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離別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題材。「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在交通與通訊都不發達的古代,朋友間的「生離」很有可能就是「死別」,這種離別的痛,恐怕不是今人所能真切體會的。
從《詩經》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楊柳就與離別捆綁出現了,加上古代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楊柳逐漸成為詩歌中代表離別、送別、惜別的意象。
瀟灑肆意的唐代詩人,也有心大到把離別看淡的時候,比如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或曠達,或豪邁,固然是很好的勸慰語,但真到了離別時分,又有幾個人不被離愁別緒所籠罩?
1.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
單看這一句,可能很多人會很迷茫,感覺自己對這首詩一點印象都沒有,那如果我告訴你,這首詩的首聯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你是不是就覺得很熟悉了?
我們常說:送君千裡,終須一別。「揮手」,就是分離時的動作,那麼內心的感覺又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指的是離群的馬。
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2.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其實傷情離別,自古皆然,可萬萬不該在這冷落清秋的時節,這叫人怎麼忍受呢?
時值詞人柳永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要離京遠行,這種抑鬱的心情和失去愛情慰藉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便譜成了這首詞的主旋律——無奈又痛苦。
柳永是一個長期浪跡江湖的遊子,對生活有著獨特的體驗,因而他寫一對戀人的離別,就不同於傳統的送別詞那種紅樓深院、春花秋月的狹小境界,而表現出一種煙波浩蕩、楚天開闊的氣象。
3.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周紫芝《鷓鴣天》
梧桐,常被文人墨客傾注以微妙而複雜的感情,他們常常藉由梧桐讓自己的感情肆意流瀉,從而生發出無盡的詩情。
同時,這一句詩其實是化用了溫庭筠《更漏子》下片詞意:「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直接寫雨聲,間接寫人,讀者就在這秋夜無寐裡,感受到了別離之悲。又以雨滴梧桐的音響來暗示,使得這別離所帶來的悲苦心情更加深刻而複雜。
4.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渭城曲》
《渭城曲》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首詩了。它沒有特殊的社會時代背景,沒有潸然淚下的感人畫面,卻有這世間最真摯深厚的友情,也因此,流傳千古,家喻戶曉。
在這裡,勸酒的人一肚子不舍,可是那些情意說不出口,只能勸老友再多喝一杯吧!此去陽關,以後哪兒還有老友們陪你喝酒啊!而喝酒的人呢?也是一肚子的無奈與不舍,走是不想走的,可是人生就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哪還容得下我回頭?那麼以後,各自珍重!
5.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
這句詩出自唐朝詩人王昌齡所著的七言絕句《送柴侍御》,意思是指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又同頂一輪明月。既是雲雨相同,明月共睹,又怎麼能說是身處兩地呢?
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離傷」強壓心底,不讓自己的「離傷」感染對方。「送君不覺有離傷」,更能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
在詩句中,一方面我們能看到詩人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方面,詩人早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都滲透在字裡行間了,實在感動至深。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