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繡堂刺青工作室
青繡堂刺青工作室
今日雲青,一起聊聊那些優於衣褲的藝術——刺青.
◆ ◆ ◆
夏天來了,最吸引眼球的不是大長腿,不是纖細的腹部……而是,有刺青的大長腿,有刺青的腹部……
很多人至今都還以為紋身藝術是從國外流行回來的,其實不然。刺青是中國古代紋身風俗的遺蹟,許多民族都曾有過。
長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競相比雕青。精刺五彩多奇妙,東傳扶桑有遺風。
古書記載:周代的越人即披髮文身。後來民間的刺青已沒有上古圖騰崇拜的內容。唐代民間特別流行刺青,當時稱為「札青、點青、膚札、鏤身。」刺的內容有各種圖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酉陽雜俎》載:「荊州街子葛清,自頸以下,遍札白居易詩。段成式嘗與荊客陳至呼觀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記,反手指其札處,至『不是花中偏愛菊』,則有一人持杯臨菊叢;『黃夾纈窠寒有葉』,則指一樹,樹上掛纈窠,文絕細。凡札三十餘首,體無完膚。陳至呼為『白舍人行詩圖』。」唐代刺青的技術水平已很高妙,「又有王力奴以錢五千,召工札胸腹為山池亭院,草木鳥獸,無不具悉,細若設色。」《水滸傳》中九紋龍史進,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繡,說明宋代仍有刺青。宋後便少見。刺青唐代傳入日本,迄今仍有滿身刺五彩圖形者。
傳說周太王(約公元前十世紀)古公亶父有太伯、仲雍、季歷三子。季歷之子姬昌最有才能,古公亶父很想傳位於姬昌,但按照當時的傳承制度,又不能傳位於姬昌。太伯、仲雍知道後,即出走到蘇州一帶,而使姬昌順利繼承王位。當時的蘇州一帶有斷髮紋身的習俗,儘管十分痛苦,但太伯、仲雍也入鄉隨俗,在身上刺上紋身。後來,太伯去世後,仲雍深感此俗不便,便召集一些當地頭面人物來商議此事。
恰巧,仲雍的小孫女女紅(讀工)正在屋內縫衣,一時不小心被針扎破了手,血流出來在衣服上形成了美麗的花朵。於是,小傢伙靈機一動,便參照當地紋身的圖案花樣在衣服上試著刺繡起來。經過七天七夜的努力,終於做成了一件五彩繽紛的繡衣而呈給仲雍。仲雍看後大喜過望,當即披在身上一試,感覺舒服異常,完全可以免除紋身之苦。於是,他便召集當地居民,移風易俗,不再紋身,而改用刺繡衣服代替。逐漸的,這種繡衣就取代紋身的風俗了。
【唐代男子的最愛】
刺青在唐中期及以後可謂流行一時,當時的長安、成都、荊州、黔南都有刺青的風俗。男人用針在皮膚上刺出圖案,然後塗上墨,待創面痊癒後,就形成了無法磨滅的圖案。
當時的蜀人最善於刺青,不僅圖案清晰如畫,而且色澤鮮豔。在荊州的市場上有專門的刺青工匠,他們事先將針固定排列為一定的形狀,然後根據顧客的要求,將各種圖案刺在皮膚上,再塗上石墨。當時人們最喜歡的圖案是蟾蜍和蠍子。在長安的市場上還出現了唐代最早的專業刺青美容師「劄工」,他們也做著同樣的工作。
【千奇百怪的刺青內容】
當時的刺青者大多數是市井惡少或者軍人,所刺的內容千奇百怪。家住長安大寧坊的張幹在自己的左臂上刺的是「生不怕京兆尹」,右臂上刺的是「死不怕閻羅王」。「京兆尹」是當時的官名,就是京城的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市長。
王力奴在自己的胸部和腹部刺上了山、庭院、池榭、草木、鳥獸。趙武建在身上刺了一百六十處番印。還有更奇怪的,蜀人趙高將佛教裡的天王像刺在背部,他犯法時應該杖背二十,可是地方官吏卻不敢,因為他背上刺著天王。後來劍南節度使來了,用杖刑將他背上的天王像打得稀爛。節度使走後,趙高挨家挨戶袒衣討錢,美其名曰「修理功德錢」。
【詩歌刺滿身 風流有文採】
唐代刺青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內容多與詩歌有關。蜀小將韋少卿在胸部刺一樹,樹梢有烏鴉數十隻,下面懸一鏡子,有人以繩牽鏡,以此表示張燕公詩句「挽鏡寒鴉集」的意境,可謂用心良苦。荊州人葛清從頸部以下遍身刺三十餘圖,每圖表示白居易的一首詩。如畫一人持杯臨菊,表示「不是此花偏愛菊」;畫一樹,樹上掛纈,表示「黃夾纈林寒有葉」。人稱他為「白舍人行詩圖」。許多人都以刺青相比試,或刺《輞川集》一本,或刺白居易、羅隱二人詩百首。有些無賴少年甚至將平生所到過的地方、飲酒賭博之事及所交往的婦人的姓名、年齡、形貌詳細地一一刺在身上,這種刺青圖案被稱為「針史」。
【刺上麻雀當皇帝 刺上大雁坐高官】
後周太祖郭威年少時與馮暉交好,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一天,二人遇見一位道士,自稱「業雕」,為他們二人刺青。道士在郭威脖頸左邊刺一麻雀,右邊刺谷、粟;在馮暉肚臍處刺甕,甕中有大雁數隻。道士說待到麻雀吃到穀子、大雁飛出甕時,也就是他們發達之日。後來麻雀與谷、粟的距離逐漸接近,等到郭威登位時,麻雀竟然吃到了穀子。而馮暉官高位顯時,大雁真的從甕中飛出。因為郭威脖子上有刺雀,人們又稱他為「郭雀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