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文內容分析《草原》這篇課文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創作於1925年。當時魯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會的黑暗,就像處於異常「昏沉的夜」。魯迅在夢境中看見了遠方水鄉的美麗風景,但這一風景剛出現即消逝,表現出他的悵惘和失望,而課文中對夢境裡那「好的故事」的描繪,則表現出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課文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寫「我」在「昏沉的夜」閉目養神的情狀;第二部分是第3~9自然段,寫「我」在夢境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水鄉各種奇妙的景物以及「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次展現開來;第三部分是第10~12自然段,寫「我」驟然驚醒,夢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本文在表達方面很有特色,主要運用了對比的寫法。開頭和結尾都寫到「昏沉的夜」,形成呼應,營造出一種昏沉、悲涼的氛圍,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低沉、消極的情緒。中間描繪了美麗、幽雅、有趣的夢境,反映出作者開朗的心境。兩種截然不同的情調和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讀者以強烈的衝擊。 本文在表達方面的另一個特色是運用了象徵手法。從表面看,「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寫作的夜晚時分,其實另有深意,暗指當時中國的黑暗社會。魯迅後來回憶當年在北京生活時的感受,說「實在黑暗的可以」,其時正值北洋軍閥統治,政治混亂,民生凋敝,身處其中的正直知識分子倍感壓抑。因此,文中「昏沉的夜」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而文中夢境裡的美好幻想則象徵著遙不可及的願景。課後「閱讀連結」中的材料,很好地闡釋了文中事物的象徵意義。 二、學情分析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導學生把握本課的主旨應該是比較容易的。但作者寫作的時代距今較遠,歷史背景比較複雜,老師需要在課堂上給學生補充相應的資料,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三、教學目標 1.會寫「擱、綜」等13個字,會寫「預告、煙霧」等15個詞語。 2.能聯繫上下文、藉助資料理解難懂的詞語,在此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夢境的美好。 4.能結合「閱讀連結」中的資料,進一步讀懂課文。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能抓住重點語段中的關鍵詞句,體會夢境的美好。 2.能結合資料,體會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進一步讀懂課文。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預學,檢查字詞 同學們,大家一定都做過夢吧!你的夢境是什麼樣子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魯迅先生的夢境,齊讀課題《好的故事》。 放聲朗讀課文,看看魯迅先生的夢境是怎樣的?(生自由讀) 【設計意圖:通過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受魯迅夢境的美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藉助預學單,小組分享重點字詞。 指導書寫:擱、澄、漾三個字。 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預告 煙霧 昏沉 錯綜 澄碧 蕩漾 解散 退縮 瘦削 浮動 瞬間 凝視 驟然 凌亂 陡然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和預習方法。】 二、默讀課文,疏通詞句 (一)初讀課文,粗知大意 本文寫於現代文學的初創時期,語言表達與現在不完全一樣,有些詞語比較難懂。默讀課文,遇到難懂的詞語先跳過去,想想讀懂了什麼。 (二)明確學法,嘗試理解不懂的詞語 1.同學交流:怎樣可以理解不懂的詞語? 預設:聯繫上下文猜一猜;藉助注釋;查詞典…… 2.再次默讀,嘗試運用掌握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詞語。 3.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預設: 藉助注釋可以理解的:「石油」「山陰道」「罷」。 聯繫上下文可以理解的:「四近」「膝髁」「皺蹙」。 聯繫上下文可以大致猜出類別,教師需要補充圖片理解的:「伽藍」「烏桕」 查詞典理解的:「潑剌奔迸」。 【設計意圖:本文寫於中國現代文學的早期,其遣詞造句仍留有那個時代由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的痕跡。深入理解課文之前,要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方法疏通詞句,為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三、整體感知,感受美好 (一)瀏覽課文,想一想這個夢境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圈畫出可以概括這一印象的詞語 (二)匯報交流 預設:美麗、幽雅、有趣(板書) 這故事到底美麗、幽雅、有趣在哪兒?下節課我們一同走進魯迅先生的夢境去感受。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 (一)聽寫詞語 擱下 錯綜 澄碧 萍藻 蕩漾 火焰 瘦削 瞬間 凝視 驟然 凌亂 投擲 陡然 (二)訂正修改 二、品讀「好的故事」 (一)聚焦詞句,感受夢境的美好 1.