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史 秦孝公嬴渠梁和鄧小平都做了同一件事:韜光養晦

2021-02-11 平局

平史  | 為孤單的歷史平反 點名關注

公元前362年秋,黃河西岸的少梁山地,打了一場罕見的惡仗,戰事已經結束,但並未分出勝負,秦軍和魏軍兩敗俱傷。但雙方一直對峙而視,既沒有任何一方撤退,也沒有任何一方衝殺。

秦軍由秦獻公嬴師隰親自統率,半日激戰中斬首魏軍五萬,嫡子嬴渠梁率死士三百,直突敵陣中心,一舉俘獲了魏軍統帥公叔痤。而魏軍在統帥公叔痤被俘後拼命反擊,企圖奪回統帥。秦獻公眼見長子嬴渠梁的三百死士陷入困境,情急之下,親自率領五千精銳騎兵衝入敵陣接應兒子。

嬴渠梁終於衝出重圍,而秦獻公卻被魏軍一支毒箭射中後背,疼痛難忍,只好下令撤軍回朝。

嬴渠梁命令軍隊立即班師,留下秦獻公的庶出子、嬴渠梁的長兄嬴虔斷後,嬴虔報仇心切,但嬴渠梁卻讓他以大局為重,不要戀戰,堅守一夜,即撤回秦國都城櫟陽。

而那邊廂的魏軍則因丞相兼統帥公叔痤被生擒,不敢撤軍。魏國將軍們判斷,秦國國君受傷後秦軍肯定惱羞成怒,所以養精蓄銳後次日定有大戰。可是第二天當魏軍進攻之時,所有騎士都愣住了,秦軍營地竟早已連夜撤走,空空如也。魏軍縱想追趕,也為時已晚。

嬴虔回到櫟陽後,秦獻公單獨召見了他,半個時辰後,嬴虔右手裹著白布出來。隨後,嬴渠梁也被秦獻公單獨召見,病危的秦獻公對嬴渠梁說,他之前沒有立嬴渠梁為太子,是不想讓他過早招風樹敵,眼下,嬴渠梁已二十一歲,過了加冠之年,可以被確認為太子了,並即刻即國君之位。

之後,秦獻公還對嬴渠梁叮囑了三件大事:

其一,不要急於復仇,二十年來,秦國已經打窮了,留給嬴渠梁的,是一個爛攤子,所以要臥薪嘗膽,富國強兵;

其二,要善待臣下,尤其是世族元老,不要輕易觸動他們;

其三,也是最要緊的一條,要兄弟同心,不得交惡,嬴虔已立下血誓「若負君弟,天誅地滅」。

言猶未了,一口鮮血噴出,秦獻公溘然逝去。

  

秦獻公的本意是想將兩個兒子的事安排妥貼後再召見元老重臣們的,但沒想到還未等到召見大臣便驟然死去。國君繼位的大事還未公諸於世,大臣中也沒有任何人接受輔佐重任,若擁戴嬴虔的勢力藉機發難,憑嬴虔在軍中的威望,嬴渠梁的儲君之位恐會不保,甚至還會有弒君之嫌。

此刻的關鍵人物就是嬴虔,只有他可以力排眾議。一時間,朝堂之中一片沉默,最終隨著嬴虔一聲「恭請新君即位」,嬴渠梁作為新君即位(史稱「秦孝公」),接受群臣擁戴,秦國終於保持了穩定,沒有陷入內亂。 

當年「四人幫」被捕之後的中國局勢,鄧小平、葉劍英最終穩定了政局,沒有讓中國繼續陷入內亂,這像極了嬴渠梁即位時的情景。

秦獻公、嬴渠梁、嬴虔知道,毛澤東、鄧小平、葉劍英也知道,保持政治的穩定是極其重要的。嬴渠梁的順利即位跟嬴虔的忠誠和擁戴是分不開的,同樣,鄧小平最終站上了最高領導人的位置也離不開葉帥等人的衷心擁戴。

 

