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安義縣「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紀實

2020-12-16 澎湃新聞

「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是南昌市發展農業農村高等教育,培養農業產業發展帶頭人,助力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南昌市從2012年就開始率先在全省啟動此項工作,並結合南昌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將其提升完善為「千村千名大學生工程」,涵蓋了專科及專升本兩個層次的農業農村人才培養。

近日,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吳曉軍專門作出批示,要求在「彰顯省會擔當 我們怎麼幹」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十大行動中,全面落實「農業人才培養引進行動」,培養、使用並宣傳好南昌市「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安義縣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代表。

劉厚仕

「劉厚仕從事種養業近三十年,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飽嘗農業的酸甜苦辣,死磕到底幾十年,終於把新福果業做得風聲水起,成為南昌市果業發展農旅融合新標杆。」7月10日,記者在南昌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媒體採風活動中了解到南昌市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典型代表劉厚仕的事跡。

安義縣新福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王健攝)

據介紹,劉厚仕2006年榮獲南昌市第二屆「十大傑出青年農民」;2007年獲全國科普帶頭人稱號;2009年獲安義縣首屆「創業之星」稱號;2010年獲「江西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2011年、2018年獲「南昌市優秀黨務工作者」;2018年合作社評為全縣扶貧產業四星級基地,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等榮譽稱號,合作社多次被評為江西省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

安義縣新福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正在包裝品品牌產品翠冠梨(王健攝)

劉厚仕,1963年3月10日出生,雖已年過半百但仍幹勁十足。在採訪過程中,劉厚仕驕傲地告訴記者,由於成績突出,「2019年5月17日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在我社視察指導工作。」

探索經營理念

新福果業至今創辦十年,十年來堅持農旅融合發展之路,逐年加大投入,到今總投資1200萬元,年產值630萬元。

合作社制定了嚴格的產品質量標準、無公害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和有機生產控制程序,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控制體系,有嚴格的內部管理制度,按章行事,合作社實施了全方位的產前、產中、產後社會化服務,建立了「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經營機制,果品生產已形成布局區域化、栽培標準化、生產機械化、產業規模化的良好格局。

應用科學技術裝備現代農業

堅持良種良結經營理念。建園前,劉厚仕多次請教全國有名鄭州果樹研究所南昌大學專家教授;多次實地考察認證後再推廣,引進了最適合南方種植的早熟翠冠梨、江蘇陽山水蜜桃、山東大棚早熟桃。在統防統治方面,購買了康佳園牌大功率、高配置噴藥車。在機械化推廣方面,購買了4套果業施肥、開溝、回填、合土、鋤草等設備,基本達到果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減輕了勞動強度,節約了生產成本,在果品儲藏方面,花四十多萬元新建100噸氣調保鮮庫,解決果品集中上市賣難問題。

綠色發展,創雙贏

綠色發展是果業生產必由之路,在果樹種植上採取了大肥大穴大投入,對果園全園土壤改良,全園生草法,購買了大型割草機,推廣果品全園套袋新技術,無公害果品覆蓋率達到100%,注重果品安全生產。生產上有安檢員、有記錄員、有操作員,幾十年來未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獲得了無公害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農旅融合同步發展

在抓好果業生產的同時,十分注重農旅融合同步發展,先後投資100餘萬元建設了香梨園竹棧道、桃園竹棧道、涼亭供遊客觀光休閒,投資20多萬元修建大型停車場(2000多平方米)。今年前期又投資180多萬元建設香梨小鎮紅軍谷,打造中小學生戶外生活體驗為一體的紅色教育基地,每年可接待中小學生及遊客2萬人左右。每年舉辦香梨節,提高香梨小鎮的知名度,為品牌創建打下基礎。

示範帶動助股民致富,貧困戶脫貧

長期堅持果業生產技術培訓推廣服務,把基地當課堂培養了一批現代職業農民,培訓了一大批當地果農,通過示範帶動果農都掌握了一至二門生產操作技術。帶動農戶就業284人,帶動農戶20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全年安置本村農戶及貧困戶用工60餘人,發放工資50多萬元,大大增加了農戶及貧困戶收入,加快了貧困戶脫貧步伐。股民連續三年分紅,年分紅率突破20%的高額回報,得到了稱讚,贏得了口碑。

