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①,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其③斯之謂與?」子曰:「賜④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⑤往而知來者。」
【注釋】①諂(chǎn):巴結,奉承。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見《詩經·衛風·淇澳》。這兩句詩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切、磋、琢、磨分別指加工獸骨、象牙、玉、石頭為器物的工藝,引申意義則指學者做學問和修養自己離開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種解釋則認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藝,切開了還得磋(銼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藝,琢(雕刻)了還得磨(磨光滑)。引申意義則指學者做學問和修養自己要精益求精。從本節上下文的意義來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③其:大概,表示推測的語氣。④賜:子貢的名。⑤諸:之。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人,富有而不驕傲奢侈,這種人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但不如貧窮而歡樂,富裕而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所說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你一件事,你已經可以領會未告訴你的事,舉一反三了。」
【讀解】子貢也是孔夫子的優秀門人之一,他向孔夫子匯報自己的學習心得,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一個人的修行達到這個層次又怎麼樣呢?孔夫子說:可以!先肯定了他這兩條。「貧而無諂」,但很多時候,貧和諂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就像我曾經說過的,有些朋友,有一定職位的,平時在下屬面前,趾高氣揚,不可一世;有一天上級領導來了,那副尊容一下就變了,老爺子變成孫子輩了。有些人平時在窮人面前做出不得了的樣子,但是大老闆來了,腰馬上就彎下去了,說話的態度也不一樣了。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周圍的環境,觀察一個人對上對下,對貴對賤的那種反差,看了之後心裡恐怕都要打寒戰,簡直令人作嘔。試想一下,倒退二三十年,我們大多數人不都很窮嗎?是不是諂呢?阿諛奉承,巴結上級,討好賣乖,有沒有這些行為,有沒有這些動作?孟夫子說「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也是指這方面。所以「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人的基本修養。
達到這種修養的人,就像《呂氏春秋》上所說的那樣:「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孔子也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都是這種修養的體現。
「富而無驕」,有的人有錢了,就了不得了,做出有錢人的樣子:我今天要施捨點給你。這樣驕不驕呢?驕了不好的,像某明星一樣,天下第一富婆,最優秀的演員,第一大款,結果給自己埋下禍端,所以驕不得,驕兵必敗。孔夫子就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達到這種程度也是很不錯的了,但是應該再提高,提高到什麼程度呢?貧而樂,富而好禮。我們也看到一些人貧,他們不諂,對富人卻懷著一種憤恨心、嫉妒心。看到人家有高級汽車,就把人家輪胎的氣給放了;看到人家住別墅,就用石頭把人家玻璃砸了之類的。見到富人了還要甩甩中指,吐吐口水,他也不諂,但這是一種憤世嫉俗的心態,這樣很不好,那應該怎樣呢?貧而樂!安貧樂道嘛,用《中庸》裡的話來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要樂在其中,要在貧賤之中保持自己的本分,保持自己的本懷。樂什麼呢?樂道。道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往往是窮人的專利。人有錢了,富貴了之後,哪兒還會想到「道」呢?所以孟夫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這樣一種必然性,安樂的人,富貴的人,子孫都難保昌盛。他沒有奮發的動力了,老是想著,反正父母給我留了億萬遺產,我躺著吃,子子孫孫都吃不完的,還需要發什麼奮呢?窮人的孩子就不一樣,他自己去掙自己的前途,如果不努力,永遠都只能在山裡面打豬草,那樣的日子是沒指望的。中國宋朝以後的科舉,金榜題名的大多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有宋一代,教育都比較普及,並不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上學。為什麼呢?那個時候義學很多,寺廟裡面都有辦義學,有錢人做好事也要辦義學,像範仲淹也是在廟裡讀書,廟裡吃飯培養出來的,結果成了北宋第一名臣。蘇東坡家裡又有多富裕呢?也不是官宦子弟,他的父親用現在的話來說,不過是一個城市貧民,不是高幹子弟,不是富翁員外,但兩兄弟三父子都是進士及第。他們為了改造自己的命運,窮則思變,所以貧而樂道。
富呢,就要好禮。因為富貴容易腐朽,腐朽就忘乎所以了。所以富而好禮,才能像剛才所說的「敏於事」。好禮的人往往是敏於事的,不敏於事的人絕不好禮。善於分析、善於觀察、善於應變就叫做「敏於事」;而善於分析、善於觀察、善於應變的人恰恰就禮在其中了,所以富而好禮是這樣子引申來的。
子貢聽了孔夫子的這番話心領神會,於是向孔夫子匯報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我們經常說遇到事情要切磋、琢磨,切磋琢磨一下之後就胸有成竹了。以前磨玉石,刻象牙是需要打磨的,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我們來仔細看看前面這幾句話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什麼關係?「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貧而樂,富而好禮」這幾句為什麼一下就扯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呢?實際上子貢和孔夫子本來就在切磋,就在琢磨了。另外,從「貧而無諂」到「貧而樂」也是一個琢磨的過程,也是一個切磋的過程。為什麼呢?這是一個提升,一個質的提升、品位的提升,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個附加值的提升。所以孔夫子表揚他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孔夫子表揚可以言詩的人是很不容易的啊,因為《詩》中是有微言大義的,《詩》經過孔夫子的整理之後內容是非常深厚的,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白話《詩經》那麼淺顯。這樣才可以言詩。
「告諸往而知來者。」通過以上的對話,孔夫子才說,子貢現在已經有資格學習和研討《詩經》了;因為你能夠舉一反三,就能夠發揮了。為什麼呢?「告諸往而知來」,這句話在《論語》裡還有「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溫故而知新,過去、現在、未來,怎樣把它連成一氣?這些我們應該好好的琢磨琢磨,下來之後可以切磋切磋,把學習《論語》的感覺深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