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雍正皇帝最為精妙、腹黑的一次權謀算計

2020-12-16 竹刀青史

在看《雍正王朝》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科場舞弊案」的演變過程,產生過懷疑。反正小編覺得,整個「科場舞弊案」,乍看之下合情合理,可是細想之後,卻迷霧重重、非常詭異。

首先,在整個案件中,大清王朝的帝王將相、皇子權臣都牽涉其中,可謂牽扯甚廣、影響惡劣,即便是由此立馬引發一場滔天巨案,我們也一點不奇怪。可是,在主犯張廷璐匆匆被誅之後 ,此案就沒有了下文,頗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

再者,在此案中還有很多重要疑點尚待解答:

第一:弘時是怎樣從雍正那裡「偷」到的科舉試題的?他販賣考題的目的是什麼?

眾所周知,張廷璐雖然夾帶考生,但是,伯倫樓售賣考題的幕後之人卻並不是他,而是皇三子弘時。

可是,在劇中雍正曾經親口說過,試題是他「親自書寫、親自密封」,而且是藏在機密檔案柜子裡的。按理來說,弘時是不可能知道試題內容的;那麼,他到底是怎樣拿到科舉試題的,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而且,劇中明確交代,一份考題售價70兩文銀,再從後來李衛在考場抓獲的人數來看,作弊之人最多也不過20幾個,總獲利不到2000兩。弘時作為一個皇子,難道真的就缺這點錢?如果不是,那麼,他販賣科舉試題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呢?

第二、八阿哥當初為什麼要舉薦張廷璐為主考官?

難道他想要向張廷玉示好?可是,以張廷玉對雍正的忠誠來看,八阿哥這麼做,顯然是在做「無用功」;那麼,他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呢?

第三:李紱是怎麼知道有人在伯倫樓出售考題的?

販賣科舉考題,這種殺頭的買賣,自然是不會有人滿大街去吆喝的。那麼,身為副主考的李紱是怎麼知道的?而且,他剛一落座,就有人來向他兜售考題,是不是有點巧合?

第四、那個突兀出現的道士是誰?他怎麼知道劉墨林三人會取得「三鼎甲」的成績?如果是神機妙算,難道他不知道有人已經買得考題,可以作弊?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那麼篤定三鼎甲必定高中,難道劉墨林等人的實力,真的比人家作弊還要強?

是不是看完這些問題腦袋有點暈?沒有關係,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一一解答。

依小編看:整件事情,如果真的說破了,其實很簡單:從弘時拿到考題,到有人向李紱揭發,甚至是劉墨林等人「三鼎甲」的身份確定,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都是早已被人設定好的劇本演繹。換句話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場陰謀,而整個事情的幕後操作者,非常有可能就是雍正本人。

要說清楚整件事情,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在雍正繼位之初,他也曾躊躇滿志,信心爆棚,因為他不僅妥善地處置了,八阿哥與十四阿哥這兩個曾經最大的皇位競爭者;而且雍正自以為,皇權在手的他,只要稍一用力,就可以將整個大清天下,換成一副新氣象。

彼時八阿哥正在兢兢業業地做著那個總理王大臣,而且為鑄造新幣的事,出謀劃策、勞心勞力;而隆科多舉薦的「大清官」諾敏,也政績斐然,號稱要在半年之內,清還前任十幾年的虧空欠款。雍正很高興,也很激動。於是腦袋一熱就賜給了諾敏「天下第一巡撫」的匾額。

可是,假的終究是假的。在孫嘉誠無情揭露了「新幣鑄造」的弊端後,諾敏欺君造假的實情,也被昭示於天下。對於這樣的打臉,雍正好悔好恨,可是卻無計可施。因為,他手底下沒有人啊!

因為,當時的江南富庶之地,全在八爺黨的控制之下;而南方除了盛產富豪之外,才學士子也多出於此地。而八賢王的美名,可不止是樂善好施,更為重要的是「禮賢下士」。雖然劇中沒有明說,但是從種種跡象表明,八爺黨幾乎控制l了整個帝國的人才選用渠道。

以上就是「科場舞弊案」的背景。

現在,我們先回答,八阿哥為什麼要舉薦張廷璐為主考官,這個問題。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張廷璐本來就是八爺黨的一員。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這麼一個情節?在案發之後,張廷璐見到八阿哥的第一句話是,「八爺,救救我」!

