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貧而樂,富而好禮.

2021-02-19 每日一則四書五經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①,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其③斯之謂與?」子曰:「賜④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⑤往而知來者。」

【注釋】①諂(chǎn):巴結,奉承。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見《詩經·衛風·淇澳》。這兩句詩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切、磋、琢、磨分別指加工獸骨、象牙、玉、石頭為器物的工藝,引申意義則指學者做學問和修養自己離開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種解釋則認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藝,切開了還得磋(銼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藝,琢(雕刻)了還得磨(磨光滑)。引申意義則指學者做學問和修養自己要精益求精。從本節上下文的意義來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③其:大概,表示推測的語氣。④賜:子貢的名。⑤諸:之。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人,富有而不驕傲奢侈,這種人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但不如貧窮而歡樂,富裕而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所說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你一件事,你已經可以領會未告訴你的事,舉一反三了。」

【讀解】子貢也是孔夫子的優秀門人之一,他向孔夫子匯報自己的學習心得,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一個人的修行達到這個層次又怎麼樣呢?孔夫子說:可以!先肯定了他這兩條。「貧而無諂」,但很多時候,貧和諂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就像我曾經說過的,有些朋友,有一定職位的,平時在下屬面前,趾高氣揚,不可一世;有一天上級領導來了,那副尊容一下就變了,老爺子變成孫子輩了。有些人平時在窮人面前做出不得了的樣子,但是大老闆來了,腰馬上就彎下去了,說話的態度也不一樣了。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周圍的環境,觀察一個人對上對下,對貴對賤的那種反差,看了之後心裡恐怕都要打寒戰,簡直令人作嘔。試想一下,倒退二三十年,我們大多數人不都很窮嗎?是不是諂呢?阿諛奉承,巴結上級,討好賣乖,有沒有這些行為,有沒有這些動作?孟夫子說「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也是指這方面。所以「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人的基本修養。

達到這種修養的人,就像《呂氏春秋》上所說的那樣:「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孔子也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都是這種修養的體現。

   「富而無驕」,有的人有錢了,就了不得了,做出有錢人的樣子:我今天要施捨點給你。這樣驕不驕呢?驕了不好的,像某明星一樣,天下第一富婆,最優秀的演員,第一大款,結果給自己埋下禍端,所以驕不得,驕兵必敗。孔夫子就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達到這種程度也是很不錯的了,但是應該再提高,提高到什麼程度呢?貧而樂,富而好禮。我們也看到一些人貧,他們不諂,對富人卻懷著一種憤恨心、嫉妒心。看到人家有高級汽車,就把人家輪胎的氣給放了;看到人家住別墅,就用石頭把人家玻璃砸了之類的。見到富人了還要甩甩中指,吐吐口水,他也不諂,但這是一種憤世嫉俗的心態,這樣很不好,那應該怎樣呢?貧而樂!安貧樂道嘛,用《中庸》裡的話來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要樂在其中,要在貧賤之中保持自己的本分,保持自己的本懷。樂什麼呢?樂道。道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往往是窮人的專利。人有錢了,富貴了之後,哪兒還會想到「道」呢?所以孟夫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這樣一種必然性,安樂的人,富貴的人,子孫都難保昌盛。他沒有奮發的動力了,老是想著,反正父母給我留了億萬遺產,我躺著吃,子子孫孫都吃不完的,還需要發什麼奮呢?窮人的孩子就不一樣,他自己去掙自己的前途,如果不努力,永遠都只能在山裡面打豬草,那樣的日子是沒指望的。中國宋朝以後的科舉,金榜題名的大多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有宋一代,教育都比較普及,並不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上學。為什麼呢?那個時候義學很多,寺廟裡面都有辦義學,有錢人做好事也要辦義學,像範仲淹也是在廟裡讀書,廟裡吃飯培養出來的,結果成了北宋第一名臣。蘇東坡家裡又有多富裕呢?也不是官宦子弟,他的父親用現在的話來說,不過是一個城市貧民,不是高幹子弟,不是富翁員外,但兩兄弟三父子都是進士及第。他們為了改造自己的命運,窮則思變,所以貧而樂道。

