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讀|孔子:至聖之人,也是一介布衣

2020-12-26 人民讀書

提到孔子,大家都會不自覺地吟誦出幾句《論語》。一直以來,我們對孔子的印象多為:學者、教育家;不苟言笑,甚至有些迂腐。

其實,如果你了解《論語》全貌、看過史書記載中的孔子,就會發現出身貧賤而又一生四處碰壁的孔子,當然會不平則鳴、憤世嫉俗,也會讓心上常存著悲苦。但是他也是一個平和、平凡、實際、幽默,甚至還讓懷裡常常揣著快樂的人。他沒有像歷代統治者累封的那樣高,也不像歷代知識分子所誇的那樣玄,但是卻實實在在比他們所封所誇的都要好。

今天,是孔子誕辰,為紀念這位至聖先師,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個全面、立體的孔子吧。

我哪裡是什麼聖人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論語·子罕》

有位大宰佩服地問子貢說:「孔老先生真是聖人呀,他怎麼這樣博學而又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那是當然,我的老師他是天生的聖人,更加上淵博的學問和多才多能。」

但是,孔子第一個站出來否定這個「聖人」說。他說,你們以為這個大宰真的了解我嗎?不,他並不了解。其實我哪裡是什麼聖人?我不過因為是孤兒出身,從小窮苦卑微,所以才學會並從事了許多鄙賤的技藝,也通達了許多的人情世故,真正的君子,是不會樣樣都通都會的。

老師也有錯,有錯就得改

「丘聞君子過人以為友,不及人以為師。今丘失言於夫子,譏之,是吾師也。」因宰我而謝焉,然仲尼見之。

——《晏子春秋·外篇》

有一年孔子去齊國,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孔子拜見了齊景公卻不去拜見齊國的權相晏嬰。學生子貢不解,就問老師為什麼。孔子這樣回答子貢:「晏嬰連續被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個國君重用為相,執掌朝政數十年,可說是個不倒翁。我懷疑他是個八面玲瓏、處世圓滑的人。因此,我才不想見他。」

晏嬰聽到孔子的話以後,向人表示著自己的不滿與不服。他說:「我以一心事三君,一心一意忠實地執行相繼三個在位國君的旨意,為齊國的安定、富強竭盡了全力,所以我做相國才一直很順利。如果我以三心事一君,那麼齊國與我自己的情況就會相反了。現在孔子認定我從政順利的原因是八面玲瓏、處事圓滑,這真讓人難以接受。原來我總以為孔子的意見是珍貴的,通過這個事情,我對他意見的正確性產生了懷疑。」

孔子聽了之後,認為是自己說了錯話。他不是文過飾非,而是真誠地檢討:「我私下議論晏嬰時,並沒有確切地知道他有什麼過失,這是我的錯,是我對晏嬰失言了,晏嬰對我的批評是正確的。晏嬰相國,是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不僅有了這樣知錯的想法,孔子又派弟子子宰前往齊國相府代自己向晏嬰謝罪,還覺得過意不去,又親自登門拜訪,向晏嬰當面道歉。

吹拉彈唱樣樣會

孔子與音樂似乎有著一種本能般的相通。他在齊國時聽了美妙絕倫的《韶樂》,竟能夠沉浸其中,三個月忽略了肉的味道。他的那句「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當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幸福的嘆息。

不僅熱愛音樂,他還精通與粗通各種樂器。或者,多才多藝而又情趣盎然的孔子,還能夠舞之蹈之。更為可貴的,是孔子對於音樂的原理有著專家般的理解。他曾經向魯國的大樂官師摯講解過有關音樂的高深的學問。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論語·八佾》

在周天子的雒邑享受音樂《大武》,在陳、蔡之間七天絕糧卻還要彈琴唱歌詠詩,在衛的擊磬,還能夠為《詩經》配上音樂(說明他會譜曲),盡顯一個活潑的生命在向著和諧的境界前進。在這無所不包的音樂之中,一個真誠的孔子就這樣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樂天派

