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島之魂》作為PS4世代最後的大作,其表現還是中規中矩的,這一點也可以從我之前的測評中看出來。
此作的美術風格與動作流暢感也得到了眾多玩家的肯定,但一如過往以歷史為題材的電影或遊戲作品,《對馬島之魂》被部分玩家批評偏離歷史。那麼,《對馬島之魂》有什麼地方偏離史實的?這種偏離又真的值得批評嗎?
01刻意偏離歷史
《對馬島之魂》的背景設定於1274年,當時蒙古帝國(元)入侵日本。當時元軍與屬國高麗,從高麗合浦(今大韓民國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並登陸在日本本土與高麗之間的「對馬島」。玩家扮演一位武士境井仁,在遊戲中抵抗來襲的蒙古和高麗的三萬大軍。
歷史上,這並非蒙古帝國唯一一次侵略日本。除了1274年,1281元軍亦有派兵。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或「蒙古襲來」,或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
遊戲的故事中指主角境井仁的家族挺身而出保護人民,卻慘被殲滅,境井仁為了報仇所以捨棄一直堅守的武士之道,對元軍展開反擊。
但按遊戲開發商卻曾表示過,他們雖然想在歷史事件上建立故事,卻不想完整還原整段歷史。換而言之,他們是想稍微偏離歷史真相,並以一定的歷史自由度去製作《對馬島之魂》。
02歷史上查無此人
遊戲跟歷史之間的分歧,首先是史實之中不存在境井仁這個人。對馬島中沒有境井仁與他叔叔這兩個人,也沒有類似名字的人,這兩個角色都是虛構的。同樣發音的酒井(Saki)氏族的確存在,但後至14世紀才成立,當中也沒有人叫「仁」。現實世界中對馬的「守護代」,是宗氏的當主宗助國,他帶領了80騎對打元軍並陣亡。
在日本第一次入侵蒙古期間(1274),是忽必烈汗領導蒙古帝國,遊戲中有提到忽必烈。然而作為對馬守護者的主角,其敵人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赫通汗,他跟境井仁一樣都是虛構的。
歷史中也沒有一人英雄對抗元軍。元軍在1274年農曆5日進攻對馬,19日進逼今津,接著分三路在今津、鹿原、博多箱崎登陸。20日雙方激戰一天,副帥劉復亨中箭受傷,元軍撤退,當夜遇到大颶風,21日海面只餘下一些破碎木片。根據朝鮮史料《高麗史》、《東國通鑑》,就有「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的記載。
03武士道的改變
而另一點是,主角在遊戲「開口埋口」也在提的武士道,尤其是「尊君」、「報恩」,其實是對馬抗元戰役之後才有的產物。
武士道作為日本武士的思想體系,與各地的思想體系一樣,不是一成不變,其核心精神隨時代而有變遷。「武士道」大約起源自12世紀日本鎌倉幕府成立後,吸取了大天朝的儒學、朱子學和佛教外,並結合日本文化如神道教的精神,是武士階級的道德行為準則。武士透過學習劍擊、兵法和讀書,服務於主君;精神上武士輕生死重諾言,重視人的名聲及道德價值多於物質生活。
但現時對「武士道」的認識,則來自於家傳戶曉的新渡戶稻造《武士道》(1900) 一書,當中闡述的是明治時期的武士道,而當時有著如此背景:幕府末年,美國培裡「黑船」艦隊叩關,開啟日本對外籤訂不平等條約的時代;外侮凌辱,幕府權威日墜。
為主君盡忠,為恩義復仇,以及守衛國家等價值被重新高舉。新渡戶稻造在書中便這樣寫道:
「常識卻授予武士以復仇制度來作為一種倫理的公正法庭,使那些按照普通法律沒法審判的事件,可以在這裡起訴。47個武士【按:指赤穗47浪人】的主公被判為死罪。他並沒有可以上訴的上級法院。他的忠義家臣們就訴之於當時僅有的唯一最高法院──復仇。而他們卻根據普通法律被定了罪。但是,民眾的本能卻作出了另一個判決,因此,他們的名字,同他們在泉嶽寺(位於現今東京)的墳墓,至今猶永保其常青和芬芳。」
明治時期的武士道是先有外國念頭,然後才產生日本近代性國民思想。為了回應外力威脅,建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促使民族精神高揚,維護日本獨立地位的鞏固。明治之前的武士道,由武士與藩主關的私人關係,轉為明治時代皇和士兵的公關係,武士道也轉化為「軍人精神」。
所以,《對馬島之魂》中的主角,可說是13世紀的人,已有著19世紀末的思想與見解,這是明顯的時代錯置。
04改篇歷史故事時時有
網上有聲音指此遊戲改篇歷史有問題,但其實改篇歷史,在故事中真假夾雜的情況時時有。為人熟悉的武俠小說家金庸,正是當中的佼佼者。在類型文學之中,有一種作品稱作歷史虛構作品。從這名稱之中,已經透露出一種弔詭:難道歷史與虛構不是截然二分的對立?歷史講求詳實,而虛構的意思則是「不屬於現實」。
一般的虛構作品都會註明「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但歷史虛構作品呢?它會開宗明義就稱自己建基於歷史中的某時某地,在創作故事時,它要務求做到忠於那時那地的文化與社會環境。大文豪大仲馬、雨果、巴爾扎克與託爾斯泰,都是以歷史小說聞名的文學家。
若要為歷史小說再作次分類,就要視乎作品多大程度忠於史實。架空歷史小說以真實的歷史為藍本,但卻有一個或多個事件與史實不同,故事就建基在一個歷史中的「what if」而展開。這類作品之中一個頗熱門的題材,是「如果美蘇冷戰最後是蘇聯勝出,世界將會怎樣?」相當一部分的虛構作品之中,主角都是虛構的、不存在於史實之中,例如在華語圈子中一直頗流行的穿越劇,但也可以是《對馬島之魂》這種加入虛構人物的作品。
再者,道出歷史真理本來是歷史著作的使命。史家除了要根據史料,對該段時期與事件作最忠實的還原之外(這種還原能在多大程度上達到,則是史學理論家之間一直爭論的問題),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為歷史事實之間提出合理的因果解釋。
遊戲與小說等虛構作品,顯然並不以史家的工作為己任,它們所做的是藉助歷史背景,構造出一個「what if」的世界。批評這些作品「不夠忠實歷史」,其實不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