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黑猩猩》是一本奇書,這個書名,也許會讓你誤以為這是一本生物學專著。其實不然,書的真實主題藏在副標題裡:《人類的身世與未來》。這就是說,書裡所謂「第三種黑猩猩」,其實指的就是我們人類自己,而這本書,其實是一本講人類歷史的書。
這本歷史書,不光題目很另類,內容更奇葩,它關注的歷史與傳統意義上的歷史完全不一樣,它把人類當作一種靈長類動物來研究,把我們作為人類身份標誌的什麼皇冠、道袍、鎧甲,甚至內褲,都扒得一絲不掛,詳細地討論起人體的演化歷史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來了。第一次看這種書,你可能會覺得很不舒服,但看過以後不能不承認,我們人體自身的演化,比什麼政治制度、武器發明等等別的歷史書裡大書特書的事情,可重要多了。
這本書的作者,比書更有名,他就是賈雷德·戴蒙德,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不過他的本行,卻是一位生理和生物學家,現在的主業也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所以他看待歷史、研究歷史的方法與眾不同。在很多暢銷書榜或者大佬書單裡都能見到一本書叫做《槍炮、病菌與鋼鐵》,這就是戴蒙德的代表作。這本書為他贏得了1998年的美國普利茲圖書獎,後來又獲得了英國科普圖書獎等很多重要獎項,同時也被比爾·蓋茨等重量級讀者特別推薦。而今天講的這本《第三種黑猩猩》,是戴蒙德的成名作。他招牌的、以「氣候、環境、物產、科技」等視角研究歷史的方法,正是在這本書裡初步形成的,可以說,沒有《第三種黑猩猩》,就沒有後來火遍全球的《槍炮、病菌與鋼鐵》。
麗貝卡·斯黛芙奧夫是本書的改編者,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更簡潔,也更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版本。
那麼這本書究竟有哪些震撼或者顛覆你的地方呢?我們一起看看下面這些問題:你知道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差異有多大嗎?答案也許令你驚訝。大家都知道達爾文發明了「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學說,用來解釋物種的起源。但是偏偏在人類的起源問題上,他卻拋棄了自然選擇學說,代之以「性選擇」理論,這是為什麼?人類的工具、語言和藝術,真的像我們相信的那樣,是區分人類與動物的主要標誌嗎?你知道動物也能使用工具、語言,甚至創作藝術嗎?難道說,人類只是擅長模仿其他物種行為,並將它們集大成於自己一身的「盜版專業戶」?
農牧業出現以後,人類在地球上擴張得越來越快,與此同時,他們所到之處,都出現了野生物種大滅絕的現象。這是一種巧合嗎?人類不僅熱衷於滅絕其他物種,也熱衷於相互滅絕。為什麼亞歐大陸的人類打敗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類,而不是相反?提出了這麼多問題,下面我們就一起到書裡去尋找答案。
先來看看為什麼戴蒙德把人類稱為「第三種黑猩猩」?這是因為黑猩猩、大猩猩這些類人猿,與人類的相似性實在太高了,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差異只有1.6%,遺傳學家由此推算出,人類與黑猩猩的祖先在700萬年前才分道揚鑣,而這也被古人類學家的化石發現所證實。在這以後,各個人種和二種黑猩猩才陸續演化出來。黑猩猩確實是我們的近親,在外形、習性、使用工具等很多方面都與我們相似。
那麼,為什麼我們人類和黑猩猩發展成了完全不同的物種呢?為什麼說不是自然選擇學說,而是性選擇學說,更適合來解釋從猿到人的演化呢?
