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王之渙《送別》:連詩仙李白都欣賞的詩,也模仿做了一首

2020-12-27 網易

  解讀王之渙《送別》:連詩仙李白都欣賞的詩,也模仿做了一首

  唐朝詩人王之渙,名不見經傳,存詩極少,卻篇篇精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樣的詩句可以說是絕世之作,幾乎讀過書的人都能吟誦。

  

  王之渙,生於公元688年,卒於742年,享年55歲,祖籍山西太原,祖上為官時移居到山西運城的新絳縣。王之渙也算出生在官宦人家,曾祖、祖父、父親都做過縣令,按說出生在這樣的家族,自小就聰明過人的王之渙應該順利通過科考進入仕途,但由於資料所限,沒有關於王之渙參加科考的記錄,只是記載王之渙過了30歲才在冀州衡水縣謀了個門子的差事,也就是伺候縣官的差役,這應該不算官,而是吏,後來才轉為主簿,相當於由臨時工轉為正式編制,進入官的序列,負責為官員掌管文書,可以理解為縣政府的辦公室主任吧。

  在這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員崗位上,居然取得了工作生活雙豐收,不得不佩服王之渙還是有些能耐的。生活上,被縣令看中,將女兒嫁給了他,一個由臨時工轉正的小官員成了縣長女婿,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工作上,還因為審理了一個案子,被歷史記了下來,雖然不是正史記載,是被野史記錄下來的,但也足以說明王之渙在當時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什麼案子呢?一個姦殺案。嫂子去鄰家,聽到家中小姑子喊叫,跑回家一看,有一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在家,兩人廝打起來,這個嫂子抓了男子幾把後男子跑掉了,小姑子被刺身亡。

  王之渙接手這個案子後,了解到女子家中養有一條黃狗,但發生兇殺案時黃狗未叫,判斷為熟人作案,遂放出風去要審判黃狗沒有盡到看家護院的罪行。庭審時,出其不意將女子家的鄰居中青年男子全部集中起來,脫去上衣,通過背上的抓傷成功將案犯抓獲。這個故事被稱為「智審黃狗」。

  

  可能因為工作能力有點強,加上又是縣長女婿,不免有點驕傲,人際關係處理的不是太好,被小人陷害誹謗,一氣之下,辭官不做了,這年38歲。

  不做官以後,又做了什麼來維持生計,沒有記載,中間空白了15年。直到54歲時,不知是沒有生活來源還是又想做官了,反正聽了朋友的勸說,又去做了文安縣尉,可惜不到一年,生了一場大病,死在了任上。

  簡簡單單的人生經歷,沒有什麼特殊經歷,也沒有豐功偉業。但王之渙的詩卻是影響力巨大,雖然《全唐詩》中僅記錄了王之渙的六首詩,但篇篇是精品,包括《登鸛雀樓》、《送別》、《宴詞》、《九日送別》和《涼州詞二首》。除《登鸛雀樓》和《涼州詞二首其一》最為著名外,《送別》也堪稱送別詩中的經典之作,連詩仙李白都受其影響,模仿王之渙寫了一首《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王之渙在這首《送別》中,沒有直接寫送別時人的愁與思,而是通過「送人折柳」這一習慣,把柳樹作為描寫對象。御河邊兩岸青青楊柳該有多少,卻被送別人攀折的苦不堪言,可想有多少送別的人。同時通過楊柳之苦來反映送別人之苦,被贊:「離別之多,柳尚不勝攀折,豈人情所能堪!」

  王之渙《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春風吹拂中,御河兩岸一棵棵楊柳樹呈現出一片綠色。但最近折起來卻不是那麼方便,都是因為離別的人太多了。

  

  經典需要傳承,歷史需要弘揚,書法和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特邀請來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南、四川、山西、甘肅、廣東、陝西等全國各地的書法愛好者,共同書寫王之渙這首經典的《送別》。

  20位老師共書寫了24幅書法作品,精選其中20幅展示如下:

  

  1作者:劉國華(湖南)

  

  2作者:夢回唐朝(河北)

  

  3作者:劉陽明,湖南岳陽市詩詞楹聯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嶽陽市委機關詩聯學會副秘書長。嶽陽市詩詞協會、楹聯學會、書法協會會員。

  

  4作者:董平立(河南)

  

  5作者:樊朝陽,河南省鄭州市黃帝故裡新鄭人,八二年畢業於黑龍江工程學院。現就讀於新鄭市老幹部大學書法研究班。師承家傳,習歐楷。作品《轉輪大藏經》收藏於中國嵩山少林寺。

  

  6作者:王海彬(四川)

  

  7作者:時獻忠(河南)

  

  8作者:洞庭老龍(湖南)

  

  9作者:劉嶽生(湖南)

  

  10作者:徐海湖,從事書法教學多年,中國書畫研究院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嶽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嶽陽市楹聯學會副會長,城北詩聯書畫協會會長。九五年屈原杯全國書法大賽獲優秀獎,2015年全國簡化字書法大賽獲三等獎,湖南省書法大賽作品參展,2013中國南昌滕王閣杯書法大賽獲一等獎。

