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理念為何得不到諸侯國的認可,他還沒被人叫「喪家之狗」?

2020-12-22 葵花子籽籽

「一代師表」孔子提出的那些理念,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代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孔子還沒被形容成了「喪家之狗」?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問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記·孔子世家》

《史記》中這段記載的意思是,孔子在鄭國和他的學生走散了,一個人在車門口站著等著和學生會合。這個時候子貢走過來,對孔子說:剛才聽到鄭人在那裡議論老師,說老師您一個人在門口站著,您的臉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但是腰以下比夏禹的還差上三寸,看上去有點像喪家犬。

而孔子卻哈哈大笑著說:「說我長什麼樣並不重要,說我像喪家犬但是說對了。」其實這套言論把孔子和上古聖人相比,對孔子不是貶義而是褒義,孔子卻避去不提自己和上古聖人相似的說法,而承認自己確實像喪家之犬。

01孔子為什麼承認他是喪家狗?

與孔子的一生確實是在東奔西跑,他一直想推行自己的理念、信仰和學說,希望用他自己的那一套仁義道德理論來收服人心,希望用中庸之道來治理天下,希望用人性的美好來感化世道人心。但是他東奔西跑周遊列國的一生中,幾乎是處處碰壁,他一生的抱負並沒有實現,所以他覺得,「喪家狗」這個詞形容他確實很貼切。

孔子和儒學歷史命運的一個轉折就是從喪家狗到萬世師表,孔子的命運就是成為萬世師表,仕途於他而言,只不過是一雙不合腳的鞋子。

02孔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何總是得不到重用?

為什麼被後世尊稱為至聖,他的學說現如今已經散布到全世界的孔子,在春秋戰國時,他的思想卻被棄之如敝履?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王處在處在一片爭權奪利的混亂中。他們看中的是功名利祿,是自己的權勢和土地!

而孔子一生提倡的那些治世之學:「其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不遷怒,不貳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等等,在一個被功利驅使的社會裡,是「急中風碰上了慢郎中」。

孔子的理論在現在的社會也是如此,孔子提倡的是治心,人心治好了,世道自然就好了。但在急功近利的快節奏社會裡,孔子的「中藥」見效太慢,大家都想用「西藥」快速看到效果。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論六家要旨》,在這篇文章中,司馬談說孔子的學說「博而寡要,勞而少功」,也就是說,孔子學說的內容在方方面面講的都很有道理,但它牽扯的面太廣了,讓人抓不著要領,不知道該做什麼,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也就是因此孔子的思想在很多人眼變成了一堆空話,所以孔子一生的抱負難以實現。

03孔子思想在秦朝被打壓,卻在漢朝被重視

秦朝時,大家都知道,發生了歷史慘劇「焚書坑儒」,暴戾的寢室皇瞧不上孔子的治心學說,儒家學者說他不該對百姓施以暴力,說他不該去找什麼莫須有的長生不老藥,不應該重用奸臣,他痛恨儒家學者對君王指手畫腳,秦始皇因此被激怒,他似乎覺得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因此找了個藉口坑了儒生們,儒學在秦朝時期被官方極力打壓,幾乎沒怎麼發揮作用。

到了漢朝,從官方到百姓似乎都慢慢地體會到了孔子思想的好處,尤其是官方,發現了孔子以德治國、溫良恭儉讓的思想對安定社會秩序的好處,於是開始力捧孔子的學說。

孔子學說因此在開始慢慢發展起來,成為「金聲玉振」的學說,為後世治心治世提供了無窮無盡理論知識。

*解釋:

①唐堯:中國上古時期的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帝嚳與慶都之子。

②皋陶[gāo yáo]:上古時期華夏部落首領,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聖」(堯、舜、禹、皋陶)之一,後世尊為「中國司法始祖」。

