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BBC出品的紀錄片《藍色星球》可以算是全世界探索海洋的自然紀錄片的「開山鼻祖」,豆瓣評分9.5。時隔16年之後,《藍色星球2》強勢回歸,並在騰訊視頻播出,豆瓣評分高達9.9!在長達5年的拍攝過程中,BBC自然歷史部為了這部7集的紀錄片一共進行了125次遠徵,拜訪了39個國家,足跡遍布全球五大洋幾乎所有的海域,甚至包括南極冰蓋下的深海海底。光是水下拍攝,就長達6000多個小時。
幸運
浪人鰺捕鳥,拍攝前連一張靜止的照片都沒有
浪人鰺的體形巨大,就像是40公斤重的鬥牛犬,攻擊性很強。攝製組在布里斯托聽到一些南非漁民的傳言說,他們看到浪人鰺躍出水面,捕食空中的海鳥,但是沒有任何圖片或視頻畫面來證實這一說法——20年來,米爾斯·巴頓(《海岸》一集導演)還從來沒有碰到過這種拍攝任務,要拍攝的行為居然連一張靜止的照片都沒有。
攝製組四個人帶著800公斤的拍攝裝置,包括一臺穩定攝像機,來到塞席爾的一個偏遠環礁,從船上進行拍攝。「我們到達時非常興奮。這種魚躍出水面,似乎的確是在捕食鳥類。不過,這種情況毫無規律,而且速度很快,我們根本不知道怎麼調整鏡頭來拍攝。」一周下來,只拍到幾個鏡頭,攝製組充滿了挫敗感。
幸好,攝製組在塞席爾的嚮導彼得·金很了解這種魚。他建議前往一個偏遠海灘。在那裡,每個月有幾天漲潮時,浪人鰺會靠近海岸,攝製組能更好地觀察它們從水下跟蹤鳥類。彼得甚至能預測出那些最可能發動襲擊的浪人鰺。「最終,我們放棄了高科技的方法,只是將攝像機固定在三腳架上,依照當地嚮導的建議,成功拍攝到浪人鰺不可思議的捕獵場景。它們凌空躍出水面,真的捕獲到了空中的海鳥,它是名符其實的食鳥魚類。」米爾斯·巴頓感嘆,「雖然我們配備了昂貴的高科技設備,可是我們能夠在現實中拍攝到這種捕食鳥類的野生魚類完全要歸功於當地人的知識。」
勇氣
甲烷火山,深海的秘密只洩露了一次
在《藍色星球2》中,攝製組要在8000米深的水下探索生命的奧秘:在海底,有行走而不是遊泳的魚類;以骨頭為食的蠕蟲;終其一生都生活在水晶海綿籠子裡的小蝦;布滿毛髮的螃蟹以噴湧而出的硫化氫氣體為食;小蝦徘徊在團狀化學物的邊緣,那裡熾熱無比,溫度高得甚至能將鉛熔化……
這樣的拍攝相當的危險。「《藍色星球2》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把潛水艇開到南極的深海海底。」 製片人奧拉·多爾蒂介紹,當時水溫冷到零下1.8度,潛水艇的作業出現了故障,「當時是在450米的水下,潛水艇開始漏水,如果把這個故事講完,你就不敢和我去潛水了,但這個故事的結局是,我們把漏水的地方修補好就繼續潛水了。拍攝的過程總會出現危險的情況,這是因為我們所做的工作已經到達了人類已知的邊緣,我們必須為此做好準備。」
奧拉還帶領攝製組到墨西哥灣海底的鹽水池拍攝,「這是一個近乎神話般的湖泊,可是對那些四處遊蕩,誤入其中的動物來說卻是不折不扣的死亡陷阱」。他們又冒險深入海灣西部,來到了一個被探險科學家兼深海研究員薩曼莎·喬伊博士稱為「泡沫薄幕」的地方。第一次觸底時,攝製組只看到一片了無生機的荒蕪之地。
突然,正前方的海床上有東西彈射而出,並且快速上升到了水柱裡面,那是一個巨大的氣泡,有籃球大小。它在上升過程中,身後留下一串泥沙。緊跟著又冒出一個氣泡,然後是另一個……突然之間,潛水艇完全被巨大的甲烷氣泡包圍,它們從幾分鐘前仍舊空曠無垠的深海沙漠中噴發出來。人們仿佛置身於另一個星球,「攝製組給它起了個暱稱叫『世界之戰』。我們在探險過程中又去過兩次『世界之戰』,可是再也沒看到甲烷火山的噴發。深海在無意中洩露了它的一大秘密,但是只有一次。」奧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