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卷五·秦本紀》記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在大片秦國土地淪喪,時時處於高危的秦國,秦獻公無時不想恢復先祖秦穆公時期的榮耀,讓秦國國人受到各國的尊重,過上好日子。
在秦獻公執政晚期,經歷長期戰爭以後,秦國土地倒是收回不少,但是秦國的改革發展卻被戰爭消耗殆盡,秦獻公自己深知命不久已,要想後繼之君帶著自己的夢想繼續前行,那最關鍵的就是要選一位能夠繼往開來的後繼之君了。
在秦獻公的兩個兒子中,為何公子虔(嬴虔)不適合做國君?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贏虔:
(圖為大秦帝國劇照)
在《史記》、《資治通鑑》等史料中沒有單獨篇幅記載,只是在《史記·七十列傳·商君列傳》中涉案提及。
《史記》記載:「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可以得知新法實施了一年,到國都抱怨新法不公的秦國百姓數以千計,正好這時太子犯法,在新法推行的關鍵時刻作為太子傅的贏虔自然就成了不得不受刑的典型人物,按法令被割去了鼻子。
嬴虔受刑以後在《史記》趙良見商鞅對話中還記載:「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 嬴虔受刑以後長達八年閉門不出,不問世事,可以看出:
1、深明大義:為什麼這麼說呢?古語說得好:「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當時秦孝公繼位初期可以堪當大任的人少之又少,秦國再不改變就有亡國之危,要不然也不會有「五百年難得一見的求賢令」一事了。
那這裡可以想像得到嬴虔在當時的地位為上將軍,為什麼後來寧願去任一個太子老師的虛職呢?那就是為商鞅讓道,首先就嬴虔當時的影響力來講,新法當時實施一年了,那說明嬴虔是支持變法的,而為新法推行受刑不反抗,事後不叛亂、即使後來對商鞅動手也只是對商鞅本人之恨,而堅決擁護新法!實為深明大義之人。
2、心胸狹窄:受刑以後不問世事,八年閉門不出,可以看出贏虔心裡是有怨恨的,是那種數年解不開的那種心懷衝突的痛苦的忍耐。一個長年解不開心結可見心胸過於狹窄,這樣的人是很難做一個好國君的,做國君是非常危險的。
在《史記》中關於嬴渠梁求賢令中表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而且尊官,與之分土。」經此對比嬴渠梁是何等胸襟。
3、有仇必報:在《史記》中記載:「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 秦孝公於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啟變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可以看出嬴虔受刑17年卻未能淡化他的仇恨,秦孝公一死,公子虔立馬發起對商鞅下手。
如果秦獻公真是在少梁之戰被魏國所傷,公子虔繼位的話,將把秦國帶入無休止的戰爭中,憑秦國當時國力根本無力與魏國打持久戰,這樣打下去秦國不被魏國打敗,拖也將被拖死。抗日戰爭,活生生的拖死了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
4、庶出的身份:贏虔雖為長公子但是屬於妾室所生,屬庶出公子,而贏渠梁屬嫡出公子,在周朝繼承時最主要的原則是嫡長子繼承制,顯然這一定的有影響。
5、性情急躁:史料記載秦國在少梁之戰活捉了魏國丞相公叔痤,秦孝公主張向魏國示弱放了公叔痤以爭取短時間的和平,而公子虔主張殺了公叔痤以解心中之恨,那直接會將國力不支的秦國再次逼向戰爭。作為國君要的是持重沉穩,一個錯誤決定將付出亡國的代價。
秦孝公的這一決策恰恰解了秦國亡國之危,得到了休養生息,為變法挪出了時間,也正是這一示弱之策,讓山東六國不再重點關注秦國,可見秦孝公韜光養晦的偉大氣場。
6、贏虔性格缺陷:位居上將軍,最像其父秦獻公作戰勇猛,但是缺乏全盤考慮。嬴虔與老世族關係甚好,老世族極力擁戴公子虔,秦國四代亂政多是因為老世族影響所至,經歷過特殊境遇的秦獻公這一點看得明明白白,秦獻公得以復位是以甘氏主政為交易條件,而在後續可以看出以甘氏為首的老世族為自己的利益根本不可能願意深徹變法。這一點相信秦獻公是最有體會的。
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極力推薦嬴虔的大儒——甘龍。
(圖為大秦帝國劇照)
甘龍極其聰明而且情商特別的高,秦孝公要變法,要奪取封地,他想反正也不是我一家的封地被奪,堅決不做這個出頭鳥。
甘龍作為太師利用教太子贏駟讀書的機會,計劃從下一代入手,阻其變法。然後利用太子年少不明事理一個勁的耳邊吹新法這也不好,那也不好,最終激起太子犯法。
甘龍為了一己私利利用太子去試探秦孝公的底線,最終太子傅嬴虔受劓刑,太子右傅公孫賈受黥刑。
經此試探看到了秦孝公變法之志之堅決以後,甘龍馬上吩咐下面的人不可輕舉妄動。採取了颶風過崗,伏草惟存的靜觀之策。他一直在等待變法的失誤機會,最終熬到秦孝公死,他還活著,可以看出此人清醒冷靜的自覺忍耐,這也是他活得長久的原因之一。
秦孝公死後,甘龍果斷跳出,主導恢復穆公祖制的復闢,最終失敗。
甘龍與秦始皇時期的丞相李斯很像,有才有謀能忍,但沒有底線。甘龍是懷舊保守派勢力的代表。如果嬴虔繼位,就憑嬴虔剛毅欠謀、性情急躁、心胸狹窄的性格是玩不過甘龍的,根本無法指望秦一統一六國,在那種割據的大爭之世生存下去都成問題。
(圖為大秦帝國劇照)
秦獻公廢除了秦國實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頒布戶籍制度,把前後鄰居五戶人家編為一伍,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類似於現在的民兵制度)。設立初行為市制度,類似於現在的工商管理規範制度、徵收營業稅,大大的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來源。
經歷過29年流浪的秦獻公實為一位勵精圖治、開明的君主。
古語云:「知子莫若父」,秦獻公自然閱人無數,嬴虔雖然剛毅但欠謀,深明大義,但身上那種心胸狹窄、性情急躁、有仇必報的性格秦獻公自然是瞭然於胸,所以公子虔根本不適合做國君,所以選擇了一位持重內斂、有政才的嬴渠梁繼承君位。從秦國發展計秦孝公繼位為最明智的選擇,正因如此才有了秦國的強大,沒有秦孝公堅韌的變法信念,沒有堅不可摧的護法決心,就沒有秦統一六國的未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
溫馨提示:原創不易,最近公眾號改了推送方式,若長期沒有點亮在看,會出現新文推送不到的情況,特麻煩多點亮右下角 在看。
歡迎轉發本章及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或掃下圖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