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和蘇軾等等人並稱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短小精悍,有著「瘦硬通神」的獨特風格。
他在詩歌上更是獨創了「王荊公體」,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曾盛讚他的詩作,「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黃、陳之上,而與唐人尚隔一關」。
論詩歌,成就最高的一定是唐朝,這一點毋庸置疑,而宋朝雖然是詞的天下,但也有不少詩作流傳。
蘇軾就不用多說,他的很多詩歌同樣膾炙人口,而以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為首的「江西詩派」,是兩宋影響最大的詩歌流派。
這三人在詩歌上都頗有成就,但是嚴羽卻認為王安石更勝一籌。
且不論這個觀點是否完全正確,但是足以證明王安石在詩歌一道上的成就絕對不低。
他在晚年的時候,曾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卻道出了他畢生的追求。
這首詩名為《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佔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杏花」也是詩詞中很常見的意象,總覺得豔麗的杏花和迷濛的煙雨是絕配。
例如戴叔倫的「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志南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陸遊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唯美得令人心醉。
但是王安石的這首杏花詩卻讓人感受到了一種如梅花般孤傲的品性。
剛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就想到了他的另一首詩《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一樣的堅貞孤傲,既是寫花,也是寫人。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佔春」,詩歌開頭兩句寫的是杏花臨水照影的嬌美姿態。
「一陂春水」點明了杏花所處的地理位置,即池塘邊。
古人在寫水的時候,很喜歡用這個「繞」這個字,李白的「白水繞東城」、蘇軾的「綠水人家繞」、秦觀的「郴江幸自繞郴山」,仿佛將自然山水都寫活了。
王安石這裡也是如此,既寫出了流水蜿蜒曲折的靈動,又展現了花水相依的情態。
而第二句則是從花和影兩邊入手,極寫杏花的妖嬈。
根據宋人許顗《彥周詩話》的記載「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所以這裡詩人才會說岸上的花和水中的倒影,都是那樣迷人。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三四兩句著重寫杏花高潔的品性。
縱然杏花最後凋落了,隨著東風飄入水中,那也比道路邊被車馬碾壓的野花來得素雅乾淨。
這裡的「北陂」和「南陌」是兩個對立面,一個象徵著遠離塵世的隱逸之地,一個是物慾橫流的名利場。
詩人這是在表明自己的志向,寧願在偏僻的北陂默默綻放,隨風凋零,也不願在熱鬧的南陌任人攀折、踐踏。
而晚年的王安石也確實是這麼做的,他被罷相後,退居江寧,寄情山水。
世人都稱他為「拗相公」,倘若他懂得變通,罷相後縱然得不到重用,但也不至於完全退出官場。
但他就如詩中的杏花那般孤傲,不願向世俗妥協,一生堅持著自己的立場,如此堅貞不屈,誰又能說他是錯的呢?
這首詩開篇驚豔,結尾耐人尋味,短短短短28字,道出了他畢生的追求。篇幅雖小,寓意卻十分深刻,不失為一首名篇佳作。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