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國君在臺上見禮,子貢看了一眼,對孔子說:他們都活不長

2020-12-14 博史通今

孔子被後人稱為「至聖先師」,其門下弟子眾多,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孔廟十哲」,「十哲」是孔子最優秀的十位弟子,分別表現在德行、言語、政務、文學四個方面。其中,在言語方面最具代表的人物,莫過於子貢。

子貢,本名端木賜,字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子貢最大的特點是擅長雄辯,時候著名的外交家。《史記》云:

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

子貢自認為口才了得,常常以此為喜,孔子經常懟他,讓他不要太自滿。但在私人關係上,孔子對子貢非常友善,子貢也非常尊敬孔子。

有一次,魯國的大夫貶低孔子,子貢聽聞後,非常氣憤,找到那位大夫理論說:「老師的學問就像圍牆一樣,圍牆高几丈,牆內富麗堂皇,豈是牆外人能看得懂的?」狠狠地為孔子出了一口氣。孔子去世後,子貢在孔子墓旁搭建草廬,一住就是六年,為孔子守墓。

子貢本是衛國人,他是孔子最早的一批學生,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最終陪孔子回到孔子的故國——魯國。在魯國的時候,正逢齊魯之戰,子貢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就保全了魯國。

當初,齊國田氏的首領田常想發動叛亂,因此想讓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進而轉移大家的視線。孔子聽聞後,驚曰:「魯國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祖墳所在地,事已至此,我不能不挺身而出了。」最終,子貢決定替師傅走一遭,他先後出使了4個國家。

大致的流程是這樣的:

(一)子貢先出使齊國,勸齊國不要攻打魯國,因為魯國一旦有難,吳國必然會來救。魯國弱,吳國強,不如先攻打吳國。

(二)子貢他又出使吳國,對吳王說出唇亡齒寒的道理。吳王答應對抗齊國,但卻害怕越國偷襲。

(三)子貢到了越國,對越王說吳國只要和齊國開戰,如果兵敗,必然損害國力。如果勝利,魯國必然趁機攻打晉國,到時候吳晉開戰,越國就可以坐享其成。

(四)子貢到達晉國,讓晉王做好防禦吳國的準備。

(五)最終,子貢回到魯國,坐看齊、吳、越、晉四國徵伐。最終,保全了魯國。因為子貢的計策,魯國安然無恙,但上述四國卻徵戰頻繁,吳國被滅,晉國做大,孔子的故鄉安定了十多年。

從子貢的這一連串操作可以看出,子貢不但辯才無雙,而且做事情極具預見性。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崇尚「禮樂」、「仁義」,其中,「禮」在孔門弟子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作為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當然也非常重「禮」。下面這件事,就和「禮」有關。

魯國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之一,其首任國君乃是周公的兒子伯禽。後來,魯國國君又在其境內封了一個附屬國,名叫邾國,邾國國君姓曹,乃皇帝之後孫顓頊的後裔。

孔子在魯國期間,邾國國君邾隱公來魯國朝見魯國國君魯定公。魯定公為了表示重視,為邾隱公舉辦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

在儀式上,兩位國君見禮,邾隱公要向魯定公獻寶,表示自己臣服。但在獻寶的過程中,邾隱公全程都是仰著頭,沒有一絲臣子的感覺。而魯定公卻一直低著頭,非常謙卑。

孔子和子貢等人當時受邀列席這一外交場合,子貢看了一眼現場,悄悄對孔子說:「以禮觀之,二君皆有死亡焉。」

意思是:我通過觀察,可以斷定,邾隱公和魯定公都活不長了!

孔子問子貢,你如何斷定的呢?子貢回答說:「禮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從一個小舉動,就能窺探出其身後的深意。邾隱公高傲,不願臣服,魯定公謙卑,沒有做宗主國君的樣子,這是上下混亂的先兆。兩者都不尊禮法,必然不能長久。」

在「周禮」時代,士大夫之間、國與國之間都完全要依循禮法。臺上的兩位國君的做法都不合禮法,所以子貢斷定他們都不能長久。

讓人沒想到的是,事情果然如子貢所言,沒多久,魯定公和邾隱公相繼去世,魯定公死於太過軟弱,而邾隱公死於太過暴虐。子貢所言,一語中的。

子貢因為成功預言兩位國君的下場,而洋洋得意。孔子告誡他說:

