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武術考略

2021-02-20 銅陵社科苑

神奇的東鄉武術就在你的身邊!你了解多少?

「武不過東鄉,文不過南鄉」是老桐城的一句民諺。「武不過東鄉」指的就是東鄉(今樅陽縣白蕩湖以東地區和銅陵市郊區江北三鎮)有東鄉武術。東鄉俗語稱:「畈畈有好田,村村有好拳。」舊時,方圓百十來裡聽到操東鄉口音的人,都不敢造次。

「皖桐之東鄉,長於技勇,踢腳飛拳而外,若齊眉棍狼牙筅白條刀之類,不必悉經師授,而連村比戶往往能之,蓋其習俗然也」(周啟源《義勇傳並贊》)。這句話至少透露了三層意思:一是東鄉人習武成性,長於技勇。不一定非得拜師學藝,而是大家相互傳授與學習,練武成為一種連村比戶的自覺、習俗與風尚;二是東鄉人的武術,不光有拳腳功夫即拳術,還有器械功夫即械術;三是東鄉武術的器械中竟有戚家軍鴛鴦陣的狼牙筅!

東鄉武術已列入安徽省第三批非遺保護名錄和中國體育非遺保護與推廣項目。東鄉武術有什麼樣的淵源?為何能自成一派?呈現出哪些鮮明的特點?到底有多神奇?經歷了怎樣的興衰?東鄉武術有什麼樣的淵源?為何能自成一派?呈現出哪些鮮明的特點?到底有多神奇?經歷了怎樣的興衰?筆者作了方方面面的考證,寫出了《東鄉武術考略》,對於網絡上種種支離破碎甚至道聽途說的文章也算是一種修正。

一、周章兩族攜「基因」 兼收並蓄成一派

——東鄉武術的起源與成型

(一)不凡的起源

東鄉人尚武自有其深廣與不凡的源頭。

「金遼肆禍,宋高南渡」的南宋初年,因禱告後「逢鷂而居」的誓願,周孔嘉率領一支周姓族人從江蘇宜興輾轉覓得東鄉鷂石山,其子文一公周仕龍代他實現結廬而居的遺願,形成鷂石周氏,文一公被尊為鷂石周氏一世祖。《鷂石周氏宗譜》載:文一公「文武雙全,學博淵源,精通子史,更懂漢字五音之學。武有三十六翻身,七十二變化之妙術。」文一公的祖上是從河南汝南郡到宜興的,文一公的武術來自河南少林。

1917年由洪山章氏宗祠編輯的《皖桐章氏宗譜》載:祖父遷居福建浦城的曾任南唐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兼御史大夫的章仔鈞公其子孫日旺,分處四方。仔鈞公九世孫(浦城章氏十一世孫)汾公於南宋高宗中期由涇縣遷來毗鄰鷂石的發洪山下,形成洪山章氏(又稱山邊章氏)。汾公帶來了南少林的功夫,這一支章氏自秦時章邯起歷代都有赫赫武功。

鷂石山和發洪山都背靠三公山,三公山地處桐城、廬江、無為三縣交界,周、章兩大家族視此地為一方世外桃源,前後腳遷來避亂生息。但日子久了,「桃源」真的形成了,難免招致盜匪、兵禍。《鷂石周氏宗譜》載,早在元朝末年就有一支紅巾軍洗劫了周家潭,鷂石周氏族人「暴露山谷,饑寒雨雪中勢將駢首就死」。山邊章氏族人亦大抵如此。

艱難甚至殘酷的現實警示著周、章兩氏族人,在東鄉這片土地上開荒拓土,繁衍生息,決不能忘卻習武強身、看家護院。好在兩姓族人分別攜帶著南北少林的武術基因,代代相傳自然成為必修之課。

(二)包容的流派

在今天的東鄉武術表演中,細心的人會發現,東鄉武術不光有強大的南北少林的基因,如高盤的飛腳跳牆;亦有武當拳的特點,如低盤的縮身掃地樁,前文還提到東鄉武術中還有戚家拳的身影。這些是怎麼回事?

