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個血,這是看病時最常聽到的指令,而這個指令,通常指的是血常規檢查。血液是由液體和有形細胞這2個部分組成的,血常規所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成分,而有形成分主要是3種不同功能的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常規就是觀察這3種細胞的數量及形態,主要的項目是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這是幫助輔助診斷的最基本的血液檢測。
在拿到化驗單的時候,咱們最關心的問題的是,檢查值是否正常。需要指出的是,在過往,化驗單上的確標註的是「正常值」,而現在,則已經改為「參考範圍」。 這種改變,有何意義?血常規的檢測值能說明哪些疾病情況呢?參加測查,來認識這項最常用到的檢查吧。
問題 以下有關血常規檢測的說法,您認為哪一項是正確的?
備選答案
A檢測值不在參考範圍,就說明有病
B白細胞並不能提供感染線索
C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中的任1項低於參考範圍,就可診斷為貧血
D情緒和飲食不會引起血常規的變化
正確答案 C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中的任1項低於參考範圍,就可診斷為貧血
答案解釋
血常規化驗單上的參考範圍,是按照統計方法來制訂的,代表的意義是,某個檢測中,有95%的健康人的檢測結果會在參考範圍內,另外的5%的健康人的檢測值在參考範圍之外,這稱為95%的置信區間。所以,檢測結果不在參考範圍內,並不能絕對地說這個人已經生病,需要結合個人的年齡、性別、體重、飲食結構、活動狀態、檢測時的外界條件、職業、種族等多種因素,以及症狀表現和其他檢查的結果,來進行綜合的分析判斷,才能確定是否存在疾病。所以,看到某個指標不在參考範圍,不必太驚慌。
通常情況下,較多用到的臨床參考指標是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結果。白細胞總數升高,同時,有中性粒細胞升高,往往提示存在細菌感染;如果白細胞總數並不高,但淋巴細胞或單核細胞升高,則考慮是病毒感染。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則是評判是否存在貧血的指標,這2項中有任1項的檢測結果低於參考範圍,就可診斷為貧血,然後,可以根據更細化的分析,來判斷貧血的類型以及骨髓造血功能是否正常。
嗜酸性粒細胞,主要用於評判是否有過敏或寄生蟲感染,這個值升高,代表著體機的過敏反應水平。白細胞的數量,對判斷血液系統疾病有很好的提示價值,比如,在急性白血病發生的時候,白細胞會急劇升高,同時,細胞分類中會出現幼稚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或嗜鹼性粒細胞的升高。在再生障礙性貧血發生時,會有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的同時減少。這些檢測結果,都會對診斷疾病提供重要信息。
血常規檢測結果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情緒激動、劇烈運動、大量進食、寒冷刺激等情況下,會引起檢測值變化。如果某個人長服服用抗生素或抗腫瘤藥、接觸放射線等,也會影響檢測結果,會出現白細胞總數降低及分類計數異常。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測查、快報、細節、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