這句話,乍看之下沒有問題。可是你稍微想一下,就會發現:張廷璐這句話非常不合常理——張廷璐本是一個四品侍讀學士,離總理王大臣八阿哥有著千山萬水的距離,更不要說他們之間還夾著一個張廷玉。也就是說,因為張廷玉的存在,八阿哥和張廷璐之間,原本有著隱約的政敵關係。

按照常理來說,人是不會向敵人求救的。那麼,張廷玉之所以會這樣「貿然」求救,只有一種解釋:他和八阿哥本來就是「自己人」的關係,所以,他才會急於向自己的黨魁求救。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回答,八阿哥為什麼要舉薦張廷璐為主考官了。在劇中,雍正曾經明確說過,康熙四十二年之後,科舉試題屢有洩露。如果小編沒有猜錯,這件事的幕後,一定是賢名遠播的八爺黨早搞鬼——他們在拿著國家「名器」,招攬人才(就如虧空國庫,賺取賢名一樣)。

現在雍正繼位,他們想要繼續靠著洩露考題、夾帶考生的方式,來扶持自己人,肯定不能像以前那麼明目張胆了。於是,八阿哥想到了張廷璐,他雖然是八爺黨,但是一直隱藏的很深。所以,舉薦他為主考官,更容易取得雍正的同意,從而實現自己繼續夾帶考生的目的。

後來,張廷璐被捕之後,承認了自己夾帶考生(不收錢的),也可以很好的證明這一點。

現在,我們回到雍正這一邊:

有著強大信息網的「四爺黨」,非常有可能早就發現了八爺收買新科士子的的秘密。於是,在這一次雍正自己的恩科中,他們決定打破八爺黨對人才的壟斷,著手發現培養「自己人」。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在王文昭、尹繼善、劉墨林三人高中的時候,有人是喊了他們的籍貫的:狀元郎王文昭是貴州人,榜眼尹繼善是滿洲鑲黃旗(皇帝直接管轄),而探花劉墨林是順天府(北京地區)的。這屆科舉考試的三鼎甲,竟然沒有一個出自於文風鼎盛的江南地區,是不是有點違背常理?

而且,尹繼善和劉墨林的出生之地直接屬於皇帝管轄,狀元王文昭所處的貴州地區,雖然不受皇帝直接管轄,可是也遠離八爺黨的大本營——江南富庶之地。這樣一說,是不是更值得懷疑?

那麼,那個神機妙算的道士是誰呢?雖然在電視中沒有明確表示,但是在字裡行間,導演都曾給過我們暗示:從雍正臨死之際吞服的大量「仙丹」,以及喬引娣曾經提過的「賈道士的仙丹雖好」,這些情節,我們不難推斷出,這個「深通天機」的道士,就是雍正的絕對心腹——賈世芳。

也就是說,雍正早就看好了劉墨林等人,於是,讓賈世芳前去洩露天機,早早地將幾人招致麾下,從而完成自己的隊伍建設

事情到了這裡,就剩一個問題了:怎樣才能保證劉墨林等人高中?要知道他們的競爭對手,可是才學滿天下的「江南才子」,而且還事先知曉了考試題目。

只有一個辦法了:讓八爺黨夾帶考生的事實昭告於天下,從而徹底毀了江南士子。

可是,像這種極其機密的「私相授受」,是很難抓到把柄的。於是,雍正想到了弘時,他的這個兒子早就有奪嫡之心,而且也想借著科舉考試來培養自己的政治班底。那麼,弘時能夠輕易的得到考試試題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是雍正「無意間」(故意)透露給他的。

然後,就是最後一步,借著清流領袖李紱之手,點了這個炮仗(書呆子李紱能夠知道伯倫樓有人販賣科舉試題,絕對是有人故意洩露給他的)。

至此,我們可以將整件事情串起來了:在經過「諾敏案」之後,雍正深深地發現,自己身邊的人才缺失。於是,他和十三阿哥準備著手培養一些「自己人」。可是,那些科舉考試出色的江南士子,全都在八爺黨的掌控之下,他們是很難插手的。於是,雍正的眼光,瞄向了京城以及八爺黨不屑於插手的雲貴地區。

而想要劉墨林等人順利「出位」,就需要找個由頭,廢掉成績更好的江南士子的功名。那麼,「科場舞弊」絕對是最為有效的一條途徑。

於是,雍正借著弘時之手,將題目成功地散布出去;而後再令人偷偷地通知了清流領袖李紱,最終成功地把售賣考題之人和張廷璐受人之託夾帶的考生(八爺黨看好的新人)一舉剷除。

到了這個時候,雍正皇帝親自為其掌過燈的王文昭等人金榜題名,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沒有競爭對手了)。可以說,整件事情全部都在雍正的算計之中,只是八阿哥和弘時他們不自知罷了。