③子產: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參考來源《王蒙講孔孟老莊》

相關焦點

  • 他到底何方神聖,竟稱呼孔子為喪家之狗,精確預言了歷史發展
    雖然這兩位大拿因為預言的準確性而被左公記錄在案,但是他們在相術上的成就加在一起都不及姑布子卿這位後起之秀,這不僅僅是因為後者成功地預見了趙毋恤的崛起,還因為他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一次有目的的邂逅。姑布子卿回復道:「我啊,從事的是高端風險投資顧問,因此對人的面相有一定的研究,我看你的老師有著堯帝一樣的額頭、舜帝一樣的雙眼、大禹一樣的脖子、皋陶一樣的嘴巴,他面對著我而行的時候,帥氣得象一位帝王。」
  • 孔子的畫像,為何總露著兩顆分開的門牙?專家:有特殊的含義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即使歷經兩千多年,仍被稱為「聖人」,縱觀歷史,很少有人能讓後人記住2000多年,然而,孔子的影響一點也不為時間所浪費,相反,事實證明,影響越大,正如世界上許多地方所知道的,中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聖人,他的名字叫「孔子」我國有句老話叫「奇人必有異象」,在許多史料中
  • 享讀|孔子:至聖之人,也是一介布衣
    他的那句「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當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幸福的嘆息。不僅熱愛音樂,他還精通與粗通各種樂器。或者,多才多藝而又情趣盎然的孔子,還能夠舞之蹈之。更為可貴的,是孔子對於音樂的原理有著專家般的理解。他曾經向魯國的大樂官師摯講解過有關音樂的高深的學問。
  • 【隨筆】邱富生:為什麼孔子不能得志——讀《史記》有感
    為什麼孔子不得志——讀《史記》有感作者:邱富生孔子在我們國人心目中是非常偉大的,在封建王朝還被稱為「萬世之師」,他死後得到很多人的尊重,到了漢武帝時提出了   孔子去世後得到後人的敬仰,在世時又怎麼樣呢?       我想用鄭人的話來形容孔子的處境: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累累若喪家之狗。」
  • 孔子在鄭州,被人「罵出」一個成語?
    昨天是孔子誕辰2570年的紀念日,全國很多地方都舉辦了紀念儀式,弘揚傳統文化,禮敬先賢聖德。孔子到過鄭州嗎?準確的說,孔子到過春秋時期的鄭國,而那時的鄭州市區是鄭國下轄的一個封邑,鄭國的都城在現在的新鄭市,孔子是到過新鄭的,而且還留下了一個很形象的罵人成語。
  • 孔子(孔聖人)為何當地人,喜歡叫他「孔老二」
    說到孔子,孔聖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曾在山東的(濟寧地區),鄒城和曲阜工作過多年,發現那一帶的人,叫孔子的時候,很少有人叫他孔子或者是孔聖人,大部分都叫他做「孔老二」,剛開始我還挺疑惑的,我問了那些當地的一些朋友,那些朋友,包括當地很多百姓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叫「孔老二」都習慣了,
  • 孔子,理想主義者的光榮!
    在孔子出生之前,已先後有五個諸侯國依次稱霸,齊宋晉秦楚,爭鬥愈演愈烈,距離孔子想要的禮樂復興卻愈行愈遠。孔子理政重新回到魯國的孔子蟄伏了很久,他的弟子子路冉求等已相繼步入政壇各自施展抱負,孔子一面教書一面靜觀其變,十數載光陰過得很慢也很快。魯國會需要他嗎?他的政治理想能實現嗎?
  • 孔子周遊列國前為自己算了一卦,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孔子對於【怪力亂神】的現象非常反感,但他對於佔卜行為不僅不反感,反而很推崇,實際上,他是個名副其實的算卦高手。 公元前497年,55歲的孔子與弟子們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周遊列國。
  • 孔子有三千弟子,他最喜歡哪個學生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開辦學校,教導弟子。據說他總共有3000弟子,其中的72位弟子可以稱之為「賢者」。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麼多弟子中,有沒有哪位是孔子特別偏愛的弟子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孔子的教育理念談起。孔子認為,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並且任何人都應該接受教育。
  • 《中國》五千年:從喪家犬到孔聖人,孔子的堅持到底有多難?