達爾文之所以不用自然選擇學說解釋人類起源,一是由於在他那個時代只發現了極少的古人類和猿人的化石,進化鏈條上的缺環太多,不足以證明這個假設;二是由於人類的身體構造雖然與類人猿十分相似,但又非常特別,很多與類人猿不同的特徵難以用「適者生存」來解釋,比如人類直立行走。這就是一個非常不經濟的進化方向,因為這是要承擔很大風險的,比如脊椎疾病。還有人類失去了體毛、皮膚薄、皮下脂肪層厚,這些演化方向,都是不利於人在自然界生存的,也就是說,是完全違背「自然選擇」的原理。
所以,達爾文用「性選擇」的假設,來解釋人類的演化,也就是說他認為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決定性因素的動力是「性」的需要。比如人類不同於動物有固定的發情期,而是四季發情;男性的生殖器官構造跟猩猩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睪丸比較小;女性到了中年會絕經;人類新生兒塊頭特別大,是大猩猩幼崽的兩倍多,會在出生時給母親帶來嚴重的難產風險,但與其他靈長類嬰兒相比,人類嬰兒卻非常脆弱,像是發育不完全的早產兒。達爾文根據上述這些無法用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的人類演化現象,提出了一個「性選擇」的新理論。
本書作者戴蒙德是堅定的達爾文主義者,他發揮了「性選擇」理論,認為人類沒有發情期和女人絕經等特點都是為了更好地撫養後代,男性睪丸小是因為人類大多為不太嚴格的一夫一妻制,注意,是不太嚴格的。
生物學研究發現,如果一種哺乳動物,雄性比雌性大上兩倍以上,就是天然的一夫多妻制,大猩猩就是典型的例子,雄性力量強大,所以會跟眾多雌性交配繁衍,所以需要產生大量的精子,所以睪丸要非常發達,而人類社會不是這樣的情況,所以人這個物種,睪丸和黑猩猩、大猩猩相比就要小一些;但同時,人類又不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因為嚴格的一夫一妻制的條件是,一個物種,雄性和雌性的身材完全相同,就會發展成天然的一夫一妻制。打個比方來說,就像妻子的身體條件對丈夫有足夠的「威懾力」,那丈夫就不太可能敢去「找小三」了,這麼說是不是就比較好理解了呢?在自然界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長臂猿,雄性和雌性身材條件一樣,所以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
而人類,男人的身材略大於女人,比例介於嚴格執行一夫一妻制的長臂猿和亂交的黑猩猩之間,因此人類註定是不太嚴格的一夫一妻制,有固定配偶,但喜歡搞點外遇。在人類社會完全杜絕小三是很困難的,除非男人和女人的身材之比變得像長臂猿那樣完全相同。
這個「性選擇」的理論,可以用來解釋人類進化過程中許多不合常理的問題,那就是,這些問題背後,都是性在充當驅動力。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從猿到人的最關鍵一步,我們傳統上認為這一步是「製造工具」、是「定居生活」,或者是我們的「智力水平超群」,但近年來的生物學研究讓這些觀點越來越動搖,這些能力都不是人類的專利,例如,螞蟻種植真菌在先,人類發明農業在後;僧帽猴使用石器在先,人類製造工具在後;園丁鳥建造花亭在先,人類建造房屋在後。
所以本書作者戴蒙德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他認為,語言,才是人類進化並且最終稱霸地球的關鍵因素。
達爾文猜測,人類起源於非洲,因為已知的類人猿大多分布在非洲,但另一位進化論的創立者華萊士則傾向於人類起源於亞洲,畢竟他親手在東南亞射殺了17頭紅毛猩猩並製成標本。近百年來,古人類學和遺傳學突飛猛進,解決了很多難題,現已確定人類起源於非洲,並進行過地猿、南方古猿、匠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智人等多個步驟的演化。
