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河套平原

2021-02-13 高中地理學習輔導

敕勒川,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歌辭大氣磅礴,粗獷雄放,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千百年來成為婦孺皆知的名句。

陰山山脈,我國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山脈,東西走向,包括狼山、烏拉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等。山頂海拔2000米—400米。集寧以東到沽源、張家口一帶山勢降低到海拔1000米—500米。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屬內陸水系。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是黃河沿岸的衝積平原。由賀蘭山以東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平原),內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後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稱前套平原)組成,面積約25,000平方公裡。是鄂爾多斯高原與賀蘭山、狼山、大青山間的陷落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較好,有黃河灌溉之利,為寧夏與內蒙古重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


河套是指黃河「幾」字彎和其周邊流域。河套平原一般分為寧夏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被用於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並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後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的「前套」。有時河套平原稱河套—土默川平原。


南臨黃河、背靠陰山的八百裡河套平原地處我國北部邊陲的蒙古高原,是由流經此處的古黃河衝積而成的一片扇形平原。這裡海拔1000多米,常年乾旱少雨,年降雨量僅為150~200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高達2000~3000毫米,是降雨量的10~20倍。儘管如此,河套平原卻仍能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陝北防護林營造基地,根本原因就在於河套平原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不遠萬裡,繞了一個大大的「幾字」灣後來到這裡,只為深情無限地來澆灌滋潤這一片蒼天厚土。

所以,自古以來就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好傳說。假若河套平原得不到黃河母親歷經百轉千回後的親睞與眷顧,這裡恐怕早已變成茫茫戈壁荒漠,哪裡還能成為地球內陸同一緯度上的一片稀有綠洲。因此,有人也曾說:水利興,河套興;水利亡,河套亡。


河套水利的興修始於秦漢,興於清末,盛極於解放之後。遠古時代,由於古黃河的不斷衝刷變遷淤澄,逐漸造就形成陰山腳下這一片廣袤肥沃的平原土地。

自神州古國實現大一統之後,從秦漢伊始,朝廷就開始派遣數萬內地居民來到陰山腳下的河套平原戍邊墾荒。

其時,就有人利用古黃河衝積平原地帶所遺留下的一些溝壕水道等,開挖渠道,引黃河水灌溉周邊土地,墾荒種植,獲利頗豐。但其規模面積頗小,由於朝代更迭、戰亂頻發以及水患橫生等諸多原因而數度荒廢淹沒。

清朝建立初期,為確保邊疆地區安定,實行民族隔離禁邊政策,禁止在河套平原墾耕。此時,放眼河套平原,到處都是茫茫草灘澤國,偶爾能見到一些牧人放牧的身影,一切就如南北朝民歌《敕勒川》中所描述的那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清朝後期,由於烏蘭布和沙漠侵襲與地質形變等多種原因,黃河發生了對河套平原影響深遠的重大改道事件。

原來流經河套平原的古黃河河道並不在現在的位置,而是位於河套平原北邊的陰山腳下,現在的黃河河道只是古黃河所分出的一段支流,這段支流最終又與向南折出陰山的古黃河主河道匯合東流。

而河套平原則恰好是由北邊的古黃河與南邊的支流完全圈套起來的一片淤扇平原,故名「河套」平原。


後來,隨著本地地形氣候的持續變化,烏蘭布和沙漠不斷向東侵襲,大約在清朝道光年間,沙漠壅堵住流向陰山腳下的古黃河河道,使得古黃河河道被迫南移。

將河套平原南端的那段支流演變成以後的黃河主河道,而原來的古黃河河道則又演變成為河套平原阻擋排洩陰山洪水的烏加河,後來又逐漸被改造成為河套灌區退水排水的總排乾溝。

百年之間,可謂是滄桑巨變哪。與此同時,也使得黃河故道烏加河成為黃河母親饋贈給河套人民的又一筆巨大寶貴的自然歷史遺產。


清朝末年,清廷出臺墾荒鼓勵政策。以河北難民王同春為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帶領著眾多勞苦大眾,充分利用河套平原西南高、東北低的特殊地形條件,與南邊黃河行河可以開口引水、北邊黃河故道烏加河可以退水排水的優越地理結構,以及平原上的一些天然溝壕水道等,沿著黃河北岸線,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地開挖了八條蜿蜒北伸的人工乾渠。

