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404 部 每 日 一 片
要不是看完這部紀錄片,我都不知道水下的中國竟如此美麗。
3年前,導演周芳想挑戰BBC,拍攝一部屬於中國的《藍色星球》。
她跟團隊一起,踏上了尋找中國獨特風景的路。
經過一番考察,決定將視角對準水下——
《水下中國》
這也是國內首部大型水下紀錄片。
以往我們看到的自然紀錄片多是對準陸地,見證時間的變遷。
而這次導演之所以將鏡頭對準水下,是因為這下面藏著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比如,兩座城市。
在浙江千島湖的湖底,有兩座鮮為人知的千年古城。
獅城和賀城。
也就是淳安縣和遂安縣。
1959年的時候,因為要建立新安江水電站。
29萬當地人從此遷居。
這兩座城也就沉入了碧波萬頃的湖底。
根據遷居的老人回想,被淹沒的獅城保存的相當好。
由於當年獅城離大壩很遠,居民沒想到水電站的水那麼快到,很多東西都沒來得及搬。
只是人撤出來了。因此塵封水底的獅城還是很完整的。
賀城卻沒有這麼幸運,損毀的地方較多。
這一點也在周芳的鏡頭裡得到證實。
在水下獅城的城內,不少民房的木樑、樓梯、磚牆仍然屹立,沒有腐朽。
有些大宅院的圍牆也完好無損,房內還是雕梁畫棟。
推開木製城門,上面的鉚釘和鐵環明晰可見……
拍攝團隊還在湖底的淤泥中發現了雕琢著「光緒十五年制」字樣的瓦當以及明代石碑。
看了這麼多建築物,總得拍幾個有代表性的吧。
周芳想起之前看的一篇回憶古城的文章。
裡面的作者許老詳細描述了自己家老宅的樣子:
我家叫做餘慶堂,門上有一塊石匾,寫著山屏水帶,木川鬥結構,房子裡有天井,倒塌的大樹……後院有一個樓梯可以上到二樓,我的父親曾經把這裡的菜罈子當武器,保護過我們這個家。
儘管水下能見度不高,攝製組還是在拍攝的最後一天,找到了許老口中的餘慶堂。
看到鏡頭拍攝的畫面,許老的眼睛都有些溼潤。
V姐看到這些也忍不住暫停來回味這兩座古城的奧秘。
怎麼也沒想到平平無奇的千島湖水下,竟然藏著這樣一段歷史。
2005年,淳安旅遊部門發現,除了這兩座千年古城。
水下還有坪、港口、茶園3個大型古集鎮,儼然一個完整的古建築群。
這個消息很快被附近的人知道。
大家都很想看看這些塵封千年的文化。
確實當時也有旅遊公司打造了一艘內湖觀光潛水艇,用來下水欣賞。
奈何考慮到遊客的安全和古建築的安全,這一提議沒有被通過。
直到《水下中國》這部紀錄片的誕生,人們得以看到更多水城的面貌。
而這還只是紀錄片驚豔的開始,除了水下城市,還有——
水下長城
30多年前的引灤入津,造就了河北潘家口的水下長城。
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水下並可以穿越的長城。
水位低的時候,長城會露出水面,人們能看到它的樣子。
美國人斯蒂文很早對水下長城產生興趣,隻身一人下河觀察。
為了更好了解水下的情況,周芳跟隨斯蒂文一起,完成了拍攝。
雖說斯蒂文早周芳一步拍到畫面,但在傳遞古蹟與文化層面上,周芳覺得不分先後。
水下沉船
而後周芳還去探索了這艘在臺灣蘭嶼島沉沒的韓國船隻。
拍它的原因很簡單,這是目前國內水域保存最完好且能見度最高的一艘船。
在海水的拍打與歷史的沉澱下,船隻賦予了全新的顏色。
我們也是深入海底才知道,當年不幸失事的船,在異國他鄉有了截然不同的新生命。
說起沉船,怎能不想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船隻。
跟那隻1983年的韓國沉船比起來,絲綢之路的沉船更具神秘色彩。
拋開值得考究的沉船原因,附著在上面的海洋生物以及被打撈的文物,正開口訴說當年的故事。
