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離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2020-12-15 一條鹹魚愛詩詞

空有離別恨,難有離別言。精選十首寫在離別時的詩,感受帶有韻律之美的離別情。

1、《別雲間》夏完淳〔明代〕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此詩是作者訣別故鄉之作。起筆敘艱苦卓絕的飄零生涯,承筆發故土淪喪、山河破碎之悲憤慨嘆,轉筆抒眷念故土、懷戀親人之深情,結筆盟誓志恢復之決心。既表達了此去誓死不屈的決心,又對行將永別的故鄉流露出無限的依戀和深切的感嘆。全詩思路流暢清晰,感情跌宕豪壯。格調慷慨豪壯,讀來令人盪氣迴腸。

三年為抗清兵輾轉飄零,今天兵敗被俘成為階下囚。山河破碎,感傷的淚水流不斷,國土淪喪,誰還能說天地寬?

已經知道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想到永別故鄉實在心犯難。等到我魂魄歸來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後繼者的隊伍抵抗清軍。

2、《送友人》薛濤 〔唐代〕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裡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水鄉之夜的水邊蒹葭籠罩在月色之中好似染上秋霜,月色與夜幕下的深青山色渾為一體,蒼蒼茫茫。

誰說朋友之情能在一夕之間完結呢?可離別後連相逢的夢也杳無蹤跡,它竟像迢迢關塞那樣遙遠。

這是是送別詩中的名篇。全詩四句,前兩句寫別浦晚景句,第三句是對友人的慰勉,末句抒寫離情之苦。

3、《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唐代〕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兩湖江浙緊接壤,河道縱橫水為鄉。您去的時候正值春江水滿,煙波浩渺。日暮時分,孤舟一葉停泊在何方?心隨友人望天涯,無限思念痛斷腸。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用散行句式,如行雲流水,近歌行體,寫得頗富神韻,不獨在謀篇造語上出格,自然流暢地表現了詩人對友人杜晃的深切懷念,也體現出詩人與友人杜晃之間的真摯友誼。詩中四句從寫景入筆,寓主觀感情於客觀景象之中,使客觀的景象染上濃重的主觀感情的色彩。

4、《板橋曉別》李商隱 〔唐代〕

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

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

回頭望高高城樓,銀河已經漸漸暗淡向西下落,長亭的窗下,渠水蕩漾著層層輕波。遠別的遊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鯉飛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來流下的紅淚誰知幾多?

這是一首與情人言別的詩。一、二兩句還只是在寫景中微露奇幻神秘的色彩,那麼三、四兩句就完全進入了神話故事的意境。縱觀全詩,可看得出李商隱喜歡從前代小說和神話故事中汲取素材,然後組合成充滿新奇浪漫情調和奇幻絢麗色彩的詩歌,這是他作詩的一貫特點。

5、《重別夢得》柳宗元 〔唐代〕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這首詩寫臨岐敘別,情深意長,不著一個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靜中蘊蓄著深沉的激憤和無窮的感慨。

本詩以直抒離情構成真摯感人的意境,寓複雜的情緒和深沉的感慨於樸實無華的藝術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憤而憤意自見。語似質直而意蘊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鬱結。

6、《送人赴安西》

岑參 〔唐代〕

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萬裡鄉為夢,三邊月作愁。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你看那位壯士,手執胡鉤跨上駿馬,英姿勃勃地越過隴山頭。他從小就立志報效國家,殺敵立功絕不是為了做官封侯。萬裡之外的故鄉景象將會在你的夢中出現,邊疆的月光常常會引起你的別離憂愁之情。你此去應該早日消滅那些胡族侵略者,不要優柔寡斷將戰事一拖經年。

詩人對友人英姿勃發、捨身報國、不計名利的行為極為讚賞,又進一步饒有興趣地設想友人戍守邊疆一定會產生思鄉之念,最後祈盼早日蕩平虜寇,還邊境以安寧。全詩充滿愛國主義豪情。

7、《別離》

陸龜蒙 〔唐代〕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尊酒,恥為遊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這首詩,敘離別而全無依依不捨的離愁別怨,寫得慷慨激昂,議論滔滔,形象豐滿,別具一格。

大丈夫何嘗沒有滔滔眼淚,只是不願在離別時涕泗橫流。面對離酒慷慨高歌揮舞長劍,恥如一般遊子模樣滿臉離愁。

一旦被蝮蛇螫傷手腕之後,當斷手臂就斷壯士決不躊躇。既然決心闖蕩天下建功立業,離別家常便飯何須嘆息怨尤。

8、《示長安君》

王安石 〔宋代〕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

草草杯盤共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裡行。

欲問後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徵。

年輕時別離,那種情意是不輕的;如今老了,連相見也使我感到傷心。

隨意準備些酒菜,為的是邊吃邊聊;燈火昏暗,我們把別後所見所思,互相傾吐,直到夜深。

我正在感慨分隔兩地已有三年之久,卻又要離開你去萬裡外的遼國,冒著風沙旅行。

要問我何日相會,怎說得準?你見到那鴻雁南飛,會有我捎來平安的家信。

這首詩沒有用一個典故,把人所習見的家庭生活細節撿選入詩,而以傳神的語言表達出來,是那麼地質樸自然,因而成為王安石七律中的名作。

9、《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陳子昂 〔唐代〕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明亮的蠟燭吐著縷縷青煙,高舉金杯麵對精美豐盛的席宴。餞別的廳堂裡回憶著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別後要繞山過水,路途遙遠。

宴席一直持續到明月隱蔽在高樹之後,銀河消失在拂曉之中。走在這悠長的洛陽道上,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會?