其實,東鄉武術的成長始終貫穿著對外兼收和對內擴散兩個方面。

(1)外部兼收。明清時期,東鄉有不少的文人在各地為官或遊歷,如謝佑、章綸、左光鬥、方以智、周岐等等,他們雖為文人,但古代的文人大都有一顆琴心劍膽,能夠「上馬殺敵,下馬安邦」,況且他們中有的還直接在軍隊中效過力。如周岐就曾協助方孔炤徵剿過張獻忠起義軍、參贊過孫晉和史可法軍務,幹的大都是參謀之類的事,但耳聞之目視之,自然能夠將很多地方的武術帶回一二。

與此同時,東鄉出了不少武將。如周朝瑞,崇禎初年武舉,史可法薦與黃得功,以軍功補授先鋒參將,南明亡,隱居不出。清代更有一家三代四人均獲得「將軍」封號,周世奎康熙初年授江南督標營千總,贈宣武將軍。後來,其長子周之英升山西懷仁營城守守備,雍正元年(1723)贈武德將軍;次子周文彪升江西興國營守備,封宣武將軍。再後來,周之英子周尚德任江寧左營千總,雍正六年(1728)任松江提標中營中軍守備,並保舉一等侯。山邊章氏的章慕賓則是清朝嘉慶甲子(1804)科武舉。1998年版的《樅陽縣誌》載:「清朝初期到鹹豐年間……陳湖區(今周潭鎮、陳瑤湖鎮)範圍內就有好幾個武舉。」這些武官武舉自然都是專家教授級別的武術高手,能更好地吸收各地的武術精華,推動家鄉的武術發展。

開頭曾提到,戚繼光抵抗倭寇時所操練「鴛鴦陣」的武器配置之一的狼牙筅,出現在東鄉武術中。狼牙筅,又名長槍,亦稱狼筅,原是明朝礦工起義軍發明,形制特別——杆長5米,械端有數層多刃形附枝,呈節密堅枝狀。附枝最長60釐米,最短25釐米。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紀效新書》中稱,狼牙筅重7斤,舊制1斤16兩約600克,合新制應該是8斤多,當是為力大之人所使用。其技擊方法主要有:攔、拿、挑、據、架、叉、構、掛、纏、鏟、鏜等。狼牙筅成為東鄉武術器械的記載我們還是第一次見到,顯然是東鄉的文人武將所帶回的。

綜上,我們便可以將東鄉武術稱之為一個全新的「雜交」品種。的確,在鬥轉星移的過程中,通過東鄉的文人武將把武當拳、戚家拳等等,融進了周、章兩姓自身攜來的南北少林武功之中,催生出了一個以周、章兩姓套路為主的全新的武術流派。

(2)內部傳播。東鄉武術不叫周潭武術、大山武術,也不叫鷂石周氏武術、山邊章氏武術,說明該武術已經成為東鄉眾多家族所共有的一個派別。這就涉及到東鄉武術的內部傳播擴散的問題了。

鷂石周氏和山邊章氏相繼遷來,兩姓世代姻好,相互間的武術切磋與交流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而東鄉大大小小的家族有幾十個,受古代的交通與交往的局限,就近就便聯姻便成了常態。結果,東鄉的許多家族理起來都成了親戚,正如當地一句俗話:「甕缸栽藕,一團親!」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東鄉的各個家族便普遍習武起來,所謂「連村比戶」是也。

東鄉武術在東鄉內部傳播,主要是傳統的師徒之間言傳身教。師傅稱為「教師(方言,皆讀去聲)」,教武稱為「教打」或「教場子」。一般有走村分散式「教打」和在家集中式「教打」。徒弟行過必要的拜師禮,交過一定的學費,「教打」就開始了。

一些人印象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傳男(兒子)不傳女(女兒),傳媳(兒媳)不傳姑(女兒)。」是考慮到女兒終將嫁到他族(舊時同姓絕少開親),但這是周、章兩大家族在阻擋太平軍過程中結怨以後的事,此前的漫長時間裡,東鄉親戚家的武術傳播與交流還是相當開放的,不然,哪裡來的各個家族都會東鄉武術?

