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奪冠》中,我們看到作為第一代女排隊長的二傳手孫晉芳與主攻手郎平配合默契,多次「痛擊」對手,贏得比分,感覺十分過癮。不過劇中並沒有提到這位教練的名字。
但如果不是這位「傳奇教練」——袁偉民,如果不是他給女排姑娘們安排的特殊「補課」,可能結果大不一樣。
1979年,中國女排在香港的伊莉莎白體育館以3比1戰勝了有著「東洋魔女」之稱的日本女排,贏得了亞錦賽的半決賽。這意味著中國女排已躋身爭奪世界冠軍的行列,郎平也為中國女排奪得冠軍立下赫赫戰功。
此時距離中國女排衝擊世界冠軍還有一年的時間,外界媒體對女排都是一片讚譽之聲。但袁偉民十分清醒,他意識到,此刻中國女排還有一個最大的難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團隊合作。
在當時訪問日本的一場比賽中,中國女排開場曾以2比0領先日本。郎平和孫晉芳都急於拿下比賽。
這時,孫晉芳傳出來一個不符合郎平胃口的球,兩個人的心裡便有了疙瘩,兩個人都拉長了臉。日本隊則抓住中國隊主力二傳和主攻手之間的小矛盾,以3比2逆轉了整個比賽。
這次失敗讓袁偉民深刻地意識到排球是6個人的運動,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小故障,都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畢竟6個人6種性格6種想法,想擰到一塊兒並不容易。但是教練員和隊員之間總是有一種微妙關係。一方面隊員要依靠教練的訓練計劃和戰略部署來提高成績;另一方面,教練態度太硬,訓練太嚴也會招來隊員的反感。
袁偉民反覆思考後,決定利用這層「微妙關係」,犧牲自己,給女排姑娘們進行「特殊補課」,解決「團隊合作」這個難題。
有一天訓練完畢,有3名隊員因為訓練不達標而被留了下來,郎平主動申請當起了陪練,來幫助被罰的隊員儘快達標。可是,練了1個多小時的隊員還是沒有達標。此時袁偉民竟然將矛頭指向了自願當陪練的郎平,批評郎平打出來的球不合格。
郎平氣得直瞪眼,嘴裡不停嘀咕「這還不算好球啊」,但袁偉民卻面不改色。此刻郎平要求暫停,走到牆角臉衝著牆,看似整理衣衫,其實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見此情景,另外幾個被罰的隊員也跟著哭了起來。
袁偉民當然知道郎平的委屈,但是他就是要這樣把自己樹立成矛頭,在逆境當眾去磨練女排隊員的意志和品質,增進隊員間的團結合作。
而後,中國女排在1981年和1985年的世界盃、1982年和1986年世錦賽、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連連奪冠,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五連冠」,而他則成為了「中國女排五連冠締造者」的功勳教練。
從此「中國女排」成了堅持不懈團結一心的代名詞,「祖國至上、團結合作、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中國女排精神開始一代一代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