這首詩中作者沒有套用長籲短嘆的哀傷語句,卻在沉靜之中見深摯的情愫。此詩寫離情別緒意態從容而頗合體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氣象至為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10、《送別》王之渙〔唐代〕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春風中的排排楊柳樹,沿著護城河兩岸呈現出一片綠色。最近攀折起來不是那麼方便,應該是要分別的人兒太多。

這這首送別詩短小精悍,言淺意深,依依惜別之意,躍然紙上。縱觀全詩,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關焦點

  • 王之渙《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送別》【唐】王之渙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對於唐朝詩人王之渙,明確知道其人的,大抵是因為「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一名句。開端兩句:「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把送別的地點和時間,首先交代得清清楚楚。地點:東門;時間:深春。此處「東門」,大唐都城長安青門,但凡離京東行者大多由此送別。《萬首唐詩絕句校注集評》裡,東門作「東風」,意仍可解。御河,當指護城河。
  • 終於明白送別詩詞為什麼要寫柳樹,原來柳樹代表這麼多意思!
    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折柳也是一首古代歌曲。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攀折贈君還有意,翠眉輕嫩怕春風。■唐代楊巨源寫了個主動讓送他的人折柳:楊柳 / 和練秀才楊柳水邊楊柳麴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 王之渙只留下了六首詩,但還是無冕之王
    這首詩仍然不是鸛雀樓上的第一名。有一個更猛的人飄然而來,登上這座樓。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王之渙。順便說一句,這個老兄在《全唐詩》裡只留下了六首詩,其他的都散佚了。關於他的資料很少很少。王猛人上了鸛雀樓。自從當年北周時修建它開始,一百多年間,已經來過很多詩人,在這裡留下了無數篇章。
  • 解讀王之渙《送別》:連詩仙李白都欣賞的詩,也模仿做了一首
    解讀王之渙《送別》:連詩仙李白都欣賞的詩,也模仿做了一首  唐朝詩人王之渙,名不見經傳,存詩極少,卻篇篇精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樣的詩句可以說是絕世之作,幾乎讀過書的人都能吟誦。
  • 登高望遠的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2、《涼州詞二首·其一》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 楊柳牽念的情思(散文)
    短簫何以奏,攀折為思君。我看見,翠堤柳色,鬱郁氤氳。庭前柳絮,團團如雪;樓畔柳葉,碧綠如雲。柳條舞動,如龍飛星漢;柳影婆娑,似鳳凰花紋。洞簫吹出《折楊柳》的曲子,全是傷別離情!灞上漢南千萬樹,幾人遊宦別離中!柳、留同音,古人相別,折柳相送。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難通。今日一別,可能永世難逢!長亭送別,總是依依相惜,愁腸百結;詩,也寫得格外纏綿動情!詠柳實際是惜別。
  • 八首離別詩,道盡離別時,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回去看望外公外婆,在老家住上幾天,離別時覺得不舍。遂摸著牆,望著天井,同他們對話。那時候天真,而今卻不會如此了,長大了便覺得如此做派很是矯情。我們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對於分離都覺悲傷,更遑論是古時那個離別或許就是永別的時代了。他們或許更加討厭離別,討厭品嘗那種讓人肝腸寸斷的情緒。
  • 你所知道古詩詞中最美的離別贈語是? 50首離別的古詩詞道盡多少纏綿
    送別詩     [宋] 無名氏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重別周尚書     [南北朝] 庾信     陽關萬裡道,不見一人歸。
  • 韓翃,我的《章臺柳》告訴你楊柳為什麼是個小太陽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楊柳枝柳氏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柳姑娘的和詩《楊柳枝》也是以楊柳作為自比。「楊柳枝,芳菲節」,我也有過楊柳青青、姿態曼妙的芳菲時節,我也有過和你在一起的快樂、幸福的春天。
  • 寫在離別時的十首詩詞:恨君不似江樓月,只有相隨無別離
    空有離別恨,難有離別言,故國鄉土之思、骨肉親人之念、摯友離別之憂,每一種離別都牽動著很多人的心弦,千百年來有無數詩人都嘆離別,傷離別,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或主動或被迫離開故土辭別親友,一旦分離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逢,只能用纏綿悽切的文字,傾訴滿腔傷感。精選十首寫在離別時的詩詞,感受帶有韻律之美的離別情。
  • 別離,是人生的常態
    有多珍惜一段關係,就有多捨不得別離。 同學會畢業、知己各奔天涯,父母、子女也是一代人目送一代人的離去,又盼望著一次次的相聚。 王勃說別離是掩泣銷魂,「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王之渙說別離是柳不勝攀,「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賀知章說別離是人事滄桑,「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岑參說別離是家人的擔憂,「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 灞橋上的愛別離—漫談古典詩詞中「灞橋」意象透露出的唯美與感傷
    「多情自古傷離別」,傷別在古代是一種文化現象。古代交通不便,人們出行艱難,信息條件也不發達,傳遞信息較慢,造成古人離別後再重逢變得很不易,還得忍受空間隔離的相思之苦。於是傷別的悲苦成了古人離別時的感情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