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裡,總能聽到一種聲音:中超賽場上的德比,並不是真正的德比。
其實確實如此:「德比」二字,並不是所有的競爭關係都能稱得上的。世界足壇中的那些火爆德比,更多是在長久以來信仰、文化、階級或是主義上的衝突:蘇格蘭老字號德比、德國魯爾區德比、英格蘭雙紅會、西班牙國家德比、阿根廷國家德比……這些延續了數十年的火爆對抗,其起源絕不是來自於場上的競爭。
而放眼國內,大部分的德比似乎都是單純的競爭關係——甚至在北京和廣州,由於城市文化深深地刻在了在一支球隊裡,兩支本地球隊很難達到一樣的影響力,德比更是無從談起。
在國內,原本唯一能夠得上「德比」二字的,實際上只有京滬德比。國安與申花,代表了兩個城市在歷史與定位上的不同,更有一種生活方式與文化認同的差別。加之兩支球隊始終處於聯賽的頂級行列,有著直接的競爭關係,這樣的「德比」氛圍便被逐漸建構了起來。
不過,近些年來隨著申花的競爭力逐漸下降,京滬德比的火藥味似乎遠不如往昔。與此同時,上港的崛起,成為了申花真正的德比對手。
故事的開始,兩支球隊在本地的影響力完全不在同一水平,而實際上也並未在聯賽中構成直接的競爭關係。所以,為什麼這一組上海德比會成為中超賽場上唯一的真正的德比?
換句話說,為什麼申花球迷們會對上港有著如此之深的敵意?
申花球迷可能是國內經歷過最多競爭關係的球迷群體了——與國安、魯能球迷不相上下。這與三支球隊在中國短短的職業足球史上,長期維持的競爭力不無關係。
對於申花來說,從最初的連滬爭霸,到京滬德比、滬魯大戰,再到先與杭州再與江蘇的長三角德比,包括此前與國際的上海德比,毫無疑問都是每個賽季申花與球迷們的重頭戲。
然而,回看這些競爭關係,其實大都源自於球場上的競爭關係:與大連隊連續數賽季的冠軍爭奪,再到與國安、魯能一起成為了中國職業聯賽賽場上最老牌的三支球隊,甚至之前一次短暫的與國際(中遠)的上海德比關係,儘管肯定有對於在本地話語權的爭奪(國際挖走多名申花球員與教練),但也有著短暫的爭冠構成的球場競爭關係。
這些競爭關係隨著兩隊實力差距的變化,自然也會有起起落落。近些年,申花與大連、魯能的關係都逐漸升溫,甚至與國安的京滬大戰,也能讓人感受到一絲溫暖。
但上港不同。
在上港集團接手前,兩隊包括兩隊球迷間,最多存在一些很少的,非常單純的競爭關係。甚至在東亞的衝超之路上,還有不少申花球迷前去助陣。在最終成功衝超後,武磊還來到申花球迷們面前,鞠躬表示感謝。
其實,哪怕是在東亞衝超之後,申花早就不再是聯賽頂級的競爭力了,兩隊之間的競爭關係也並沒有這麼激烈。申花在之後與上港之間的衝突,完完全全緣起於那一年的那一場鬧劇。
其實,大部分申花球迷看上港(東亞)的年頭,可能比不少上港球迷還要長。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申花球迷與上海球迷是大部分重疊的群體:與現在北京、廣州,還有之前的天津球迷相似,「德比」二字只是一種趕時髦的說法。
而2015年聯賽中的那一次鬧劇,成為了上海球迷分化的起點。
賽前,大量申花球迷想要前往客場看球,但通過正常售票渠道購得的球票都被以各種名目退票。雙方管理層的協商也無疾而終,上港高層那一句斬釘截鐵的「不同意」更是成為了中國足壇向來和氣的高層交流中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當然,這些小動作擋不住申花球迷的熱情,正如坐滿整個球場的紅衣裡套著藍衣的申花球迷也擋不住裁判的高超表演。