  

  11作者:昝財川(天津)

  

  12作者:隴上墨言,甘肅省白銀市老年書畫協會會員。

  

  13作者:姚昱平(湖南)

  

  14作者:鄒忠誠(四川),華西醫大藥學院藥物分析專業,製藥工程師,喜歡書法,2017年5月開始學習書法,參加過市2018年、2019年迎春杯書法展,獲優秀獎。

  

  15作者:陳長水,河南廣播電視臺二級美術師,中國文藝家藝術研究院會員。

  

  16作者:黨曉山(湖南)

  

  17作者:萬海濱(湖南)

  

  18作者:譚琦英(女,湖南岳陽)

  

  19作者:韋傑,書法愛好者,學習小楷兩年時間。

  

  20作者:郝乙,師承牛逍先生。中國書畫家聯誼會軍旅書畫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石家莊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金融書法家協會會員。

  註:文中圖片除書法作品外,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在大家心目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在我心裡,他是一個張狂的人,別的不說,走遍大江南北,高興了就在牆上寫詩。
  • 詩仙李白最幽默的一首詩
    在人們的印象中,李白總是瀟灑豪邁,意氣風發的,他的詩也是瑰麗奇絕,俊逸絕塵的,天馬行空,似乎不食人間煙火,但事實上,詩仙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會幽默風趣。也需要緩解生活的壓力。
  • 經典詠流傳:王之渙《涼州詞》
    唐代的很多大詩人都非常喜歡這個曲調,用它填寫了很多的邊塞詩。王之渙的《涼州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這首詩前兩句說「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氣象真的非常的遠大、非常的闊遠,洶湧澎湃的黃河水竟然像一條絲帶飛上了雲端,跟皚皚的白雲緊緊的銜接在一起,這真是出乎意外的想像。我們知道詩仙李白曾經在詩中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這黃河水可了不得,如此的浩淼洶湧,就好像從九天之上落到了地上。
  • 八首送別詩,見證李白的似水柔情,句句珠璣、深情款款!
    今天總結了八首李白的贈別詩,首首有新意,句句是珠璣,李白不愧為一代詩仙,大家都知道詩仙太白平日以瀟灑不羈而聞名唐代詩壇,當送別友人時,他也變得深情款款、柔情似水。《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李白一首必讀經典詩篇,包含古代送別時的兩個重要意象,漲姿勢!
    古人送別,一般都會選在長亭作別,要麼折柳相贈,要麼長亭把酒,這種傳統延續千年,到現在交通通訊發達之後,我們似乎忘記了這種古老的送別方式。那麼長亭代表了什麼含義呢?古人又為什麼喜歡長亭作別?柳條又蘊含了什麼樣的寓意?今天通過李白一首非常經典的送別詩,解鎖這兩個歷史文化知識點。
  • 王之渙《涼州詞》
    唐代的很多大詩人都非常喜歡這個曲調,用它填寫了很多的邊塞詩。王之渙的《涼州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這首詩前兩句說「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氣象真的非常的遠大、非常的闊遠,洶湧澎湃的黃河水竟然像一條絲帶飛上了雲端,跟皚皚的白雲緊緊的銜接在一起,這真是出乎意外的想像。我們知道詩仙李白曾經在詩中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 李白在唐朝不是詩仙 真正的詩仙被皇帝所欣賞 是這位大詩人
    這首詩中,鄭鷓鴣把裴晤稱為詩仙,同情地說朝廷為什麼把這位詩仙貶謫了呢?可見,詩仙並非李白的專屬名詞,在唐朝,是個詩人都可以被人恭維稱詩仙。三、丞相承認的詩仙:劉禹錫、白居易牛僧孺是牛、李(德裕)之爭中牛派的領袖人物,曾經擔任過唐朝的宰相。
  • 王勃憑藉此詩足以碾壓李白,可惜天才英年早逝,不然詩仙位置不保
    王勃是那種天才型的詩人,還在少年時代就寫下了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連李白都沒有做到,要知道王勃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歲,如果放到今天,一位二十七歲的青年,剛剛走出社會沒有多久,可能連生活都成問題,甚至於還要家裡的支柱。
  • 王之渙:存詩僅6首卻極負盛名的大唐邊塞詩人
    但僅從他留存於世,收錄在《全唐詩》中的6首詩,尤以《涼州詞》、《登鸛雀樓》、《送別》這3首而言,就極負盛名。憑此,王之渙就可以譽為唐代頂極的優秀大詩人。我們就聊聊大詩人王之渙的故事,賞析賞析他那3首不同凡響的"千古絕唱"。
  • 王之渙只留下了六首詩,但還是無冕之王