戴蒙德發現,這些從猿到人的演化,包括直立行走和腦容量的增長,都沒有帶來文化和藝術的進步。尼安德特人製造的石器,基本上和南方古猿祖先製造的一樣粗糙。智人誕生後的最初10萬年裡,這種情況也沒有改變,直到6萬年前毫無徵兆地迎來了突飛猛進,藝術、文字、農牧業等創新源源不絕地出現,最終發展為現代文明。作者提出了一個假說:6萬年前,人類的發音器官出現突變,從此掌握了真正的語言能力,因此迎來了科技文化大解放。雖然其他動物可能也有語言,而且人類的語言可能與人類的很多別的發明一樣,起初是對其他生物的模仿,但是人類最終發展出成熟的語言,能夠傳遞連貫、複雜的信息,因此開啟了通向文明的大道。
過去幾十萬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之所以成為統治地球的萬物之靈,不是因為我們智力超常(尼安德特人的智商可能比我們還高,但他們滅絕了),而是因為我們擅長保存、傳播並完善學到的知識。人類的語言同樣如此,起初也是對動物叫聲的模仿,之後則是不同語言的相互借鑑。
作者長期生活的紐幾內亞島上有1000種語言,獨佔全世界語言數量的五分之一,顯示了巨大的文化多樣性,其中依瑤語有8種母音聲調,使同一個單詞產生多種不同的意義。發明語言並不難,很多兒童都會。新語言的發展要經過兩個階段,一種是簡單拼湊的「洋涇浜語」,例如挪威俄語或廣東英語,主要特點是沒有語法,詞彙偏重名詞,主要用於不同民族之間短暫相遇時簡單交流;另一種是較為複雜的「克裡奧爾語」,有巨大的詞彙量(通常來自多種語言)和基本語法,但缺乏名詞的格、動詞時態和被動態等複雜的語法變化,例如印尼語。
順便說幾句,漢語的基本特徵:主語總在謂語的前面、助動詞總在主動詞的前面、名詞無單複數區別、動詞沒有時態和被動態、有4個聲調(古漢語有5個)等等,都顯示漢語本來是一種「克裡奧爾語」,因為先秦中國「萬國林立」,語言文化非常多樣,從西北草原類似印歐語系的2聲調語言到東南沿海類似依瑤語的8聲調語言都有,爾後各國被政治強人在短時期內徵服,並極力推行「同文書」的語言文字統一運動。
在這種情況下,期望「普通話」保持遠古的純正發音並具備複雜的語法變化是不現實的,只能簡化語法,並在其他方面作出妥協:2聲調加8聲調,再除以2,結果就是5個聲調的古漢語。現代的印尼語也是如此:1萬多座歷史上很少來往的海島突然被捏合為統一國家,一千多種語言根本無法交流,如果不願意使用西方殖民者的語言,這個新興國家的「普通話」就只能選擇一種詞彙混雜、語法簡化的「克裡奧爾語」。
解釋清楚了人類的演化過程,我們再用這個眼光來研究一些人類行為,先看看,為什麼人類總會相互殘殺?
答案就在我們古老的近親黑猩猩身上。生物學家通過漫長艱苦的野外觀察,發現黑猩猩不僅聰明俏皮,而且異常殘忍。它們經常在水果充足,並不飢餓的情況下,為了開葷,會熟練運用集體狩獵戰術,獵殺猴子、羚羊、昆蟲等各種動物,成功率遠高於獅子。恐怖的是,在黑猩猩的菜單上,也包括黑猩猩自己。其他哺乳動物有時也殺死同類,但大多是為了爭奪地盤或配偶而發生的個體行為。
但是,黑猩猩,特別是雄性黑猩猩,卻長期有組織、有預謀地襲擊、殺死,甚至吃掉敵對群體的成員,而且不分男女老幼全殺。出土化石證明,人類的猿人祖先也是如此,普遍自相殘殺,並且敲骨吸髓。看來,它們將這兇殘的本能遺傳給了我們這「第三種黑猩猩」。在人類社會消滅戰爭是很困難的,除非我們擺脫猿性,進化成另一個物種。
但我們也會反思這些行為,例如,世界各地的神話史詩都哀嘆,人類一代不如一代,起初是完美的黃金時代,之後就道德淪喪,戰爭和瘟疫隨之而來。這與進化論背道而馳,也不太符合現代人的感受。但是,考古發現證實,確實有過黃金時代:在一萬多年前的狩獵採集時代,人類的身體都很健康。等到農牧業出現以後,人類的身材顯著變矮,營養不良和各種疾病成為普遍現象。