以後又增加到十幾條,進而使得富含礦物質營養的黃河水通過自流形式逐漸流入乾渠兩側新開墾出來的大片土地中,用以澆灌農作物。


而且,所有引水乾渠全都配套設置了退水口,可直通平原北面的原黃河故道烏加河,以此使得從黃河中多流進來的水量能順著退水渠道逐漸匯流入烏加河內,最大限度地避免河套地區洪澇災害的發生,同時還可起到上引下拉,避免渠道淤積壅堵等功用。

烏加河中的大量積水還可以逐漸匯流於平原東部的烏梁素海(也屬於古黃河河道的一部分,由古黃河折出陰山,向南衝洩向平原地帶形成),烏梁素海中的多餘水量又可以順著其下遊的一段古黃河河道返退回平原南端的黃河之中。


如此一來,在黃河、烏加河以及烏梁素海之間的河套平原上就逐漸形成一個有進有退的引水灌溉體系,這也為日後將河套平原逐漸改造建設成為一個有進有退、有灌有排的先進宏大灌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河套地區土壤肥沃,大小阡陌縱橫交織,適於種植春小麥、水稻、糜、谷、大豆、高粱、玉米,向為內蒙古、寧夏地區的主要農業區。有塞外米糧川之稱。平原上還蘊藏著煤、鐵、銅、金、石墨、石棉、鹽、鹼等多種礦產資源。

河套平原地下水甚豐,黃河北岸山前埋藏較深,平原較淺,由10~30米減至2~3米;含水層由厚變薄,湧水量由100噸/小時遞減為60噸/小時;礦化度漸增,一般由0.5克/升增至3克/升。 黃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約1~3米,湧水量10~40噸/小時,礦化度1~3克/升。

 黃河流經巴彥淖爾盟340公裡,年經總流量315億立方米,水利資源非常豐富。1959年修建了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1969年開挖了總乾渠(二黃河),全長180公裡。1975年完成了總排乾溝工程,結束了有灌無排的歷史。


1.河套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斷裂下陷、風力堆積        B.斷裂抬升、流水侵蝕

  C.斷裂下陷、流水堆積        D.斷裂抬升、風力侵蝕

2.造成河套平原土壤次生鹽鹼化的原因有(    )

  ①地下水位高  ②蒸發量大③降水少  ④地勢低平  ⑤降水強度大⑥排灌結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⑥    D.①③⑤⑥

參考答案:1.C   2.A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內蒙古河套平原由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組成,後套平原北靠陰山,南至黃河。從1869年至1925年,民間水利專家王同春創造了引黃灌溉的傳奇,直到今天,他開創的「八大乾渠」依舊灌溉著後套平原的萬畝良田。

(1)據上左圖分析後套平原的形成過程。(6分)

(2)評價本區農業生產的主要自然條件。(6分)

(3)據上右圖分析引水渠的分布特點及優勢(8分)

(4)據上右圖分析黃河故道烏加河和烏梁素海在此灌溉系統中的作用。(6分)

【答案】

(1)初期受內力作用影響斷層以北的陰山不斷抬升(2分),以南的平地則不斷陷落,(形成了一個斷陷湖盆)(2分),後期受外力作用黃河帶來大量泥沙(經過多次改道)流水沉(衝)積形成了肥沃的平原(2分)。

(2)有利條件:①位於河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夏季氣溫高,氣候降水少,雲量少,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③黃河流經,灌溉便利,有充足的灌溉水源。(三選二,每點2分,共4分)