「教打」分「堂學」和「金學」兩種。「堂學」大概取登堂入室的意思,一般為兩三個月,如春季堂學、冬季堂學,多是傳授一些啟蒙的東西、簡單的套路。「金學」至少一年以上,有的甚至兩三年,所傳授的內容有深度有廣度,徒弟經過「金學」的「破拳」一關才能出師,也就是才有資格自己帶徒弟。

什麼是「破拳」?以筆者的曾祖為例。曾祖是光緒年間和民國前期的一個拳教師,至今留有一根齊眉棍。筆者小時候聽祖母和曾祖兩位徒弟說過,民國14年的冬天,已經56歲的曾祖在「破拳」時險險被一位徒弟斃命了。

那天,前來觀看的鄉親擠爆了我家天井的前廳,連門外都站滿了。曾祖與一位徒弟將在後廳對打,曾祖取守,徒弟取攻,徒弟攻破了曾祖的防守就可以出師了,因此這一場對打就叫「破拳」。可是,在兩棍對打正酣時,那位徒弟眼中冒出一股兇殘的戾氣,陡現殺機。幸被曾祖瞥見了,曾祖還沒來得及思考時,對方的棍子突然以華山蓋頂之勢向曾祖的頭部劈下來,不少觀看的人大聲驚叫起來。曾祖本能地向旁邊閃騰了一下,拿齊眉棍奮力一擋,隨後就勢將棍子猛插到對方的襠部,將對方挑起,電光石火間,對方已被摔到天井的那邊了。曾祖對在場的人抱拳拱手:「今天是我失手傷了徒弟,拜託大夥以後別提了。」曾祖表面的意思是自己以強凌弱,以長輩欺晚輩,實際的潛臺詞是,自己看走了眼,教了這樣想置師傅於死地的徒弟,說出去臉上無光,這位徒弟以後也不好做人。曾祖掏錢買藥為這位徒弟治好了摔傷,這位徒弟磕頭如搗蒜向曾祖懺悔。

原來,就一般的情況而言,師傅覺得徒弟可以單獨闖天下了,自會在「破拳」時向徒弟「放水」,年大體弱的師傅更是點到為止。但是,「破拳」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打死師傅不償命!徒弟被師傅打傷了,自是無話可說,如果師傅被徒弟打傷了,可就鬧出大笑話了——師傅以後還怎麼在世上混?也有極個別的徒弟為了急於揚名立萬,在「破拳」時暗藏殺機,將師傅打倒甚至傷及性命。因此,師傅在教徒弟時往往會留一手,即「看家的本領」不教,這其實也不利於武術的光大與傳承。曾祖經歷了數不清的「破拳」,況且自己快到花甲,絕對不會想到徒弟會有什麼「么蛾子」。如果不是及時瞥見徒弟的殺機,那天曾祖就要吃大虧且鬧大笑話了。

東鄉武術正式以「東鄉」冠之,自然標誌著已經自成一派了。而一個武術流派的形成,自然一是要有自己的特色,二是要經過時間的深厚沉澱。東鄉武術的特色下文再論及,據1998年版的《樅陽縣誌》載,東鄉武術自成一派的時間 「可能在明朝末期」,可謂漫長。

二、避虛化而取狠實化普通而為神奇

——東鄉武術的形式與特點

(一)豐富的形式

東鄉武術套路雖不算多,表面看,主要表現形式也只有拳術和械術兩種,但每一種都有不同的呈現,各族各村的拳械有同異,相同的拳械具體動作上亦有同異。

據1998年版的《樅陽縣誌》載,東鄉武術的拳術有單獅門,雙獅門,五步,小五步,大五步,小五虎,虎拳,猴拳,飛虎腿,通臂拳,老洪拳,新洪拳,梅拳,套拳,長拳,提拳,腿拳,觀陣,地八仙,六路,三掌,三踏,三炮,雙蓋,倒拔垂楊,武松奪嶺,獨立長城,險奔天山,矮子走路,小牛搓癢,摸刀魚,甩菜瓜,走趟對打等。

械術則有大刀,單刀,鐵耙,鐵尺,長槍,三股叉,長棍,三節棍,九節鞭,梭標,菱角梳以及板凳花,扁擔花,手(毛)巾花等。每種械術還有多種套路,如棍術就有小纓槍、小金槍、仙人馱傘、霸王棍、八卦棍、中門棍、分登棍、三槍棍等套路,真是令人眼花繚亂。其中傳承最廣泛的是仙人馱傘,今天依然能看到具體的表演,只見一根長棍放在地上,練家用一隻腳尖輕輕踏幾下,隨即腳尖一勾,棍子便上手了,上打下掃,左支右擋,指上打下,指左打右,時而如蛟龍探海,時而似仙人背劍,時而如華山蓋頂,時而似雨打沙坑,虛虛實實,神出鬼沒。接著雙手舞起來,看不到手腕有多大轉動,棍子卻平著斜著繞著身體高速旋轉,嗖嗖直叫,虎虎生風。聽聽譜訣,就可知仙人馱傘的霸氣之一二了:「仙人馱傘一條槍,鐵牛犁田走邊塘,白蛇擋路人皆怕,黃龍擺尾真剛強,登枝好比花槍用,腰棍一拋賽霸王,背劍好比仙剃髮,風波棍子斬蔡陽,響棍好比天宮鬧,天兵天將一掃光。」