  富呢,就要好禮。因為富貴容易腐朽,腐朽就忘乎所以了。所以富而好禮,才能像剛才所說的「敏於事」。好禮的人往往是敏於事的,不敏於事的人絕不好禮。善於分析、善於觀察、善於應變就叫做「敏於事」;而善於分析、善於觀察、善於應變的人恰恰就禮在其中了,所以富而好禮是這樣子引申來的。

子貢聽了孔夫子的這番話心領神會,於是向孔夫子匯報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我們經常說遇到事情要切磋、琢磨,切磋琢磨一下之後就胸有成竹了。以前磨玉石,刻象牙是需要打磨的,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我們來仔細看看前面這幾句話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什麼關係?「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貧而樂,富而好禮」這幾句為什麼一下就扯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呢?實際上子貢和孔夫子本來就在切磋,就在琢磨了。另外,從「貧而無諂」到「貧而樂」也是一個琢磨的過程,也是一個切磋的過程。為什麼呢?這是一個提升,一個質的提升、品位的提升,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個附加值的提升。所以孔夫子表揚他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孔夫子表揚可以言詩的人是很不容易的啊,因為《詩》中是有微言大義的,《詩》經過孔夫子的整理之後內容是非常深厚的,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白話《詩經》那麼淺顯。這樣才可以言詩。

「告諸往而知來者。」通過以上的對話,孔夫子才說,子貢現在已經有資格學習和研討《詩經》了;因為你能夠舉一反三,就能夠發揮了。為什麼呢?「告諸往而知來」,這句話在《論語》裡還有「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溫故而知新,過去、現在、未來,怎樣把它連成一氣?這些我們應該好好的琢磨琢磨,下來之後可以切磋切磋,把學習《論語》的感覺深化一下。

