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師表」孔子提出的那些理念,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代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孔子還沒被形容成了「喪家之狗」?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問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記·孔子世家》
《史記》中這段記載的意思是,孔子在鄭國和他的學生走散了,一個人在車門口站著等著和學生會合。這個時候子貢走過來,對孔子說:剛才聽到鄭人在那裡議論老師,說老師您一個人在門口站著,您的臉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但是腰以下比夏禹的還差上三寸,看上去有點像喪家犬。
而孔子卻哈哈大笑著說:「說我長什麼樣並不重要,說我像喪家犬但是說對了。」其實這套言論把孔子和上古聖人相比,對孔子不是貶義而是褒義,孔子卻避去不提自己和上古聖人相似的說法,而承認自己確實像喪家之犬。
01孔子為什麼承認他是喪家狗?
與孔子的一生確實是在東奔西跑,他一直想推行自己的理念、信仰和學說,希望用他自己的那一套仁義道德理論來收服人心,希望用中庸之道來治理天下,希望用人性的美好來感化世道人心。但是他東奔西跑周遊列國的一生中,幾乎是處處碰壁,他一生的抱負並沒有實現,所以他覺得,「喪家狗」這個詞形容他確實很貼切。
孔子和儒學歷史命運的一個轉折就是從喪家狗到萬世師表,孔子的命運就是成為萬世師表,仕途於他而言,只不過是一雙不合腳的鞋子。
02孔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何總是得不到重用?
為什麼被後世尊稱為至聖,他的學說現如今已經散布到全世界的孔子,在春秋戰國時,他的思想卻被棄之如敝履?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王處在處在一片爭權奪利的混亂中。他們看中的是功名利祿,是自己的權勢和土地!
而孔子一生提倡的那些治世之學:「其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不遷怒,不貳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等等,在一個被功利驅使的社會裡,是「急中風碰上了慢郎中」。
孔子的理論在現在的社會也是如此,孔子提倡的是治心,人心治好了,世道自然就好了。但在急功近利的快節奏社會裡,孔子的「中藥」見效太慢,大家都想用「西藥」快速看到效果。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論六家要旨》,在這篇文章中,司馬談說孔子的學說「博而寡要,勞而少功」,也就是說,孔子學說的內容在方方面面講的都很有道理,但它牽扯的面太廣了,讓人抓不著要領,不知道該做什麼,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也就是因此孔子的思想在很多人眼變成了一堆空話,所以孔子一生的抱負難以實現。
03孔子思想在秦朝被打壓,卻在漢朝被重視
秦朝時,大家都知道,發生了歷史慘劇「焚書坑儒」,暴戾的寢室皇瞧不上孔子的治心學說,儒家學者說他不該對百姓施以暴力,說他不該去找什麼莫須有的長生不老藥,不應該重用奸臣,他痛恨儒家學者對君王指手畫腳,秦始皇因此被激怒,他似乎覺得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因此找了個藉口坑了儒生們,儒學在秦朝時期被官方極力打壓,幾乎沒怎麼發揮作用。
到了漢朝,從官方到百姓似乎都慢慢地體會到了孔子思想的好處,尤其是官方,發現了孔子以德治國、溫良恭儉讓的思想對安定社會秩序的好處,於是開始力捧孔子的學說。
孔子學說因此在開始慢慢發展起來,成為「金聲玉振」的學說,為後世治心治世提供了無窮無盡理論知識。
*解釋:
①唐堯:中國上古時期的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帝嚳與慶都之子。
②皋陶[gāo yáo]:上古時期華夏部落首領,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聖」(堯、舜、禹、皋陶)之一,後世尊為「中國司法始祖」。
③子產: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參考來源《王蒙講孔孟老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