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如何評價孔子

2020-12-22 麟開祥趾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陳子禽是孔子的弟子陳亢。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他曾經有兩次問話,一次是問伯魚,就是孔子的兒子,一次是問子貢,在這裡是第三次問。子禽的水平確實不怎麼樣,所以對孔老夫子的境界不明了。在這裡他對子貢說,子為恭也,說您只是謙恭而已。仲尼豈賢於子乎?就是孔老夫子怎麼能夠賢過你?這跟叔孫武叔是一樣的想法。大概是子貢確實德行學問很高,而且大家都看得到,最主要是子貢他很能說,吐語如珠,辯才無礙,大家都對他非常敬佩。但是要知道,一個人的境界不是說他能怎麼說來判斷,而是看他真正的見地,看他的行持。

子貢很難得,聽了別人的讚嘆,並沒有飄飄若仙,而是在糾正子禽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貢一聽子禽的這個話,就知道他完全還沒入門,根本不認識孔子的道德學問,所以才說出那種荒唐話。子貢和子路這都屬於入門了,登堂了,只是未入室,顏回是入室了。夫子說子路登堂也,未入室也。就好比一個大宅院,你進了第一道門,還有第二道門。第一道門進來是個院子,進第二道門才登堂,再進第三道門才入室。子禽是根本沒入門,子貢和子路是登堂,境界比子禽高,所以在這裡教導子禽:孔老夫子的高不可及,猶如青天的不可以用梯子爬上去。他老人家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者得採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民立,民則立。導民行,民影從。撫則來,召則應。當他活在世間時,人們倍感榮耀,他不幸辭世時,人們不勝悲戚。我怎麼能趕得上他呢?」

君子一言以為知,君子講話,講出來一句話能使人稱他有智慧,這個知是智慧。一言以為不知,如果說話不謹慎,一講出來別人就知道他沒有智慧。這是告訴子禽說話要符合事實,要慎言,不可以亂說。實際上,這個確實跟說話謹不謹慎還不是完全相關,他自己見地就不高,他即使不說,明白人也能看出來。所以明白人眼裡他能看出你這個人境界到哪裡,你即使不說他也明白。你的舉止動作,你的神態表情全部反映出你的境界,這瞞不過人的。你能瞞的只是比你境界低的人,瞞不過比你境界高的人。子貢比子禽高,所以你看,他剛說一句話,子貢對他就了解了,馬上就批評他,告訴他,這也是在鞭策他。鞭策他什麼?要提升智慧,不光是要慎言,最重要你要提升智慧,你要有真實的見地,你才能理解夫子,你說出來的一言那就可以傳世。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的最後,對孔子評價說: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zhī)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太史公說:《詩經》上有這樣的話:「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儘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心非常嚮往。我閱讀孔氏的書籍,可以想見他的為人。到了魯地,觀看仲尼的宗廟廳堂、車輛服裝、禮樂器物,儒生們按時在孔子故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裡不願離去。天下之人,從君王直至賢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榮耀一時,死後也就默默無聞了。孔子是個平民,傳世十幾代,讀書人一直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的都要以孔夫子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孔子可說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司馬遷贊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或可作為我們讀《論語》不可或忘的指導。

「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古今多少王侯公卿,所謂的大賢大德,他們生前或許也能榮耀一時,但死後一抔黃土,默默無聞於地下了。孔子雖然是一個普通的平民教師,但其學說代代傳承,至司馬遷時已經十幾代,如今上起天子王侯,下至黎庶百姓,凡是講習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的都要以孔夫子為標準來判斷是非,自古及今未能有之,所以說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這是歷史的明證,而子貢已經早已預見。