    書中對孔子影響的介紹是:掌握中國的思想家,哲學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哲學戒律強烈影響中國、韓國(韓國儒學)、日本(江戶道學)、越南和印尼(印尼儒教)。看似很牛逼的簡介,卻不知道這個身高一米九,可以徒手開城門的老頭曾經是個「喪家之狗」。
  • 誰這麼牛,讓孔子自嘆「弗如」?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
  • 孔子東遊,遇兩小兒辯日而不能決,折射出儒家一個致命缺點
    於是乎,自從漢武帝之後獨尊的儒家成了替罪羊,因為千百年來只有他是唯一的學說,也只有他才可能是罪魁禍首,那就是它了。孔子也一夜之間從聖人變成罪人。論語孔子冤不冤呢?歪史認為是冤,但是他這個冤還沒有地方去伸。成為聖人非他初心,成為罪人也非他所願。
  • 紀錄片《中國》首播講述孔子一生,為何影響後世兩千年
    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影響中國千年的「世紀會面」春秋戰國時期,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軸心時代」。
  • 至聖先師的孔子到底有多「聖人」之二——孔子自己眼中的夫子
    在《公治長篇第五·二七》章,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說:「就是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這樣做事盡責又講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這麼愛好學習而已。」古今中外,還沒有多少人自己說自己有多好學。謙遜、忍讓一直是中國人獨有的美德,直言不諱讚美自己,孔子是第一個。但無可爭議,沒人有二話。
  • 孔子:說我是喪家之犬,實在太對了!
    孔子曾經被人描繪成一個道貌岸然,規行矩步的學究,其實他根本不是那種人。他能笑他自己所以失敗和挫折的遭遇。孔子表面上雖像是個失敗的人,他離鄉背井,出國遠行,周遊列國十四年,想找尋一位樂意將他的主張付諸實施的統治者。
  •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為何孔子卻姓孔,他到底跟誰姓
    四、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是孔父嘉的五代孫,亦即從宋國避難到魯國後的第五代了。前四代默默無聞,到了叔梁紇,算是有點小名氣了,「叔梁」是字,「孔」是他的姓,按照現代人的叫法,應該是孔紇,但史料上都習慣稱他為 「叔梁紇」。叔梁紇的名號中,卻有名無姓;紇是名,故叔梁紇又稱陬人紇。叔梁紇主要是立了兩次戰功,一在偪(同「逼」)陽之戰。
  • 從《詩經·國風》之篇目看西周與春秋主要諸侯國之傳承嬗變
    春秋末年,孔子周遊列國,皆不得志,他曾說過「道不行,乘槎浮於海」這樣的喪氣話,但真到了這一天,終究還是做不到不問世事歸隱山林,於是自衛返魯,潛心於學術研究,整理並修訂《六經》,《六經》之修訂,自《詩經》而始,依《論語》中的記載: 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
  • 真實的孔子:不諱言草根出身 遊列國如喪家之犬
    齊景公很欣賞孔子,曾向孔子問政。孔子說了他對於理想秩序的理解,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然後又說「政在節財」,表達了他關於廉潔施政的理念。  可惜齊國的國政也操於權臣之手,孔子沒有找到仕進之途,便又返回魯國,「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各國都有前來求學的學生。  一直到魯定公九年(前501年),51歲的孔子才被任用,當上了「中都宰」。
  •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被稱為至聖先師,他到底做出過什麼貢獻?
    真實的孔子並非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情緒,可以在困境中保持樂觀的真實的人。孔子不但「言」,而且「行」,他親身實踐自己的理念。孔子曾「師郯子」,「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孔子的偉大,同樣不是簡單得來的,也是經過了辛苦努力的。
  • 他名氣比孔子大,弟子比孔子多,孔子掌權後卻殺了他,還暴屍三日
    這其中跟他殺死了一個弟子比他還多的人有一定的關係。話說公元前496年,50多歲的孔子回到了魯國。由於他的名聲傳播到了當時各個諸侯國耳朵裡,魯國國君魯定公也聽說了他。 而孔子提出「克己復禮」,主張大家恢復周禮,遵守周禮,這一點讓魯定公十分的贊成。於是魯定公就讓孔子作魯國的司寇,這是個專門主管法律刑罰的職位,可見魯定公是要把孔子當作自己最鋒利的刀子來用了。 孔子上臺後7天,就誅殺了一個人,並且將他暴屍三日。這個人叫做「少正卯」,少正是他的官職,卯是他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