而政局穩固之後,秦孝公嬴渠梁和鄧小平都做了同一件事,那就是大力發展國內經濟,這也是他們的上一代領袖秦獻公和毛主席共同的願望,他們辛苦打下了江山,而要守住江山,還得靠下一代繼續努力。

還在舉國一片悲痛之時,秦孝公嬴渠梁卻已匆匆趕往軍營,他要去辦一件比安定朝堂還重要的大事。

他只帶了幾個得力心腹去見了之前俘虜的魏國丞相兼主帥公叔痤,此時的公叔痤正在因被俘之辱而絕食贖罪,而嬴渠梁卻對他說,兩軍交戰其實並未分出勝負,公叔痤被俘,而秦獻公中箭身亡,嚴格說來,魏國還算略勝一籌。為此,我聯想到韓戰等,雖然最後美國軍隊沒能打贏中國,最後達成了停戰協議,但中國也死傷慘重,若單從死傷人數計算,中國也並未佔上風。

 

那嬴渠梁對公叔痤說這話有何用意呢?原來他要放了公叔痤。嬴渠梁說,秦魏激戰多年,生民塗炭,他不想兩國繼續交惡,所以希望借送還公叔痤回國而達兩國休戰歇兵的目的,而且不多佔魏國原屬疆土。公叔痤反問嬴渠梁會否覺得吃虧,而嬴渠梁的回答斬釘截鐵:「二十年後,我會奪回來的。」三天後,嬴渠梁親率三百鐵騎,護送公叔痤回魏國。

其實,此時秦國的國力已到了崩潰的邊緣,若能休戰一段時間,換得穩定和安全,秦國也許還有重振雄風的希望。但誰又能保證魏國不會又來侵擾呢?想到這兒,嬴渠梁感覺身上的擔子如大山般沉重,儘管做此決定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

 

為此,我又想到了鄧小平,為了發展國內經濟,鄧老爺子當年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也為中國軍事和外交定下了「韜光養晦」的調子。

何謂韜光養晦?西方國家一般把「韜光養晦」翻譯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思就是「掩蓋自己的能力,等待時機東山再起」,還有一些英文書籍或文章進一步翻譯成「隱藏能力、假裝弱小」,或者「隱藏真實目的」,「隱藏野心、收起爪子」等。西方的潛臺詞是說「韜光養晦」是中國在特定的內外形勢下所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是在「隱蔽自己的真實意圖」,「等待時機成熟再出手」。 

其實「韜光養晦」的核心含意就是不要鋒芒畢露,特別是自己有才能的時候更不要太張揚自己的才能,保持低姿態,這個是中國人做人的傳統。

所以,從鄧小平時代開始,中國一直奉行「韜光養晦」的軍事外交。或許如西方所想,我們是在忍辱負重,是在等待機會,但我們更重要的任務還是發展自己。

就像秦孝公嬴渠梁換得了發展秦國的機會,才可以讓他的後代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也正是鄧老爺子改革開放換得了中國發展強大的機會,才可以讓我們現在越來越有所作為、和平崛起、主動作為,也讓我們現在越來越不必懼怕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

★:長期歡迎大家給周小平微信平臺投稿,一經選用,有稿酬。信箱:zg5201949@qq.com 本平臺稿件歡迎轉載,但須標註:來源 | 周小平同志公眾號(zg5201949) 否則,侵權必究。往期內容點請頁面最左下方「閱讀原文」

點☞(更多小平經典、解氣、精彩文章)

中美博弈|世界格局|謠言破解|真相揭秘

家國情懷|中外爭鳴|歷史平反

點☞(招賢:周小平團隊長期招募人才)

選擇一份工作,選擇一種理想。

點☞(小平推薦圖書、文化創意小網店)