(二)神奇的特點

東鄉武術究竟有著怎樣的神奇特點?還是以筆者曾祖為例。有一年春夏之交,曾祖帶著幾個徒弟到江南青陽縣趕小網,也就是捕小魚。所用的工具叫「趕網」,是用兩根拇指粗丈把長的細竹子交叉彎曲,用細目網將底部長方形網好,並向上網好一個長邊和兩個短邊,三面的網綱高二尺左右,留一個長邊作魚的進口。再用三根拇指粗的五尺長左右的細竹子綁成三角形的網戳,戳尖綁鐵。捕魚時,將小網放進水裡,用網戳趕著小魚進網。估計差不多了,將小網撈起,把網中之魚甩進馱在背後的趕網籮裡。

曾祖一行剛剛在兩口毗鄰的水塘裡趕了幾網,忽然湧來五六十個手拿扁擔、鐵叉的壯漢,後面還跟著一些婦女,吶喊著要將曾祖他們捆起來。因為事出突然,又帶著網具,跑是不現實的了。危急關頭,曾祖走到最前邊,站在兩邊都是水塘的塘埂上,叫幾個徒弟攏在後面。徒弟們問曾祖拿什麼抵擋?曾祖笑笑說,就用這網戳。大家面面相覷,心想這網戳只有拇指粗,又是竹子的,能管用嗎?來不及細想,對方的扁擔、鐵叉已經打過來了。曾祖從容不迫,上擋下掃,上架下拂,竟然一一將對方彪形大漢全力掄來的鐵叉等化為無形,頃刻間將十來個人或掃或拂地打入水中!對方大駭,頓時一鬨而散。曾祖之所以能夠如此,關鍵是瞬間將力道逼到了竹棍之上。

曾祖的這次行動折射了東鄉武術的一些特點。其一是避虛華而取狠實,曾祖所用的套路只是簡單的擋、駕、掃、拂,沒有一點花架子,卻剛勁勇猛、招招實用;其二是輾轉幅度小,有利於在狹小的空間如窄窄的水塘埂上施展動作,所謂拳打臥牛之地,棍探龍潭虎穴;其三是化普通為神奇,可以信手拈來一些物件當武器。習練東鄉武術者大都是普通的農民,條件有限,因而器械不講究「高大上」,少有專門定製的專業武術器械如刀、槍、棍、鞭等,主要是就地取材,曾祖用的武器是捕魚的簡便工具網戳。其實,在東鄉很多生產生活用具都能夠巧妙轉化為凌厲的武器。這樣,無論在什麼地方遇險,都能找到可以攻防的東西。如一把普通的剪刀,瞬間可拆成短兵器雙鐵尺,攜帶方便,運用自如,既可前戳後搗、上架下截,又能進退輾轉,左右開弓,技擊兇悍,姿勢還相當優美。再以板凳為例,這本是家家戶戶都有的稱得上粗糙的坐具,但東鄉人可以雙手緊握板凳四腿,上騰下翻,左抵右擋,必要時一手甩出去作長槍,當盾甲,攻防兼備,滴水不漏。2008年1月鳳凰衛視知名主持人胡一虎採訪東鄉武術時,以為板凳花很簡單,但真的較量起來,三下兩下就被撂翻了,直呼太神奇太厲害了!還有更絕的,東鄉農民幹活時,腰間習慣系一條長長土布汗巾,一旦需要,匆匆浸到水裡絞乾,便可擊打如鋼鞭,絞纏如鐵鏈。