在那一場屠殺式的5-0中,大部分媒體的報導是申花「輸球又輸人」,三張紅牌成為了記者們的焦點。但是,稍有些記憶的人應該還記得,在那一場比賽中,申花早就已經體驗過了這兩個賽季全中超球隊才逐漸享受到的待遇。
開場不久的一次角球中,孫祥對著面部受傷戴面具出戰的卡希爾連推帶打,大爆粗口,被卡希爾一把推開。馬寧精準地捕捉到了這一次衝突,果斷地向報復性地推開對手的卡希爾一張黃牌,但對始作俑者孫祥無動於衷。
這也成為了整場比賽的縮影:馬寧用一些看起來符合規則但實際上不平衡的判罰,不斷撩撥著申花球員的情緒。呂徵的鏟球吃到了紅牌,而王燊超亮鞋釘飛鏟卡希爾卻連犯規都沒有吹。申花球員的情緒在不斷積累,馬寧也就能夠抓到越來越多吹罰的機會。
比如說,上半場那一次超時的角球,被解圍後裁判並沒有終止比賽。柏佳駿正面貼地的鏟球完完全全地破壞了皮球,卻因為這次乾淨的放鏟被出示了第二張黃牌罰下。直到這時,已經30分鐘少打一人的申花,在第二個人被罰下後,才被孔卡用一腳任意球打破了僵局。
從這場比賽之後,那些上海球迷的分流開始加速。
一部分球迷,在上港職業而現代化的球迷建設工作下,轉投了實力更強,球風更瀟灑,更有過往海派足球之風,還有著上海足壇教父背書的紅色一邊。
但更多的一部分,則轉向了藍色一邊。
一個事實是明證:在2015賽季,申花的季票需求尚依舊處於剛好飽和的狀態。但之後一個賽季,申花的季票不僅供不應求,甚至因此推出的高價聯票也被哄搶。
因為,在那一場5-0的鬧劇之後,申花球迷發現,他們的對手不僅在球場之上。
實際上,上海人沒有這麼喜歡討論時政話題。但當迫不得已時,這些話題會讓不少上海人用行動表示自己的態度——比如說,穿上家裡閒置了很久的藍衣,捨棄一支自己從中乙開始關注的球隊。
這樣的敵意並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
比如說,在受到眾多申花球迷唾棄的朱駿執掌球隊時,更受到詬病的是只發表意見不掏錢的五大國企股東。又比如說,在朱駿因為捨棄申花足校遭到千夫所指時,很少有人知道足校根本就沒有隨著合併轉到朱駿手中。
當然,朱駿是一個商人。但申花的落寞,五大國企股東也罪無可赦。
在那場5-0鬧劇的五年前,朱駿就公開怒斥過上海足協,將申花足校裡的優秀青年才俊隨意拋售。而這種情形愈演愈烈,無形的手似乎想要置申花於死地。
很多上港球迷選擇紅色的一大原因,是申花如今持續多年的粗糙、粗野球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申花這一形象,來自於上海媒體的逐步建構。
比如說,在秦升加盟申花後,是上海媒體首先喊出了「惡人谷」這一稱謂。
又比如說,孫世林豎起大拇指後,是上海媒體直斥他「惡得嘆為觀止」,卻無視此前的那粒點球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一座城市的媒體,對自家球隊有如此大的惡意,在如今職業化程度尚待繼續提高、足球更多作為當地官員文體政績的中國足壇,實在是少之又少。
於是,申花球迷發現,一張記錄了5名申花球迷和8名上港球迷發生衝突的合影,在媒體那兒成為了「申花球迷群毆上港球迷」。