劉玖凰

新民鄉烏溪村產業扶貧基地(王健攝)

劉玖凰,女,漢族,1969年9月出生,大專文化,1992年參加工作,199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截止到2019年12月,一直擔任新民鄉烏溪村黨支部書記,現任職於新民鄉人民政府公共服務中心。

近年來,劉玖凰在烏溪村支部書記崗位上,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從加強支部班子建設入手、逐步改變了貧困農村基礎條件、改善了全村教育醫療事業、整村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做大做強了致富產業,在村支書這個平凡的村官崗位上著實為自己留下了一點「痕跡」,實現了一個黨員幹部的自身價值,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上級領導和基層廣大群眾的信任和認可。2013年-2015年,劉玖凰連續被評為「全市雙帶致富先進個人」、2014年被評為「南昌市農村特殊專長人才創業培養人選」、2015年被評為「全國科普示範帶頭人」、2016年被評為「南昌市勞動模範」,烏溪村也被省委組織部、省科協確定為省級黨員科普致富示範村。

劉玖凰和村民一起查看葡萄長勢情況(王健攝影)

抓隊伍,強化素質,打造務實為民村級班子

帶出一個團結、務實、為百姓辦事的好班子是劉玖凰的最大心願。為深入學習農業實用技術,劉玖凰書織合作社有關同志到浙江考察農業項目,學習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知識和專業技術,把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和經營管理經驗引進來。

烏溪葡萄小鎮於2014年4月註冊了「南昌市綠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圍繞脫貧致富帶動一方經濟目標,採取「支部+公司+農戶」、「果業+科技+用工」、「葡萄+旅遊節+農家樂」等方法帶領農民走通了脫貧致富的路子,打開了「小葡萄大效益,小山村大基地」的發展局面,取得了「產業強村富民」的初步成效。

築基礎,整村推進,提升村民宜居生活環境

多年來,改善全村村莊環境和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是劉玖凰最大的「心病」。農村居住環境差,村內衛生條件差,汙水橫流,垃圾遍地,蚊蠅滋生,嚴重影響百姓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劉玖凰積極對接縣委農工部、縣環保局和水務局,爭取以上部門的重視和支持,積極申報新農村建設項目。一是整體推進全村新農村建設。近年來共爭取項目資金468萬元,對後屋、盧家、柘石壠、籍田等10個自然村實施了新農村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農民群眾實現了「喝乾淨水、用衛生廁、走平坦路、用清潔能」的環境整治目標。二是推進公路建設。爭取項目資金110萬元,對山下畈、新沙、籍田、陳家和餘家等4條進村道路、環村公路進行了重建和改造,涉及4個自然村,3.7公裡,實現了該村13個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村道硬化率100%,有效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方便了百姓生產和出行。三是推進公共公益事業建設。村裡的小學教室不夠用了,老師沒有辦公室,村裡也沒有專門衛生室,村民看病還借用百姓的房子,留守老人養老困難等問題,時常牽動著劉玖凰的心。這幾年,劉玖凰東奔西跑,申請教育、衛生、民政部門專項資金,高標準對教學樓進行續建770多平米,新建標準村衛生室110平米,新建一棟烏溪村居家養老中心,現已入住了8個老人,一舉緩解了學生上學難、村民就醫難、老人養老難三大難題。

揚特色,突出帶動,創建村民致富小康產業

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尋找一個適合當地實際的優勢產業帶動百姓致富是劉玖凰最大的願望。長期以來,烏溪村農業以水稻、棉花等傳統產業為主,效益低、回報慢。為推動烏溪村產業發展,劉玖凰多次召集農業專家、外出務工人員和村幹部一起座談,商討烏溪村產業發展規劃,帶領他們到沿海發達地區考察農業產業。

烏溪村葡萄產業基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殘疾人4人在剪枝、除草(王健攝)