三、「三十六名教」揚威名 阻擋太平軍遭慘敗

——東鄉武術的全盛與衰微

(一)輝煌的巔峰

東鄉武術從宋元起源到明末成型再到阻擋太平軍之前,因為東鄉各大家族意識到在相對封閉獨立的地理環境裡,只有抱團才能較為有效地對付來自外部的匪患兵禍,因而相互聯姻緊密,武功心法交流頻繁,逐漸進入了興盛時期。到了道光年間,更是達到巔峰,出現了笑傲江湖的「東鄉三十六名教大戰九華山惡僧」的真實事件。這個事件關鍵詞一是「俠義」。道光年間皇宮一名大內高手賈似道勾引宮女之事敗露,畏罪出宮到九華山為僧。卻惡性不改,糾結當地一幹六根不淨的酒肉和尚,採用誘騙或脅迫手段姦淫女香客,好端端的佛門淨地被搞得烏煙瘴氣。聞聽此事,東鄉36位拳教師坐不住了,要以俠義精神管定這樁不平事。

關鍵詞二是「機智」。惡僧們肯定不好惹,大搖大擺地上山於事不利。道光二十八年(1848)農曆七月三十這天,36位拳教師借著地藏王菩薩生日「百子會」進香的名義,召集一些人扮作隨從或僕人,共100餘人上山了。卻發現花和尚所在的寺廟兩扇鑲有金色門釘和獸面門環的朱漆實木山門高大厚實,每一扇約莫重達400餘斤,平時一人推門關門應該都很困難。拳教師們不知廟內深淺,為防止「花和尚」等人在格鬥中將門關上,影響大家撤退,便在鬧哄哄中打起賭來——誰有力氣將山門卸下來,誰就是大力金剛,今天的香火錢由大家出了。在看似不經意間將幾個經過的和尚們隔在了外圍。孫鐵頭、周小牯牛各自雙手把住大門,「一、二、三……」,使勁將山門往上一拱,山門的地軸脫離了門臼,再斜著向下一拉,便將山門卸了下來朝外一扔。

關鍵詞三是「神勇」。還沒等那幾個和尚反應過來,大家就勢取出刀棍衝了進去。「花和尚」見勢不妙,急忙命人將二道千斤閘放下,鄧賢美、周年信、陸蛤蟆等人眼疾手快,用肩膀將千斤閘死死扛住,眾人發一聲喊,一齊殺向裡面。「花和尚」操起大刀,與同夥們合力抵禦,連傷了好幾個人,突出包圍圈,縱身想躍上一座屋頂開溜。說時遲,那時快,章冠鰲展開輕功「貼壁掛畫」(已失傳),騰身旋起,硬是趕在「花和尚」前站到了屋頂上,乘「花和尚」落腳未穩,一棍挑飛了他的武器,就勢將他踢得從屋頂滾落下來。

這一戰讓東鄉武術揚名大江南北,令東鄉人無比驕傲與自豪。

有的讀者可能早就提出質疑了——在許多人的筆下與口中,這個事件不就是一個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嗎?把民間傳說當作真實事件寫進考據文章中,豈不荒唐?且慢,這裡要鄭重告之,這個故事在民間確實有多個版本,除了細節可能有不同有虛構,但九華山有淫僧為惡,東鄉36位拳教師抱打不平,過江上山一戰制敵的主要情節或者主要梗概,確實是有官方史料支撐的,答案就在1998年版《樅陽縣誌》中。其一,該志「大事記·道光二十八年(1848)」條載:「東南鄉36位武術教師,組織百名武術人員,僑裝『百子會』香客,進入九華山,智擒惡僧賈某等人,為民除害。」雖然加上標點符號只有50個字,卻有力證明了這個故事並非只是民間傳說而已,而是真真切切的「乾貨」;其二,該志第二十三章第五節「東鄉武術」條明確記載了東鄉「三十六名教」有名有姓的33個人物,進一步證實了事件的不容置疑。他們分別是章觀鰲、周年信、鄧賢美、章文甫、吳懷川、王小雀子、謝依俊、陸蛤蟆、孫鐵頭、沈可田、黃小姑(章素芸)、蔣連生、鄧奎榜、鄧觀凡、周年芳、王德輝、周炳坤、丁飛習、王再翁、章南友、謝濟美、周愛西、周小牯牛、朱正大、施江燕、吳忠珠、王調署、王耀典、章小虎、宋魁久、吳名川、錢西飛、陶小挺等。近年考證出誥封建威將軍周南壽亦是「三十六名教」之一,並是其中年齡最小者。