在孔子流亡歲月的末了,訪問葉公的時候,這個好龍的葉公曾問子路:「你的老師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一向心直口快的子路,這次倒讓葉公給問住了。如果葉公說孔子的不好,子路可能會有說不完的反駁的話,可是一下子問老師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可真是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況且老師太豐富多彩了,怎好驟然作答呢?葉公走了之後,子路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老師。孔子卻毫不遲疑地對子路說:「你何不告訴他,我是一個發憤研求學問,常常忘了吃飯;當學問上有所發現與長進,就會快樂得忘了憂愁,甚至忽略了衰老的人呢。」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述而》

這是真正的快樂,一種忘食忘貧忘憂的快樂。這種快樂,實則是一種人生高境界上的澹定,物我兩忘時的真快樂。同一章裡,孔子還說過讓天下的知識分子都舒心暢意的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正當的功名富貴,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在我的眼裡一錢不值。我餓了吃點粗茶淡飯,渴了喝碗白開水,倦了就捲起膀子當枕頭甜甜地睡上一覺,我過我自己平淡卻自由自在的日子,快樂得很!

一部《論語》,有四十五個「樂」字,卻不見一個「苦」字。苦著難著,一生坎坷又一生憂國憂民的孔子,之所以能夠「樂」在其中,就是因為他的心中樹立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患意識。

想發財又想當官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論語·子罕》

孔子想當官的想法,溢於言表,而且迫切得很。子貢是深知老師想法的一個學生,他問得很有意思,雖直接但又不至於讓老師難堪: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裡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當然知道子貢亦莊亦諧的意向,但是久已藏於心上的想法,讓他急不可待地回答道:賣掉它!賣掉它!我就是那塊急待出售的玉。言外之意,是說我已經等待得太久了,就是沒有遇到一個識貨的主呢。

孔子似乎還不滿足,他還想發財。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論語·述而》

但是,孔子與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想著當官發財成名的時候,還有著另外的想法與態度。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裡仁》

意思是說,財富和地位,是人人所追求的,如果不依循正當的道理和方法而得到它,一定是要拒絕的。貧窮和卑賤是人人所厭惡的,如果不幸到了這樣的地步,也決不以不正當的手段去脫離它。以上所謂正當的道理與方法,就是「仁道」。一個君子,如果離開了仁道,怎能成就君子的美名呢?所以君子要時刻把握住仁道,從不會在吃完一餐飯的時間裡離開過仁德,倉促急遽的時候固要與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世事練達與「難得糊塗」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論語·公冶長》

寧武子是春秋時代衛國有名的大夫,姓寧名俞,武是他的諡號。這個人有著常人沒有的智慧與涵養。寧武子經歷了衛文公與衛成公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衛文公時政治清明,「邦有道」,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辦了好多的事情。到了衛成公時,政治黑暗起來,但是這個寧武子仍然參加了這個統治集團,而且也沒與衛成公或與別的當政者發生什麼衝突。

孔子有些嚮往地說:「寧武子的聰明才智,我們也許可以超過他,但是他的裝糊塗,他的『愚』,卻是我們趕不上,也很難學得來的,『愚不可及』了。」仔細想想,做到這一步確實難。難在哪裡?糊塗時並不是投降或者同流合汙,而是要在糊塗的掩護下保持清醒、保全自己,而後再儘可能地多為國家為人民辦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喪家之狗」

《史記》上說孔子如「喪家之狗」,是形容孔子東奔西走不得志的樣子。

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鄭國,鄭人說了孔子的形狀後又說孔子「累累(疲憊狼狽)若喪家之狗。」孔子聽了欣然笑著說:雖然把我的形狀說得不大像,但是「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說我是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說對了!可見孔子認為鄭人說得對,並不是罵他。也就是王肅所說,「孔子生於亂世,道不得行,故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這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即使經過14年流亡的艱辛,即使淪落為「喪家之狗」,仍然救世之心之志不改。

孔子死後就葬在魯國國都曲阜城北面的泗水岸邊。孔子死時,魯哀公前往致祭,並為孔子作了一篇沉痛的悼詞。悼詞說「老天爺真不仁慈,不肯留下這位老人,讓他扔下我,孤零零一個人在這個世上。我孤獨而又悲傷。啊,多麼悲痛!尼父啊,再沒有人可以作我的楷模了!」

旻天不弔,不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毋自律!

