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楊朱篇》續:
貧窮和富裕,是生活的兩種狀態,刻薄和豁達,是生命的兩種態度,怎麼樣才對自己最好呢?真的是要經歷了才知道。
原文:
楊朱曰:「原憲窶於魯,子貢殖於衛。原憲之窶損生,子貢之殖累身。」「然則窶亦不可,殖亦不可,其可焉在?」曰:「可在樂生,可在逸身。故善樂生者不窶,善逸身者不殖。」
【文章分解】
楊朱曰:「原憲窶(ju)於魯,子貢殖於衛。
這一段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論語》裡有一篇《憲問》寫的就是原憲。
原憲,字子思,孔子的孔伋也是字子思,作《中庸》。原憲一生安貧樂道,孔子在魯國做司寇時,原憲做他的家臣,孔子給他九百斛的俸祿,他不要,孔子下臺以後,他就隱居在衛國,儘管窮得要死,但卻影響很大,好像丐幫幫主一樣,比較俠義。他的師兄子貢,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善於經商,成為民間信奉的財神。
有一次,子貢去看原憲,穿著漂亮的衣服,坐著華麗的馬車,到了原憲家,因為巷子小進不去,下車步行,一看原憲穿著破舊的出來,就關心地問:「啊呀,你是不是生病了?」原憲說:無財謂之貪,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我沒病,只是窮而已。」
子貢見他這樣說,儘管窮,還能濟世救人,而子貢只是錢多,並沒有把夫子的道發揚光大,所以很慚愧。走了。
原憲站在門口吟誦著《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
楊朱說:原憲窮了一輩子,在魯國挨餓受凍,子貢富了幾代,在衛國經商發財,一個有錢,一個沒錢,這是現象,下面分析的是內涵。
「原憲之窶(ju)損生,子貢之殖累身。」
這兩句是關於生活態度的評價,楊朱的看法,原憲太窮了,刻薄自己,他不是不能賺錢,而是不屑於這些,為了幫助別人損害了自己的生命,子貢經商掙了很多錢,但他事業做大了,身體也累垮了,把自己搞得身心勞累。
「然則窶亦不可,殖亦不可,其可焉在?」
有人問:這麼說來,貧寒挨餓不合時宜,發財受累也不合時宜,怎樣才是最好的呢?「對」和正確的立足點在哪裡呢?
曰:「可在樂生,可在逸身。」
楊朱說,在於使生命快樂,在於使身心安逸,人生的原則就是恰到好處,快樂的活著,幸福地活著。安逸不一定是求享受,要適可而止,輕鬆自在即可。
「故善樂生者不窶(ju),善逸身者不殖。」因此一個人真正善於安排自己,過一個快樂的人生,絕不過分把自己弄窮,好像不窮不清高,善於使生命快樂的不會挨餓貧寒,也不過於追求發大財,「不殖」,事業,名氣,錢多了,最後累的還是自己,所以善於使身心安逸的人不去經商。(這個世界,能有一個合適的空間滿足自己,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