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錦瑟》一詩問世以來注家蜂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北宋至今,研究《錦瑟》的學者不下50家。王安石還說:要學杜甫,應當從李商隱入門。
宋刊《義山詩集》把《錦瑟》置於卷首。
許多學者如宋代蘇軾、金代元好問、清代王士禎、近代梁啓超,直到現當代錢鍾書先生、葉嘉瑩女士在談及此詩時都十分慎重,或者不敢妄下斷語,或者乾脆承認完全不懂。
更有甚者,認為此詩根本就無從解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李商隱,字義山,晚唐人。少時喪父。唐朝節度使令狐楚欣賞他的文才,請他到幕府去做巡官並教他今體文,李商隱應考數次未中,過了一段隱居學道的生活。
之後再次參加考試考中了進士,歷甘露之變,捲入牛李黨爭,仕途受到極大的影響,在屢經打擊後,李商隱屬意佛事,罷官閒居鄭州,享年46歲。
《錦瑟》實際上是李商隱一生遭遇的概括。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錦瑟」本指裝飾華美的瑟,琴瑟本就是很美的樂器,裝飾華麗的琴瑟就更加美了。由錦瑟彈奏出的曲調也必然是美的,聽著美妙的樂曲,原本應該令人心生沉醉。
然而詩人在這裡卻被勾起了相反的情緒,正是因為曲子太美好了,令人心生神往,人內心深處的記憶就被喚醒,種種往事歷歷在目,不覺就悲傷了起來。
「一弦一柱」皆能引起作者對青春年華的深切思念,每一個音符仿佛不是彈奏在琴弦之上,而是在撩撥作者的心。詩人想抒發惆悵卻又不知從何說起,只能聽著這美妙的曲子黯然神傷。
「莊生」是詩人自謂,「迷蝴蝶」喻入道仙遊,前半生如同這綺麗的旋律一般,誰人青年時代不曾有過過許多綺麗美好的理想?而後來在冷酷的現實生活中逐一幻滅,化為泡影,晚年回憶起來真是竟不知是心酸還是甜蜜了。
其實這是人們常有的一種人生體會,過往轉眼便消逝了,讓人無法辨別出真假來。
「望帝春心託杜鵑」這一典故講的是蜀國國君杜宇遠離國家,因思念故土,傷痛不已,李商隱滿腹憂憤,惟有假詩篇以曲傳。「春心」寓遲暮之感。從這一典故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無限的傷痛之感。
「滄海」句取滄海遺珠之意。意思是說:滄海的遺珠長對明月而垂淚。「藍田」句意思與上句相近,是說藍田的美玉,每臨暖日而生煙。
撲朔迷離,如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可以遠觀,而不可以近察,如薄霧,如明月,朦朧之中似乎真實存在過,卻令人無所追尋,過眼雲煙拂過,留給人的終歸是無盡的空虛。
尾聯運用遞進句式,今昔對照,突出詩人內心的惆悵寂寞。詩人用反問句式更有力地肯定正面意思:凡此種種遭際,何待今天回憶,就在當時也夠令人惆悵傷感的啊!又詩題曰《錦瑟》,取首二字為題,猶《無題》也。
月滿珠則圓,月虧珠則缺。這兩句對照起來,給人以冷暖色調的差異對比,情感的悲喜相交融。
在唐詩中,李商隱不能說是最偉大的詩人,因為其詩的社會意義,遠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但我們可以說李商隱是對後世最有影響的唐代詩人。越是經常讀詩詞的人,越是能體會其中的深意。
下面這套《飛花令》推薦給你。裡面包含了李商隱的詩詞,還有唐宋以來很多名家的傳世經典。
在李商隱以前,詩人運用典故,一般都是明用,讀者看得出,這一句中包含著一個典故。只要註明典故,詩意也就明白了。
但是,李商隱在詩中運用典故,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典故本身所代表的意義,常常不是李商隱企圖在他的詩中所顯示的意義。
北宋初年,以楊億、劉筠等人為首的一群詩人,掀起了一個學習李商隱詩的高潮。他們刊行了一部唱和詩集,名為《西崑酬唱集》,後世就把李商隱風格的詩稱為「西崑體」。
王安石還說:要學杜甫,應當從李商隱入門。
現代人對李商隱的研究熱度依然不減,緊跟潮流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經典,《飛花令》在帶給你美妙詩詞體驗的同時,會講出每一篇詩詞背後的文化故事。
其中包含近1000首經典詩詞——《詩經》《楚辭》,唐宋明清,貫穿傳統文化始終,集結名家名篇,精選最傳世的千古詠嘆。
點擊下方商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