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獻公不選嬴虔選嬴渠梁繼任君位?

2021-02-11 考見

據《史記·卷五·秦本紀》記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在大片秦國土地淪喪,時時處於高危的秦國,秦獻公無時不想恢復先祖秦穆公時期的榮耀,讓秦國國人受到各國的尊重,過上好日子。

在秦獻公執政晚期,經歷長期戰爭以後,秦國土地倒是收回不少,但是秦國的改革發展卻被戰爭消耗殆盡,秦獻公自己深知命不久已,要想後繼之君帶著自己的夢想繼續前行,那最關鍵的就是要選一位能夠繼往開來的後繼之君了。

 

在秦獻公的兩個兒子中,為何公子虔(嬴虔)不適合做國君?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贏虔:

(圖為大秦帝國劇照)

在《史記》、《資治通鑑》等史料中沒有單獨篇幅記載,只是在《史記·七十列傳·商君列傳》中涉案提及。

《史記》記載:「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可以得知新法實施了一年,到國都抱怨新法不公的秦國百姓數以千計,正好這時太子犯法,在新法推行的關鍵時刻作為太子傅的贏虔自然就成了不得不受刑的典型人物,按法令被割去了鼻子。

嬴虔受刑以後在《史記》趙良見商鞅對話中還記載:「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 嬴虔受刑以後長達八年閉門不出,不問世事,可以看出:

1、深明大義:為什麼這麼說呢?古語說得好:「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當時秦孝公繼位初期可以堪當大任的人少之又少,秦國再不改變就有亡國之危,要不然也不會有「五百年難得一見的求賢令」一事了。

那這裡可以想像得到嬴虔在當時的地位為上將軍,為什麼後來寧願去任一個太子老師的虛職呢?那就是為商鞅讓道,首先就嬴虔當時的影響力來講,新法當時實施一年了,那說明嬴虔是支持變法的,而為新法推行受刑不反抗,事後不叛亂、即使後來對商鞅動手也只是對商鞅本人之恨,而堅決擁護新法!實為深明大義之人。

2、心胸狹窄:受刑以後不問世事,八年閉門不出,可以看出贏虔心裡是有怨恨的,是那種數年解不開的那種心懷衝突的痛苦的忍耐。一個長年解不開心結可見心胸過於狹窄,這樣的人是很難做一個好國君的,做國君是非常危險的。

在《史記》中關於嬴渠梁求賢令中表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而且尊官,與之分土。」經此對比嬴渠梁是何等胸襟。

3、有仇必報:在《史記》中記載:「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 秦孝公於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啟變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可以看出嬴虔受刑17年卻未能淡化他的仇恨,秦孝公一死,公子虔立馬發起對商鞅下手。

如果秦獻公真是在少梁之戰被魏國所傷,公子虔繼位的話,將把秦國帶入無休止的戰爭中,憑秦國當時國力根本無力與魏國打持久戰,這樣打下去秦國不被魏國打敗,拖也將被拖死。抗日戰爭,活生生的拖死了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

4、庶出的身份:贏虔雖為長公子但是屬於妾室所生,屬庶出公子,而贏渠梁屬嫡出公子,在周朝繼承時最主要的原則是嫡長子繼承制,顯然這一定的有影響。

5、性情急躁:史料記載秦國在少梁之戰活捉了魏國丞相公叔痤,秦孝公主張向魏國示弱放了公叔痤以爭取短時間的和平,而公子虔主張殺了公叔痤以解心中之恨,那直接會將國力不支的秦國再次逼向戰爭。作為國君要的是持重沉穩,一個錯誤決定將付出亡國的代價。

秦孝公的這一決策恰恰解了秦國亡國之危,得到了休養生息,為變法挪出了時間,也正是這一示弱之策,讓山東六國不再重點關注秦國,可見秦孝公韜光養晦的偉大氣場。

6、贏虔性格缺陷:位居上將軍,最像其父秦獻公作戰勇猛,但是缺乏全盤考慮。嬴虔與老世族關係甚好,老世族極力擁戴公子虔,秦國四代亂政多是因為老世族影響所至,經歷過特殊境遇的秦獻公這一點看得明明白白,秦獻公得以復位是以甘氏主政為交易條件,而在後續可以看出以甘氏為首的老世族為自己的利益根本不可能願意深徹變法。這一點相信秦獻公是最有體會的。

