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期的王安石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以及過人的膽識,在地方任上大刀闊斧地改革,這件事情給同樣年輕的宋神宗留上了深刻的印象,把王安石奉為精神偶像,當他一繼位立馬召見了王安石,兩個人只交談了一會,宋神宗對於王安石的才華和人品大加讚賞,很快王安石就開始以一已之力主持變法改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
王安石的變法被很多質疑,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受到了很多人的阻撓,但是宋神宗力排眾議,力挺王安石讓他放手去處理。後來我們都知道,王安石的變法最終還是以敗告終。原本是轟轟烈烈的改革,王安石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讓北宋更加強大,可是當時的人們根本無法理解,這也成為了王安石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王安石身上那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還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其實是最值得我們學習,千百年來人們對於王安石的評價褒貶不一,各種不同的聲音,但是無論怎麼去評價王安石,他都是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用一已之力,原本是希望可以力挽狂瀾,只是生不逢時,沒有完成自己的理想。
30歲時王安石在他的《登飛來峰》一詩中,他就表現出了遠大的人生志向,希望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寫這首詩時王安石可謂是春風得意,宋神宗把他從地方召回到京城。王安石打算先回到江西老家臨川,正是經過杭州,他登上了當地著名的風景區飛來峰,站在山頂王安石感慨萬千,所以寫下了這麼一首氣勢磅礴的作品。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只有王安石這種有遠大理想,有遠大抱負的人,才能夠寫出如此有氣勢的作品,看上去只是信手拈來,其實每一句都有深意,每一句都顯得別具一格。經過了多年的努力,王安石總算是有人欣賞,可以去到京城大展身手,去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的內心是很激起,同時也明白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所以他而對未來時,有著各種的猜想,但是無論結局如何,王安石都打算要進行到底。
王安石的變法在今天看來,無疑是非常的了不起,只不過當時的人們完全無法理解,連歐陽修和蘇軾都站出來反對,尤其是司馬光對他更是冷嘲熱諷,不過王安石沒有放棄,一直堅持自我。無非是想要把變法進行下去,他也非常明白,只有通過變法,才能夠讓北宋變得更加強大,但是許多人不理解,還阻撓他的變法,這也讓王安石悲痛萬分。
當然從這首《登飛來峰》一詩中,更多的是看到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王安石站在山頂暢想未來,所以在開篇的兩句中寫得就很有韻味;聽說在這飛來峰上有一座千尋塔,站在這個地方可以聽到雞鳴的聲音,也可以看到清晨的太陽。最後兩句也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兩句膾炙人口,也是進一步表達出了王安石高尚的品格,不要畏懼浮雲會遮蔽你的眼睛,那是由於你站在最高層,自然有更重的擔子,責任也比別人更多。
王安石的詩有一種獨特的氣質,這也正是由於他獨特的個性,這首《登飛來峰》寫得氣勢磅礴,每一句都有深意,同時也表達了詩人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他在當時就想到了變法之路一定是很艱辛,可是無論多麼困難,那也一定要堅持下去,只有堅持下去才會勝利,這樣的作品讀來也是讓人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