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平原:華夏文明之腎

2021-02-13 我們的河

作者:汜水禾 (文章版權為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我們的河 作者所有)

如果沒有河套平原,或許就沒有今天的內蒙古、寧夏,作為中國黃河中遊最古老的農業灌溉渠,河套平原堪稱華夏文明之腎。


為什麼黃河百害,惟利一套?


河套平原位於黃河中遊,黃河從蘭州北上,進入寧夏之後,便進入了河套平原,黃河在此繼續北上銀川,經過內蒙古五原、包頭、呼和浩特的土默特平原,一路從鄂爾多斯高原向南,進入陝西、山西交界。可以說,河套平原便是位於黃河的「幾」字形的頂端。

自古,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中下遊四處泛濫。古諺曰:黃河百害,惟利一套。便是指的河套平原。為什麼,黃河在此變成了可灌溉、屯田的塞外江南了呢?其實和黃河流經此處的地形,尤其是賀蘭山、陰山這兩座山系有關。

黃河進入寧夏後,西側便是騰格里沙漠,而黃河西側的賀蘭山正好位於沙漠與黃河之間,而正是由於賀蘭山千年來為黃河阻擋住了風沙,防止了沙漠的東侵,銀川平原的黃河兩岸,經過千百年來人工溝渠的建設,成為了良好的灌溉區。而黃河繼續一路向北,折彎向東後,北側的陰山也起到了賀蘭山一樣的作用。廣義的河套平原分為西套(銀川平原)、東套。而內蒙古的東套又可分為:後套(五原-包頭)和前套(土默川平原)。

正是由於特殊的地形原因,黃河到處變成了千年的肥沃灌溉區。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年代,趙國的長城便修築在陰山之下,將河套平原變為了農耕漢族的定居地。秦代,更是在此設立雲中(呼和浩特託克託縣)、九原(包頭)兩郡,遷移內地農耕居民在此耕屯。西漢漢武帝時期,更是在此設立朔方(內蒙古杭錦旗,黃河南岸)、雲中、五原三郡。

河套平原堪稱中華帝國之腎


某種程度上,正是由於河套平原的存在,使得,陰山、阿爾泰山之南的騰格里沙漠、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漠等沙漠之間,多了一曲灌溉平原。

而著名的(南北朝時期)北朝樂府詩歌所描述的: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其實便是描寫的土默川河套平原的景象。

可以說,河套平原是中華帝國之腎。河套平原若失,則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蕭關(今寧夏固原)以北,則盡失。而西北的遊牧民族一旦佔據河套平原,進而佔據了河西走廊,則可以直接達到黃土高原東南部的渭河平原。對關中平原虎視眈眈。

北宋一代,西北的西夏國(定都河套平原黃河岸邊興慶府,今銀川)之所以能和北宋、遼三國鼎立,便是由於佔據河套平原為根據,可以保住一隅。

事實上,不僅漢族的農耕民族對水草豐美,亦耕亦牧的河套平原有感情,遊牧民族也一樣將此地視為寶地。可以說,若沒有河套平原,漠南的蒙古部落不會對華夏文明有如此的向心力。正是在明代萬曆年間,俺答汗在河套平原建立了呼和浩特城,並被明朝賜名歸化。成為了漠南直到今天的政治經濟中心。

歷史上,無論是西部的匈奴、突厥,還是東部通古斯民族的鮮卑、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蒙古和大元,河套平原始終是蒙古高原之上,漠南遊牧民族被吸引的所在。可以說,漠南的蒙古族之所以和漠北(今蒙古國)的蒙古族相比,對華夏文化更有向心力,和河套平原有著莫大關係。

直到近代,河套平原上的土默川一直是漠南蒙古族(西蒙)的心臟地區。著名蒙古族革命家、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烏蘭夫便是1906年12月23日出生於內蒙古土默特旗(今土默特左旗)塔布村,最後走上了革命道路。

河套平原構成了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文明,以及近代以來漢文化、穆斯林文化、蒙古文化的交融。

至到今天,河套平原依然是寧夏、內蒙古經濟最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區。內蒙古最大的幾個城市:呼市、包頭,以及寧夏的主要城市:銀川、中衛、吳忠等都集中在河套平原。從交通上講,正是由於有了河套平原,黃河河谷的天然孔道作用。中國西部的新疆、河西走廊可以經過河套平原向東,抵達山西,乃至華北平原的北京、山海關外。正是由於有了河套平原的富足,新疆的駝隊商隊可以經過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向東經過桑乾河(永定河)河谷經居庸關到達北京城。

而正是這個原因,汾河河谷的山西人將向北進入河套平原,向河套平原移民、經商稱之為走西口。以河套平原為依託,向北可達漠北的外蒙、俄羅斯,向南可達黃河中遊之上的洮河平原、渭河平原,進入關中平原、向南達四川盆地。向西可達河西走廊,到達新疆乃至中亞,歐洲。河套平原向東可經北京,山海關到達關外東北。

