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經濟參考報」關注我
「東鄉刺繡的每一針每一線,都是東鄉族女性在向外界展示著東鄉族文化的魅力。」和馬簫簫一起坐在直播間裡,女主播在直播間向觀眾們介紹刺繡產品。
1990年出生於東鄉縣達坂鎮的馬簫簫,2015年從蘭州大學畢業以後選擇回鄉創業。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臨夏博物館裡看到一個來自東鄉的刺繡肚兜。「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有這麼時尚的配色,相當讓人震撼。」
東鄉族刺繡,俗稱扎花,是已經列入臨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工藝。官方在簡介中描述道:以配色大膽、粗放見長,一針一線裡都繡進了東鄉人的豪邁與熱情。
馬簫簫還了解到,東鄉縣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瀕臨失傳,同時當地女性沒有機會外出務工。於是,2017年馬簫簫開始創業,在東鄉範圍內挑選了手工上乘的十來位家庭女性組成團隊,專門生產具有東鄉族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
2018年,馬簫簫從碧桂園集團接到了第一筆訂單。此後,碧桂園組織專業人員對馬簫簫的繡娘團隊進行系統的產業培訓,將東鄉族歷代相傳下來手工刺繡技藝改良升級,進行產業化運營。從此,刺繡工藝在東鄉成為一條新的扶貧創收渠道。
馬簫簫成為刺繡產業的致富帶頭人。在她的影響下,更多的家庭女性加入到她的繡娘團隊。她們自己設計產品、自己擔當模特,不僅走進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參加國際時裝周,還走進直播間,向更多的人群展示東鄉刺繡的魅力。
馬簫簫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在很多東鄉的老一輩眼中,她是一個「攪局者」,破壞了東鄉原本平靜安逸的「小家庭」生活;「帶壞」了他們的兒媳婦,他們的女兒。
「剛開始,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這件事情。」馬簫簫說。儘管這種祖輩傳下來的手藝很多家庭女性都會,但是還沒有人能用這門手藝掙來錢。在當地的傳統觀念當中,女性不宜拋頭露面,更不用說用這門手藝打工賺錢了。
「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告別女兒命。」馬簫簫鼓勵周圍的同伴。「每個人都要成長起來,不要止步於自己的生活小圈子裡。以後每個人每個月都會有固定收入。」
與周圍的繡娘相比,馬簫簫受過更多的教育,也讓她自己和周圍的人感受到了這種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有了經濟收入,才能提升自己的家庭地位,會有更多的發言權,也自然會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
如今繡娘裡面工藝熟練、作品相對出色的人,一個月可以維持3000元左右的收入。這幾乎趕上了一個成年男子在當地的經濟收入。「有了這筆收入,她們也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去上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馬簫簫說。
她希望「扶貧先扶志」的理念至少要影響三代人。不僅僅老一輩人、這一代人,還有下一代的孩子們。她希望更多人能加入進來,從一個人的「攪局」變成集體的「攪局」。「攪局者,其實也是為了尋找一條出路,可以讓大家生活變得更美好的一條新路。」
碧桂園這樣的企業訂單,可以為刺繡產品的銷路提供一定保障。更重要的是,這種授人以漁、「可造血」的產業技術培訓模式催化了當地產業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成功實現脫貧、繼續鞏固脫貧成果的道路上,東鄉的繡娘們在馬簫簫的帶領下,開始嘗試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聯合直播大V帶貨東鄉刺繡產品。
「如果我不去接觸這些大V網紅,不去接觸『直播』這些途徑的話,我們的這些刺繡產品,是無法銷到更多的地方去的。我們東鄉女性的希望也無法走得更遠。」馬簫簫說,「一件事情既然已經堅持了兩年,那我們就再做兩年看看嘛,看看它到底能做成啥樣。」
指導單位:新華通訊社
出品方:新華社《經濟參考報》
支持單位: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
中國共產黨東鄉族自治縣委員會宣傳部
總策劃:張超文
總監製:張超文/朱國聖/王恆濤/宋振遠/李佳鵬/周寧
統 籌:熊 雯
文 稿:高 偉
特別鳴謝:
近期,經濟參考報社重磅推出了全新豎屏可交互財經訪談節目《其實我想說》。
每一代創業者都是中國經濟最直接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們的時代烙印是什麼?在幹什麼?面臨什麼?擔憂什麼?期盼什麼?我們試圖從這些問題的答案中,解構出一個龐大經濟體的底色,並探尋其未來前進的動力。
《其實我想說》將多個短視頻用技術手段交叉互聯,力圖多維度記錄時代風雲中的優秀創業者,持續觀察,精準解讀他們成長背後的發展密碼。
↓↓↓ 點擊圖片觀看正片 ↓↓↓
喜歡就請點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