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人物之五端木賜子貢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濬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史料記載
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方志記載
子貢出身於商人家庭, 20餘歲繼承祖業開始經商。約25歲(前495年)前拜孔子為師,但未一直在孔子身旁,時常到各國活動。魯定公十五年(前495年)初,孔子適衛時,子貢去魯國察看魯定公與邾隱公會見。孔子離衛適鄭時,子貢跟隨。魯哀公三年(前492年)隨孔子在陳國。困厄之時,子貢受命至楚,使楚昭王出兵救孔子。哀公七年(前488年),孔子再至衛國時,子貢在魯國,受季康子派遣會見吳國太宰。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回魯國前,子貢在魯國協助叔孫氏辦外事。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子貢受魯國派遣出使齊國。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去世後,子貢在魯國孔子故裡(今曲阜)服喪三年,又廬墓三年,凡六年。之後子貢仍在魯國。哀公二十六年(前469年)答衛出公求問。翌年一月前,子貢離魯,後事不詳。子貢曾任信陽令、信陽宰。
子貢是孔子最親近的學生之一。在眾弟子中,孔子與子貢的關係超出一般。子貢欽佩和崇敬孔子,對孔子評價最高,是孔子及其學說的宣傳者和捍衛者。子貢初拜孔子為師時,感到孔子並無什麼了不起,後來慢慢改變了自己的看法。《論衡·講瑞》載:"子貢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當一年二年之時,未知孔子聖也,三年之後,然乃知之。"子貢稱孔子的學識高深莫測,稱孔子為聖人,比孔子為日月,任何人不能超過。《論語·子張》載,魯國大夫叔孫武叔說"子貢賢於仲尼"。子貢馬上反駁說:"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七尺為一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房舍)之富。"當有人毀謗孔子時,子貢挺身而出說:"無以為也(不要這樣做),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陳子禽懷疑孔子的偉大,對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回答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韓詩外傳·卷八》載:"子貢答齊景公曰:'臣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猶渴壺杓,就江海而飲之,腹滿而去,又安知江河之深乎。'景公曰:'先生之譽,得無太甚乎?'子貢曰:'臣賜何敢甚言,尚慮不及耳。使臣譽仲尼,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其無益於明矣。使臣不譽仲尼,譬猶兩手把泰山,無損亦明矣。'"孔子的學說大多經由子貢宣傳給社會,子貢是孔子學說最好的代言人。司馬遷說:"夫使孔子名布揚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史記·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崔述在《洙泗考信餘錄》中說:"子貢之推崇孔子至矣,則孔子之道所以昌明於世者,大率由於子貢。"《論語》中,子貢的名字出現57次,而顏回的名字僅出現32次。
孔子對子貢非常器重,往往將其學說的真諦傳授給子貢,如何為仁,何為士,何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怎樣為政、為仁等。孔子在危難之時盼望子貢。《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唯有對子貢才如此表達情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載,子貢問孔子曰:"賜何人也?"子曰:"汝器也"。又問"何器也?"子曰:"瑚璉也(祭神之重要器皿)。"孔子死後,子貢終日守在靈旁。魯哀公前去弔唁,子貢為孔子"生不能用"傷痛萬分。孔子葬後,弟子皆服喪三年,守墓"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唯有子貢多守墓三年,足見子貢與孔子感情之深。
子貢"巧口利辭","能言善辯",辦事通達,是卓越的社會活動家和傑出的外交家。孔子辦學時,把教學內容分為四科,即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子貢系言語科之佼佼者,連孔子也自感不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論衡·書解》載:"或問於孔子曰:'……子貢何人也?'曰:'辯人也,丘弗如也'"。孔子答季康子問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韓詩外傳》載,孔子與子路、子貢、顏淵遊於戎山之上,問三弟子興趣和志向。子貢答曰:"得素衣縞冠,使於兩國之間,不持尺寸之兵,升鬥之糧,使兩國相親如兄弟。"孔子曰:"辯士哉!"可見子貢有從事外交的志趣和才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魯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及弟子在陳絕糧時,孔子"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這是子貢在外交上的第一次勝利。魯哀公七年(前488年),吳國企圖稱霸,興師北上向魯國徵百牢(牛、羊、豬各一百),魯哀公迎吳人,而吳人非要見季康子,季康子即派子貢去應付。子貢把吳人說得啞口無言,這又是子貢外交上的成功。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吳伐齊得勝後,吳王賜給魯國叔孫氏甲、劍等物,一時間叔孫氏不知所措,隨行的子貢隨即出來應酬,圓滿結束了這一外交場面。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吳國人會見魯、衛等國國君,將衛侯扣留。子貢說服吳國太宰,將衛侯釋放。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齊魯媾和,經子貢斡旋,齊國歸還它以前霸佔魯國之地。子貢在外交方面的才幹,當時就受到人們的承認和稱讚。楚昭王說,楚國的外交官沒有一個能與子貢相比。魯季康子在外交上受到挫折時說,要是子貢在場的話不會遭此恥辱。司馬遷對子貢的外交才能大加讚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齊國田常欲作亂於齊,就想先出兵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公孫龍)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孔子知人善任,認為只有子貢才有解救魯國危難的能力。