傅作義屯田河套


提到河套平原,必須要提一個人。他便是傅作義。正是由於河套平原的依託,抗日戰爭前後,傅作義在河套平原屯田駐守,阻擋了日軍和偽蒙軍進一步沿河套平原南下。而傅作義作為一介武人,對河套平原乃至整個綏遠省的發展歷史上都功不可沒,留下重要一筆。

從1931年,傅作義接任綏遠省(今內蒙)主席後,便向國民政府提出「移民、實邊、發展生產、鞏固國防」,並勵精圖治,整軍經武,消解匪患,整頓稅收、金融,疏浚河渠,發展工農業生產。至1937年,七七抗戰前,時綏遠省社會基本安定,經濟有一定程度的恢復,財政稅收增加,庫存現金84萬元,白銀210萬兩,部隊的裝備和給養也有了改善,為綏遠抗戰準備了條件。

1942年5月4日,傅作義召集軍政高級幹部會,頒發職官十二戒條,規定:「絕不貪汙腐化」,「絕不吸食鴉片煙、賭博」,「絕不蒙上欺下、弄權欺世」,「絕不接受人民下級饋贈」,「絕不與商人來往、不兼營商業」等等,違者給以懲罰。

1943年傅作義提出「治軍治水並重」的口號,發放農田水利貸款,大興水利。長官都成立了水利指揮部,統一調配軍工、民工。軍工所修乾渠達1700裡,支渠超過1萬裡,水澆地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一時河套平原重拾「塞上江南」美稱。

1945年夏,傅作義請黃河水利委員會測量隊到河套,進行從寧夏石嘴山到後套的黃河流速、降波、河床變遷等一系列勘察。積累了珍貴的治理黃河的第一手資料。時任記載,傅作義主政綏遠幾年間,凡到過河套地區的人,都有耳目一新之感。這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確是絕無僅有的業績。

可以說,整個抗戰時期,正是由於河套平原的沒有失守,保證了整個西北西安、蘭州,包括延安大後方的安全。傅作義在此的駐守功不可沒。

或許正是由於經營河套平原近二十年(1931年——1949年)留下的感情,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傅作義當了共和國第一任水利部長。

歷史泱泱,功敗垂成,自有後人評說。但和趙武靈王一樣,傅作義在河套平原的歷史上是會留下名字的。

(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我們的河)


(請掃碼以上微信公眾號加關注)