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極力推薦嬴虔的大儒——甘龍。

(圖為大秦帝國劇照)

甘龍極其聰明而且情商特別的高,秦孝公要變法,要奪取封地,他想反正也不是我一家的封地被奪,堅決不做這個出頭鳥。

甘龍作為太師利用教太子贏駟讀書的機會,計劃從下一代入手,阻其變法。然後利用太子年少不明事理一個勁的耳邊吹新法這也不好,那也不好,最終激起太子犯法。

甘龍為了一己私利利用太子去試探秦孝公的底線,最終太子傅嬴虔受劓刑,太子右傅公孫賈受黥刑。

經此試探看到了秦孝公變法之志之堅決以後,甘龍馬上吩咐下面的人不可輕舉妄動。採取了颶風過崗,伏草惟存的靜觀之策。他一直在等待變法的失誤機會,最終熬到秦孝公死,他還活著,可以看出此人清醒冷靜的自覺忍耐,這也是他活得長久的原因之一。

秦孝公死後,甘龍果斷跳出,主導恢復穆公祖制的復闢,最終失敗。

甘龍與秦始皇時期的丞相李斯很像,有才有謀能忍,但沒有底線。甘龍是懷舊保守派勢力的代表。如果嬴虔繼位,就憑嬴虔剛毅欠謀、性情急躁、心胸狹窄的性格是玩不過甘龍的,根本無法指望秦一統一六國,在那種割據的大爭之世生存下去都成問題。

(圖為大秦帝國劇照)

秦獻公廢除了秦國實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頒布戶籍制度,把前後鄰居五戶人家編為一伍,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類似於現在的民兵制度)。設立初行為市制度,類似於現在的工商管理規範制度、徵收營業稅,大大的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來源。

經歷過29年流浪的秦獻公實為一位勵精圖治、開明的君主。

 

古語云:「知子莫若父」,秦獻公自然閱人無數,嬴虔雖然剛毅但欠謀,深明大義,但身上那種心胸狹窄、性情急躁、有仇必報的性格秦獻公自然是瞭然於胸,所以公子虔根本不適合做國君,所以選擇了一位持重內斂、有政才的嬴渠梁繼承君位。從秦國發展計秦孝公繼位為最明智的選擇,正因如此才有了秦國的強大,沒有秦孝公堅韌的變法信念,沒有堅不可摧的護法決心,就沒有秦統一六國的未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

     溫馨提示:原創不易,最近公眾號改了推送方式,若長期沒有點亮在看,會出現新文推送不到的情況,特麻煩多點亮右下角 在看。

       歡迎轉發本章及點本文標題下方掃下圖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謝謝!