(二)慘敗的轉折

綜合《樅陽縣誌》《章冠鰲傳》《鳳鶴實錄》《義勇傳並贊》《義勇紀事本末》等等,大致可以還原出當年東鄉武術由盛轉衰的真相。

鹹豐三年(1853)秋,太平軍攻破桐城縣城。受清朝統治200餘年的東鄉人忠君意識深厚,一開始就選擇了抗拒,不投冊進貢,不事勞役,不納賦稅。各個家族又紛紛辦起練勇,其族長為練首,並公推鷂石周氏族長周納川主持東鄉練勇總局。練勇們或多或少地都習練過東鄉武術,因而有一定的戰鬥力。從灰河、龍王嘴到小嶺、界牌,再到黃葉嶺、孫家畈,各個水陸隘口樹旗幟、設信號,全力守備。

其間,太平軍亦有小股人馬到東鄉襲擾,但動不動就遭到東鄉民眾的打擊而斃命,並藏匿屍首,封鎖消息。如此三番五次,太平軍終於警覺,對悍勇的東鄉有所顧忌,相約情願繞道走,也不要輕易地過東鄉境。不過,由於長江水路有大通鎮總兵李德鄰率清軍水師把守,東鄉便成了太平軍由無為到桐城、由安慶(樅陽)到南京的捷徑,太平軍總要尋機突破。

鹹豐七年(1857)農曆三月至鹹豐八年(1858)農曆九月,太平軍先後三次進攻東鄉,均無功而返。鹹豐九年(1859)農曆七月,太平軍派人到東鄉送信,提出借道過境。東鄉練勇再次選擇了拒絕,不慎中計,後方被偷襲,部分練勇回顧奔救,守在孫家畈、黃檗嶺(即黃柏嶺,黃葉嶺)的練勇,陷入太平軍的合圍之中而慘敗。

令人扼腕的不僅是「三十六名教」大部悲壯陣亡,東鄉武術由盛而衰,而且東鄉章、周兩大家族因為對部分練勇「回顧奔救」和各自犧牲程度以及指揮協調等問題持不同看法,導致心生芥蒂,結下梁子,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曾尖銳對立過。對於東鄉武術傳承也是門戶之見日漸加深,祭出了「傳男不傳女」的陋規,即使在本族傳授中,拳教師也要留一手「看家拳」,以防「教會徒弟,打死(拳)教師」。後來隨著僅靠拳械打天下的冷兵器時代的結束,潛心習武者更是鳳毛麟角。最終導致東鄉武術抱殘守缺,日漸萎縮,許多套路與招式已經湮沒在歷史的煙雲之中。幸得改革開放,章、周兩大家族已經和睦相處,東鄉武術列入安徽省第三批非遺保護名錄和中國體育非遺保護與推廣項目。

今天考略已經輝煌不再的東鄉武術,旨在從過往的碎片中吸取一些養分,讓曾經的開放包容而又抱樸守直,勇猛剛強而又德器並重,重義持節而又敢於擔當的東鄉武術精神,進一步厚植在皖江大地上,讓新時代的銅陵文化名片更加炫目!