一名球迷帶著孩子在申花球迷人群邊緣換上了紅色球衣,大搖大擺舉著手機拍攝著進入人群,然後再脫下紅色球衣,在媒體那兒變成了「申花球迷欺凌上港小球迷」。
三五成群的上港球迷在主場外的地鐵站出口處,帽子口罩圍巾全部戴著,等候落單的申花球迷施以拳腳,在媒體那兒成為了「申花球迷與上港球迷發生衝突」。
當然,還有上港球迷買了全套的申花裝備,遮住口鼻在上港看臺上舉起藍色的日本軍旗——哪怕當申花官方追查到了球迷的聯繫方式,申花裝備的購買方式後,依舊有球迷與媒體拿這件事,念念不忘。
所以,在大部分申花球迷眼裡,儘管球隊成績早就不能與對手匹敵,但上港依舊是他們最厭惡的球隊,國安、魯能、蘇寧都難以望其項背。
「對於國安、大連、老山東,我們從來沒有這麼想過。但現在,我希望看到上港每一場比賽都輸。」
所以,當申花在上港的主場,拿到了暌違14年的國內冠軍獎盃時,球迷會跪倒在球場外的路邊抱頭痛哭。
當然,他沒有能進場的原因,是上港拒絕公開售票,黃牛手中的票價高達數千元。
說了很多申花,但上港也值得一聊,畢竟,德比是兩邊的事情。
其實,在很多上港球迷眼中,申花不過是一個吵鬧的同城對手,一個抱著過往輝煌度日的老貴族。
但上港俱樂部更加現代化、更加職業化的運營方式,的確能招攬更多的球迷——利用非競技因素的背書,在社區、學校推廣與合作,將自己的形象與上海這座城市綁定,逐步將上海的標籤從申花身上剝下並貼到自己身上。
對於中生代的球迷來說,這樣的嘗試的確是徒勞。但對於更年輕一些的學生球迷,還有上了年紀的老球迷來說,效果不一般。
所以,在看臺上,上港儘管仍處於明顯的下風,但差距正在不斷縮小。德比,正在變得越來越有意思。
同時,在競技上,上港也有著相當強勢的運營手段。上港在本地幾乎所有青訓俱樂部門口都掛上了上港合作青訓基地的牌子,又有著難以想像的來自上汽的天價贊助,甚至將球隊的財政轉虧為盈,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會處於國內聯賽的爭冠行列中。
畢竟,申花的總經理是職業足球經理人,而上港的經理曾經是在反賭掃黑中被落網黑哨萬大雪實名供認的上海足管中心主任。
舉個例子,在第一階段的比賽裡,爭議判罰儘管不少,但大部分球隊都有輸有贏,而上港成為了唯一的幸運兒。終於,全中超的球迷都意識到了,這支球隊並不是一支簡單的俱樂部,申花球迷對他們的敵意也並非簡單來自於
但其實,除去一些極端的不正常球迷,很多上港球迷也並不喜歡這樣的情況:「我們不需要這種照顧,我們也能自己爭冠。」
上海德比的競爭,看起來還要延續一段時間了。至少,在這一次的兩回合德比中,再次出現的球票鬧劇,證明著申花球迷對上港敵意的根源依舊在那兒,遠未到離開的時候。
而兩隊之間的對立,已早就不是競技層面的對抗了。上港球迷擁護的,是多方面的力量為他們建構出的一幅海派足球文化的圖景。而申花球迷擁護的,是遠離非競技因素的足球本身,是為了不讓他們熱愛的足球、熱愛的球隊被無形的力量漸漸摧毀。
這可以算作是主義或是階級的對立了吧。在申花球迷眼裡,這是平民與特權的對抗。而在上港球迷眼裡,這是未來對傳統的顛覆。
在中國足壇職業化的進程之中,這樣的對抗無可避免。而時間會證明,中國足球究竟會選擇哪一條路,是建構起的文化還是自發形成的傳統。
在以下平臺找到我們,從文化、歷史到產業、技戰術,讓我們一起嚴肅活潑地聊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