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文人中有很多還有很有骨氣,例如林則徐、龔自珍、譚嗣同等人,那都是滿腔熱血有血性的人,尤其是其中的譚嗣同,為了變法還付出了年輕的生命,為了就是提醒當時的人們要有血性,可以挺起胸脯來做人。儘管清朝很腐朽,但是這些人卻是在那個時代做出了表率,成為了民族的英雄。正是由於這些人的存在,才使得後來的人們敢於反抗,敢於犧牲,革命終於成功了,現在我們才有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譚嗣同最後壯烈的犧牲,也是最為人們所敬仰,為了革命寧願犧牲自己,無非就是告訴人們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提起這位歷史人物,依舊還是能夠感受到他的一片真誠,還有骨子裡的傲氣。作為當時的才子,譚嗣同只不過是一介書生,可是為了能夠改革,他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卻是最為令人感動。
文人也自有文人方式,除了生命之外,還有就是用手中一支筆寫下自己對於改革的看法,同時也是提醒世人一定要實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夠振興國家,而譚嗣同的同樣有很多的這方面的作品流傳於世,其中的這首《望海潮·自題小影》,那就是寫得氣勢磅礴,整首詞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但是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曾經滄海,又來沙漠,四千裡外關河。骨相空談,腸輪自轉,回頭十八年過。春夢醒來麼?對春帆細雨,獨自吟哦。唯有瓶花,數枝相伴不須多。
寒江才脫漁蓑。剩風塵面貌,自看如何?鑑不因人,形還問影,豈緣醉後顏酡?拔劍欲高歌。有幾根俠骨,禁地揉搓?忽說此人是我,睜眼細瞧科。
清朝的詞人中如果要論名氣的話,納蘭性德是最具有代表性,名氣也是最大,不過像譚嗣同這些文人,他們的作品又是別具一格,並不僅僅只是關注於自己的悲痛之苦,更多的還是關注於整個國家,正是這樣的一種寫作方式,令他的作品顯得很有氣勢,每一首都很獨特,在這首詞中,他正是把自己對於改革的看法,還有當時的一種感受,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使得這首詞充滿了一種獨特的韻味。
譚嗣同寫這首詞時剛剛18歲,寫於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這個時候整個大清王朝其實是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儘管此時戊戌變法還沒有開始,可是譚嗣同已經知道應該要變法了,所以在這首詞的上片,便是寫得很有氣勢,曾經我走馬闖北,如今我又再一次來到這大西北,一路上風塵僕僕經歷眾多山河關隘,人的外在的樣子那是改變不了命運,此時內心的悲痛又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只是回頭想一想18歲的光陰轉瞬即逝。從春夢中還能夠醒來嗎?細雨正在滋潤著萬物,還有細膩的春風,小影中的人顯得很孤獨,在這麼一個充滿了生機和希望的季節,只好是獨自孤獨。即使只剩下一瓶花,那麼也就足夠了。
那麼詞的下片寫得就更加有趣,也更加的傷感,我剛剛從故鄉來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飽經風霜,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早已變了樣子,只好又是獨自嘆息。鏡子裡的自己滿臉風塵,覺得自己的變化很大,再也不是從前的樣子了,難道是由於我醉酒後發紅的臉改變了模樣嗎?只好是拔出佩帶的寶劍想要高聲歌唱,有多少俠骨柔情,經得起揉搓?其實說這個人就是我,睜開眼來細看之時卻是難以相信。
譚嗣同骨子裡的那種俠客精神,還有他敢為天下的勇氣,那都是令人感動,在這麼一首詞作中,他正是把骨子裡的悲痛之苦,還有自己對於人生的感悟,以一種極為悲情的口吻描寫得感人肺腑,所以讀來也是令人熱血沸騰,如此有趣的一首詞,那也是最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