作者:周巨龍

相關焦點

  • 此地被譽「東鄉武術」,就在安徽省,中國最適合「遊玩」的地方!
    此地被譽「東鄉武術」,就在安徽省,中國最適合「遊玩」的地方!這個景點可以說是中國最適合玩的地方, 景色優美,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還有東鄉武術的稱呼, 這個地方是安徽的大山村,屬於長江中下遊的丘陵地帶,全村人口近2000人,耕地面積達868畝。
  • 中國武術段位陝西省考開啟
    10月15日,2020年陝西省《中國武術段位制》中段位考試(省考)、2020年陝西省青少年傳統武術邀請賽在西北武術院開幕本次賽事由陝西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陝西省武術協會主辦,西北武術院承辦。全省共30支代表隊、600多名武術精英參加,是一次全省武林盛會。
  • 元代工匠與東鄉地名
    考古發現,在東鄉族自治縣沿黃河、洮河、大夏河第二臺地上分布著眾多的制陶窯,就是在東鄉腹地崇山峻岭之中,古陶器也隨處可見。在近十處文化遺址及全縣很多地方都發現有大量的素陶罐、彩陶罐及其他陶製品。有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和寺窪文化。東鄉縣林家村林家遺址出土的鑄銅刀,距今約5000年,把中國鑄銅工具史提前千餘年。元代東鄉地區的手工業從東鄉縣地名中略見一斑。
  • 2020年中國武術段位制中段位省考暨青少年武術邀請賽圓滿落幕
    10月18日,為期四天的2020年中國武術段位制中段位陝西·省考暨全省青少年傳統武術邀請賽在西北武術院圓滿落幕。全省30支代表隊、600多名武術精英參加。本次賽事由陝西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陝西省武術協會主辦,西北武術院承辦。
  • 甘肅東鄉地區東鄉語漢語藏語地名新探
    關鍵詞:甘肅東鄉地區;東鄉語;漢語藏語;地名地名被稱為反映地方自然和人文歷史的「活化石」。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的地名具有較大的穩定性,但往往又隨當地語言文化的變遷而改變。在甘肅東鄉地區呈現出東鄉語漢語與藏語並存互嵌的地名格局,不僅反映了當地的自然地貌,也反映了東鄉文化中原文化與藏緬文化之間的互動交融交相輝映的歷史情景。根據古代漢藏文獻的記載
  • 豐收中國·味力東鄉
    東鄉的「金疙瘩」充足的日照,加上鬆軟的黃土,鑄就了東鄉土豆不俗的個頭與綿軟、香甜的口感。在最具當地特色的「地鍋鍋」燜烤下,東鄉土豆最本真的味道也被激發而出。點擊圖片購買東鄉土豆餅乾,助力消費扶貧 02一針一線繡東鄉
  • 東鄉新發現邱鳴泰故居
    日前,筆者遊走在東鄉縣城恆安中路,發現幾幢老民居。從一居民的族普中發現,其中有一幢為邱鳴泰故居。  邱鳴泰,字讓廬。清代江西東鄉縣人,生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考中舉人後首任山西平陸縣知縣。因催收錢糧賦稅有功,得到上司認可,後補任與鄂爾多斯接壤的偏關縣知縣。期間,他據實反映當地民眾的疾苦,多次要求朝廷減免其稅賦,深得民眾的擁護;再調陽曲縣任縣令時,他帶領縣民疏浚河道、適時清沙,及時修復水毀堤壩,以防汾河洪水泛濫;道光初年,邱鳴泰到廣西欽州擔任過知州。因業績突出,升任福建按察使。
  • 東鄉刺繡繡紅東鄉婦女半邊天
    忙碌的扶貧車間撐起了許多東鄉婦女的一番新天地,從她們的成長經歷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產業扶貧帶給東鄉婦女的人生嬗變。和馬林紅一樣過上幸福生活的東鄉婦女,還有成百上千人。  東鄉脫貧攻堅的半邊天紅起來了  自刺繡車間運行以來,馬林紅和30多名東鄉婦女一起成為了這個車間的工人。樸素憨厚的東鄉婦女,有著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幹勁,東鄉縣婦聯主席說:「東鄉婦女是最有骨氣的,她們的骨頭是最硬的」。
  • 《尋夢東鄉》中篇:攪局者
    點擊上方↑↑↑「經濟參考報」關注我「東鄉刺繡的每一針每一線,都是東鄉族女性在向外界展示著東鄉族文化的魅力。」
  • 海壇名宦沈欽霖考略
    薛理星,男,1971年4月出生,福建省平潭縣白青鄉人,公務員,福建省作協會員,於文藝、書法、漢字學、鄉土文化等方面有所造詣,開講過《漢字學》和《平潭文史》等課題,著有鄉土文集《嵐島鄉心》,整理、註譯地方文獻《平潭廳鄉土志略》
  • 《江西、廣東龍氏世系略考》
    《江西、廣東龍氏世系略考》《江西龍氏永新世系源流》(新曆)公元二零一七年一月二日網名:寧靜致逺(龍氏子孫)整理 二十八世:庚,生於唐代(元和)807年,開成(838年)鄉舉大中,857年自湖廣道州任江西廬陵吉水丞