2012年,劉玖凰帶領村民從浙江引進了500畝優質葡萄,組建了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歷經6年的打拼與探索,烏溪村500畝葡萄產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同步顯現出來。烏溪村500畝葡萄基地秉承「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54戶農戶依託土地、資金等形式入股,同步投入富餘勞動力和管理技術,不僅可以實現股金分紅收入,還可以依靠技術和自身勞力獲取務工工資。多年來,葡萄基地共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17戶,殘疾人4人,吸納季節性農民工130餘人。

察民情,心懷百姓,時刻把群眾疾苦放心頭

柴米油鹽尋常事,百家憂樂到心頭。全村低保戶、五保戶、殘疾戶和困難戶的生活保障和就業困難是劉玖凰最大的「心結」。劉玖凰生來就是個「熱心婆」,如今,在村裡「當家」,村民大小事都喜歡找她,就連鄰裡糾紛、夫妻吵架、婆媳不和等所謂清官難斷的家務事,老百姓前腳跟後腳找上門。劉玖凰公正公道,鐵面無私,宣講法律,推崇美德,百姓無不心服口服。一是她關心弱勢群體的住房困難。陳家組陳其弟、夏玉忠、餘家村餘尚印和立新村丁金富是出了名的困難低保戶。每逢大風和雨雪天氣,劉玖凰就記掛這些住房困難戶,生怕他們房子漏雨,住不踏實。在得知他們住房困難想要新建住房時,劉玖凰立即派村幹部為他們寫報告、整資料,找工程人員幫忙,還索性幫他們新建並裝修好了住房,貧困戶建房補貼也一併辦好送到他們手上。二是她關心百姓家難辦的「大事」。籍田村戴龍華先天弱智,妻子趙瑤瑤智力也不好,生活困難。劉玖凰想為他們家解決生活低保,在收集相關材料的過程中,劉玖凰發現,趙瑤瑤戶口不僅沒有遷入,而且她娘家也沒戶口,她居然是個從沒上過戶口的「黑戶」人。為此,劉玖凰聯繫永修縣公安部門和灘溪鎮政府,經過調查協商,在趙瑤瑤37歲那年給她解決了戶口問題,並讓這戶貧困戶享受了低保政策。三是她關心困難戶的就業與發展。村裡的貧困戶、殘疾戶生活就業也時刻牽動著劉玖凰的心。戴儉香的丈夫去世以後,家庭困難,劉玖凰經常和她談心,把她吸納到葡萄園就業,經過今年的辛勤勞動,戴儉香家的生活也日益改善了,每年2萬元的務工收入讓她重新過上了好日子。

黃聲菊

「自己包田自己種糧,種自己的優質品種,樹立品牌,從而提高利潤率,做大做強。」 7月10日,黃聲菊在南昌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媒體採風活動中告訴記者。黃聲菊告訴記者,得益於「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農業農村局給了她一個上大學的名額。據悉,目前,黃聲菊仍舊在江西廣播電視大學經濟管理專業學習,今年下半年畢業。

黃聲菊說,以前經營家庭作坊,管理弱,通過學習,機械插秧,烘乾水稻,無人機撒藥,她都安排專業人員去管理。插秧機、無人機以前自己用,現在幫農戶,業務範圍更廣了。

黃聲菊,女,漢族,1972年8月出生,中共正式黨員,大專學歷,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少年時代,鄉親們貧困的生活,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1992年在下羅糧站上班,1998年開辦金紅糧食加工廠,2010年經營南昌金進果糧油有限公司,開啟了她的種糧生涯。2010年開始承包土地種糧,2013年——2014年註冊金果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規範化種糧,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評為年度全省種糧大戶。2016年9月5日至2016年12月15日在安義縣農業局2016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學習期滿,成績合格,圓滿結業。2017年黃聲菊還考了農作物植保工三級、純農田作業手扶拖拉機、純農田作業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資格證書。

熱愛種田而且還要種別人不願種的田

2010年,黃聲菊在黃洲鎮承包了一千多畝農田開始搞糧食種植。在此之前,她在當地開糧食加工廠已有12年,日子過得算是紅紅火火,為什麼要去包地種田呢?要知道,在當時沒有幾個人願意種田。