偉人薦讀|小平書單|經典文品

◆ 長年筆耕不綴,堅持原創不易 ◆

❣ 請多支持 ❣

相關焦點

  • 大秦帝國第一個王炸組合秦孝公嬴渠梁和商鞅
    39歲,對於一個男人來說馬上就要步入不惑之年,何況是2000年前的古代,公元前356年,39歲的商鞅終於跨入函谷關,只為秦孝公一紙求賢令。彼時秦國嬴渠梁繼位6年,27歲的秦孝公嬴渠梁苦於老世組族冥頑不靈,嬴渠梁欲強秦處處受阻。通過秦國權臣景藍引薦,商鞅得以於秦孝公嬴渠梁見面。
  • 為何秦獻公不選嬴虔選嬴渠梁繼任君位?
    當時秦孝公繼位初期可以堪當大任的人少之又少,秦國再不改變就有亡國之危,要不然也不會有「五百年難得一見的求賢令」一事了。那這裡可以想像得到嬴虔在當時的地位為上將軍,為什麼後來寧願去任一個太子老師的虛職呢?那就是為商鞅讓道,首先就嬴虔當時的影響力來講,新法當時實施一年了,那說明嬴虔是支持變法的,而為新法推行受刑不反抗,事後不叛亂、即使後來對商鞅動手也只是對商鞅本人之恨,而堅決擁護新法!
  • 秦獻公為何要把國君之位傳給嬴渠梁,而不是更像自己的公子虔?
    ,而且也更勇猛,做事風格強硬,符合秦人的一派作風,在軍中也有很高的威望,這一切一切的都很符合繼承國君之位,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傳給了嬴渠梁,而這其中還有那些原因呢?我們再來看嬴渠梁,也就是後來的秦孝公,他沒有公子虔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勇猛,但是心思細膩,我們也可以簡單的說這種人內力綿長,後力十足,韌性十足,這種性格是十分符合在這個時期成為秦國國君的,此時的秦國需要的是忍辱負重,臥薪嘗膽,這一點秦孝公也已經看出來了,並且向秦獻公說出了目前秦國的危險境地,國力尚弱,如若一味進行戰爭,那麼秦國現在已經到了打無可打的境地,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秦國的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了
  • 秦獻公為什麼沒有傳位長公子贏虔,而是傳位於仲公子嬴渠梁?
    應該說大部分人知道秦國的長公子贏虔,都是從《大秦帝國》這部小說中了解到的,那麼我們就先從小說的內容來說,秦獻公為什麼沒有傳位給贏虔,而選擇了弟弟嬴渠梁呢。秦獻公的長子贏虔,是秦國著名的猛將,任秦國上將軍之職。但是也是武人脾氣,性格如霹靂烈火,但內心卻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如弟弟嬴渠梁。
  • 《大秦賦》講述戰國波瀾壯闊史詩:一代霸主秦孝公卻夢斷函谷關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趙氏(一說秦氏),《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秦獻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對於秦孝公來說,可以說是秦國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位君主。在秦孝公之前,秦國是戰國七雄中相對較弱的諸侯國。
  • 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為什麼要處死商鞅?原因很簡單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趙氏,《越絕書》作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
  • 秦國要是沒有這六位君王和商鞅,嬴政還能否一統天下成為秦始皇?
    咱們今天就按照賈誼的說法,往上翻六輩,看看秦始皇上面的六世秦王都做了哪些事,要是沒有他們,嬴政還能否一統天下成為秦始皇。咱們今天不是說相聲「翻四輩」,也別互相佔便宜,還是先看看嬴政上面六世秦王的姓名和在位時間吧:秦孝公嬴渠梁,在位二十四年;秦惠文王嬴駟,在位二十七年;秦武王嬴蕩,在位四年;秦昭襄王嬴則(稷),在位五十六年;秦孝文王嬴柱,在位一年;秦莊襄王嬴楚,在位三年。
  • 樗裡疾能言善道,嬴駟殘暴,秦孝公為何選後者當國君?
