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一樓最顯眼的位置,這幾天新擺上了一塊沉甸甸的獎牌——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剛剛捧回這枚獎牌的中心「當家人」王汝剛坦言,這是建團近40年來獲得的最高榮譽,也激勵劇團要更好地為基層老百姓服務。
2018年,上海兩大滑稽劇團——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和上海市青藝滑稽劇團合併,正式組建成立了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兩年多來,傳承中心緊跟社會熱點,通過滑稽戲特有的表現形式,積極創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滑稽戲。
滑稽戲《頭等大事》,是國內首部以垃圾分類為題材的舞臺劇,它以兩代人的觀念衝突以及一連串發生在街巷裡的啼笑皆非的故事,將垃圾分類知識娓娓道來。
去年,王汝剛被授予上海市垃圾分類形象大使。當上「大使」的頭一件事,就是對《頭等大事》重新加工。王汝剛帶領團隊走訪鄉鎮、街道、社區,實地了解垃圾分類的相關規定及科學管理辦法,搜集素材,加入更多讓觀眾笑過之後記到心裡的段子,讓劇目更緊貼時事,樣式更詼諧、親民,使「垃圾分類」的理念更生動形象地傳遞給觀眾。
大型滑稽劇《天地「糧」心》也是一部緊跟社會熱點的大戲。該劇以「光碟行動」為主線,將方言、戲曲唱段、包袱等多種滑稽戲手法融入到跌宕起伏的劇情中,講訴了飯店老闆對「舌尖上的浪費」從視若無睹到高度重視這一轉變的過程,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引導市民節約糧食、杜絕浪費。
受到疫情影響,文化演出行業遭遇不小的衝擊。但是翻看著劇團年終總結的王汝剛,有理由感到欣慰:去年,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共演出220場,「觀眾不能走進劇場,那我們就送戲上門。」王汝剛告訴記者。
作為國家級非遺「獨腳戲」的傳承、保護單位,近年來,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通過講座、小品、脫口秀等形式深入基層,貼近群眾日常生活、拉近與群眾間的距離,均收穫了良好的反響。其中,與各區縣社區文體活動中心舉辦的「曲藝名家進社區——海派滑稽又一春」講座,進一步提高了基層群眾的文藝欣賞水平和文化活動參與度,對上海本土文化的宣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不僅如此,中心還走出上海,前往長三角地區表演。每次演出,劇團一般都當天來回,充分發揮了文藝「輕騎兵」的作用。
除了演出,中心還會悉心輔導當地的業餘文化隊伍。在浙江台州,看過了當地文化館根據真人真事創排的節目後,中心的演員們會與他們一起「摳戲」,包括表演的形式、舞臺的裝置、服裝的美化等,一一分析琢磨,幫助基層團隊提高演出水平。
去年,劇場停擺的那些日子裡,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的不少演員紛紛「轉戰」網絡,在抖音平臺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創作了多種節目,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這其中,也有68歲的王汝剛的身影。
就在前幾天,王汝剛上電視臺錄製春節節目,與往常不同的是,王汝剛的搭檔不再是劇團其他演員,而是一位虛擬主持人,兩人一搭一唱毫無違和感。虛擬主持還讓王汝剛向大家拜年,王汝剛即興編了一首打油詩:「一桌年夜飯,都是好小菜,發發壓歲錢,悶聲發大財。」
多樣化的發展是社會變遷的必然,對新生事物,王汝剛從不排斥:「萬變不離其宗。一些新型的表演方式相對傳統的舞臺表演,儘管形式不同,但內核是一樣的,那就是傳播優秀中華文化。」上海提出要「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王汝剛認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承、融合、創新,三者缺一不可」。
說起創新,很多人至今都對藝術傳承中心2019年的首次公開招聘印象深刻。那次招聘不限籍貫,不限方言,吸引了不少愛好曲藝的年輕人。王汝剛呼籲,要解決滑稽戲後繼乏人的問題,就不要讓過多的條條框框捆綁年輕人的創造力,「實行一團一策,不拘一格,讓更多有表演天賦的年輕人繼承滑稽戲,創作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