縱觀整個過程,絕對是《雍正王朝》裡最為腹黑且精妙的一次權謀算計!那麼,你對這件事怎麼看呢?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中雍正如何知道兒子弘時背叛的他,跟粘杆處有關係?
    在康熙時期匆匆出現了一次,由李三兒公子統領,在新立太子之時曾與其他大臣聯名推薦了八阿哥胤禩,搞的康熙大為震驚。雍正時期再出現之時,已經是由圖裡琛統領,圖裡琛身為欽差負責山西諾敏案時曾亮出過這個身份。這樣的神秘存在,他的作用是什麼呢?粘杆處身為一個特務機構,自然是刺探情報,還有幫助皇帝幹一些見不得光的事情,比如說殺人滅口之類的。
  • 《雍正王朝》中的清官李紱比之於現實是不是被黑慘了?
    這段話大概意思是李紱在康熙末年,因為康熙帝覺得科場可能有舞弊現象,所以命其負責審理過科場舞弊案。雍正四年,文鏡馭吏嚴,尤惡科目,劾振國貪劣。李紱過河南,詰文鏡胡為有意蹂踐士人。入對,因極言文鏡貪虐,且謂文鏡所劾屬吏。大概意思是李紱因為田文鏡對下面太過苛刻有辱士人,所以彈劾過田文鏡,不過並沒有效果。
  • 雍正王朝:雍正殺張廷璐,為何卻一定要等著張廷玉的奏摺?
    康熙讓他追討國庫借款一案,在當時惹出了不小的麻煩,也正因如此,雍正在大臣們中並沒有多少好感度,所以,選拔人才,選拔一些可以為自己效力,站在自己身後的大臣,是雍正更為首要的一件事。因此,雍正對第一次科舉考試非常的重視。不僅自己親自出考題,更是親自欽定了主考和副主考人選,可誰曾想到,如此重視的科舉,竟然出現了科場舞弊的事情,關鍵這犯案者竟然還是自己欽定的主考官張廷璐。
  • 雍正王朝:為何雍正一定要等到張廷玉的奏摺,才最終肯殺張廷璐?
    也正是因為如此,張廷玉橫跨康雍乾三朝,見證了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百年盛世」,並成就了一代名臣的美譽。張廷玉的這些能力與品質,在《雍正王朝》中得到了十分充分的體現,特別是他為了顧全雍正整肅綱紀、嚴明官風的大局,不惜大義滅親,親手將自己的弟弟張廷璐送上「斷頭臺」,讓人愈發的對其肅然起敬。
  • 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能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哭出來的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病危,命張廷玉為「顧命大臣」並特賜「配享太廟」之權。有清一朝,漢臣能夠「配享太廟」者,僅此一例!《雍正王朝》對於張廷玉的仕途軌跡演繹雖有偏離,但對張廷玉的個人修為、政治智慧乃至所受雍正皇帝信任和倚重的程度,絕對沒有加工和誇張。
  • 《雍正王朝》劇中有哪些不符合歷史事實?
    《雍正王朝》是中央電視臺拍攝的一部電視連續劇,全44集。改編自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皇帝》,以清朝雍正帝即位前後的事跡為主軸。《雍正王朝》是央視晚八點電視劇中收視率至今為止最高的一部。康熙帝最後傳位給四阿哥,即為雍正皇帝,而雍正則派人放出十三阿哥掌握兵權,大勢已定,八阿哥只能在康熙帝死去之時強調康熙帝傳位給「十」四阿哥,最後仍得拜雍正為皇上。鄔思道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因此婉拒雍正的任官邀請,選擇「半隱」,居於李衛的幕府之中。
  • 《雍正王朝》中,誰最可恨?並非老八,而是這個道貌岸然的大清官
    你既然清楚孫嘉誠的為人,為何不提前提醒;更何況,早就對雍正皇帝有所了解的李紱,能不清楚雍正皇帝對孫嘉誠的最終處理結果絕不會貶黜了事,必然會有重用?(更更重要的是,你李紱在「科場舞弊案」的時候,為什麼就不等等、瞧瞧?)可李紱偏偏就在這個時候,非要請孫嘉誠喝酒,這場酒的結果是什麼?
  • 雍正王朝:雍正為何是在聽了張廷玉勸諫後,才下決定賜死年羹堯?
    《雍正王朝》中,雍正雖然將年羹堯不斷貶謫,但是他卻頂住百官的壓力,始終沒有下令將年羹堯處死。直到在聽完張廷玉對其的進言之後,雍正這才最終下定了決心,賜年羹堯以自盡。實際上,張廷玉向雍正諫言處死年羹堯,這其中既有「於公」的成分,當然也有他的「私心」。而對於雍正來說,他看似遲遲不肯下最後的決定,其實也是一直在等待著張廷玉的這番勸諫。
  • 雍正王朝:看似愚蠢無知的烏雅氏,才是後宮中真正的權謀專家