默讀思考,批註感受。 自學提示:默讀3~9自然段,想一想:這故事到底美麗、幽雅、有趣在哪兒?做出批註。 2.組內交流。 (二)想像畫面,揣摩表達,感受夢境的美好 1.品讀「我仿佛記得曾坐小船經過山陰道……一同蕩漾。」 (1)想一想:作者描寫景物和我們平時描寫景物有什麼不一樣? 預設:作者羅列了一連串的景物。 (2)教師讀,學生閉眼想像畫面。 (3)學生結合插圖,說一說自己想像到的畫面。 (4)學生練習朗讀,讀出畫面的美麗、幽雅、有趣。 (5)討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預設:語句很簡潔,很有畫面感。 2.品讀「邊緣都參差如夏雲頭……發出水銀色焰。」 (1)什麼叫「邊緣都參差如夏雲頭」? (2)出示水中倒影和夏雲頭圖片,對比觀察:有什麼相似之處? 預設:形狀相似,顏色相似。 (3)指名讀,讀出景色之美。 3.品讀「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白雲織入村女中。」 (1)讀一讀,發現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預設:上一句末尾與下一句開頭使用了相同的字詞。 (2)師生對讀、男女生對讀,體會節奏感。 (3)補充圖片,讀出畫面感。 (4)交流: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三)配樂朗讀,感受夢境的美麗、幽雅、有趣 (四)對比閱讀,發現寫法特點 1.思考交流:作者是怎麼寫「好的故事」的? 預設:夢境的開頭和結尾,都寫這個故事「美麗、幽雅、有趣」以及「美的人和美的事」。 2.對比閱讀第5和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的夢境裡分別回憶和看到了哪些景物?你發現了什麼? 預設:前後描寫的景物很相似,都是江南水鄉的景物。 3.你有什麼疑問嗎? 預設:為什麼要反覆寫這個故事「美麗、幽雅、有趣」以及「美的人和美的事」?為什麼要描寫江南水鄉的景物? 4.交流討論。 三、研讀「好的故事」 (一)語段比較,產生閱讀資料的需要 1.再次默讀文段,產生問題。 再讀讀課文開頭和結尾部分,思考:你有什麼問題嗎? 2.梳理問題。 預設:為什麼作者說「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 美好的夢境和昏沉的夜有什麼含義和關係? 3.魯迅先生的文章含義深刻,我們怎樣才可以讀懂它呢? 預設: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 (二)閱讀資料,深化理解 1.資料引入,了解《野草》。 出示:《野草》相關資料 本文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野草》是魯迅的最薄、最美、再版最多的一本散文詩集,寫於「五四」退潮時期。作品以隱晦的象徵表達了一個啟蒙思想家在軍閥混戰時期的白色恐怖下孤軍奮戰的孤寂、迷茫與疑懼,同時表達出對「糊裡糊塗生、亂七八糟死」的民眾的失望與希望之情。 象徵手法的運用,詩情和哲理的結合,以及語言的精練、雋永而富有生命力,是《野草》藝術上的鮮明特徵。 師:同學們,讀完這段資料,請再次默讀課文,把你對文章新的理解批註在旁邊。 2.資料引入,感受對比和象徵的表達手法。 師:《野草》在藝術上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象徵手法的廣泛運用。讀一讀「閱讀連結」中的材料,想一想:「夢境」和「昏沉的夜」象徵著什麼,作者說「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想表達什麼情感? 預設:「夢境」象徵美好的理想,「昏沉的夜」象徵黑暗的社會現狀,作者說「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想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設計意圖: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距今較遠,適時補充相關歷史資料,可以幫助學生打通理解上的障礙,感受作者象徵手法的運用。】 3.資料引入,走近魯迅。 師:生活在如此黑暗的社會中,卻仍然充滿了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魯迅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別人對他的評價。 出示資料 魯迅是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毛澤東
魯迅先生的死,不僅是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是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鄭振鐸
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 ——葉聖陶
(1)讀資料。(2)討論交流。 四、回顧總結,梳理學法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在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藉助了哪些資料? 今後我們在閱讀某一位作家的文學作品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查閱哪些資料呢? 預設:關於作者生活經歷的資料,關於創作背景的資料,別人對作品以及作者的評價等等。 五、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師:課後,感興趣的同學們可以讀一讀《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詩,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父母、老師交流,也可以主動查一查資料。 板書設計: 好的故事 象徵 (理想)夢境:美麗、幽雅、有趣 (社會)現實:昏沉、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