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寫了一首詩,章太炎稱為絕句之最,杜甫王安石蘇軾都曾偷師

2021-01-08 暮城煙雨遙

唐詩是古人留給我們今人的一個巨大寶藏,讀唐詩就像是手握傳說中的上古神兵「崑崙鏡」。它不僅可以讓我們穿梭千年,聆聽古人的聲音,欣賞盛唐的風景,還能讓我們從中得到智慧的啟迪。

不過先輩們曾說:讀其詩,最好要知其人。不知道詩人的生平,很難準確地解讀一首詩。

然而有一位大的詩人,但凡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國人,都聽過他的名字,但是大多對他的生平一無所知,只能憑藉字面上的意思去想像他詩中的含義。

這個人就是王之渙,他有一首五絕,曾被章太炎稱為「絕句之最」。不過,他這一首詩很可能一直被人「誤讀」了,它就是著名的《登鸛雀樓》。

一、《登鸛雀樓》賞析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詩歌意譯:傍晚時分登上鸛雀樓,極目遠眺,看見太陽從遠方的山邊落下。眼前的江水,匯入了黃河,一路奔流到了大海之中。這四面八方的景色,是多麼的壯麗啊!如果要想要看到更加寬廣的世界,那麼就必須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唐朝王之渙的這一首詩五絕,和宋代王安石《登飛來峰》、蘇軾《題西林壁》、杜甫的《望嶽》共用了一個「母題」,杜甫、王安石、蘇軾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偷師」。

四人之中杜甫號稱「詩聖」,名氣最響;蘇軾號稱「全才」,雖然以作詞見長,其詩作亦不可小覷;王安石不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是著名的政治家。王之渙名氣是四人中最小的,並且官也當得最小的。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只到「縣尉」。

另外,這四人的四首詩,除了杜甫寫的是五古以外,餘下的三人寫的都是絕句。特別是王安石和蘇軾,他們和王之渙一樣,都是寫的「絕句」。可是,章太炎單單就只相中了王之渙的這一首,誇他寫的是「絕句之最」,這是為什麼呢?

按照傳統的解讀,王之渙的這一首詩具有如下幾大優點:

第一,在這一首絕句中用到了兩個對句。第一、二句是一個標準的對聯;第三、四句是一個「流水對」,非常工整。

第二,王之渙先通過「白日依山盡」描寫遠方天邊的景像。先看「白天」,這是看天空,再看「山」,從上看到下;然後寫「黃河入海流」,又是從西看到東。同時從第一句到第二句,是一個從遠到近觀察的過程;短短十個字,就把上下、左右、遠近都寫到了。

第三、古人說,橫有四海,縱有八荒。八方景色登高望遠,一收眼底,讓人心中豪情頓生,這就是是「詩情」。而第三句、第四句寫的是一個「詩理」,向我們介紹了一種人生經驗。想要看到更高,更遠處的景像嗎?那麼你就必須要站得比鸛雀樓更高一層。

提到這裡插一句:有人認為王之渙剛開始作詩的時候,是站在鸛雀樓的第二樓。此樓一共三層,所以他最後的「更上一層樓」是指爬上第三層。

但是也有人認為,其實他一開始就是站在第三樓。最後的感嘆是由於他根本無法再上一層樓,所以產生了聯想。這一點,可以通過下文中對他生平的了解看得出來。

另外,此詩的最後一個優點,那就是它在創作過程中有實有虛,虛實相生。在詩的第二句裡,王之渙提到了「黃河入海流」,可是這座鸛雀樓在今天的山西永濟縣,不可能看到黃河入海。因此,第二句「黃河入海流」是作者的想像,而第四句「更上一層樓」,同樣也是詩人的想像。

所以,王之渙這首詩寫得大氣縱橫、虛實相生,並且情、理兼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章太炎誇他是「絕句之最」不無道理。

後世王安石作《登飛來峰》,最後兩句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登鸛雀樓》的意思有相近的地方,但敘事的重點不盡相同。

