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一個叫「馬愷文」的中國人在美國十分有名,一方面是來自於他高超的數學能力,另一方面是他在21歲時就贏遍了美國各大賭場,不過後來他因一事金盆洗手。
1994年,馬愷文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讀大三,面對未來的規劃,他想的是畢業後進到醫學院繼續深造,將來當一名醫生,看起來馬愷文的未來也是一片光明。
不過當他的好友,也是他在麻省理工的同校同學,得知馬愷文將來要做一名醫生後,覺得馬愷文浪費了自己優異的數學才能,他的同學滿懷遺憾地對馬愷文說:「你可是中國數學天才,不繼續往這方面發展,實在太浪費了。」
對此,馬愷文倒沒有覺得遺憾,但還是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後來他的兩名同學將他邀請進了一個算牌系統小組,這個小組名叫「麻省理工21點小組」,早在1979年時,麻省理工就出現一個名叫「非賭不賭怎麼賭」的迷你課程。
這個課程的教授常讓精通數學的學生彼此切磋玩「21點」與算牌的技巧,馬愷文頭一天加入,就驚豔到了小組的教授和學生,馬愷文也覺得這樣的課程十分有趣,此後他輾轉在了美國各大賭場。
馬愷文在賭場「屢戰屢勝」,一天晚上就能夠贏走90多萬美元,持續下來共贏走了上千萬美元,各大賭場的老闆都被這個20多歲的年輕人嚇到了,還專門派了不少人盯著馬愷文,看馬愷文是不是出老千,得到的答案卻是,馬愷文並沒有出老千。
馬愷文之所以能一直獲勝,靠著就是他那高人一等的算牌能力,就猶如「英特爾晶片」一般的神準,不過在他後來的採訪中,馬愷文明確的說,他的算牌能力只能提高3%的獲勝率,而增加的這一點獲勝率,就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差別。
不過馬愷文這麼贏下去,賭場自然也就賺不到錢,為此賭場還派出了偵探,但馬愷文每次都喬裝打扮,謊稱各種身份出入各大賭場,最後,各大賭場不得不聯合起來,將馬愷文強行拉入「黑名單」,只要有關馬愷文的消息,賭場之間都是信息共享,馬愷文因此再也進不去賭場,最終金盆洗手。
而「賭聖」馬愷文的故事也受到了好萊塢導演的青睞,電影《決勝21點》講的就是馬愷文在賭場撈金的故事,而導演在尋找拍片地點時,各大賭場一聽到馬愷文的名字,就不願意提供場景。
另外在導演告訴馬愷文,將是一個英國人飾演他時,馬愷文並沒有反感,他說:「如果是一個日本人或韓國人來扮演我,那會是更大的侮辱。」
他是中國數學天才,21歲在美國賭場嬴了上千萬,卻因一事金盆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