——《史記·孔子世家》

他的學生們像對待父親一樣,都來為老師守喪三年。三年服喪完畢,大家相對而哭,好多還是不忍離去。只有子貢在老師的墓旁搭了一間小房子住下,又為老師守喪三年,總共服喪六年才不舍地離去。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的最後,有這樣一段充滿感情的文字:「《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是啊,雖然「可謂至聖矣」,但是他最迷人的地方,還是因為「孔子布衣」。

本文摘編自《布衣孔子》(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圖片來自百度網

相關焦點

  • 一介布衣.
    想來,世人多知,布衣在古代代表了「草民」,也稱草野之民,為普通百姓。「古者庶人耄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而已,故命曰布衣。」孔明是歷史級的宰相,世人多知他的運籌帷幄,足智多謀,可不知,他是極其淡泊名利之人。他的一生,為蜀漢殫精竭慮,位極人臣。卻言說,本是一介布衣,願在南陽種地耕作,不求聞達於諸侯,盡顯謙恭之態。他有豐功偉績,卻不受名利束縛,心懷天下蒼生,真正做到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一介布衣的傳奇
    一介布衣的傳奇 讀長篇歷史小說《大唐布衣郇謨傳》 「郇」為多音字,讀作「huán」時,與唐代一介布衣有關,那就是長篇歷史小說《大唐布衣郇謨傳》的主角——郇謨。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兒子出生後,魯國的國君送來鯉魚祝賀。孔子因此給兒子命名為孔鯉。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
  • 孔子世家贊
    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 孔子的後代,都什麼待遇?
    不論是曾子、孟子,還是二程、朱熹,一代又一代孔門後學,不斷以自身的學識與智慧,延續著孔子思想的生命力。然而,在學界的傳承之外,孔子本人的後代,同樣延續著孔氏一門的榮光。孔子像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逝世之後,魯國世代相傳祭祀其廬冢。
  • 孔子,生前一介平民布衣,死後是如何封王千年,成為中國第一人?
    在傳統中國,孔子之教既是政教的指導原則,也是社會的凝聚力。這一點,從歷代王朝不斷拔高孔子地位,到尊崇孔子後人,再到將孔廟祭祀逐漸升格為國家大典,歷朝曾有許多位帝王親臨孔廟朝聖祭孔,足見皇權與孔子的親密關係。這也導致了一個有趣現象,孔子生前如同喪家之犬,顛沛流離;死後卻不斷被追封,最終封王千餘年,我想這應該是中國第一人了吧。
  • 螞蟻莊園8月27日:孔子稱作至聖,稱作亞聖的是誰?
    稱作亞聖的是誰很多玩家都想去了解今天的螞蟻莊園小課堂的答案,因為今天的問題有一定的迷惑性,問題是孔子稱作至聖,稱作亞聖的是誰?針對這個問題,小編整理了相關資訊,想知道答案的朋友,就跟著 小編一起來看看。2019螞蟻莊園8月27日莊園小課堂答案
  • 【隨筆】邱富生:為什麼孔子不能得志——讀《史記》有感
    為什麼孔子不得志——讀《史記》有感作者:邱富生孔子在我們國人心目中是非常偉大的,在封建王朝還被稱為「萬世之師」,他死後得到很多人的尊重,到了漢武帝時提出了我想這是對孔子學術最高的褒獎!        就是司馬遷這樣的大學問家對孔子也是非常的尊崇,他用了很長的篇幅,濃墨重彩的為孔子寫了 「孔子世家」,這是很了不起的,他在文末這樣寫道:太史公日:《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袛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〇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至聖孔子
    孔子之時,周室衰微而禮樂廢弛,詩書散缺。孔子追跡夏、商、西周三代之禮,序書傳,上起唐虞,下至秦穆,編次其事。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杞、宋二國是夏、殷之後,孔子的意思是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
  • 孔子與姚明一樣高?《史記》就這麼寫的,但不合常理,你相信嗎?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孔子的身高:「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長」,就是身高,「有」,通「又」,孔子的身高有九尺六寸,當時的人們都叫他「長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高人」,或者叫「巨人」。
  • 清初畫壇「金陵八家」之一的他,雖為一介布衣,但性情豪爽
    歡迎關注紫禁生活館~號稱「十代都會」的華夏歷史名城南京,素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之讚譽。鄒典(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於明代萬曆年間至清代初期。又據《清初金陵畫派年表》載:1626年鄒典約在「30歲上下」),字滿字,號庚道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客遊留都金陵後,他遂定居於此。