不利條件:④半乾旱區域降水少,蒸發強。⑤緯度較高易受寒潮影響。(二選一,2分)

(3)分布特點:①主要分布在黃河北岸與黃河幹流基本平行,大致呈東西走向;(2分)②分布較均勻,形成覆蓋面積大的水網(灌溉面積廣);(2分)

優勢:①(據圖海拔高度分析)由於地勢自西南東北逐漸遞減,故水渠因勢利導、實現無壩自流(自流引水),節省建設和運營成本(2分);②灌排結合,排水順暢,既能滿足灌溉需求,又不至於發生內澇。(2分)

(4)①烏加河作為排乾渠是灌溉後的出口,既接納了總乾渠的自流來水,又將灌溉餘水退入烏梁素海(3分);②烏梁素海聯繫和溝通了總乾渠與總排乾渠,可起到調節水量的作用,豐水期蓄水,防治洪澇,枯水期放水,緩解乾旱。實現了排灌結合(烏梁素海可起到收餘水、保生態、控沙源、防鹽鹼的作用)。(3分)

【解析】

試題分析:

(1)依據材料「後套平原北靠陰山」,再根據上左圖,很明顯看到此處有一個斷層,在斷層中相對上升的形成了陰山,在斷層中相對下降的形成後套平原的地勢較低的特點。後又因黃河流經此處,在地勢較低處,流速減慢,泥沙淤積,形成了衝積平原。

(2)首先要注意問題中的「評價」二字,在答案中要有有利的和不利的;其次注意「自然條件」,不要過多分析,自然因素主要是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來分析。根據背景資料,此地為後套平原,主要位於內蒙古高原中的黃河谷地。所以從氣候的降水來看,降水總量較少,蒸發較強,這是不利條件;但因位於黃河谷地,有黃河水灌溉,水源還充足。從氣候的氣溫來看,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冬季寒潮影響,不利易產生凍害,有利病蟲害少;夏季高溫,熱量充足,又因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且晝夜溫差大,利於營養物質的積累,單產高。從地形來看,因是黃河谷地,地形平坦,有黃河水帶來的泥沙淤積,所以土壤肥沃。

(3)在描述線狀地理事物分布時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集中分布地區,疏密程度;②線的主要走向;③有沒有特殊的彎曲或凸向。從圖中很明顯看到主要集中在黃河北側,分布比較均勻,交織成網;走向與黃河流向基本一致,從圖中海拔來看,基本是從西南向東北傾斜。

在回答優勢時,結合「引水工程」,所以應該從高處往低處引水,實現自流,減少能源消耗。同時此地是進行灌溉,如果大水漫灌,加之此地夏季蒸發較強,容易產生土壤鹽鹼化,在黃河徑流量較大時,此地也容易產生洪澇,故要照顧到排水系統。

(4)此題注意問題中的「黃河故道」,再加上他們在灌區中的位置,可以看出,黃河淶水後會進入烏加河,然後進入烏梁素海。烏梁素海作為一個湖泊在這裡也可以起到調節灌渠中徑流的作用。同時烏梁素海還可以起到調節小區域氣候,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例如:此地是進行灌溉,如果大水漫灌,加之夏季蒸發較強,容易產生土壤鹽鹼化,但是有了烏梁素海,就可以將多餘的水排出,有灌有排,保護生態環境。

考點:本題考查地質構造,農業區位因素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點,流域的綜合開發。

【知識點】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及發展方向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相關焦點