  • 報考武術一段的老爺子
    11月28日下午,西安武術公開賽暨《中國武術段位制》初段位通段賽賽場上,一位白衣白髮面色紅潤的老爺子成為焦點,一套陳式太極13式剛柔相濟、舒展大方。西安市武術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方秀敏感嘆道。方秀敏介紹說:「中國武術段位制共分九段,一段算是入門段,來考一段的基本上都是練武時間不長的青少年,這位老爺子今年都62歲了,還這麼認真地來考一段,太難得了!」方秀敏是本次比賽組委會副主任,也是仲裁委員會成員。作為教練和裁判,方秀敏已經歷了二十來年中國武術段位制通段賽,今年參加通段賽的共有106人,年齡最小者6歲,62歲的黃藤是最年長者。
  • 「薯」光閃閃:碧桂園東鄉馬鈴薯示範田豐收了
    但落後的生產方式、繁重的人工勞動量、較低的單位產出率使得享譽隴原的「東鄉土豆」不能為農戶的增收脫貧有效助力。如何幫助他們走出這種困境,走上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成了碧桂園東鄉縣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項目部的首要任務。
  • 閉塞作戰:東鄉平八郎連續三次失敗
    秋山真之並不贊同這麼做,在他看來,保護戰術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最好地執行,只要這個戰術本身是強大的,與其害怕向敵軍洩密,不如先在自己這一方講透,讓全軍上下都對戰術有充分的認知和了解,真正把戰術徹底地執行。其實只要能把紙面上的強大轉化為實戰中的強大,甚至根本不懼怕向敵軍洩密,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戰術制定得越詳盡、能預設越多的戰場情況越好。
  • 神奇東鄉魅力達板 電視政論紀錄片《達板奇蹟——沿洮河經濟帶東鄉段開發建設紀實》創作手記
    為獻禮東鄉族自治縣成立七十周年,由臨夏州廣播電視臺出品的電視政論紀錄片《達板奇蹟——沿洮河經濟帶東鄉段開發建設紀實》已於8月26日在臨夏電視臺綜合頻道、公共頻道,以及臺新媒體平臺播出。節目播出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贏得了各方積極肯定的評價。同期套拍的六集系列微紀錄片《達板奇蹟》已經製作完成,相繼播出。
  • 青島市武術協會武術套路裁判員、教練員培訓班開考
    為加強武術套路裁判員管理規範化,促進武術裁判工作和教學有序傳承和健康發展。打造一支作風硬、業務精的裁判員隊伍,進一步規範傳統 武術教學活動。結合2020年武術工作安排,青島市武術協會在上周開展了武術套路裁判員、教練員的培訓班。
  • 東鄉狀元吳伯宗:長得帥也是實力
    翌年禮部會試又考中第二十四名,殿試終奪第一。洪武十五年(1382)初設殿閣學士,吳伯宗拜為武英殿大學士。第二年冬,其弟吳仲實在任三河知縣時,因薦舉不實獲罪,吳伯宗受此牽連也降為檢討。次年夏,因朱元璋偶來造訪,吳伯宗以非職掌,難以為答。朱元璋大怒。洪武十七年(1384)四月,被謫官雲南,暴卒於途中,終年51歲。諡文莊。
  • 景德鎮不是鎮,東鄉不是鄉,走進江西省撫州市「最年輕」的區
    中國有很多有意思的地名,比如在江西省,景德鎮不是鎮,而是一個地級市;萍鄉也不是一個鄉,也是一個地級市……同樣在江西省,有一個東鄉,它不是一個鄉,而是一個市轄區,隸屬於撫州市。東鄉這個名字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朝時,福州府東部臨川縣分為晉西縣、饒府安仁縣、南昌府餘干縣和晉賢縣兩部分,並共同設立東鄉縣,由於該縣位於臨川的東部,故名「東鄉」。
  • 「暢遊撫州」東鄉西隱寺——與杭州靈隱寺的不解之緣
    雖然東鄉與杭州相隔千裡,但東鄉「西隱寺」與杭州「靈隱寺」僅一字之差,也與靈隱寺有著特殊的不解之緣。西隱寺歷史西隱寺始建於唐代顯慶元年(656年),距今1300多年。後漢時西隱寺達到鼎盛時期,當時全寺有8樓、16閣、48殿,有僧房600餘間,僧眾1900餘人,可見規模之大。至宋代,東鄉「西隱寺」與杭州「靈隱寺」齊名,被譽為「聖靈兩隱寺」。
  • 2020「百縣千紅新農人」收官季在甘肅東鄉正式啟動
    活動中,植物學博士、中國植物學會科學傳播工作委員會成員@植物人史軍,與淘寶主播@黑桃寶寶及活動相關人員,走進東鄉唐汪川觀景臺、東鄉刺繡工坊、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布楞溝東鄉羊養殖基地,了解東鄉特色扶貧產業和教育扶貧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