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篇》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

2020-12-23 莫遠憂

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注釋】

▲非爾所及也:有兩種解讀,一是針對「人之加諸我」而言,別人如何對待你,你是無法阻止的。《孟子·離婁章句上》記載:「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有意料不到的讚美,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二是針對「吾亦欲無加諸人」而言,認為子貢還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論語·憲問篇》14.29章:子貢方人。(子貢總是喜好評論他人的優劣長短)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譯文】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強加於我的事,我也不願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呀,這不是你能做到的啊。」

【學而思】

本章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相近,講的都是「恕」道,「恕」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做人做事多為他人著想是對的,但是還要做到「己所欲,也要勿施於人」,自己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把自己喜歡的強推給他人,也是強人所難,要給他人選擇的權利。

參讀:

《裡仁篇》4.15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衛靈公篇》15.2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知識擴展】

南懷瑾《論語別裁》: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們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賴於人,甚至妨礙了別人。不過,如能常生警覺,想到妨礙了別人時,儘量少妨礙一點,已經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說,絕對無私,絕對無欲,是做不到的。

老子也認為絕對無私是不可能的,做到「清心寡欲」、「少私寡慾」,已經很了不起。少私就公了;絕對無私行不通;絕對無欲做不到;少欲就是了不起。所以替自己想時也能替別人想,就是很了不起的公德。

我們看到子貢說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也已經提出他的推己及人之恕道。他說過「我不希望別人給我的;同樣的,我也不想轉加給別人。」可見他早已在實行恕道。可是在這裡孔子卻說,子貢啊!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現在孔子反而教子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與子貢的前言,又有什麼差別?難道孔子老是擺權威,只有他的對,學生的話對了也是錯嗎?其實不然,子貢所提出的話,和孔子現在答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文字上的不同,其意義是一樣的。事實上,大有立足點的不同。

子貢是說,我所不想別人加給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樣的不想加到別人身上。這是以我為中心,我受到了妨害之後,才想到不要同樣地找別人的麻煩。現在孔子說的,只要我自己發現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給別人。根本上在嚴格要求自身的淨化,不要靠比較以後才想到別人。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大學·第十章》: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大學·第十一章》: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é]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之所以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成風,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梯道成風;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相關焦點

