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後」前景調查:計算機、數學學者最樂觀,63%的人想繼續留在學界

2020-12-15 澎湃新聞

楊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做完博士後研究,接下來該怎麼辦?通常情況下,有三種選擇。

留本校轉正式教職、在學校/學術機構任職、前往工業界工作。

而最近,Nature就關注到了博士後研究人員這一群體並展開了調查,共有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7670位博士後研究人員參與進來。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Nature首次對這一群體的關注,然後得出了如下結果:

近三分之二的學者將選擇在學術界任職。

僅1/4學者對前景抱有積極態度,其中計算機學科、數學學科最樂觀。

只有7%的人認為他們的工作前景要比前幾代科學家要好。

那麼具體結果如何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計算機、數學研究員最樂觀

從整體上來看,博士後普遍都擔心他們自己的未來。

僅有四分之一(27%)的受訪者對自己的職業前景持積極態度。

而持否定態度的人則佔56%,基本上是前者的兩倍。而這當中有17%的人表示「極為消極」。

另外,女性有58%的人持悲觀態度,要比男性的53%要高。

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職業發展顧問Rachel Coulthard-Graf表示:

在EMBL尋求職業服務的大多數博士後研究人員都是女性,這表明現實中確實有很多女性對前景擔憂。

在具體學科上,天文學、生物醫學等學科都表現出來了對前景的焦慮情緒,天文學有27%的人對職業前景持極端消極的態度。

而計算機科學、數學研究人員有11%的人「非常樂觀」,這是所有領域中比例最高的。

學者們認為工作前景不好,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時機問題」。

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自己在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選擇了科學。

具體落到調查數據來看,有3/4的學者認為他們的工作前景比前幾代科學家差。

有37%的人說他們「差得多」。只有7%的人表示,他們的工作前景要比早期的科學家要好一些, 1%的學者認為,要比他們好得多。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非洲,有23%的人認為他們的前景要比前幾代更好。

除了「時機問題」之外,還有「缺乏資金」、「缺乏工作」等因素被列入個人職業發展的最大挑戰。

在最近一項關於今年10月的學術研究崗位的分析中顯示,與2019年同期相比,美國的教師職位下降了70%。

但儘管學術研究崗位的機會越來越小,以及新冠疫情的影響,依然有近三分之二(63%)的受訪者希望在學術界從事職業。

四分之一(26%)的人不確定他們的計劃。男性(68%)比女性(59%)更有可能追求學術職業。

「還要再做一次博士後研究嗎?」

除了對工作前景展開調查之外,還對他們的生活、工作質量展開調查,這其中包括心理健康、工作時間、以及歧視、騷擾的經歷。

調查中顯示,很多受訪者在面對高壓、長時間工作、工資低、工作不安全感等狀況時,會時不時詢問自己一個問題:

「這值得嗎?還要再做一次博士後研究嗎?」

51%的受訪者說,他們曾因與工作有關的心理健康問題而考慮離開科學界。

其中,有55%的女性受訪者表示她們曾考慮過退出科學界,而男性受訪者的比例為46%。

在報告有健康問題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他們曾考慮過因心理健康問題而離開。

而在被問及他們的博士後工作是否達到期望時,有32%的受訪者說這比他們預期的要差,只有12%的受訪者說好。

對於這件事情,你怎麼看?當然,如果你身邊有類似博士後研究的經歷,也歡迎與我們分享~

參考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381-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235-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191-7