相關焦點

  • 秦獻公為何要把國君之位傳給嬴渠梁,而不是更像自己的公子虔?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因病逝世,國君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嬴渠梁,並沒有如部分的老世族所認為的那樣傳給他的大兒子公子虔,因為在他們的眼中,顯然公子虔更像秦獻公
  • 秦獻公為什麼沒有傳位長公子贏虔,而是傳位於仲公子嬴渠梁?
    應該說大部分人知道秦國的長公子贏虔,都是從《大秦帝國》這部小說中了解到的,那麼我們就先從小說的內容來說,秦獻公為什麼沒有傳位給贏虔,而選擇了弟弟嬴渠梁呢。秦獻公的長子贏虔,是秦國著名的猛將,任秦國上將軍之職。但是也是武人脾氣,性格如霹靂烈火,但內心卻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如弟弟嬴渠梁。
  • 平史 秦孝公嬴渠梁和鄧小平都做了同一件事:韜光養晦
    嬴渠梁命令軍隊立即班師,留下秦獻公的庶出子、嬴渠梁的長兄嬴虔斷後,嬴虔報仇心切,但嬴渠梁卻讓他以大局為重,不要戀戰,堅守一夜,即撤回秦國都城櫟陽。而那邊廂的魏軍則因丞相兼統帥公叔痤被生擒,不敢撤軍。魏國將軍們判斷,秦國國君受傷後秦軍肯定惱羞成怒,所以養精蓄銳後次日定有大戰。可是第二天當魏軍進攻之時,所有騎士都愣住了,秦軍營地竟早已連夜撤走,空空如也。
  • 大秦帝國第一個王炸組合秦孝公嬴渠梁和商鞅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61年(21歲繼位)——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2年。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商鞅輔佐秦孝公,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 【研討】伯益·《嬴姓·嬴秦淵源》
    一、故意割裂皋陶伯益父子關係而不言;二、改嬴姓始祖皋陶為伯益,改皋陶為偃姓三、故意污衊嬴姓僅母係為高陽氏而無父系;四、故意改嬴姓共伯和的共和行政為姬姓周公召公二相行政;五、故意違背先秦史實首創污衊嬴政為呂不韋子之說。嬴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為上古八大姓之一。古史中的帝王之一少昊,就因降生在萊蕪的嬴水之濱而姓嬴。
  • 如果在褚嬴和俞亮之間選一個人做朋友,你會選俞亮?還是選褚嬴?
    《棋魂》褚嬴我們一定要明白一點,褚嬴是來教圍棋的嗎?他是來推廣圍棋的嗎?都不是!《棋魂》幼年俞亮他用憤怒和淚水,讓時光看清了現實;他用一句「你不能侮辱圍棋」,讓時光明白「舒淇」的俞亮為何如此難受。《棋魂》時光、俞亮可俞亮得知時光並非褚嬴後,所表現出對時光的憤怒和嫌棄,則讓時光有了踏上職業道路的決心,而褚嬴也決意要將時光培養成一個真正的棋手。
  • 秦國要是沒有這六位君王和商鞅,嬴政還能否一統天下成為秦始皇?
    咱們今天不是說相聲「翻四輩」,也別互相佔便宜,還是先看看嬴政上面六世秦王的姓名和在位時間吧:秦孝公嬴渠梁,在位二十四年;秦惠文王嬴駟,在位二十七年;秦武王嬴蕩,在位四年;秦昭襄王嬴則(稷),在位五十六年;秦孝文王嬴柱,在位一年;秦莊襄王嬴楚,在位三年。這其中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哥倆,六世君王實際是五代人。
  • 大秦賦:精明的呂不韋,為何投資落魄的嬴異人?這3點才是關鍵
    而嬴異人呢,是秦國在趙國的落魄質子。那麼,精明的呂不韋,為何會投資落魄的嬴異人呢?這3點才是關鍵 1.嬴異人質趙8年,反而是一種優勢 在秦國,無功不受爵,而嬴異人質趙8年,為秦國做出了貢獻,反而是一種優勢。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嬴異人就是一個落魄質子。不僅不受父王的喜歡,還在趙國處處受到限制。
  • 大秦帝國:淺評自秦獻公至秦三世的10位君王
    哪怕他是個傀儡皇帝,也有著讓世人不敢凌辱他的尊嚴,例如漢獻帝多次刺殺曹操,曹操卻不能殺獻帝,反而要好端端的供著;又例如東魏的元善見,被權臣高澄羞辱,留下千古名言「陛下何故反也?」,但他始終不敢加害元善見。當然,敢殺皇帝的權臣不是沒有,司馬昭的手下就殺死了曹髦,但也因此讓司馬昭處於輿論風波之中,不得不通過伐蜀壓下這些聲音。
