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方序
常規的體檢能否發現腫瘤,從而可以早發現早治療?
這對於大部分醫生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許多腫瘤在早期階段並沒有異常表現,即使是腫瘤標記物檢查也難以發現。但是,有經驗的血液科醫生,可以從最簡單的血常規中發現血液系統腫瘤的蛛絲馬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浙大二院血液內科主任醫師梁贇為大家解讀血常規的各項指標。
血常規報告單分為三列:
藍色列表(左)——血液中檢測項目
綠色列表(右)——正常值
紅色列表(中)——檢測值
*有時會用「↑」和「↓」標註化驗數值是高於正常還是低於正常。
血常規中最主要的數值及其含義:
白細胞的分類:
白細胞是人體主要的防禦細胞,白細胞的正常值是 4×10/L-10×10/L(俗稱4千-1萬)。
白細胞的組成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以及嗜酸粒細胞和嗜鹼粒細胞,分別執行不同的生理功能,正常的血常規白細胞分類也應該是正常比例。
從幼稚細胞認出急性白血病
白細胞是血液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幫助身體抵抗外來細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的入侵。白細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分化成熟,除了在血液外,白細胞還存在於淋巴系統、肝脾以及身體的其它組織。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指「白血病細胞」在骨髓中大量惡性增殖和堆積,同時抑制正常造血功能。這時在外周血中可以檢測到異常的白血病細胞,血常規的最後部分會標註著:幼稚細胞(也可稱為異常細胞、原始細胞)。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常規:白細胞升高(WBC 9.65萬),最底部有異常的幼稚細胞 64%。
典型急性白血病的血常規會出現「一高二低」:白細胞異常升高,同時出現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患者會出現頭暈、臉色唇色蒼白、活動後胸悶氣急以及鼻出血、牙齦出血或者皮膚輕微碰撞後出血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白血病並不一定有白細胞增多,可以白細胞正常,甚至沒有貧血和血小板減少,但是血常規中一旦出現異常細胞 / 原始細胞 / 幼稚細胞,則臨床高度懷疑是急性白血病,需要立即就診進一步檢查。
沒有症狀的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細胞在早期常常沒有明顯症狀,或者僅僅只有乏力、腹脹等輕微不適,最常見的類型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都可以在普通血常規檢查中發現異常。
兩種白血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白細胞分類的異常。同時可以伴有白細胞的升高、貧血及血小板數量改變。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新出現各個階段不成熟的粒細胞,如中幼粒細胞、晚幼粒細胞等等和少量的幼稚細胞。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規(如下)
在化驗單的末尾,可以看到不應該出現的各個階段不成熟的粒細胞(中幼粒、晚幼粒、杆狀粒),還有少量幼稚細胞。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發病機制主要與p210相關,這種蛋白具備激酶活性,不斷刺激粒細胞增殖。1960年從美國費城(Philadelphia)一例慢粒患者體內發現了一種特殊的染色體,命名為費城染色體或Ph染色體——人體的第9號和22號染色體發生易位,從而產生癌蛋白p210。目前已經有特效的靶向藥物治療,慢粒的5年生存已經超過90%。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則是淋巴細胞總數和比例明顯升高,一般淋巴細胞數量>5×10/L(俗稱5千)。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規(如下)
淋巴細胞的比例和絕對值明顯升高。
血細胞太多也是腫瘤
血常規中各個成分增多也可能是腫瘤,統稱為骨髓增殖性腫瘤,主要包括: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原發性骨髓纖維化。
這是一種生長非常緩慢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大部分患者病程遷延,是體檢無意中發現,或是出現了併發症時才引起重視。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主要表現為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異常增多,患者皮膚和口唇黏膜顯著紅紫,尤以面頰、唇、舌、和手掌為甚,常常伴有肝臟和脾臟的腫大,因血容量增多,血液特別粘稠。可出現頭暈耳鳴、視力模糊、四肢麻木症狀。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主要表現血小板計數大於正常,常見的併發症是栓塞或是出血,常常累及重要器官如大腦或是心臟。所以,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是因為心腦血管的意外而就診發現。
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常規:白細胞正常,血紅蛋白正常,但是血小板計數明顯升高。
如果懷疑是這種類型的腫瘤,下一步需要骨髓檢查以及特殊的基因檢測,如果存在特定的基因突變,如JAK2 V617F突變,則可以增加診斷的可信度。這種突變導致激酶的活化,引起骨髓特定細胞的異常增殖。
最後,大家不要忽視體檢,即使是最普通的血常規檢查,當然臨床確診僅僅靠血常規是不夠的,需要後續的進一步詳細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