  • 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人口密度約145人/平方公裡。 有蒙古、漢、滿、回、朝鮮、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壯、藏、苗、維吾爾、 錫伯、彝、 土家等民族。農業歷史悠久,潛力很大。工業有鋼鐵、電力、機械、電子、化工、建材、毛紡、皮革、化纖、食品、造紙、製藥等數十部門,主要集中在包頭市。京包鐵路與包蘭鐵路橫貫東西。
  • 河套平原在哪裡,為何叫「河套」這個奇怪的名字?
    敕勒是古代在北方活動的一個部族,敕勒川就是他們活動的區域,地址在現在內蒙古中西部的河套平原附近。    說到我國的平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三大平原,既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在三大平原之外,河套平原的知名度不算很高,但河套平原的戰略地位卻非常高,歷史也非常輝煌。
  • 這是「天賦河套」的主題歌丨韓磊演唱《天賦河套》MV首發
    流經河套平原,「畫」出驚豔的幾字灣,這是上天賦予的塞上江南。天下黃河,唯富一套。天賦河套,世界共享。現在天賦河套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天賦河套》主題歌也首次震撼推出。這首歌,旋律動人,演唱大氣,用美妙的音符匯聚成「天賦河套」這部協奏曲。一起來欣賞MV!
  • 河套平原的歷史和地理
    河套平原,是黃河的衝積平原,是鄂爾多斯高原與賀蘭山、狼山、大青山間的陷落地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南北朝時期,有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指的就是河套地區。翦伯贊教授《內蒙訪古》也多次提到:陰山、大青山、河套平原。
  • 河套平原:華夏文明之腎
    ,河套平原堪稱華夏文明之腎。便是指的河套平原。為什麼,黃河在此變成了可灌溉、屯田的塞外江南了呢?其實和黃河流經此處的地形,尤其是賀蘭山、陰山這兩座山系有關。黃河進入寧夏後,西側便是騰格里沙漠,而黃河西側的賀蘭山正好位於沙漠與黃河之間,而正是由於賀蘭山千年來為黃河阻擋住了風沙,防止了沙漠的東侵,銀川平原的黃河兩岸,經過千百年來人工溝渠的建設,成為了良好的灌溉區。
  • 你知道「塞外江南」和「塞上江南」,分別位於我國的什麼地方嗎?
    從以上詩句中我們能夠發現,江南地區的顯著特徵就是「水鄉地區」,是一個河網密布的魚米之鄉,所以江南地區最貼切的地區應該是我國「南方的平原地區」,比如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就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生產稻米,水田是主要的農業用地類型。
  • 【必看】行走河套平原 巴彥淖爾旅遊攻略
    草原水城——綠色巴彥淖爾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一個新興城市,「巴彥淖爾」系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位於舉世聞名的河套平原和烏拉特草原上,東接包頭市,西鄰阿拉善盟,南隔黃河與鄂爾多斯市相望,北與蒙古國接壤,
  • 水興河套
    「有了『二黃河』(總乾渠),才使河套平原成為名副其實的『塞外明珠』!」與記者們同行的總乾渠管理局副局長秦力這樣說。八百裡河套平原南臨黃河、背靠陰山,是由流經此處的古黃河衝積而成的一片扇形平原,自古以來就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套地區所有渠道都是直接從黃河上開口,僅靠修建一些草閘等簡易設施來關放口,並靠河水自流來澆灌土地,根本不能及時準確地調控渠道中的水量和水位。
  • 天賦河套
    開欄語  為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自治區黨委石泰峰書記讓「天賦河套」這個區域公用品牌叫得更響的要求,巴彥淖爾日報於近期組織記者深入「天賦河套」授權企業和相關部門採訪,並於即日起開設「『天賦河套』·和春天一起奔跑」專欄,報導各家企業及各相關部門2020年推進「天賦河套」品牌建設的新規劃、新思路及一系列推動這些目標的舉措和具體做法,促進「畝均效益論英雄」理念深入人心,以此來鼓舞幹勁,激發創新活力,全力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實現塞上江南、綠色崛起。
  • 河套灌區——「具有生命力的活的遺產」
    河套灌區位於我國少數民族邊疆地區,是古代保衛古都鹹陽、長安安全的門戶與屏障,是歷代北方少數民族遊牧文明與中原漢族農墾文明碰撞、交流、融匯的重要地區。這裡地域遼闊,土地平坦肥沃,又可便利地引黃灌溉,因此自古以來,河套地區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 硒砂瓜:塞上江南綠色「名片」