  • 秦國四雄主:對秦國統一最重要的君王,是你心中所想的那四位嗎?
    ,是你心中所想的那四位嗎?01秦孝公嬴渠梁秦孝公嬴渠梁,是那位流亡魏國二十九年的秦獻公嬴師隰的嫡子,曾多次跟隨父親秦獻公攻打魏國,意圖收復河西故土,奈何秦魏國力相差極大公元前362年,秦獻公病逝,太子嬴渠梁即位,是為秦孝公。秦孝公即位之初便因秦國地處西陲,又被魏國所壓制,山東諸侯皆不屑與秦國為伍,年輕的秦孝公深以為恥,加上河西故土的丟失,老秦人身上一直背負著奇恥大辱。秦孝公在這種情況之下,向天下廣發《求賢令》,以國士之禮接待入秦士子,商鞅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了秦國。
  • 大秦賦:三十歲的嬴異人拋妻棄子,死裡逃生終返鹹陽
    秦公子嬴異人,生於公元前281年,是秦國太子安國君嬴柱的第七個兒子(身體羸弱的嬴柱有二十多個兒子)。當年趙國兵敗割地求和,秦趙訂立盟約,十餘歲的異人不受父親嬴柱的寵愛,所以被派往趙國當」質子「。公子嬴異人秦趙兩國連年大戰,特別是長平大戰過後(武安君白起坑殺趙軍40萬降兵),邯鄲城內家家縞素,百姓將對秦國的仇恨全部撒向十幾歲的異人身上,將他所剩無多的財物搶劫一空,秦國似乎忘記了這位王孫
  • 樗裡疾能言善道,嬴駟殘暴,秦孝公為何選後者當國君?
    在秦獻公的時期,秦國就已經開始了沒落,在秦獻公去世了之後,秦孝公嬴渠梁就成為秦國的國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秦國就開始了徵途。本來國家的發展一直是在正途上,但是秦孝公的身體不好,所以找好找尋繼承人。在秦孝公離世後,嬴駟就登基為國君了。可是為什麼秦孝公要不選擇樗裡疾,而是選擇性格殘暴的嬴駟呢?
  • 秦孝公想把君位傳給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敢接受?
    魏武侯把這等狠人送回去,秦國還不是瞌睡遇到了枕頭,國內老氏族立馬聯合起來,幹掉秦出子,扶持贏師隰當了君上,即有名的秦獻公。秦獻公一上臺,立刻推廣振興經濟的「初租禾」,承認土地私有,鼓勵多墾荒田。在這種經濟制度的刺激下,秦國終於懸崖勒馬,有了點復興的苗頭,當然,秦國兩百餘年積弱,秦獻公一個小小的「初租禾」肯定改變不過來。
  • 《大秦賦》嬴異人「扭曲」認母: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縱使您身邊也有個呂不韋,他為您的成功步步為營的盤算,您在面對跟嬴異人一樣的抉擇之時,可能會棄子逃跑,沒有承受這一切的膽量。嬴異人的出生,決定他的前半生是「屌絲」的,是不受待見的。俗話雖說母憑子貴,但嬴異人的老爸秦孝文王身體很棒,困擾日後很多帝王的「生不出兒子」情況,在他這裡不存在。
  • 《大秦賦》嬴異人的政治生涯就像是過山車,呂不韋是關鍵
    但是,嬴異人身上最明顯的特質在於,他骨子裡是個不安分的人,對於華陽夫人的安排,從內心裡牴觸,以至於他剛當上秦王,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和華陽夫人分庭抗禮。01落魄的公子嬴異人在趙國當質子的八年時間裡,整天戰戰兢兢,害怕自己朝不保夕,命喪黃泉,事實證明,他的擔心並不是杞人憂天,秦王一心想要攻打趙國,攻城掠地,野心勃勃的擴大秦國版圖,絲毫不顧及嬴異人這個人質的死活。
  • 《大秦賦》嬴異人示弱,這才是小人物生存的智慧
    小人物,在沒有成長起來時,為自我生存和保護,需要示弱,在《大秦賦》中,公子嬴異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質趙八年時,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每天都想著都是如何活命,爭奪王位,那都是奢侈的想法。一旦成為太子嫡子,他的獠牙便露了出來,在西周君的營地談判時,嬴異人何等的強勢,以家國為重、士兵為重,全然不顧妻子和嬴政的死活,把一向強勢的趙國平原君都逼得啞口無言,一句「秦人虎狼!」愣是給自己找個臺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