相關焦點

  •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其實,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最有成就、最有能力的還是要算子貢,偏偏這位徒弟,發揚了儒家學說,資助孔子周遊列國,為孔子送終,卻得到了「飯桶」的評價。子貢名叫端木賜,出自富裕之家,他投奔孔子時並不太服氣。也許是見多了風雲人物,他總覺得自己的老師只會紙上談兵。
  • 文武全才的子貢為什麼比不上孔子?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鸚鵡學舌】叔孫武叔這些人在朝堂上說:子貢比他的老師賢明。
  • 子貢做好事不求回報,子貢救溺水者收謝禮,孔子:子貢你做得不對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所處的魯國新頒布了一條法令,規定:但凡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報銷贖金。孔子的徒弟子貢去諸侯家贖回了一個魯國人,但是卻不肯接受贖金。另一邊,孔子的另外一個弟子,子路,有天路過河邊,看到有人溺水馬上施救,被救的人拿牛報答子路,子路接受下來。
  • 孔子的馬被農民扣留,子貢好賴話說盡要不回來,馬夫3句話便搞定
    孔子是中國儒學的奠基人,在中國歷史上,孔子擁有超然的地位,古代士大夫皆稱孔子為「至聖先師」,全國各地也有許多文廟、孔廟,以紀念這位先哲。本文筆者通過馮夢龍的《智慧全集》,來分享孔子索馬的故事,雖是小故事,卻蘊含著大道理。
  • 孔子的馬誤吃百姓莊稼,子貢要不回來,孔子:你讓馬夫去試試?
    孔子是中國儒學的奠基人。在中國歷史上,孔子有著超越的地位。古代的學者和官員都稱孔子為「至聖之師」。為了紀念這位聖人,全國各地有許多孔廟和孔廟。本文通過馮夢龍的《智慧全集》來分享孔子索馬的故事。雖然這是一個小故事,但它包含了偉大的真理。春秋時期,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他提倡以仁愛為核心的社會制度。
  • 農民扣壓孔子的馬,子貢反覆協商無果,為何養馬人兩句話就解決了
    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有一天,他的馬跑進了田地裡,吃了農民的莊稼。農民很生氣,就扣了這匹馬。第一次,孔子派弟子子貢前去協商,子貢好話說盡,但農民就是不願歸還馬。第二次,孔子派一個養馬的人去協商,不一會,農民就高高興興的將馬還回來了。
  • 孔子的兩個高徒,最富有的子貢和最窮的原憲,發生了什麼
    原文:楊朱曰:「原憲窶於魯,子貢殖於衛。原憲之窶損生,子貢之殖累身。」「然則窶亦不可,殖亦不可,其可焉在?」曰:「可在樂生,可在逸身。故善樂生者不窶,善逸身者不殖。」【文章分解】楊朱曰:「原憲窶(ju)於魯,子貢殖於衛。這一段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論語》裡有一篇《憲問》寫的就是原憲。
  • 儒家故事 | 子貢:子貢贖人
    子貢在一次出行時也遇到了這種情況,因為他有錢,所以一次性地贖回了很多魯國人。回到魯國後,卻拒絕了政府的補償和賞金,因為他自認為不需要這筆錢,情願為國家分擔贖人的負累。世人皆誇子貢高尚,孔子卻因此大罵子貢,說子貢此舉不合禮法,禍害了無數落難的魯國同胞。
  • 兩位國君在臺上見禮,子貢看了一眼,對孔子說:他們都活不長
    孔子被後人稱為「至聖先師」,其門下弟子眾多,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孔廟十哲」,「十哲」是孔子最優秀的十位弟子,分別表現在德行、言語、政務、文學四個方面。其中,在言語方面最具代表的人物,莫過於子貢。子貢,本名端木賜,字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子貢最大的特點是擅長雄辯,時候著名的外交家。
  • 《論語》子貢在老師孔子面前是非常敢於諫言的一個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篇1好,但是可以更好子貢問孔子,貧窮而不諂媚,富貴而不驕縱,這樣的人怎麼樣?孔子說,不錯,但是不如貧窮而快樂,富貴而有禮。孔子其實是在告訴我們,無論是做人、做事還是做學問都是要次第而上的,要不斷進步的。比如有人說,我這一生沒做過什麼壞事,我已經夠好了吧?是挺好,只是還可以更好,我們可以不做壞事的同時,再多做點好事。
  • 同樣的問題,孔子為什麼不回答子路反而回答子貢呢?
    《荀子·子道》記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魯國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卻在床上睡覺,這合乎禮制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子路出來後,對子貢說:「我以為先生沒有什麼不知道,先生卻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貢說:「你問了什麼呢?」