蘇軾寫《題西林題》則和《登鸛雀樓》更像一點。不過蘇軾強調的是扒開迷霧,尋找真相。以說理見長,他的作品閃耀著無與倫比的思想火花。而王之渙卻沒有直接說明,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看到遼闊、壯觀的八方景色。

楚辭及唐詩研究專家馬茂元先生認為:王之渙這一首詩和杜甫的《望嶽》最相似。因為杜甫在詩的最後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句子,而且杜甫當時也沒有登上泰山的「丈人峰」。他同樣也沒有說明,我們為什麼要登高望遠。值得注意的是,杜甫比王之渙出生得稍晚。

二、王之渙生平和詩作新解

王之渙在正史裡沒有傳,現在的人想了解他的生平,只能從《唐才子傳》,以及他本人和夫人李氏的墓志銘裡尋找蛛絲馬跡。

王之渙出生在山西晉陽(太原),祖上因為做官的原因,遷到了絳州。他的曾祖王信,曾經在安邑當過縣令。

王之渙和絕大多數的詩人一樣,少年早慧,熟讀經史。雖然他的五世祖當過刺史這樣的大官,但是他的祖父和父親作官,都只當到縣令為止,並且他們任職的地方不是在河北,就是在河南。

大概因為家道中落,沒人推薦,導致王之渙不能通過正常的科考入仕;所以他只能從門子做起,再調到衡水當主簿。他弱冠之年就才名在外,曾經與當時的王昌齡、高適等人有交遊。

但是非常不幸,他去擔任衡水主簿的時候,父母和妻子都已經不在了。他的上司李縣令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自己年方十八歲的三女兒嫁給他當了續弦。他的原配妻子是誰,現在已經查不到了。

鸛雀樓所在的地方距離他的家鄉不遠,《登鸛雀樓》是他在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他受到誣陷,憤而辭職回鄉的時候所作。

當時的王之渙三十九歲,馬上到不惑之年。由於仕途失意,他選擇歸鄉隱居,困守鄉野十五年。直到人生中的最後一年,才在友人的勸說下到文安縣當縣尉。可是就在同一年,他卻患病身亡了。

結合王之渙的個人經歷,再加上近代學者對「白日」與「黃河」意象,結合《楚辭》的重新解讀,這首詩又有了另外一層意思。

詩中的隱藏意思大概是說:馬上就四十了,人生的光景就像是長河落日,依山而盡。時間則像是渾濁的黃河之水,只管自己滔滔地向東流。

我抓不住逝去的年華和歲月,卻想要看到人生中的遠景。想像未來的自己,究竟會是什麼模樣?為了打開眼界,唯有跳出原來的藩籬,選擇站到更高的地方。

小結

視野有限,想像無窮。王之渙這首五絕共二十個字,在極短的篇幅中,寫下如此豐富的意象,其藝術手法不能不說是高妙絕倫。然而結合他的生平,我們卻能解讀出完全不同的另一首詩來。

原來的解讀方式中,詩人的情緒一直十分高亢,仿佛渾身充滿了鬥志倒像是將要登上飛來峰之前的王安石。而新解之中,詩人已經年屆四十,他仿佛像孔子站在江河岸邊感嘆「逝者如斯夫」一樣,感嘆流年易逝。

