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古人留給我們今人的一個巨大寶藏,讀唐詩就像是手握傳說中的上古神兵「崑崙鏡」。它不僅可以讓我們穿梭千年,聆聽古人的聲音,欣賞盛唐的風景,還能讓我們從中得到智慧的啟迪。
不過先輩們曾說:讀其詩,最好要知其人。不知道詩人的生平,很難準確地解讀一首詩。
然而有一位大的詩人,但凡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國人,都聽過他的名字,但是大多對他的生平一無所知,只能憑藉字面上的意思去想像他詩中的含義。
這個人就是王之渙,他有一首五絕,曾被章太炎稱為「絕句之最」。不過,他這一首詩很可能一直被人「誤讀」了,它就是著名的《登鸛雀樓》。
一、《登鸛雀樓》賞析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詩歌意譯:傍晚時分登上鸛雀樓,極目遠眺,看見太陽從遠方的山邊落下。眼前的江水,匯入了黃河,一路奔流到了大海之中。這四面八方的景色,是多麼的壯麗啊!如果要想要看到更加寬廣的世界,那麼就必須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唐朝王之渙的這一首詩五絕,和宋代王安石《登飛來峰》、蘇軾《題西林壁》、杜甫的《望嶽》共用了一個「母題」,杜甫、王安石、蘇軾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偷師」。
四人之中杜甫號稱「詩聖」,名氣最響;蘇軾號稱「全才」,雖然以作詞見長,其詩作亦不可小覷;王安石不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是著名的政治家。王之渙名氣是四人中最小的,並且官也當得最小的。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只到「縣尉」。
另外,這四人的四首詩,除了杜甫寫的是五古以外,餘下的三人寫的都是絕句。特別是王安石和蘇軾,他們和王之渙一樣,都是寫的「絕句」。可是,章太炎單單就只相中了王之渙的這一首,誇他寫的是「絕句之最」,這是為什麼呢?
按照傳統的解讀,王之渙的這一首詩具有如下幾大優點:
第一,在這一首絕句中用到了兩個對句。第一、二句是一個標準的對聯;第三、四句是一個「流水對」,非常工整。
第二,王之渙先通過「白日依山盡」描寫遠方天邊的景像。先看「白天」,這是看天空,再看「山」,從上看到下;然後寫「黃河入海流」,又是從西看到東。同時從第一句到第二句,是一個從遠到近觀察的過程;短短十個字,就把上下、左右、遠近都寫到了。
第三、古人說,橫有四海,縱有八荒。八方景色登高望遠,一收眼底,讓人心中豪情頓生,這就是是「詩情」。而第三句、第四句寫的是一個「詩理」,向我們介紹了一種人生經驗。想要看到更高,更遠處的景像嗎?那麼你就必須要站得比鸛雀樓更高一層。
提到這裡插一句:有人認為王之渙剛開始作詩的時候,是站在鸛雀樓的第二樓。此樓一共三層,所以他最後的「更上一層樓」是指爬上第三層。
但是也有人認為,其實他一開始就是站在第三樓。最後的感嘆是由於他根本無法再上一層樓,所以產生了聯想。這一點,可以通過下文中對他生平的了解看得出來。
另外,此詩的最後一個優點,那就是它在創作過程中有實有虛,虛實相生。在詩的第二句裡,王之渙提到了「黃河入海流」,可是這座鸛雀樓在今天的山西永濟縣,不可能看到黃河入海。因此,第二句「黃河入海流」是作者的想像,而第四句「更上一層樓」,同樣也是詩人的想像。
所以,王之渙這首詩寫得大氣縱橫、虛實相生,並且情、理兼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章太炎誇他是「絕句之最」不無道理。
後世王安石作《登飛來峰》,最後兩句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登鸛雀樓》的意思有相近的地方,但敘事的重點不盡相同。
蘇軾寫《題西林題》則和《登鸛雀樓》更像一點。不過蘇軾強調的是扒開迷霧,尋找真相。以說理見長,他的作品閃耀著無與倫比的思想火花。而王之渙卻沒有直接說明,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看到遼闊、壯觀的八方景色。
楚辭及唐詩研究專家馬茂元先生認為:王之渙這一首詩和杜甫的《望嶽》最相似。因為杜甫在詩的最後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句子,而且杜甫當時也沒有登上泰山的「丈人峰」。他同樣也沒有說明,我們為什麼要登高望遠。值得注意的是,杜甫比王之渙出生得稍晚。
二、王之渙生平和詩作新解
王之渙在正史裡沒有傳,現在的人想了解他的生平,只能從《唐才子傳》,以及他本人和夫人李氏的墓志銘裡尋找蛛絲馬跡。
王之渙出生在山西晉陽(太原),祖上因為做官的原因,遷到了絳州。他的曾祖王信,曾經在安邑當過縣令。
王之渙和絕大多數的詩人一樣,少年早慧,熟讀經史。雖然他的五世祖當過刺史這樣的大官,但是他的祖父和父親作官,都只當到縣令為止,並且他們任職的地方不是在河北,就是在河南。
大概因為家道中落,沒人推薦,導致王之渙不能通過正常的科考入仕;所以他只能從門子做起,再調到衡水當主簿。他弱冠之年就才名在外,曾經與當時的王昌齡、高適等人有交遊。
但是非常不幸,他去擔任衡水主簿的時候,父母和妻子都已經不在了。他的上司李縣令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自己年方十八歲的三女兒嫁給他當了續弦。他的原配妻子是誰,現在已經查不到了。
鸛雀樓所在的地方距離他的家鄉不遠,《登鸛雀樓》是他在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他受到誣陷,憤而辭職回鄉的時候所作。
當時的王之渙三十九歲,馬上到不惑之年。由於仕途失意,他選擇歸鄉隱居,困守鄉野十五年。直到人生中的最後一年,才在友人的勸說下到文安縣當縣尉。可是就在同一年,他卻患病身亡了。
結合王之渙的個人經歷,再加上近代學者對「白日」與「黃河」意象,結合《楚辭》的重新解讀,這首詩又有了另外一層意思。
詩中的隱藏意思大概是說:馬上就四十了,人生的光景就像是長河落日,依山而盡。時間則像是渾濁的黃河之水,只管自己滔滔地向東流。
我抓不住逝去的年華和歲月,卻想要看到人生中的遠景。想像未來的自己,究竟會是什麼模樣?為了打開眼界,唯有跳出原來的藩籬,選擇站到更高的地方。
小結
視野有限,想像無窮。王之渙這首五絕共二十個字,在極短的篇幅中,寫下如此豐富的意象,其藝術手法不能不說是高妙絕倫。然而結合他的生平,我們卻能解讀出完全不同的另一首詩來。
原來的解讀方式中,詩人的情緒一直十分高亢,仿佛渾身充滿了鬥志倒像是將要登上飛來峰之前的王安石。而新解之中,詩人已經年屆四十,他仿佛像孔子站在江河岸邊感嘆「逝者如斯夫」一樣,感嘆流年易逝。
最後,他想要看到自己的將來會大何處生根。他說要「更上一層樓」,就是想跳出原來的藩籬,走到更高的精神世界。於是他不再執著於當官,回家隱居了十五年。
如此一來,詩的最後一句的意思,又和蘇軾在《題西林壁》的內涵不謀而合了,難怪章太炎要說它是「絕句之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