    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人物大多以悲劇收尾,比如說雍正生母烏雅氏,最後被兒子雍正皇帝生生氣死,但其實烏雅氏也是一個權謀高手。她很明白自己在幹什麼,最終要達到怎樣的目地?那怕在臨死關頭還算計年羹堯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同為二月河小說改編,但二者的風格截然不同
    1999年,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之一的《雍正皇帝》被改編為電視劇《雍正王朝》。該劇以雍正為主角,重點講述了其九王奪嫡獲得帝位,並推行新政,革除康熙時代弊政的故事。《雍正王朝》展現了古代皇權之下的政治鬥爭的最高水平,極具觀賞與啟發性。
  • 雍正王朝中雍正要殺張廷璐不能直接殺嗎,為何要等張廷玉的摺子?
    導讀:在《雍正王朝》中技高一籌的四阿哥胤禛,如同黑馬一般衝破皇八子胤禩和大將軍王胤禔構成的奪嫡障礙順利繼承皇位。
  • 雍正王朝:雍正是什麼時候知道自己的親兒子弘時背叛自己的?
    果然考試當天的題目與李紱在伯倫樓買的題目一模一樣,李紱想要立即停止考試,可是主考張廷璐不同意,無奈之下,李紱又去找誠親王胤祉商量對策,胤祉讓他去找雍正手底下最忠誠的門人李衛,李衛可是個愣頭青,他雖然不識字,可對讀書人非常尊重,科考是雍正的大事,豈能容人徇私舞弊,於是李衛帶著親兵封了考場,一一嚴查,果然查出了科場舞弊大案。
  • 雍正王朝:同是清廉官員,為什麼李紱能求情成功,張廷璐被腰斬?
    張廷璐死於科場舞弊案,而李紱因為在新政試行敏感時期"結黨"而被降罪。這兩個大案細細追究起來牽扯甚廣,也有諸多詭異之處。
  • 雍正王朝:康熙的最後一次南巡,終於撕開了盛世的虛偽面紗
    作為一部以改革為主旨的歷史正劇,《雍正王朝》似乎有點「偏離主線」——不管是前期的「九子奪嫡」,還是後期,「雍正新政」中的種種阻礙,大都以廟堂之上的權謀鬥爭與相互傾軋為主。打眼一看,似乎並沒有告訴我們,雍正為什麼要改革;所謂的「新政」到底好在哪裡。
  • 雍正王朝:年羹堯血洗江夏鎮罪不可赦,為何還能官至陝甘總督?
    一部雍正王朝,職場套路不知幾許。歷數國產劇,雍正王朝電視劇可謂是獨樹一幟,可以說是一部相當成功的經典之作。不只是上映以後萬人空巷,創下了當時收視率新佳,拿下各項大獎,更是歷經二十一年的市場考驗而經久不衰,被很多人反覆觀看著。
  • 《雍正王朝》雍正皇帝最初飾演者是張豐毅,唐國強原定飾演配角
    1999年,一部劃時代意義的歷史電視劇《雍正王朝》橫空出世,這部劇一經播出就引發觀眾強烈反響,該劇由胡玫導演,二月河、劉和平編劇,劇情上該劇講究符合歷史事實,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被傳神的表演出來,直到今天《雍正王朝》依然是歷史劇中的最高水平之作,在豆瓣平臺上的評分高達9.2分。
  • 雍正王朝:弘時為什麼被雍正帝賜死前,大罵老八胤禩是阿其那?
    其實弘時的死,並不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還有幾個人把他推進了深淵……真正要他命的人太多了,表面上是雍正帝,背後是老八胤禩,本質原因是咎由自取,推波助瀾是老十三胤祥,臨門一腳是弘曆,而死亡的開端就是他的一泡尿……《雍正王朝解密》103:雍正王朝中弘時臨死前為什麼喊八叔是阿其那
  • 雍正王朝:為雍正奪嫡立下汗馬功勞的鄔先生,最後去到了哪裡?
    要說鄔先生這個人精,當真隨隨便便退出了朝廷官場舞臺,那麼整部《雍正王朝》,就顯得十分清湯寡水了。
  • 《雍正王朝》:雍正皇帝怎麼死的?被呂四娘刺殺還是道士的毒仙丹
    曾經寫過兩篇文字說道過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康熙是乾隆的爺爺,乾隆是康熙的孫子,在在康熙與乾隆之間還有一個雍正皇帝,我卻一直沒有說過什麼,有朋友希望我有時間也念叨一下,今天窗子外面下著雨,我這閒著也是閒著,就說道一回這位主宰過大清王朝的雍正皇帝。
  • 雍正王朝:雍正帝為什麼看完老八胤禩臨終前寫的信後,暴斃而亡?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從即位那一刻起,就一直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可謂一路披荊斬棘。為了大清,為了江山,為了百姓,嘔心瀝血,兢兢業業,甚至去世前的最後一刻,還在批改奏摺。但是在他去世之前,卻收到了老八胤禩的信,難道這封信成了壓倒雍正帝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