最後,他想要看到自己的將來會大何處生根。他說要「更上一層樓」,就是想跳出原來的藩籬,走到更高的精神世界。於是他不再執著於當官,回家隱居了十五年。

如此一來,詩的最後一句的意思,又和蘇軾在《題西林壁》的內涵不謀而合了,難怪章太炎要說它是「絕句之最」了

相關焦點

  • 【每日一首詩】《出塞》 王之渙
    《出塞》    作者: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
  • 每日詩話:王安石最美五言詩,首首精品,字字珠璣
    清代詩人王士禎曾評價說,自古以來,詩人中稱為「仙才」的非曹植、李白、蘇軾莫屬。認為他們三人分別代表了魏晉、唐、宋,這三個中國詩歌輝煌時期的最高水平。但是也有他們代表不了的人物,在魏晉是王粲,在唐代是杜甫,在宋代則是王安石。
  • 王之渙用一首最「轟動」的《涼州詞》,紀念一群被忘卻的人
    這是C叔聊歷史的第 65 篇文章哪種類型的詩最能代表盛唐? 很多人會想起李白的山水詩,想起王維的田園詩,想起杜甫的詠史詩,這都沒錯,不過這些類型的詩在大唐各個時期都有佳作。 而只有邊塞詩,就像一年只開一季的花,唯有盛唐的土壤才能讓邊塞詩怒放在大唐疆域的四面八方。 其實很多詩人都寫過邊塞詩,比如李白、岑參、王維、高適,他們不止寫過,還寫了不少流傳千古的邊塞詩。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絕句的最高水平!
    杜甫是唐朝最偉大的詩人。著名文學評論家金聖歎就曾對歷代文學作品做過評點,他將《莊子》、《離騷》、《史記》、 《杜工部集》、《水滸傳》和《西廂記》並稱為六才子書,可見對杜詩的推崇。杜甫也是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詩人,從晚唐開始,就有無數大詩人自發學習杜甫的詩詞風格。杜甫最擅長的是七言律詩,這個小仙下回再講。
  • 蘇軾別有用心一首詩,表面寫花,實際對王安石不滿,結尾妙不可言
    向我們所熟知的王安石曾經便是宋朝時期的當朝宰相,而且一度兩次都當上了宰相這個職位,但是我們都知道宋朝的朝廷其實特別的腐敗,所以很多人會對朝廷的各種決策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滿,這不蘇軾在王安石第二次當上宰相的時候,對於王安石的新政極其的不滿,所以便創作了這首小詩,雖然表面上是在對於花影的描寫,實際上是對王安石新政的不滿,希望可以通過這首詩篇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之情,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這首小詩吧
  • 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各自登山寫下名詩,你喜歡哪一首
    蘇軾的官場失意,寫了許多詞句,以表達他心中的憤懣之情。蘇軾後又因「烏臺詩案」有了牢獄之災,如果不是王安石修書一封,將蘇軾保住,恐怕蘇軾就此一命嗚呼了。而當王安石被罷官歸隱鄉林的時候,蘇軾更是千裡迢迢的趕雲探望,可見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
  • 兩幅對聯一首詩,判斷一個人是否懂詩的試金石,杜甫的絕句真絕了
    杜甫的這首《絕句》顯然符合這一要求。而這首詩能夠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也是因為這首詩既沒有任何晦澀的意象,也沒有引用任何偏僻的典故,很適合兒童誦讀。然而少年時閱讀,只是覺得這首詩押韻順口,並沒有深入理解,這首七言絕句詩的絕妙之處。這首詩分為四句,每一句描繪的都是獨立的風景,似乎互不相干,卻又渾然一體。
  • 李白與杜甫,詩仙與詩聖,誰更強?告訴你白居易、歐陽修、王安石...
    他和宋祁在修撰《新唐書》的過程中,進一步確立了杜甫的詩史地位。他說:「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秋,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唐宋兩代皆重史,杜甫在正史中榮獲「詩史」的名號,那可是一件大事。 第二位大人物是王安石。他是當時的主宰相,詩文、學問也堪稱一流。他於前代詩人最推崇杜甫,曾說:「予考古之詩,尤愛杜甫氏作者。」
  • 王之渙只留下了六首詩,但還是無冕之王
    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為盛唐邊塞詩人之一。「黃河遠上白雲間」,僅七個字,祖國壯麗山河景色躍然紙上。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王之渙這六首絕句,可以說首首都是好詩。
  • 李商隱用錦瑟寫了一首詩,王安石大讚:要學杜甫,先從李商隱入門
    李商隱《錦瑟》一詩問世以來注家蜂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北宋至今,研究《錦瑟》的學者不下50家。王安石還說:要學杜甫,應當從李商隱入門。宋刊《義山詩集》把《錦瑟》置於卷首。許多學者如宋代蘇軾、金代元好問、清代王士禎、近代梁啓超,直到現當代錢鍾書先生、葉嘉瑩女士在談及此詩時都十分慎重,或者不敢妄下斷語,或者乾脆承認完全不懂。