這是為什麼呢?作者解釋說,農牧業確實增加了人類的食物數量,結果導致人口過剩,被迫擴張,於是引發戰爭和瘟疫。同時,食物種類變得單一,更加重了營養不良現象,因此人類的身體素質明顯下降。道德淪喪、營養不良、貧富差距擴大的農牧業社會能夠取代完美的黃金時代,因為黃金時代的經濟基礎是不靠譜的狩獵採集,食物數量很不穩定,能養活的人口太少。十個營養不良、身材矮小的農民,可以輕鬆地擊斃一個營養充足、身材高大的獵人,奪取他的林場,並一把火將其燒成焦土,再改造為適合種糧食的農田。規模效應很重要。
那麼在各個民族的生存競爭中,為什麼有的民族先進,有的民族落後?作者發現,先進的民族都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北非,其他地區的民族無論多麼努力,都跨不出一道無形的鴻溝。例如中美洲的瑪雅人非常聰明,研究出古代最先進複雜的曆法,但是連輪子都不會造,也不會冶金,還生活在石器時代。
作者認為,這是因為美洲地形是南北向、狹長的,各地區的氣候溫差特別大,導致人員流動性差,發明創新都被迫留在狹小的地區。反之,亞歐大陸東西長,南北窄,各地區的氣候溫差小,人員流動性好,作物和牲畜也很容易轉移。看看各種主要技術成果從發明到普及整個亞歐大陸的時間吧:小麥種植只花了三千年,養馬只花了二千年,車輪只花了一千年,冶鐵只花了五百年。受資源等條件的限制,任何地區都不可能獨立搞出太多發明,但是流動性好的地區就會集各地創新之大成,發展為文明的中心。作者在這裡的思考,後來擴展為他的下一部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
最後,我們再順著這本書的思路,來想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真的有外星人嗎?如果有,我們人類該怎麼跟他們相處?
作者認為,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極低,如果他們能夠觀測到地球,就不會不對地球產生影響。慘痛的歷史教訓告誡我們,最好不要被更發達的文明發現,否則就可能亡國滅種。西班牙殖民者並沒打算殺光印第安人,英國殖民者並沒計劃殺光澳洲塔斯馬尼亞的土著,但事情還是這樣發生了。在科技水平相差極大的情況下,瘟疫和文化衝突都可能引發種族滅絕的慘劇,看似意外,實則必然。落後就要挨打,直到打死為止,除非你能夠擺脫落後。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物種身上:歷史上,每當掌握了標槍、弓箭的人類進入新大陸或海島以後,當地物種都會在短時間內大滅絕,這也許並非人類的本意,但在雙方實力懸殊、資源又有限的情況下,局勢的發展很快就會失控,在人類醒悟過來之前,通常都已經太遲了。
本文最後總結一下本書精華。人類是黑猩猩血緣最親近的親戚。通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的祖先與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揚鑣,離開森林,進入草原,開始直立行走,又因為性選擇而進化成了現代智人這副樣子。雖然「硬體」已經齊備,但由於某些「軟體」尚不成熟,人類直到4萬至6萬年前才開始擺脫蒙昧時代,語言的出現幫助人類積累知識,從此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地推動藝術文化和科技發明。標槍、弓箭之類的人類早期科技發明引發了世界各地物種的大滅絕,農牧業的出現增加了人類的食物數量,也使人類的食物種類變得單一,結果導致人類身體素質下降,人口過剩,戰爭和瘟疫隨之而來。
我們的猿人祖先遺傳給我們許多猿性,其中就包括外遇和自相殘殺。事實上,人類從未擺脫自然環境的限制,東西向寬闊的亞歐大陸由於各地氣候環境相似,便於交流發明創新,註定將孕育最先進的文明,這裡的居民註定將徵服其他地區的人類,同時也導致了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大滅絕。如果不能以史為鑑,我們的未來將像我們的近親黑猩猩一樣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