相關焦點

  • 《論語》晨讀,子曰: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
    從句法上看,「貧而樂」與「富而好禮」有點不類。傳統註疏認為「貧而樂」的樂字之下,有一個「道」字,即原文是「貧而樂道」。樂就是一個動詞,音le。樂道與好禮統一起來,就會夫克服世俗貧富制約的更高的要求與更深的自覺。樂(le)與好當然一方面是一個人自覺主動的求索,另一方便又是既有規範(禮)或超越之原則(道)的教化傳承。
  • 【經典品讀】貧而樂,富而好禮
    子貢曰:「貧而無諂①(chǎn),富而無驕②,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③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謂與?」主旨貧或富都應該樂於讀書與修道。注釋①「諂」是以卑下的言語和態度去奉承別人。②「驕」指心態傲慢。
  • 《論語》中「樂」字的讀音為什麼變來變去
    經典問題之三:《論語》中「樂」字的讀音為什麼變來變去?提出這個問題的是一個非常內向的叫顧袁緣的女孩兒,從她發來的語音以及我平日課上對她的觀察知道這個問題孩子其實是猶豫了很久,才鼓足勇氣問我的。勇於挑戰自己,值得表揚!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學而》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論語·學而)省:檢查,反省。身:自身。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宋·洪邁《容齋續筆·逐貧賦》:「三省吾身,謂吾無愆。」亦作「吾日三省」。一三、禮之用,和為貴(lǐ zhī yòng,hé wéi guì)【典出】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謂按禮行事,當以和平寧靜為本。
  •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不驕,何如?」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不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 女孩名字推薦:《論語》自帶高顏值的女寶名字,個個清爽帥氣
    有句古話說得好:賜子千金,不如賜子好名。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珍視自己的名字,它是每個人的第一張名片,凝聚了父母期望,充滿了深刻意義。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起更有內涵意蘊的名字,都會借鑑一些古書名集,《論語》就是之一。 一、《論語》中自帶高顏值的女寶名字1.
  • 《論語》晨讀,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孫福萬:是的,這和《衛靈公篇》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15.32 )應該是一致的。劉老師從字詞分析到內涵疏解,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我再簡單補充幾句。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評析】本章是《論語》的最後一章。《論語》講的是孔子之道,那麼「孔子之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要成為君子,就必須要先搞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應該是什麼?是要及時行樂?還是要及時行善?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是該屈從本能?還是該超越本能?這就是「知命」。
  • 《論語》的說理藝術
    《論語》所記事者,多生活細事,但以小寓大,如披文入情,探幽索微,將會發現人生大智慧;而《論語》所載言者,皆片語只言,然語短意深,若鉤深致遠,推演論證,都可作成世間好文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論語名句精選:才思敏捷的男孩名,不染世俗
    名字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個好的名字對一個人肯定是能產生積極作用的,就單從名字的讀音和字形來說,讀音好聽的,字形協調的名字就會給人一個好的第一印象。俗話說:「一名之得,可以成龍;一名之失,可以為蟲」,並且我們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名字。因此一個簡單又好聽的名字會比較適合。
  • 為何有人先富後貧,有人卻先貧後富?
    復有業初樂後苦。若有眾生。為人所勸。歡喜行施。施心不堅。後還追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先雖富樂。後還貧苦。是名先樂後苦。復有業初苦後樂。若有眾生。為人勸導。挽仰少施。施已歡喜。心無吝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
  • 《悟學.第183篇》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悟學.第183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18 亥-子1410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顏回像【集注】「處貧難,處富易,人之常情。然人當勉其難,而不可忽其易也。」
  • 沒錢不去阿諛奉承,有錢不輕視別人,這樣夠好了嗎?|論語孔子說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但是孔子更好的見解,他的看法是「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意思就是貧窮而樂於行道,富有而崇尚禮儀。這裡提到的道和禮各是什麼?道在儒家、道家、佛家代表的意思都是不一樣的,儒家的道是指以真誠的心態積極向善的生活。貧窮的時候沒有外在物質可以依靠,只能靠內心的真誠和樂觀向上的態度去謀事,才會有出路,所以要「貧而樂道」。
  • 善讀「論語」1.1:「學而時習」是學什麼?
    「說」,音義皆同「悅」,與下文的「樂」近義。「悅」為喜悅,生於內;「樂」為喜樂,形於外。「有朋」,一本作「友朋」。《禮記》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此處可譯作「同道之人」。「人不知」,古注有兩說,一是指不被人了解,一是指愚鈍之人難以教誨,兩說皆通。
  • 論語-論玉
    而「君子」一詞,幾乎是《論語》中除了之乎者也之外,出現頻率最多的詞語。孔子「君子比德於玉」的觀點亦直擊玉的意義內涵,同時「仁」亦是《論語》的核心。而君子為人正直、剛正不阿,這是「義」;我們在佩玉時,玉自然地下垂而不張揚,豈不是像君子一樣,文質彬彬,不趾高氣揚,這是「禮」;當我們敲擊玉石時,它會發出清脆、悠揚悅耳的聲音,最後能戛然而止。正如《論語》中所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 論語中關於禮的句子+解釋
    (《八佾篇第三·第一章》) 孔子是忠誠的禮的衛道士,他對僭禮的行為是深惡痛絕的。《論語》中有不少章節記載了孔子對當時一些非禮違禮行為的評論。這一章是孔子批評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禮的非禮行為。①季氏:《論語》有數處提到季氏,均不指名,係為尊者諱。此處何所指,有三說:一指季平子,即季孫如意;一指季康子;一指季恆子。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人道的基本內容是仁、義、禮、智、忠、信、恭、寬、信、敏、惠等這些核心價值觀,而「仁」是其中核心之核心,統攝並包含其他價值觀,即所謂「仁」是全德。孔子把一切好的德行都統攝在「仁」之中,一切壞的德性則排除在仁之外。「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 《論語》: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八篇「秦伯篇」,本篇記錄了對堯、舜、禹的直面讚美。在上文品讀了「行走社會,處事待人得要以禮立身,禮是修身的根本。孔子還認為,學習音樂能讓人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能讓人保持至善的心靈。後面又談到說,孔子認為有些事情,只需要讓百姓去照著做就好,無需要解釋得過多。
  • 貧與富其實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讓你窮,一念可以讓你富
    很多人對於貧富間的理解非常複雜,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佛家對於貧富的看法其實很簡單,認為貧與富其實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讓你窮,一念可以讓你富。一個年輕人覺得自己很貧窮,一位富翁便對他說:「我給你一百萬買你的手,你願意嗎?」年輕人搖搖頭。
  • 《論語》中的「禮」與「仁」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這部記載孔子與其弟子言行事跡的儒家經典,其實就是為解說兩個字:一個「禮」,一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