    在秦獻公的時期,秦國就已經開始了沒落,在秦獻公去世了之後,秦孝公嬴渠梁就成為秦國的國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秦國就開始了徵途。本來國家的發展一直是在正途上,但是秦孝公的身體不好,所以找好找尋繼承人。在秦孝公離世後,嬴駟就登基為國君了。可是為什麼秦孝公要不選擇樗裡疾,而是選擇性格殘暴的嬴駟呢?
  • 秦孝公重用商鞅、扭轉國運,為何諡號卻「平」平無奇,「配」不上嗎?
    在古代想要推翻祖宗家法,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當時的天下不穩,尚未統一,也不是君主集權制度。 秦國的穩定和諧,不僅僅是靠著嬴家人勵精圖治,更是需要士大夫們不遺餘力的支持和貴族階級的積極配合。商鞅變法,很大程度上觸動了這些人的利益。使得上層階級的權益受到了侵犯,因此他們出面積極阻撓。
  • 秦孝公——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天才領袖!
    公元前361年,年僅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這時,秦不為各國重視,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願意搭理秦國。於是,他憤然喊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這些都是衛鞅先前提出的試探之法。)衛鞅:君上。(作揖)君上動若觀火,三道玄談,懼往矣。秦孝公:渠梁願聞先生新論。衛鞅:強國之道,乃法家精義之學,與前述三道天壤之別。法家強國,務求國家實力增長,務求激勵朝野士氣。秦孝公作揖:渠梁願聞強國之道啊。衛鞅:強國範式不同,魏齊楚三強範式,君上有何評判?
  • 讀書筆記:秦孝公贏渠梁的領導力
    在第一部中,孝公贏渠梁任用了魏國來的士子衛鞅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革,軍功令、農耕令等諸多律令的頒布使得秦國軍民能夠一體為國,使得秦國的生產能力得到大幅度解放,人民誓死為國,有軍功則得爵位—使得人人願意殺敵報國,秦國變得富裕,進而為其東出進入中原打下基礎。
  • 嬴駟團隊、嬴稷團隊和嬴政團隊,論謀略和功績,哪個團隊最強?
    二,正是因為在嬴政時實現一統,所以功績和表現舞臺更大,機會也更多,所以名人更多。另外,你觀點中的叛秦,很多並不存在,當時很多名士都只是為了一展心中所學,並無太多家國觀念,不論上到王侯將相,下到國人奴隸,都認同的一種觀點。除非是王族貴族,比如韓非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個人認為最強組合是秦孝公+商鞅組合。商鞅變法觸動了那些老貴族的利益,這就需要秦孝公保駕護航。
  • 平史 戰國時期的大V與自乾五混戰,愛國一方終或全勝!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嬴渠梁即位。秦孝公即位後不久,聽聞魏、齊、楚、燕、韓、趙六國將在魏國逢澤會盟,便任命其少年摯友景監為金令箭使者赴魏國秘密打探消息。何謂金令箭?凡持金令箭者,不但在秦國可暢行無阻,且在他國遇見秦國人,也可命令他們做任何事情。
  • 【研討】伯益·《嬴姓·嬴秦淵源》
    他創造了一個以鳥為圖騰的部落聯盟,為我國東夷族中鳥夷的重要首領之一,發跡於窮桑,建都於曲阜,發明了候鳥紀曆和大淵之樂。虞舜時期,他的後裔伯益,被舜賜嬴姓,讓他擔任嬴姓部落的酋長,他便繼承了少昊的嬴姓。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以嬴為姓的古國有70多個,以嬴為姓或從嬴衍化出來的姓氏多達150多個。古代嬴姓部落活動的中心就在今萊蕪境內嬴汶河流域的城子縣村古嬴城遺址一帶。
  • 為報秦孝公的高義,他以國士之心自殺,這種精神是崇高還是腐化?
    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國積貧積弱,國家已經處於一種風雨飄搖的地步,隨時都有被滅國的危險。為了擺脫困境,孝公為恢復先祖霸業,力圖富國強兵,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隨著求賢令的發出,天下有識之士紛紛進入秦國。為接待這些學術士子,他以景監為主辦,車英作為輔助開設招賢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