  •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13: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原文】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溫馨提示—END—《高效學習法,提升你的終身學習力》《運用設計思維,設計出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實現有效社交的「四個法則」》#每日一句論語#專欄《《論語·公冶長篇第五
  • 《論語》| 公冶長篇
    四個果子 | 78*48cm | 紙本水墨 | 2018 | 侯亦超水墨作品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牢獄裡,但這並不是他的罪過呀。」於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 聽琴曲讀四書五經——論語(公治長篇)
    -37.戴曉蓮 - 大雅05:00來自蘭心琴舍《論語.公治長篇)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曰:「瑚璉也。」譯文:子貢請教孔子說:「我(端木賜)的表現如何呢?」孔子說:「你,是一種器具。」子貢問:「什麼器具?」孔子說:「是宗廟裡面貴重的瑚璉(存糧食用的)。」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 論語·公冶長·注釋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léi xiè )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1、縲紲:古代用於綁犯人的黑色繩索。指代監牢,囚禁。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yuè)。1、仕:會意,從人,從士。本義:做官。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論語·公冶長》
    春秋時期 · 孔子(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3)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 論語人物之五端木賜子貢
    季孫氏聞之,曰:'吾殺人必當其罪,罰人必當其過,先生以為暴,何也?'子貢曰:'夫奚不若子產之治鄭?一年而負罰之過省,二年而刑殺之罰亡,三年而庫無拘人。故歸之如水就下,受之如孝敬父母。……賜聞之,託法而治謂之暴,不戒致期謂之虐,不教而誅謂之賊,以身勝人謂之責。責者失身,賊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賜聞,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於是季孫稽首謝曰:'謹聞命矣'"。
  • 《公冶長篇》5.10 宰予晝寢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古人多認為宰予白天睡覺被孔子連著批評兩次,但是從後世對宰予的評價,可以看出宰予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從《公冶長篇》的前幾章來看,多是孔子評論自己的弟子們都有什麼優點,到這裡突然對宰我全面批評,批的一無是處,是毫無道理的,而從孔子本人「溫、良、恭、儉、讓」的君子之風上說,也不會這麼評價自己的學生。
  • 「論語心解」「子貢問曰」
    ——張珊老師寄語公冶長篇第四則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翻譯: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好比是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宗廟裡盛黍稷的瑚璉。」
  •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聖賢帝王,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儒家認為此二者是「聖人」。病諸:病,擔憂,憂慮。諸,「之於」的合音。夫:句首發語詞。
  • 子貢:野草長成了蒼天大樹
    有一天,這個年輕人又領會到了一句:「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我不要別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要將這些加到別人身上。子貢回答說:「近來,我已勸說吳王攻齊救魯,他心裡想去卻又畏懼越國,說:『等我攻下越國才可以』。這樣看來,攻越是一定的了。況且,沒有報復人的心志卻使人懷疑他,太拙劣了;有這個心志又讓人知道,很危險;事情還沒做就傳開了,很不安全。這三種情況是辦事的大害啊。」
  • 子在川上曰「沒有文化涵養的支持 微博熱搜被下架」
    4.26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公冶長篇第五 論語目錄5.1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5.2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5.3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5.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 什麼是「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
    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範仲淹出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
  • 公冶長的傳說(一)
    公冶長看著不知道從哪裡飛來的這麼多花花綠綠的鳥,感到很奇怪,這時有一隻羽毛烏黑的鳥在說:「你哭啥?你哭啥?」小公冶長更納悶了,心想:鳥怎麼還會說話呢?因此就說:「你是什麼鳥,怎麼也會說人話?」「我叫八哥,生來就會說話。」公冶長心想:鳥能學人說話,那麼說,人也能學鳥說話了。這時八哥又問:「你叫什麼名字,為啥在這裡哭啼?」小公冶長就把自己的名字和母親生病以及到山上打柴害怕的事告訴了八哥。
  • 什麼是「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裡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
  • 讀四書·論語丨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十八章》 原文: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譯文:子貢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廟的羊廢去不用。孔子說:「賜呀!你愛惜那隻羊,我則愛惜那種禮。」
  • 走近公冶長
    也許是我們來的時機不對,沒有遊客,售票人也不在。不高的山上雜樹錯生,隔了柵欄,幾百級石階盡頭,是一座更高更大的石牌坊和只能看見樹梢的兩棵銀杏樹。公冶長何時來此,不得而知;又是何時離開,不得而知。想當年,他是如何獨自一人踽踽獨行於這曠野之上,爬溝越嶺、尋覓且到達他的棲息之地的?
  • 《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夏朝的禮法我能闡述,可是他的後人卻難以證明。商朝的禮法我可以闡述,可是他的後人也無法證明。這是因為資料的記載與知禮之人太過缺乏的原因造成的,如果資料與知禮之人足夠的話,就能夠證明了啊!這是孔子對禮法缺失的遺憾,以及求真務實的態度。
  •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承題諸人直稱名號,故稱顏子。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氣。(三)起講十句,多少句數並無定法,可以任意伸縮。起處用若曰、意謂、且夫、今夫、嘗思等字皆可。「故特謂之曰」下,入孔子口氣對顏淵說,「畢生」四句正起,「迨於」三句反承,「此意」二句轉合,總籠全題,層次分明,起講以後,皆是孔子口氣。(四)只用「回乎」二字領起,以無上文,故直接入題。
  • 公冶長的傳說
    公冶長知道被烏鴉欺騙了,轉身要走,卻被趕來的差人抓個正著。公冶長被作為最重要的攔路殺人搶劫嫌疑犯帶到縣衙門。 公堂之上,公冶長向縣太爺講了前因後果。但是由於情節太過荒誕,從縣太爺到師爺再到三班衙役們,大家都不相信公冶長的話。幸好,這個縣官是個剛剛到任的新科進士,雖然對公冶長的話並不相信,但是看公冶長說的邏輯嚴密,長的又不像個歹人,也不想就這樣給公冶長定罪。
  • 《論語》晨讀,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長被拘,肯定是執政者(在中國這和司法不獨立的國家,同時則是司法者)治他的罪,可是孔子卻認為不是他的罪,那麼,既然不是他的罪,為什麼他卻被治罪?顯然,孔子和當政者在公冶長是否有罪這件事情上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孔子把自己的親女兒嫁給他,也正說明孔子認為公冶長無罪。皇侃《論語義疏》說:」公冶行正獲罪,罪非其罪。孔子以女妻之,將以大明衰世用刑之枉濫,勸將來守正之人也。」說得也正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