  • 王安石早年最經典一首詩,每一句都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北宋時期的文壇可謂是群星璀璨,這一時期誕生了無數的名家,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要數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秦觀、柳永、範仲淹、李清照等人,在這些人中很顯然王安石的文學成就是被低估了,現在只要提到王安石,可能大家都會想到變法,反而是忽略了他在文學上所做出的貢獻,其實他的成就完全可以比肩蘇軾
  • 杜甫為諸葛亮寫的一首詩後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
    現如今人們張口可頌李白,閉口能背杜甫,這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作為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其詩多是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的傑作,因而被後世譽為「詩史」。杜甫的作品也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對後世影響可謂深遠。
  • 李白最搞笑的一首詩,竟然是跟杜甫開玩笑!
    唐代大詩人李白詩風瀟灑飄逸,生性豁達,李白和蘇軾的豁達又有所不同,蘇軾喜歡開別人玩笑,不管是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蘇軾都喜歡說上幾句,蘇軾曾對好友張先說「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面對素未謀面的農婦,蘇軾可以調侃道:「蓬髮星星兩乳烏,朝朝送飯去尋夫。」
  • 蘇軾的七言絕句《海棠》一詩,真的只是在寫海棠花嗎?
    欣賞完後,提筆寫下了這首名為《海棠》的七言絕句: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環境,後兩句抒寫對海棠的喜愛之心事。這番鑑賞,是我們對此詩的一般解讀,但詩歌的美在於有自己個人不一樣的「誤解」。誤解古人寫詩論詩,都講究「詩言志」。在古人看來,詩歌是表達自己內心「志」的一種最好形式。而詠物詩,往往也不只是寫物,更多的是要承載託物言志的功用。
  • 詩詞學習丨《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第10天)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這首詩是作者三十五歲時寫下的。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詩的前兩句寫所見。
  • 王安石的這首詩被嚴重低估了,開篇驚豔,結尾耐人尋味
    王安石是和蘇軾等等人並稱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短小精悍,有著「瘦硬通神」的獨特風格。他在詩歌上更是獨創了「王荊公體」,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曾盛讚他的詩作,「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黃、陳之上,而與唐人尚隔一關」。
  • 唐詩鑑賞-登鸛雀樓(王之渙)
    唐人留詩者甚多。」王之渙的這首五絕是「唐人留詩」中的不朽之作。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裡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 王安石最經典的一首詩,每一句都氣勢磅礴,讀來讓人熱血沸騰
    王安石身上那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還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其實是最值得我們學習,千百年來人們對於王安石的評價褒貶不一,各種不同的聲音,但是無論怎麼去評價王安石,他都是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用一已之力,原本是希望可以力挽狂瀾,只是生不逢時,沒有完成自己的理想。
  • 擇芳鄰,種荼蘼,王安石與蘇軾比鄰同行
    這是蘇軾與王安石在擇鄰而居之後發出的感嘆,也是心靈的 對話。人生天地之間,棲於方寸之地,鄰居是非常重要的,眾生都希望能擇鄰而居,如果不能主動擇鄰,也希望自己被動遇到的鄰居是『』芳鄰『』。王勃曾說,『』天涯若比鄰『,白居易想與好友兼詩友元行簡做鄰居,首先寫了一首《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一詩給他,詩中說:「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可獨終身數相見,子孫長作隔牆人『』。
  • 蘇軾最有趣味的一首詩,順著讀是日出,倒著讀是日落,妙不可言!
    蘇軾一生經歷過一個大案,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從而被貶黃州。他在與友人春日出遊的時候,忽逢暴雨驟至,又沒帶傘具,一行人狼狽不堪,唯獨蘇東坡在風雨中邊走邊吟,寫下了那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 公元1071年,蘇軾與王安石產生了意見分歧,蘇軾主動提出了離開京城這個想法,王安石自然是欣然應允,就打發蘇軾前往杭州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