫生會根據情況考慮做進一步檢查診斷。
提示:「↓」或「L」提示結果低於參考值;「↑」或「H」提示結果高於參考值。
常見問題
1. 白細胞值高就表明是細菌感染嗎?
白細胞值特別高也不一定是細菌感染,也可能是其他病症如淋巴細胞顯著增多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2. 嗜酸細胞絕對值和百分率明顯增高,是什麼原因?
考慮存在過敏或寄生蟲感染。
重要提醒
1. 做血常規一般採用末梢血(指尖血),採血前避免劇烈運動。
2. 出現發熱等症狀24小時後再行血液檢查,這樣才有參考價值。
3. 檢查前千萬不要服用抗生素類藥物,以免影響血液檢查的結果,誤導診斷。
4. 通過觀察寶寶的一般狀況和精神狀況來判斷疾病嚴重程度較為可靠。
5. 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還是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等,結合其他檢查結果來決定。
這裡所寫數據說明只是幫助父母理解血常規的常識,無法涵蓋所有病情情況。具體診斷處理方法,請遵循醫囑。
文章摘自《蝦米媽咪育兒正典》
=====================
醫生介紹:
蝦米媽咪,本名餘高妍,兒科醫生,知名公益科普作者。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童保健碩士。先後學習工作於上海市環境與兒童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兒童醫院、上海市兒童保健所。蝦米媽咪是新浪微博上最受家長信賴的兒科醫生媽媽之一,長期熱心於公益科普,為寶寶代言心聲,為父母答疑解惑。著有《蝦米媽咪育兒正典》——4年科普力作,最適合中國人的育兒方法首次集結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