「賜不幸言而中,是使賜多言也!」

意思是說:這次不幸被你說中了,恐怕你以後會成為一個話多之人。

至聖先師孔子的這句話,是在故意打壓子貢,以免他太過張狂自滿。

相關焦點

  • 《論語》|陳恆弒君,有人自殺有人保全,孔子無奈,成就了子貢
    子淵棲一點也不懼怕,他說:「你們想與我結盟不就是覺得我有智慧嗎?可是如果做人臣的殺了國君,這怎麼能算得上有智慧?是因為我有仁德才找我嗎?如果對自己有好處就背叛了國君,你說這樣的人怎麼算得上有仁德的人呢?你們覺得我很勇敢嗎?用武力脅迫我,我怕死而結交了你們,這算什麼勇?我要是這3種德行都沒有,對你們又有什麼用呢處?如果我有這3種德行,又怎麼會加入你們叛變的行列呢?」於是他們就把子淵棲給放了。
  • 子貢如何評價孔子
    大概是子貢確實德行學問很高,而且大家都看得到,最主要是子貢他很能說,吐語如珠,辯才無礙,大家都對他非常敬佩。但是要知道,一個人的境界不是說他能怎麼說來判斷,而是看他真正的見地,看他的行持。子貢很難得,聽了別人的讚嘆,並沒有飄飄若仙,而是在糾正子禽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 子貢做好事不求回報,子貢救溺水者收謝禮,孔子:子貢你做得不對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所處的魯國新頒布了一條法令,規定:但凡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報銷贖金。孔子的徒弟子貢去諸侯家贖回了一個魯國人,但是卻不肯接受贖金。另一邊,孔子的另外一個弟子,子路,有天路過河邊,看到有人溺水馬上施救,被救的人拿牛報答子路,子路接受下來。
  • 子貢:野草長成了蒼天大樹
    魯國國君還沒有著急,長期流亡的孔子急了。他召集了門下弟子:「魯國,是祖宗墳墓所在的地方,是我們出生的國家,我們的祖國危險到這種地步,諸位君子,你們為什麼不挺身而出呢?」一向以「勇」聞名的子路首先站出來:老師,我去救魯國!孔子說:不好。另兩位強人子張、子石也說:老師,我去救魯國!孔子說:不好。
  • 蘧伯玉與外孫子貢的故事
    可是,靈公繼位後,蘧伯玉受到朝中權臣和姦佞小人的攻訐,一度不被靈公重用。衛國大夫史魚對伯玉非常推崇,多次向靈公推薦伯玉,但都被弄權小人彌子瑕進言阻止了。史魚誓不罷休,他在病入膏肓,生命彌留之際,給兒子留下遺囑說:「我侍朝廷,不能進蘧伯玉,退彌子瑕,為臣不能匡扶國君,不能讓國家走向正道,這是沒有盡到責任,死後哪有臉面見周文王。我死之後,且慢入殮,將屍首放在窗戶下面。」
  • 孔子的學說為什麼得不到當時國君的認可?真的有問題?
    沒問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的思想直到現在依舊有很多人來學習,那為什麼國君不支持呢?這就要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時的形勢,禮壞樂崩,周天子大權旁落,那個時候如何能實現君王的抱負才是王道。
  • 話劇《孔子》「顏回」「子貢」:「雕刻」角色,有了痛苦才有感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雨涵 圖片 鄭建立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他們既是孔子思想的追隨者和傳播者,又共同構築了春秋時代儒家學派的學者群像。顏回和子貢,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兩位孔門子弟。由著名藝術家張繼鋼執導、山東省話劇院傾力推出的話劇《孔子》中,顏回和子貢的扮演者,都是來自山東省話劇院的青年骨幹演員。在劇中他們相伴於孔子身畔,駐蹕於動蕩不安的春秋,卻始終眺望著星辰與遠方,一言一行都閃爍著夢想和人性的光輝。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了顏回的扮演者徐曉東以及子貢的扮演者陳曦。
  • 儒家故事 | 子貢:子貢贖人
    子貢在一次出行時也遇到了這種情況,因為他有錢,所以一次性地贖回了很多魯國人。回到魯國後,卻拒絕了政府的補償和賞金,因為他自認為不需要這筆錢,情願為國家分擔贖人的負累。世人皆誇子貢高尚,孔子卻因此大罵子貢,說子貢此舉不合禮法,禍害了無數落難的魯國同胞。
  • 文武全才的子貢為什麼比不上孔子?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鸚鵡學舌】叔孫武叔這些人在朝堂上說:子貢比他的老師賢明。
  • 孔子的馬偷吃莊家被扣,子貢要馬被懟,孔子:跟他不用說人話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至今影響著我國社會。而他教出來很多學生,都非常優秀。其中學生子貢深得其真傳,他是儒客傑出代表,孔門十哲之一,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還善於經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智者,卻被一個農夫狠狠懟了一次,可謂是狼狽至極。
  • 孔子的馬誤吃百姓莊稼,子貢要不回來,孔子:你讓馬夫去試試?