— 完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籤約帳號【量子位】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Nature首次「博士後」前景調查:計算機、數學學者最樂觀,63%的人想繼續留在學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快訊】中國博士後:2020年「香江學者」、「澳門青年學者」獲選名單
    (局),中共海南省委人才發展局,中國科學院人事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人事教育局,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幹部局,有關博士後設站單位:       根據《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與香港學者協會聯合培養博士後研究人員計劃(簡稱「香江學者計劃」)協議書》的規定,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和香港學者協會分別於今年5月份和7月份在北京和香港組織專家對2020年度「香江學者計劃」申請者的材料進行評審,最終確定60
  • 《自然》博士後調查第二篇:他們對博士後的工作很失望
    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顯示,全世界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職業前景、工作量、工作文化等問題感到不確定、不安以及巨大的困苦。這項調查試圖搞清楚博士後面臨的最主要的矛盾,並從來自93個國家的7670名博士後研究者那裡獲取了自述信息。
  • 做十年博士後仍拿不到教職,調查揭示博後群體艱難處境-虎嗅網
    本文是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系列的第二篇,揭示了學術界最不穩定群體的不安心態。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顯示,全世界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職業前景、工作量、工作文化等問題感到不確定、不安以及巨大的困苦。這項調查試圖搞清楚博士後面臨的最主要的矛盾,並從來自93個國家的7670名博士後研究者那裡獲取了自述信息。20多年來,博士後被美國國家學院和經合組織等機構稱作學術界的無產者——工作不穩定,收入很差,獲得終身教職的道路充滿未知。
  • 做十年博士後仍拿不到教職,《自然》調查揭示博後群體艱難處境
    以下文章來源於Nature自然科研 ,作者Nature自然科研 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揭示了學術界最不穩定群體的不安心態。
  • 青年學者成長系列|心有所系 砥礪前行——專訪我院博士後陸藝文
    其中,學校打造菁英薈萃的青年人才蓄水池,提供築夢科研的人才發展平臺和多元暢通的轉聘教師職務綠色通道,打造一支以專職科研系列人員與博士後為主體的青年研究人員隊伍。他們積極致力於科研,成為我校青年人才的生力軍。為了進一步展現專職研究人員的精神面貌,我們推出「青年學者成長系列」報導,展現青年學者們的成長曆程。
  • 施洛德:中國投資者對未來投資前景較為樂觀
    報告顯示,雖然74%的中國投資者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持續6個月至2年,但國內投資者預計未來五年平均年回報將達到12.25%,這一數值超過全球投資者10.9%的平均水平,顯示出隨著中國市場吸引力提升,國內投資者對未來投資前景較為樂觀。據了解,這項在線調查涵蓋全球32個地區的23450人(包括1000名中國投資者),由施洛德委託獨立調查機構在2020年5月5日至6月12日期間進行。
  • 北大畢業生留京比例逐年減少 博士後留京難(圖)
    博士後留京難  據統計,今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數量創下21.9萬人的新高,重壓之下,北京已經不是唯一的目的地。  「本科學歷肯定是不夠用。」面對滿場招聘啟事上「碩士」、「博士」、「海外博士」的要求,北大法律系本科生小李說自己並不僅考慮北京的工作,此前剛參加了土地督察南京局公務員考試,以0.1分之差沒能進入面試。
  • 德州農工大學計算機博士招生中,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方向,有獎學金
    德州農工大學計算機博士招生中,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方向,有獎學金 2020-10-04 08: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當代文壇|樊星 肖楚楚:學人·學林·學堂——新時期以來中國的學界小說
    如果說在《生命與愛情》(蔡觀華)、《人啊,人!》、《空中的足音》等1980年代作品中,大學學人尚能堅守自身的信仰和立場,在艱苦的環境中繼續自己心心念念的學術科研,在平反之後不忘初心依然為民族國家的復興而繼續科學研究。
  • 【訪學招聘】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正在招收博士後、訪問學者!
    想要出國訪問學習的小夥伴看過來啦,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癌症研究正在招聘博士後、訪問學者職位!
  • 最年輕36歲!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名單公布,21人在計算機領域貢獻突出
    今年的「傑青」名單依舊為300人,入選者均為博士、或是博士後以上的水平。在科研界,國家「傑出青年」經常被視為國內除兩院院士外最有分量的獎項之一。而擁有國家「傑青」數量的多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實力。一起來看看,今年獲得高校的學校排名,以及計算機領域今年獲得傑出青年的學者。
  • 穿越11年的數學長跑:尋找那顆最完美的「鵝卵石」
    能完全看懂的「不到10人」  陳秀雄、王兵的論文,發表於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  學術界有人說,這篇長達123頁的論文,全世界能完全看懂的估計「不到10人」。「確認過眼神,我是看不懂的人。」網友的態度真實而可愛。有科普作家說,「這是最難進行的一次科普。」
  • 吉林大學數學學院:實力強勁,我國重要的數學人才培養基地!
    一、院長寄語院長:李輝來教授學科寄語中學生,同學,如果你什麼專業都想學,那就來學數學吧!同學,如果你不知道學什麼專業好,那就先來學數學吧!國家天元數學中心和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簡介國家天元數學東北中心以包含4位院士在內的17位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專家學者組成的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由吉林大學引領22所東北高校數學學科共建。
  • 《自然》首次揭示博士後艱難處境:超半數計劃逃離科研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來源:pixabay人們通常認為,博士後的前方是一份高薪酬、備受尊重的終生教職。而他們擁有對科研十足的激情,也對職業前景充滿希望。但是,根據《自然》雜誌今年6-7月首次對博士後遭遇、職業前景以及心理狀態等的調查顯示,實際情況或不容樂觀。
  • 什麼水平才能任教清華計算機系?
    蕾師師 煢煢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這天,我正在工位上例行做白日夢,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招聘信息,就正正好好蹦進了我眼睛裡。我不禁好奇膽邊生:想去貴系嗑鹽,得到達怎樣的標準?待遇又如何?
  • 南方科技大學商學院樊瀟帥老師課題組招收博士後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導師簡介 01 博士後(或科研助理教授RAP)招聘條件 從事經濟、運籌優化、或數學等相關研究領域,在經濟學、管理工程、數學等相關專業已畢業或者即將畢業的博士; 撰寫的研究論文已在高水平國際學術期刊在修或者接收發表者,及海內外知名高校畢業生優先;
  • 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彭實戈:用數學計算未來
    該獎項涉及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個領域;每個單項的獎金額度是100萬美元(與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獎金額度相近),由四個捐贈人出資。馬化騰、李彥宏、丁磊、徐小平都曾是捐贈者,施一公、袁隆平、潘建偉、許晨陽都曾是獲獎者。
  • 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名單公布,21人在計算機領域貢獻突出
    今年的「傑青」名單依舊為300人,入選者均為博士、或是博士後以上的水平。在科研界,國家「傑出青年」經常被視為國內除兩院院士外最有分量的獎項之一。而擁有國家「傑青」數量的多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實力。
  • 專訪德國漢學家薛鳳:當歷史學家和計算機工程師同桌思考
    不過,跟科學院不同的是,只有極少數核心的職位(所長和幾個研究學者)是固定長期職位,大部分學者是相對流動的,例如有來兩三年的博士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短期訪問學者等。跟大學不同的是,我們不帶博士生,不授課。澎湃新聞:前陣子您獲頒2020年度的德國萊布尼茨獎,這是德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得獎學者獲七年250萬歐元的研究經費。
  • 數學不太好,適合學計算機嗎?
    數學一般,120多分,所以,我不太想報考計算機、電子信息這些與數學和物理相關的專業,因為高中學怕了,擔心學不來。我的語文挺好的,考了130多分,在班裡一直靠前,我最想報考的是新聞傳播專業。」最近這樣想的女孩,真心不少。感覺自己在理科方面,夠努力了,但依然學不過班裡的學霸。而計算機的課程,什麼高數、編程看起來那麼難,擔心自己學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