黃聲菊說,「那個時候,安義年輕人基本上都外出務工,家裡的農田都廢棄在那裡,我當時就覺得農田荒廢在那裡實在太可惜、太浪費了,於是就萌生了先付租金包田的想法,老百姓也很樂意把農田租給我」。這種對農田荒廢的不忍,源自於黃聲菊對糧食的一種情懷。「我是搞糧食出身的,1992年我全家人都在糧管所上班,下崗以後,1998年我和兄弟姐妹又開了糧食加工廠,我喜歡種田,喜歡搞糧食加工,這就是我的愛好。」不僅僅是對糧食的感情,黃聲菊包地種田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她開了12年的糧食加工廠,都是從周邊收購稻穀,但當地的農戶種植的品種很雜,加工出來的糧食很難賣出價錢。

「自己包田自己種糧,種自己的優質品種,樹立品牌,從而提高利潤率,做大做強。」說幹就幹,黃聲菊就此成為了集糧食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經營,勢頭一年比一年迅猛。

事實證明,黃聲菊的選擇非常正確,經過10年的摸爬滾打,她的生意越做越大,南昌金進果糧油有限公司也成為南昌市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至2014年總計流轉土地面積10000餘畝,其中承包的農田已有10000餘畝,生產糧食7000餘噸,收入305餘萬元,這幾年間,她先後購置大型農機107臺,其中收割機8臺,大型中拖15臺、手扶拖拉機20臺,插秧機20臺,無人植保機16架,加工廠廠房日產60噸大米深加工設備壹套,日烘乾500噸的糧食烘乾設備及附屬設施壹套、各種大小車輛,總價值800萬,存貨1600多萬元,應收帳款300萬元。

不但自己種田致富還要帶動周邊群眾耕田致富

黃聲菊購置催芽機、插種機、水稻側深施肥機、水稻直播機等,不但自己種田致富,而且還帶動周邊群眾的耕田致富。2018年,吸收了70戶貧困戶加入安義縣金果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並讓一些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到本企業工作,幫助他們儘早脫貧致富。

黃聲菊穩定農業生產,得到了各級農業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並得到各級政府的關懷和榮譽。她本人及所屬企業曾兩次獲得「全省種糧大戶」稱號、「巾幗科技示範基地」、「南昌現代農業示範園」「安義縣工商聯副會長單位」。

黃聲菊告訴記者,穩定糧食生產,主要採取農業生產化管理,科學種田,機械化操作,她的種田模式已經成為周邊農戶生產爭相學習的榜樣,並且為農民解決很多困難,優先向農民提供優質稻種、油菜種等。

採用公司+大戶+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

黃聲菊說,她打算再擴大種植規模,採取公司十大戶十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做好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帶動全鎮農民致富,堅持不懈地發展糧食生產。作為市級「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金進果糧油有限公司向廣大農戶貧困戶傳授先進的水稻、水果、蔬菜種植技術,培訓農村婦女掌握工廠化育秧,機械化插秧及其他農機操作技術,帶領廣大農戶貧困戶走出一條在家就可創業致富的康莊大道。

談到未來的計劃,黃聲菊如數家珍。黃聲菊向記者透露了她的「小目標」:

第一,未來五年內,通過自己種植和對外收購的稻穀產量力爭達到30000噸,努力實現銷售額7000多萬元,加工銷售純利潤達300多萬元,種植純利潤達200多萬元的目標。

第二,規劃立項,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形成產業規模化生產。

第三,引入農業物聯網技術,改變粗放的農業經營管理方式,提高農作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第四,完成產業規模化生產(包括水果、水稻、蔬菜、等高效益產業)的建設,並具有較大的規模帶動效益,努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快農產品加工建設。

第五,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

第六,到2020年,打造形成特色鮮明、優勢顯著、省內乃至國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現代農業化產業。

