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贖人

2021-02-19 靈子良品

《子貢贖人》,出自《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

原文:

魯國之法1,魯人為人臣妾2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3。子貢4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4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5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6贖人矣。」

子路7拯溺者,其人拜8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譯文: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知道後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夫子見微知著,洞察人情,實在是了不起。

 

注釋:

1.      法:法令,法規。

2.      為臣妾:做奴隸。臣妾:古時對奴隸的稱謂,男稱臣,女稱妾。

3.      府:指國庫。

4.      子貢: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5.      損:損害。

6.      復:再。

7.      子路:孔子的學生。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門十哲」之一。

8.      拜:感謝。

小結:

子貢用自己的錢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範,夫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樣使很多人對贖人望而卻步。違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惡的東西。把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兩種做法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所以道德其實應該是一個人人都能夠做到的無損於己而又有利於人的。

聯想到國內教會,很多人都是義工,不拿教會的工資,那些準備全身奉獻教會的人就被這個門檻堵住了。一個教會,沒有更多的專職人員,如何更好的運轉。基督徒都知道,什一捐是用來幹什麼的,而教會的什一捐真正起到作用了嗎?請各教會的負責人,事工組,仔細思考這是不是一個阻礙教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美國教會

相關焦點

  • 儒家故事 | 子貢:子貢贖人
    子貢在一次出行時也遇到了這種情況,因為他有錢,所以一次性地贖回了很多魯國人。回到魯國後,卻拒絕了政府的補償和賞金,因為他自認為不需要這筆錢,情願為國家分擔贖人的負累。世人皆誇子貢高尚,孔子卻因此大罵子貢,說子貢此舉不合禮法,禍害了無數落難的魯國同胞。
  • 子貢贖人和中國藥神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他有一次從外國贖回了奴隸,但卻沒去國庫報銷。孔子就對他說:「賜(子貢名字是端木賜),你做錯了啊,從此之後魯國人就不會去贖同胞了。你去報銷不損傷你的品行,但你不去報銷大家就(因為不好意思而)不再去贖人了啊。」孔子還有個學生叫子路。子路有一次救了一個溺水者。受助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子路一頭牛,子路接受了。孔子說:「魯國人(以後)必然會積極營救溺水者。」
  • 積善之方-第22篇-子貢贖回人不受金是非善
    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譯文: 怎樣叫做是非呢?
  • 子貢做好事不求回報,子貢救溺水者收謝禮,孔子:子貢你做得不對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所處的魯國新頒布了一條法令,規定:但凡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報銷贖金。孔子的徒弟子貢去諸侯家贖回了一個魯國人,但是卻不肯接受贖金。另一邊,孔子的另外一個弟子,子路,有天路過河邊,看到有人溺水馬上施救,被救的人拿牛報答子路,子路接受下來。
  • 「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
    在《呂氏春秋》記載了「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故事:       (一)子貢贖人        魯國有一道律法
  • 子貢做好事不收錢,孔子卻劈頭痛罵:此事做得太過自私!
    其中孔子的得意弟子端木賜,字子貢,是其中最優秀的十位學生之一。正因為弟子優秀,孔子對他們都特別嚴格,從中也能看出孔子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政治思想。比如子貢曾經為魯國做了一件好事,也得到了眾人的讚揚,成為了道德模範,但孔子卻不以為然,還因為子貢的舉動批評了他。在孔子那個年代,還殘留著一些奴隸社會流傳下來的習慣,若有人破產賣身,就會淪為奴隸,失去自由。
  • 文武全才的子貢為什麼比不上孔子?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鸚鵡學舌】叔孫武叔這些人在朝堂上說:子貢比他的老師賢明。
  • 蘧伯玉與外孫子貢的故事
    為紀念國君為兒子送賀禮這件盛事,端木巨和夫人蘧氏商定,為兒子取名賜,字子貢,另字子贛,寄希望兒子將來能為國盡忠,為民獻力。    子貢的外祖父蘧伯玉對外甥十分寵愛,子貢也很崇敬這位慈愛的長輩。因此,常常和母親在外祖父家居住。母親經常給子貢談外祖父的為人。母親談起自己的父親,總是一臉的光彩和驕傲。
  • 子貢如何評價孔子
    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他曾經有兩次問話,一次是問伯魚,就是孔子的兒子,一次是問子貢,在這裡是第三次問。子禽的水平確實不怎麼樣,所以對孔老夫子的境界不明了。在這裡他對子貢說,子為恭也,說您只是謙恭而已。仲尼豈賢於子乎?就是孔老夫子怎麼能夠賢過你?這跟叔孫武叔是一樣的想法。大概是子貢確實德行學問很高,而且大家都看得到,最主要是子貢他很能說,吐語如珠,辯才無礙,大家都對他非常敬佩。
  • 論語人物之五端木賜子貢
    魯定公十五年(前495年)初,孔子適衛時,子貢去魯國察看魯定公與邾隱公會見。孔子離衛適鄭時,子貢跟隨。魯哀公三年(前492年)隨孔子在陳國。困厄之時,子貢受命至楚,使楚昭王出兵救孔子。哀公七年(前488年),孔子再至衛國時,子貢在魯國,受季康子派遣會見吳國太宰。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回魯國前,子貢在魯國協助叔孫氏辦外事。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子貢受魯國派遣出使齊國。
  • 子貢:野草長成了蒼天大樹
    這個年輕人,就是子貢,姓端木,名賜,小孔子31歲。子貢說:「您按兵不動,不要進攻,請讓我為您出使去見吳王,讓他出兵攻打齊國以救魯國,您就趁勢迎擊它。」田常被說服了,就派子貢南下,去見吳王。子貢回吳五天後,越國派大夫文種來向吳王報到:「聽說大王將要發動正義之師,討伐強暴,扶持弱小,我們請求出動越國境內全部軍隊三千人,勾踐請求親自帶隊隨行衝鋒。因此派我進獻祖先珍藏的寶器,鎧甲十二件,斧頭、屈盧矛、步光劍、用來作貴軍吏的賀禮。」吳王聽了非常高興,問子貢說:「越王想跟隨我攻打齊國,可以嗎?」子貢回答說:「不可以。
  • 人文課堂|子貢是中國間諜的鼻祖?
    子貢天生儀表不凡,長得帥,還擅長「言語」,被列為孔門「十哲」之一。我們知道,孔子對巧於言辭的人總是不太欣賞,他曾經明確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他認為能說會道的人很少有仁德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就說:「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
  • 「論語心解」「子貢問曰」
    ——張珊老師寄語公冶長篇第四則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翻譯: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好比是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宗廟裡盛黍稷的瑚璉。」
  • 「子貢先生|上」不會外交的商人不是好志士
    子貢先生拜入夫子門下的時間並不明確,但從夫子生平事跡與子貢先生的年齡對照來看,當在夫子三十五歲赴齊與五十左右歲仕魯之間。在《孔子家語》記載夫子仕魯第三年誅殺少正卯一事的文段中,已提及了子貢先生,可見子貢先生早年便拜入夫子門下,跟從夫子學習與週遊。後人評價子貢先生其人善於說辭,為人通達,有幹濟才,是儒商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