    奔騰不息的黃河自寧夏中衛穿境而過,形成了廣袤的衛寧衝積平原,富饒美麗的塞上江南孕育出了聞名全國的硒砂瓜。"寧夏硒砂瓜"出產自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美譽的寧夏中衛市。因其採用壓砂栽培技術種值,富含健康元素「硒」被譽為 「石頭縫裡的西瓜」。
  • 從黃河河套地區,到新時代的長江經濟帶
    我要降水幹嘛,我有黃河就夠了,古謠有云:「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草原因長期受到黃河水的浸潤灌溉,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氣候溫潤,物產豐饒,有塞上江南之美稱。總之,河套平原是個黃河造成的例外,打破了等降雨線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分界線。
  • 從黃河河套地區,到新時代的長江經濟帶(上)
    我要降水幹嘛,我有黃河就夠了,古謠有云:「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草原因長期受到黃河水的浸潤灌溉,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氣候溫潤,物產豐饒,有塞上江南之美稱。總之,河套平原是個黃河造成的例外,打破了等降雨線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分界線。
  • 看塞上江南銀川地名的長煙落日
    銀川是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塞上古城,党項人建立的西夏王朝的都城之地,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之美譽。1、銀川地名裡多用湖字體現了塞上江南的特徵銀川處銀川平原中心位置,歷史上一直有引黃灌溉的歷史,引黃灌溉的工程在銀川形成了乾渠、支渠、排水溝等地名,同時也有一些因水匯聚而形成的湖泊溼地,經歷2000多年勞動人民的辛勤開墾
  • 陸地冰壺塞上江南推廣進入吳忠
    王霞光攝 此次寧夏大集,自治區體育局以銀川為主會場,將推廣力度延續至吳忠、固原、石嘴山、中衛四個地區,設立分會場,每周一次地區大集展示推廣活動,擴大塞上江南體育宣傳,打造寧夏地區體育盛事。 經過幾天的休整,作為吳忠分會場特邀冰壺推廣企業,山水體育來到大集第二站。
  • 長江中下遊的「江漢平原」在哪裡,包括哪些地方?
    我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季風區,主要的平原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此外還有成都平原、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等平原。 江漢平原位置圖 在我國的三大平原中,長江中下遊平原是一個比較破碎的平原,分布在長江三峽以東的廣闊地區,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
  • 河套從哪裡來(四):我們的陰山
    因為陰山和鄂爾多斯高原的一再升高兩處高地的擠壓使中間的地層發生斷裂造成陰山南北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蒙古高原而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河套平原山地中發育出大量水系水系切穿山體,形成峽谷流水衝出大小谷口流向河套平原平原上湖沼遍布這裡曾有大河流過
  • 陸地冰壺(校園版)塞上江南推廣進入吳忠
    王霞光攝 此次寧夏大集,自治區體育局以銀川為主會場,將推廣力度延續至吳忠、固原、石嘴山、中衛四個地區,設立分會場,每周一次地區大集展示推廣活動,擴大塞上江南體育宣傳,打造寧夏地區體育盛事。 經過幾天的休整,作為吳忠分會場特邀冰壺推廣企業,山水體育來到大集第二站。同樣的陸地冰壺(校園版),不同的受眾群體,這是山水體育陸地冰壺(校園版)首次走進吳忠。
  • 陝北主題採訪調研 䴉䴉帶你來打卡 | Day2 「秦源德水,塞上江南」
    陝北主題採訪調研 䴉䴉帶你來打卡 | Day2 「秦源德水,塞上江南」 2020-10-13 2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塞上江南,西夏古都……也許你從不曾真正了解寧夏!
    by Vincent杜這裡,不僅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也有蘆葦叢生,魚躍鳥棲的江南風情,一半沙漠,一半綠洲。by jwm5857即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在這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古詩意境得到最完美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