相關焦點

  • 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人口密度約145人/平方公裡。 有蒙古、漢、滿、回、朝鮮、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壯、藏、苗、維吾爾、 錫伯、彝、 土家等民族。農業歷史悠久,潛力很大。工業有鋼鐵、電力、機械、電子、化工、建材、毛紡、皮革、化纖、食品、造紙、製藥等數十部門,主要集中在包頭市。京包鐵路與包蘭鐵路橫貫東西。
  • 塞上江南:河套平原
    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河套平原。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是黃河沿岸的衝積平原。由賀蘭山以東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平原),內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後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稱前套平原)組成,面積約25,000平方公裡。是鄂爾多斯高原與賀蘭山、狼山、大青山間的陷落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較好,有黃河灌溉之利,為寧夏與內蒙古重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
  • 河套平原的歷史和地理
    由賀蘭山以東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平原),內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後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稱前套平原)組成,面積約25,000平方公裡。地勢平坦,土質較好,有黃河灌溉之利,為寧夏與內蒙古重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
  • 河套平原在哪裡,為何叫「河套」這個奇怪的名字?
    敕勒是古代在北方活動的一個部族,敕勒川就是他們活動的區域,地址在現在內蒙古中西部的河套平原附近。    說到我國的平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三大平原,既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在三大平原之外,河套平原的知名度不算很高,但河套平原的戰略地位卻非常高,歷史也非常輝煌。
  • 河套地區到底隱藏著什麼驚人的秘密?
    河套尋古與猜想  記者:歷代的中國政權和民眾是怎麼稱呼河套地區黃河「幾」字形這個區域的?默冰:黃河環繞,形成了河套平原,又因和叔在此制歷之故,也稱「朔方」之地。帝嚳、唐堯、虞舜時代稱這裡為「河南故地」。
  • 從黃河河套地區,到新時代的長江經濟帶
    我要降水幹嘛,我有黃河就夠了,古謠有云:「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草原因長期受到黃河水的浸潤灌溉,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氣候溫潤,物產豐饒,有塞上江南之美稱。總之,河套平原是個黃河造成的例外,打破了等降雨線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分界線。
  • 【必看】行走河套平原 巴彥淖爾旅遊攻略
    巴彥淖爾市地形地貌大體分為三種類型:陰山山脈綿延東西,橫亙在巴彥淖爾市腹地;陰山南麓是廣闊的河套平原,陰山以北是遼闊的烏拉特草原。這裡夏秋兩季,綠草如茵,牛羊肥壯,氣候涼爽,幽靜宜人。黃河流經巴彥淖爾市345公裡,灌溉豐饒的河套平原,主要靠東西長180多公裡的總乾渠。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恰似總乾渠這條血脈的心臟,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航遠、公路運輸、發電及工業供水,漁業養殖綜合利用的閘壩工程。攔河閘全長309多米,巍然屹立在波濤滾滾的黃河上,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成為八百裡河套獨特的人文景觀。13.溫根塔拉草原旅遊區
  • 從黃河河套地區,到新時代的長江經濟帶(上)
    ,也給當時的農耕華夏和遊牧民族劃出了一條合理的界線。我要降水幹嘛,我有黃河就夠了,古謠有云:「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草原因長期受到黃河水的浸潤灌溉,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氣候溫潤,物產豐饒,有塞上江南之美稱。總之,河套平原是個黃河造成的例外,打破了等降雨線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分界線。
  • 華夏文明究竟有沒有斷層?
    這六大板塊中,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商朝一脈相承,是華夏文明產生的主線,而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比如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不存在傳承,至少今天還沒有發現。即使良渚已進入文明時代,其只能說明中國境內曾存在更古老的文明,而不能說華夏文明源自良渚。
  • 華夏疆域的變遷—武帝經略四夷之漢匈戰爭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博文說史」微信公眾號華夏疆域變遷—武帝經略四夷之漢匈戰爭隨著帝國心腹之患王國問題的解決,漢武帝劉徹將目光投向了草原,是時候與北邊那個囂張跋扈的鄰居一較高下了。事實上匈奴帝國也是我們華夏族的老朋友了,早在戰國時期日益強大起來的匈奴就與北方秦、趙、燕等國摩擦不斷。
  • 域外來客還是本土文明?「三星堆不是華夏文明」之商榷
    在網絡上,筆者不時會看到「三星堆不是華夏文明」的說法。具體來看,持有這些說法的人又可以分為兩種。其中一種說法稱三星堆文明是古埃及文明遷徙過來的,故不能稱華夏文明;另一種說法則稱三星堆是西南蠻夷文明,故也不能稱為華夏文明。筆者認為,這兩種看法都存在明顯的認識誤區。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華夏文明」的定義說起。
  • 「明珠之眼」河套大學綻放庠序新花
    積澱著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融合匯聚的河套文化底蘊,自強健行的巴彥淖爾人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演繹著天下黃河、唯富一套的陰山古歌。  庠序播德,炳若丹青。坐落於河套平原腹地、巴彥淖爾市域中心臨河區的河套大學,依城而建,瀕河而起,被譽為「明珠之眼」。
  • 華夏族與華夏諸國1
    又於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建立了仰韶文化。再於距今約4600-4000年在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地區建立龍山文化。華夏先民分為許多部落,活躍於黃河中下遊,自黃帝時統一為華夏部落聯盟。
  • 蘇美爾文明:與華夏文明有淵源,竟領先近代歐洲千年
    蘇美爾人的神秘之處不只於在他們的來源,他們定居後所展現出的神秘創造力,才是最可怕的地方。蘇美爾人遷移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之後,立刻開溝挖渠,建立專屬城邦。政治方面,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被蘇美爾人分為了眾多王朝;軍事方面採用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此時遠在東方的華夏文明仍處在農耕時代,而蘇美爾文明已經提前進入了奴隸時代,甚至詳細劃分了奴隸跟普通人之間的政治地位的區別。
  • 水興河套
    水興河套——巴彥淖爾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徒步總乾渠採訪活動紀行(一)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有了『二黃河』(總乾渠),才使河套平原成為名副其實的『塞外明珠』!」與記者們同行的總乾渠管理局副局長秦力這樣說。
  • 華夏文明的烙印和基因 ——華夏文明起源史的幾個基本概念的解釋
    華夏文明的烙印和基因——華夏文明起源史的幾個基本概念的解釋
  • 齊桓晉文之所以不朽,那是他們挽救了命懸一線的華夏文明
    華夏最開始是民族,到了春秋時代,儼然成為了一種文化,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血脈傳承,北方遊牧民族只要皈依了中華文化,也是華夏的組成部分。到了漢代之後,隨著華夏的文明之光輻射四方,華夏已然成為了一股不可磨滅的偉大先進文化,後來異族入主中原也都會漸漸漢化,成為華夏的組成部分。
  • 河套從哪裡來(四):我們的陰山
    因為陰山和鄂爾多斯高原的一再升高兩處高地的擠壓使中間的地層發生斷裂造成陰山南北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蒙古高原而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河套平原山地中發育出大量水系水系切穿山體,形成峽谷流水衝出大小谷口流向河套平原平原上湖沼遍布這裡曾有大河流過
  • 渭河:說不盡的關中平原和長安城
    作者:汜水禾 (文章版權為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我們的河 作者所有)為什麼自古有得關中平原者得天下之說,西安為什麼能夠成為當之無愧的帝王首都控
  • 華夏文化初探:菏澤是華夏之源
    據史籍載:上古九澤之菏澤、雷澤、大野澤、孟渚澤等四澤,遺址都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境內,因此菏澤在華夏文明歷史上居於神聖地位。      2020年12月20日,雷澤祖源文化研究院院長陳勇行撰《菏澤是華夏之源》一文,並授權在「天下蒲氏一家親」微平臺獨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