  • 子貢:野草長成了蒼天大樹
    後人重製的束脩六禮他下了極大的決心,學得也很快,正常的課程完成後,滿懷期待地問大領導孔子:「我是怎樣的人?」孔子是中國第一個教師,這個教團(據說達到三千人規模)的最高領袖,一個不世初的文化高峰。如果得到是一個「君子」的評價,就意味著幸福的人生八九不離十了。如果還能得到「仁」的評價,千古留名也跑不了。
  • 看孔子學生子貢的謀略,是如何亂天下而救魯的
    若有人不信,我們就來看看孔子的學生子貢是如何憑「書生」的一己之力,改變天下大勢,拯救魯國於戰爭邊緣的。春秋末期的魯國,雖為禮儀之邦,卻因經濟和軍事力量的薄弱,常受強鄰齊國的欺負。這一年,齊國又打算出兵伐魯,以雙方的實力,經此一戰,魯國會有滅國之危。得到消息後,讓身為魯國人的孔子非常著急,於是便派出自己的高徒,擅長謀略的子貢前去解救魯國之危。
  • 「論語心解」「子貢問曰」
    ——張珊老師寄語公冶長篇第四則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翻譯: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好比是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宗廟裡盛黍稷的瑚璉。」
  • 子貢做好事不收錢,孔子卻劈頭痛罵:此事做得太過自私!
    在官學衰微之時,孔子橫空出世,開我國歷史私人講學之先河。孔子門下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其中孔子的得意弟子端木賜,字子貢,是其中最優秀的十位學生之一。正因為弟子優秀,孔子對他們都特別嚴格,從中也能看出孔子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政治思想。比如子貢曾經為魯國做了一件好事,也得到了眾人的讚揚,成為了道德模範,但孔子卻不以為然,還因為子貢的舉動批評了他。
  • 子貢贖人
    《子貢贖人》,出自《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
  • 孔子的馬偷吃莊家被扣,子貢要馬被懟,孔子:跟他不用說人話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至今影響著我國社會。而他教出來很多學生,都非常優秀。其中學生子貢深得其真傳,他是儒客傑出代表,孔門十哲之一,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還善於經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智者,卻被一個農夫狠狠懟了一次,可謂是狼狽至極。
  • 山東曲阜的孔林,孔子墓「攜子抱孫」,學生子貢服喪六年
    如果說孔廟、孔府、孔林是古城物質遺產的核心,那麼孔子及其傳續千年的儒家文化,則是古城百姓最引以為傲的城市精神。曲阜,一座位於山東西南部的小城。泰山是它東面的屏障,沂河與泗水穿城而過。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早在5000多年前,人類祖先就在曲阜一帶繁衍生息。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位曾在這裡留下了活動的蹤跡。
  • 論語人物之五端木賜子貢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約25歲(前495年)前拜孔子為師,但未一直在孔子身旁,時常到各國活動。魯定公十五年(前495年)初,孔子適衛時,子貢去魯國察看魯定公與邾隱公會見。孔子離衛適鄭時,子貢跟隨。魯哀公三年(前492年)隨孔子在陳國。困厄之時,子貢受命至楚,使楚昭王出兵救孔子。哀公七年(前488年),孔子再至衛國時,子貢在魯國,受季康子派遣會見吳國太宰。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回魯國前,子貢在魯國協助叔孫氏辦外事。
  • 孔子病逝,其弟子守墓三年便紛紛離去,為何子貢還要再守三年
    端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就像《史記》所記載的,「孔子歿後,其弟子皆結廬守墓,服喪三年,唯子貢思慕情深,三年之後復獨居三年始歸。這也就意味著端木子貢之所以會為孔子守墓六年,其定然除了「思慕情深」這點以外,還有著其他的原因。或者可以說是孔子一手造就了端木子貢,對端木子貢的影響已經達到了一個沒有孔子就沒有端木子貢當時成就的地步。顯然已經超出了「思慕情深」所能描述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