子貢受命,先到齊國,果然說服田常,使之放棄伐魯而伐吳。子貢又到吳國,說服吳國救魯伐齊。但吳王怕伐齊時越國在背後攻吳。於是子貢又到越國,說服越國軍隊隨吳伐齊。之後,子貢又到晉國說明吳國戰勝齊國後必然加兵於晉,讓晉國必須作好戰爭準備。後來,吳國出兵伐齊,大敗齊軍。晉國又出兵大敗吳軍。越王趁吳軍在北方大敗,從背後伐吳,終於把吳國滅掉而北上爭霸。"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是著名的富商,經營商業成就斐然。《史記·貨殖列傳》共記載了十七個人的經商活動,將子貢列在第二。傳載:"子貢既學於仲尼,退而仕於衛,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子貢能言善辯,反應敏捷,經商有很好的個人條件。他能及時掌握行情,"億(預測)則屢中",並"與時(及時)轉貨?。"《論衡·知實》載:"子貢善居積,意貴賤之期,數得其時,故貨殖多,富比陶朱。"由於子貢善於經營,使他非常富有。《仲尼弟子列傳》載:"七十之徒,賜最為饒益","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子貢經商不單是為了發財致富,而與政治目的相聯繫。他是孔子周遊列國經濟上的支持者。吳慧《中國古代商業史》中說:"孔子和大商人子貢生活在一起,至少是子貢做買賣,供給周遊列國的孔子和同門。"子貢是一位有學識的商人,諸侯不但需要他的貨物,也需要他的政治識見和才學。經商成為他宣傳政治主張和實現外交才幹的重要條件。《史記·貨殖列傳》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越王勾踐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貢通過經商才達到如此顯赫地位,因而成為孔子的代言人和傑出的外交家。
在治國思想上,子貢重視教化作用。在處理國與國的關係上,子貢與子路不同,反對訴諸武力,主張用外交談判解決爭端。在國內政務上,子貢主張教化。《韓詩外傳》載:"季孫之治魯也,眾殺人而必當其罪,多罰人而必當其過。子貢曰:'暴哉治乎!'季孫氏聞之,曰:'吾殺人必當其罪,罰人必當其過,先生以為暴,何也?'子貢曰:'夫奚不若子產之治鄭?一年而負罰之過省,二年而刑殺之罰亡,三年而庫無拘人。故歸之如水就下,受之如孝敬父母。……賜聞之,託法而治謂之暴,不戒致期謂之虐,不教而誅謂之賊,以身勝人謂之責。責者失身,賊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賜聞,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於是季孫稽首謝曰:'謹聞命矣'"。《新書·政理》載,衛靈公問國家政務何最重要,史鰍說刑罰,子路說軍事,子貢說教化最重要。子貢在去告朔之餼羊周天子每年冬將次年的曆書頒發給諸侯,稱頒告朔。諸侯將曆書藏於祖廟,每月初一殺一隻羊祭於廟,以示敬重,曰餼羊。春秋時,多國已不用周曆,告朔餼羊之規已被破壞,故子貢主張去告朔餼羊。
問題上,與孔子相悖,表現出不墨舊禮的務實思想。《論語·八佾》載:"子貢欲去告朔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死後,葬在祖籍(今濬縣大伾山東南張莊)。其二世端木炅為齊卿。三世端木叔"不治世故,放意所好","棄其家事,散其庫藏珍寶""不為子孫留財",家產破敗。五世端木靜為魯下大夫。九世端木肇遇秦始皇"焚書坑儒",去端姓木,隱蔽於魯國。十世端木庚複姓端木,遷居祖籍。東漢光武年間,十五世端木質(字子西)為博士,十七世端木融拜議郎。東漢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東巡狩,"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從此以後,子貢不斷受到官府祭祀,並追加諡號,蔭及其後裔。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子貢配享,為十哲之一。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黎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黎陽公。政和五年(1115年)都水使孟昌齡至濬州,奏準建黎公墓專祠。南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年)封黎公。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濬縣知縣劉臺於縣城東南隅建黎公祠。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愛新覺羅玄燁皇帝西巡返京經濬縣宜溝鎮,賜給子貢七十世後裔端木謙"賢哲遺府"匾,並封其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後代世襲,遂遣太子謁子貢墓。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封先賢,稱子貢等十二人為十二哲,塑像孔子廟大成殿內東西兩旁。
濬縣乃先賢子貢故裡,子貢的道德學問,識見功業影響深遠。尤其經商有道,由平常之人變為顯要之士倍受商界崇奉,"即在黎陽學子貢,何必南越法陶朱"的佳句流傳至今。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璉瑚也。"
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溫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閔子伺側,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槨,猶犬羊之槨。"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屑之人,何足算也。"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敫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墮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與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勤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關注養生!關注健康!
微信公眾號:A18663177667 青山居士
QQ:330739094
微信號:zhs13181145213
手機:13181145213
以傳統中醫理論和佛學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借用儒釋道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讓自己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