除了帶有歷史色彩的沉船,現代南海沉船、為保護海洋環境而主動投放的人工魚礁沉船通通被鏡頭記錄下來。
這也大大增加了水下中國的多樣性。
水下生物
很多洞穴愛好者知道,中國南方的喀斯特地下河地形堪稱經典。
在廣西的一處避難洞穴裡,導演組不僅發現了當地人在此打水的生活習慣。
還深入洞穴拍攝了許多生物、鐘乳石。
以及廣西人愛吃的石螺。
(一碗難求的螺螄粉原材料)
不過為了拍攝它們,導演組可是費了功夫。
畢竟不深入環境危險的水下,是拍不出這麼罕見的畫面。
要知道,在紀錄片拍攝中,水下拍攝是難度係數最大的。
不僅考驗拍攝者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對機器的考驗也是很大的。
要想拍到不為人知的內容,就要開發一些沒人到過的地方。
周芳和她的團隊就差點在追逐水下盲蝦的過程裡喪命。
在第一集的花絮裡,周芳語調輕鬆地講述了當時發生的事情。
因為她們太過專注地拍攝盲蝦,偏離了牽引繩。
直到前方能見度為零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迷路了。
她形容那會只能感覺到自己的呼吸聲以及水壓和黑暗帶來的恐懼。
好在她及時調整了心態,防止氧氣瓶因緊張呼吸急促而用沒。
她們開始慢慢沿著石壁摸索,幸運的是前方是個死胡同。
只要調轉方向就能回到開始的地方。
倘若石壁的前方又是一個開放的洞穴,她倆很可能就獻身於此。
不得不說,水下的中國在周芳的記錄下,真的很美。
但同時這個片子的不足也很明顯。
說實話,《水下中國》最開始打動V姐的,
不是叫板BBC的畫面,也不是拍攝過程的艱難。
而是對歷史的獵奇。
可惜的是,紀錄片只對這部分內容輕描淡寫地說了兩句。
別看整部片子有6集,但是內容太過繁雜。
沒有統一的主題,剪輯邏輯混亂。
一會講述棲息在洞穴口的居民的生活習慣;
一會又對準水下的小魚;
一集看下來完全不知道主題是什麼。
這也成了國產自然紀錄片被詬病的原因。
如果說畫面好看是這一類型紀錄片的優勢,故事的剪輯就是王牌。
這也反映出前期的準備工作是否到位。
就像前段時間大火的Netflix紀錄片《地球的夜晚》,同樣是對準不曾有過的角度。
它的故事剪輯線,就很完整。
不過作為國內首部水下紀錄片,《水下中國》更應該被鼓勵。
其實早在周芳拍攝《水下中國》前,她就完成過《尋找鯊鯨》《潛行天下》的製作。
擁有豐富的水下拍攝經驗。
之所以將鏡頭對準水下的中國,是因為俄羅斯冰潛教練的一句話:
「你看過水下的中國嗎?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中國。」
這對她的觸動很大,走遍了世界角落,卻敗在不了解自己國家的瑰麗。
儘管這部作品問世後受到的爭議很大,但在周芳的心裡,
看到它、愛上它、理解它、呈現它。就是一種成功。
她所追求的不是以物見物,而是以物見人,以物見中國。
是一個中國人對自己腳下土地的一種渴望,一種本能和一次衝動。
就像在探訪水下古城時,許老拜託她拿一塊老宅的磚瓦做念想。
可當她從水底拿起一塊瓦片的時候,瞬間塵土飛揚,瓦片脫離房屋,看起來像塊新的。
那一瞬間,古城的美好隨灰塵一起被打破。
掙扎許久後,周芳決定將瓦片放回原來的地方。
畢竟珍惜它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待在原地。
雖然距離拍出屬於我們的《藍色星球》還有一定的距離,但那顆想要拍好的心卻沒有一刻迷失過。
真希望屬於中國的神作,能早日到來。
你好奇那些水下古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