原標題:《【脫貧攻堅】安義縣「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紀實》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納雍脫貧攻堅紀實》作品「走進校園」研討會在貴州財經大學舉行
    包御琨指出,省社科聯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繫廣泛的獨特優勢,團結和組織社科界立下「愚公志」、打好「組合拳」、形成「合圍勢」在理論引導、智力支持、智庫招商、黔貨出山、資金協調、項目引進、駐村幫扶、經驗總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 大學生脫貧攻堅的典範 ——記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感動校園十大...
    吳夢軍校長為解紅濤同學頒獎  自主創業,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  解紅濤,現年38歲,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辦事處東溝頭村人。他中職畢業回到家鄉後暗下決心,自己一定要做一名有志向、有作為的青年人,做一名優秀企業家。  2005年他通過考察發現黃粉蟲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黃粉蟲又叫「麵包蟲」,蛋白質含量很高。
  • 中冶集團編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故事集》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採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中冶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央企力量。
  • 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芶家村丁仕新脫貧攻堅紀實
    丁仕新是芶家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經過他帶領著全體攻堅隊員一年多的起早貪黑、不懈努力奮鬥,芶家村按照小組提名、群眾認可、張榜公示程序,於2020年10月向上申報順利出列,實現了「頭疼村」向「小康村」的華麗轉身。
  • 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紀實
    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紀實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8日 17:48 來源:中新網湖北   自2015年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對口扶貧以來,石首市調關鎮武顯廟村幹群齊心攻堅、自強自立、苦幹實幹,書寫著波瀾壯闊、激蕩人心的脫貧奮進篇章,湧現出一個又一個脫貧感人故事。
  • 全面小康路上的鏗鏘足音——我市奮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脫貧,希望所在;攻堅,力量所在;奔小康,目標所在。步入11月,首府大地脫貧攻堅腳步依然鏗鏘有力。大青山北麓,武川縣群眾繼續書寫著現代農業發展新畫卷;首府南部,清水河縣通過生態扶貧的模式讓貧困戶享受到「綠色收入」;黃河岸邊,託克託縣的農家樂辦出了特色……截至2019年末,我市脫貧攻堅已經實現「人脫貧、村出列、縣摘帽」,「兩不愁三保障」硬性指標圓滿完成,貧困發生率降至「零」發生。
  • 西安市委黨史研究室推進《西安脫貧攻堅紀實》編撰工作
    5月22日上午,西安市委黨史研究室與西安市扶貧辦共同召開《西安脫貧攻堅紀實》編撰工作推進會,會議緊緊圍繞西安脫貧攻堅工作收官之年這個關鍵歷史節點,全面推進《西安脫貧攻堅紀實》的編撰工作。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張瑞,市扶貧辦副主任李英傑到會講話,市委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龔建主持會議。
  • 黨旗映紅小康路——山丹縣黨建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通訊員 石晶  星火燎原燃壯志,脫貧路上黨旗紅。近年來,山丹縣積極探索「黨建扶貧」新路子,創新開展黨建助推扶貧模式,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把黨在農村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發展的紅色路子。
  • 資源:脫貧攻堅一線選育村「兩委」後備隊伍
    廣西新聞網資源12月17日訊(通訊員 鄒衛 實習生 何佳)近年來,資源縣堅持在脫貧攻堅一線選人用人,通過「三張清單」選好人、「三大工程」育好人、「三個行動」用好人,著力建強村級後備人才隊伍,為村「兩委」換屆選舉奠定了良好基礎。
  • 報告文學:忠實記錄脫貧攻堅偉業
    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為報告文學寫作提供了大量生動豐富的題材資源。近年來湧現的一系列作品,全景記錄了新時代脫貧攻堅行動的歷史進程,大寫了在攻堅克難中形成的中國力量、中國創造和中國精神,生動塑造了「中國脊梁」式的扶貧楷模、脫貧強者,也以全新的文學經驗和有效的文學書寫,豐富了報告文學的內存。
  • 脫貧攻堅,我們一直在路上——天宮廟幼兒園精準扶貧工作紀實