    他知道,這首詩會流芳千古。果然,這首詩被人們爭相傳誦:牛,真牛!一首詩寫出了寥廓江天,嘆盡了古今茫茫,真不愧是高手。然而,它居然沒有成為鸛雀樓上最牛的詩,甚至連第二都排不上。這不怪李益,要怪只怪唐代的猛人實在太多了。另一個猛人來到了鸛雀樓。他叫暢當。讀了其他樓上詩人的作品後,暢當仰天長笑。看來這場比拼應該由我來結束了。
  • 李白情感最複雜的一首詩,感情跌宕,一波三折,豪情沖天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誰都有痛苦與鬱悶的時候,就連「詩仙」李白都一樣。一直以來,李白都是灑脫和瀟灑的代表,但是他也有煩心的時候。李白喜歡喝酒,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喝一杯酒,寫一首詩,看似瀟灑不在乎,其實這種痛苦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
  • 詩詞科普:「詩仙」李白鮮為人知的10首詩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不知為誰而寫的一首詩,卻是李白的精心之作,其中一句是千古名言
    在流傳至今的詩歌中,李白有近千首之多。這些詩歌中,送別題材的特別多。一方面李白交朋結友比較多,少不了為了應酬或者發自內心而寫;另一方面,在唐代本來也有文人離別時,要相互贈送詩歌的習俗。在李白的160餘首送別詩中,膾炙人口的精品很多,最著名的當然是《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這三首。它們不僅出名,而且連人物、地點都很清晰,為此也留下了文壇佳話。然而有首詩,甚至連所贈對象也不清楚,但它有兩句卻成為了千古絕唱,這就是《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 崔顥一曲黃鶴樓,驚得詩仙無從下筆,但黃鶴樓終歸還是屬於李白
    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其實比崔顥的詩更加家喻戶曉,它作為送別詩,既不是少年人肝腸寸斷,也不是中年人深情熨帖,反而因為「煙花三月」這個繁盛的季節,「揚州」這個繁盛的地方,反襯著「孤帆遠影」、「長江天際」,生出充滿詩意的淡淡傷愁,又透露著李白的瀟灑詩意。「七絕聖手」,絕對不是蓋的。
  • 「詩仙」李白被好友騙來喝酒,動情寫下感恩詩,誇友情勝過1潭水
    李白生於唐朝,而唐朝又是詩的時代,由於皇帝及宮廷驕奢淫逸,詩詞也淪為了統治者御用的玩物,所以唐朝鼎盛時期的詩詞大多數描寫的都是宮廷生活,給人帶來豪放大氣的感覺。在眾多詩詞大家中,最瀟灑,最驕傲不遜的恐怕就就要數李白了。
  • 李白表現手法最高明的一首詩,字裡行間儘是憂愁,卻不著一個愁字
    當然李白最大的粉絲群還是那些年輕人,他們對於李白的喜歡,更是達到痴迷程度,例如李白的最大的一個粉絲汪倫,他原本只是一個土財主,但是欣賞李白的才華,不惜贈送黃金,照顧李白的生活,兩個人的友情,也正是了一段千古佳話,為此李白還專門寫過一首《贈汪倫》,表達了兩人之間深厚的友情。
  • 李白大愛崔顥的《黃鶴樓》,不僅自稱難超越,還兩次模仿了這首詩
    而一向豪放不羈,自信滿滿的李白,本來想在黃鶴樓上大展身手的,卻因為讀到這首詩,手中的筆不禁一頓,突然有一種難以超越的感覺,當下謙遜地說:崔顥這詩有鬼斧神工之妙,我還是不班門弄斧了。能得到詩仙李白的認可,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崔顥就憑藉一首詩做到了。而且李白不僅認可了,還私下裡兩次模仿了這首詩。
  • 李白的一首贈別詩,毫無哀傷悽婉別離之情,被譽為「盛唐絕作」
    別離也不可避免,贈別詩一時大盛。自古以來形成的重土安居的民族心理習慣,加上古代的地理狀況和交通條件不便,漫長旅途存在的各種無法預知的風險,使得人們在離別之時,無論是送者還是行者,內心深處都會隱含著前途之憂、情感之慮。因此,大多數贈別詩都會染上一種悽婉的感傷情調。詩仙李白的一首贈別詩,卻不同於那些悽婉感傷的送別之作,明麗如初日,飄然思不窮,被譽為「盛唐絕作」之一。
  • 王之渙寫了一首詩,章太炎稱為絕句之最,杜甫王安石蘇軾都曾偷師
    它不僅可以讓我們穿梭千年,聆聽古人的聲音,欣賞盛唐的風景,還能讓我們從中得到智慧的啟迪。不過先輩們曾說:讀其詩,最好要知其人。不知道詩人的生平,很難準確地解讀一首詩。然而有一位大的詩人,但凡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國人,都聽過他的名字,但是大多對他的生平一無所知,只能憑藉字面上的意思去想像他詩中的含義。
  • 唐詩:賞李白《渡荊門送別》
    這首詩雖然名字叫渡荊門送別,但是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送別詩,它並不是為了送別某個友人而寫的,而是李白在出去旅遊之前寫的告別自己家鄉的詩!詩仙就是詩仙,沒有送別,也要創造送別!那為什麼偏偏在渡荊門的時候寫這首詩呢?荊門,就是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