    在孔子的諸多弟子中,子貢的口才是最好的,他以為只要自己和農民講講道理,農民肯定會把馬兒還給自己,於是主動請纓,去找農民交涉。因此,自貢放下架子,與農民長時間交談。他說了《詩經》和《尚書》中所有偉大的原則。農民們一點也不動。子貢深感震驚。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優秀的辯論家,但他甚至不能說服一個農民。
  • 看孔子學生子貢的謀略,是如何亂天下而救魯的
    前幾天與朋友閒聊,無意中說起他農村老家的一個親戚,逼著正在上高中的孩子退學去做買賣掙錢,還說什麼「讀書就是花錢買一麻袋沒用的書,賣廢品都沒人願意收。百無一用是書生,還不如提早退學幫家裡做生意掙錢更實際。」這都什麼年代了,居然還有人用「讀書無用」的謬論來坑害孩子。
  •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他強撐著身體,就是為了等待子貢的到來。孔子見到子貢後,第一句話就是:「子貢你為什麼才來啊?」(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的後事也是在子貢的操辦下完成的,別的徒弟都是為孔子守喪三年,子貢卻是守了六年,以此報答在孔子門下學習六年的恩德。
  • 子貢做好事不收錢,孔子卻劈頭痛罵:此事做得太過自私!
    在官學衰微之時,孔子橫空出世,開我國歷史私人講學之先河。孔子門下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其中孔子的得意弟子端木賜,字子貢,是其中最優秀的十位學生之一。正因為弟子優秀,孔子對他們都特別嚴格,從中也能看出孔子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政治思想。比如子貢曾經為魯國做了一件好事,也得到了眾人的讚揚,成為了道德模範,但孔子卻不以為然,還因為子貢的舉動批評了他。
  • 同樣的問題,孔子為什麼不回答子路反而回答子貢呢?
    《荀子·子道》記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魯國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卻在床上睡覺,這合乎禮制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子路出來後,對子貢說:「我以為先生沒有什麼不知道,先生卻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貢說:「你問了什麼呢?」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兒子出生後,魯國的國君送來鯉魚祝賀。孔子因此給兒子命名為孔鯉。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
  • 儒商鼻祖:孔門十哲之一,孔子名揚天下,全靠他!
    子貢學識淵博、能言善辯,曾經在衛、魯、齊等國擔任過官職,是當時非常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外交家和商人,在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當然最富盛名的就是他第一個以文人的身份經商。「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
  • 孔子見南子:聖人也免不了的流言蜚語
    作者:劉瑞孔子在世人眼中是不近女色的,他曾說:「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很多人不知道的下一句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然而,對女子避之唯恐不及的聖人竟也被歷史記錄了活色生香的一筆。這一點捕風捉影的緋聞不過是《論語》中的一句話:「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南子」是何許人也?史書上記載她是宋國的公主,美貌驚人。
  • 拙讀《論語》第二百六十九篇:看看孔子三千弟子中排名前十的學生
    他們也是家境貧窮,先祖為周文王。宰我出身也是窮苦人家。是個性鮮明的人,口才好,思維敏捷。時有讓孔子下來了臺。孔子對其非常不滿意。有一次白天睡懶覺被孔子大罵後可能是太內愧又或是太傷心而離開孔子。後做過官,其他不詳。孔子將其列在十大弟子這列,說明孔子對其的才能還是非常肯定的。此君叫「宰我」也頗有意思,不知道孔子是不是真的有宰了他的心呢?
  •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冉有問子貢:「老師支持衛君嗎?」子貢說:「好,我去問問他。」進去,問:「老師認為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呢?」孔子說:「是古代的賢人啊!」子貢又問:「那他們有怨言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德,也實現了仁德,何怨之有?」子貢出來,告訴冉有說:「老師不支持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