  • 盤點孔子後人,有出息的不多,孔尚任是一個
    文/令史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文有聖人孔子,武有忠義關羽,可謂中國文武楷模。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聖人孔子的後代們,看看孔氏一門的興衰榮辱。《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去世後,魯國世代相傳祭祀其廬冢,而其孫子子思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著有《中庸》一書。子思的後代子慎曾擔任魏國國相,子慎的兒子孔鮒曾在陳勝手下擔任博士,策劃了著名的"魯壁藏書"事件。
  • 小雞寶寶考考你,孔子被稱作至聖,稱作亞聖的是誰?8月27日螞蟻莊園...
    18183首頁 支付寶 小雞寶寶考考你,孔子被稱作至聖,稱作亞聖的是誰?8月27日螞蟻莊園答案 小雞寶寶考考你,孔子被稱作至聖,稱作亞聖的是誰?
  • 漢初宰相陳平是如何審時度勢從一介布衣走上人生巔峰的?
    漢初宰相陳平是如何審時度勢從一介布衣走上人生巔峰的?陳平在戰亂時期,能夠選賢任能的主公為他效力,運籌帷幄,功不可沒;在和平時期,他能夠左右逢源,最終在睡夢中死去。所有的大臣都有完美的結局,可謂是人生的大贏家。那麼陳平是如何達到人生巔峰的呢?
  • 子貢如何評價孔子
    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陳子禽是孔子的弟子陳亢。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他曾經有兩次問話,一次是問伯魚,就是孔子的兒子,一次是問子貢,在這裡是第三次問。子禽的水平確實不怎麼樣,所以對孔老夫子的境界不明了。在這裡他對子貢說,子為恭也,說您只是謙恭而已。
  • 元武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朕纂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遣使闕裡,祀以太牢。於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聖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 四年春正月乙巳,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冬十月丙午,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2.《隋書》卷三《帝紀第三·煬帝》,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72頁。
  • 蕭法朗讀社丨見賢思齊 止於至善——蘇傑法官讀《孔子評傳》有感
    其後的第三至十章分別論述了以下內容:孔子時代的社會背景,孔子思想的內涵,主要包括哲學、倫理、政治、經濟方面,孔子的教育、文化思想及貢獻,孔子思想的後世流變和對其他國家的影響。第十一章是全書的小結,作者對孔子的思想和為人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做了高度的肯定。書的附錄「孔子年譜」以時間為序,簡明扼要地記錄了孔子一生的重要事跡,也非常值得一讀。
  • 這裡是孔子的誕生地,儒家思想的誕生地,也是尼山的聖地
    尼山聖地是一個文化休閒勝地,他是孔子的發源地,是一個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於一體的4A景區。圖為聖地、綠野和良田、從木和遠山。孔子像是景區的標誌,高72米,是尼山聖地的最高點,在某種意義上,他也代表了至聖中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精神層面的高度!
  • 孔子價值:聖賢哲人孔子,為什麼年少不以為然,成人卻倍加推崇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辦私學,使平民子弟也能受到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賢者七十二人。
  • 成也三桓,敗也三桓—三桓與孔子
    文/惜吾"孔子相魯"和隳三都是孔子仕魯期間的重大事跡,而孔子仕魯的關鍵則在於孔子與三桓的關係。魯國為周公之子伯禽所就之國,是周王朝在東方的代表,在春秋時期其地位可想而知。孔子與三桓的關係大致可以以孔子周遊列國為界限分為兩個時期:周遊列國前,孔子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起步,以中都宰出仕,直至為魯司寇,甚至"攝相事",成為春秋時期魯國唯一一位非卿族出身的大夫。可以說,魯國的執政卿大夫是非常看重孔子的執政能力的,陽虎之亂後,魯國社會可謂是極不穩定,三桓自身的地位遭到削弱,因此他們起用已聞名於世的孔子來挽救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