    脫貧攻堅,我們一直在路上——天宮廟幼兒園精準扶貧工作紀實    天宮廟幼兒園  賀薇,本站編輯 曾艾琳  2020-06-03 大 中 小
  • 警徽閃耀脫貧路——全州公安機關開展戶籍問題攻堅工作紀實
    警徽閃耀脫貧路——全州公安機關開展戶籍問題攻堅工作紀實 2020-11-26 2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德江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工作紀實
    當2020年的鐘聲敲響,德江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戰役已然提筆開啟句號的划動。  「感謝共產黨,感恩習近平總書記,農村環境美如畫。」「小車開到了家門口,雨天出門不再愁。」「讀書補助高,看病有報銷,老來吃住不用焦。」行走在德江各地的村村寨寨,耳際時時響起這樣點讚脫貧攻堅、喜迎幸福生活的話語。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縣下洋村:傳統村落裡的脫貧故事
    駐村第一書記楊先鈺說,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下洋村緊緊圍繞黨委政府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安排部署,以「村出列、戶脫貧」為目標,凝聚力量,周密部署,精準發力,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全面勝利。通村公路硬化築基建 脫貧有硬核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的要求,實施串戶路步道硬化工程,改善農戶出行條件
  • 長技制群峰 寶慶向陽升——湖南脫貧攻堅紀實之邵陽長卷
    相關報導:風起十八洞 翠翠直播錄——湖南脫貧攻堅紀實之湘西長卷潮湧瀟湘源 永州「新八記」——湖南脫貧攻堅紀實之永州長卷巴陵新勝狀 戰貧新樓記——湖南脫貧攻堅紀實之嶽陽長卷甜甜的懷化 幸福的「山果」——湖南脫貧攻堅紀實之懷化長卷「繡花」出真功 世外播芬芳——湖南脫貧攻堅紀實之常德長卷巍巍「南大門」 時代「郴州紅」——湖南脫貧攻堅紀實之郴州長卷茶馬闢新道 益陽好奔騰 ——湖南脫貧攻堅紀實之益陽長卷
  • 脫貧攻堅工作紀實——冠縣梁堂鎮精準扶貧暖人心 精準脫貧譜新篇
    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完善脫貧攻堅工作體系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事關人民群眾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也是第一民生工程。為了把扶貧攻堅工作抓緊抓準抓到位,梁堂鎮成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先後多次召開扶貧工作專題會議、脫貧攻堅業務培訓會,反覆強調、密集部署脫貧攻堅工作,適時開展扶貧工作回頭看和自查自糾工作。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紮實駐村為民服務,全力攻堅決勝脫貧
    在從江縣2020年7月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攻堅能力提升班學習中,筆者通過課堂學習和實地考察了解到,有的駐村幹部從如何用好人,以強黨建促脫貧為出發點,積極組織黨員幹部帶頭,嚴格落實幹部責任,切實引導群眾參與,工作推進較快;有的駐村幹部從如何解難題,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等方面
  • 助力脫貧攻堅 銅梁大學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
    他們是重慶師範大學涉外商貿學院的大學生,在今年暑假期間,同學們走進老黨員和建卡貧困戶家中,開展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三下鄉」活動。同學們進農家調研脫貧攻堅情況。「今天,我們分成幾個小組,進村入社到農家,調查了解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落實情況、扶貧產業發展情況、扶貧路上還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等等,梳理後形成調研報告,為西河鎮黨委、政府進一步做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智力支持。」
  • 引得春風度玉關——甘肅強黨建促脫貧攻堅紀實
    原標題:引得春風度玉關——甘肅強黨建促脫貧攻堅紀實    絲路要道,天下富庶出隴右;赤貧荒涼,隴中苦脊甲天下。    翻閱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截然相反的情形在甘肅土地上演,讓人不禁慨嘆,古絲路熠熠閃耀的榮光,如何才能延綿千年、重煥生機。    甘肅的貧困不應是天生的!
  • 省體育局一行赴漵浦縣朱溪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
    紅網時刻懷化12月23日訊(記者 王石磊)12月21-22日,湖南省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舜率隊赴扶貧點懷化市漵浦縣三江鎮朱溪村實地調研駐村幫扶工作進展情況,重點查看駐村工作隊扶貧規劃是否全面落實,扶貧項目是否收官掃尾;並組織財務部門對駐村工作隊項目資金情況進行內審,對駐點村克服疫情災情影響的工作情況進行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