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1.1:「學而時習」是學什麼?

2020-12-11 善氏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能學道並能適時踐行,不是很愉悅嗎?有同道之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明道也不氣惱,不是很君子嗎?」

【注釋】

「子」,古時對有德行、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如孔子、孟子等。《論語》中的「子曰」均指孔子所言。

「學」,覺悟也,悟所不知也。孔子所謂的「學」,除非特別指明,均應指學習儒家的為仁之道,而非泛指一切學習活動。

「時習」,即適時踐行。「時」,此處指及時、適時。一說指「時常」,今不從;「習」,本義是小鳥反覆地試飛。此處應是指練習、實踐。

「不亦」,用在謂語前面,句末多以"乎"與之配合,也可見與「哉」、「矣」等語氣詞搭配。是一種表示肯定意思的、委婉的反問句式。

「說」,音義皆同「悅」,與下文的「樂」近義。「悅」為喜悅,生於內;「樂」為喜樂,形於外。

「有朋」,一本作「友朋」。《禮記》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此處可譯作「同道之人」。

「人不知」,古注有兩說,一是指不被人了解,一是指愚鈍之人難以教誨,兩說皆通。其實,古時的「智」都寫作「知」,《論語》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因此,「人不知」應作「人不智」,意即不能明道。如此則可涵蓋前兩說。

「慍」,氣惱。

「君子」,可指有德者,也可指有位者。此處指有德者,用作形容詞,以與前文中的「悅」和「樂」相應。專有名詞,可不譯。古人主張德位相配,人需有「君子」之德,方可居「君子」之位。

【評析】

孔子之學,世稱儒學。所謂「儒」者,人需也。是故儒家之學,即「人需」之學;儒家之道,即「人需」之道。著名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需」分為由低到高的五個層級,它們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孔子所謂的「足食」、「富之」、「老者安之」、「少者懷之等,就是滿足「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之術;孔子所謂的「泛愛眾」等,就是滿足「歸屬和愛的需求」之術;孔子所謂的「君子不重則不威」(1.8,即第一篇第8章,下同)、「主忠信」、「行己有恥」(13.20)、「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等,就是滿足「尊重需求」之術;孔子所謂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7.6)等,就是滿足「自我實現需求」之術。是故《說文》云:「儒,術士之稱」也。只不過此「術士」,非彼陰陽術士,乃是知仁道、有仁術之士。故「人需」者,「仁」也。

一個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利己之人,即便如桀紂般處於世俗名利的巔峰,也不可能贏得「愛」和「尊重」,更談不上什麼「自我實現」。要想真正滿足「歸屬和愛」、「尊重」以及「自我實現」這類高級需求,獲得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人就必須要超越私慾,去做有利天下、有益眾生之事,也就是要「為仁」。

對於無位者來說,能超越私慾而樂道好禮,就是「為仁」;對於有位者來說,不僅自己要能超越私慾而樂道好禮,以為民眾表率,還要能如孔子所言,對民眾既「富之」且「教之」,既能使民眾滿足生存需求,又能引領民眾樂道好禮,這才是「為仁」。是故《周禮》云:「儒,以道得民」。

由於仁道包羅萬象,仁術變化萬千,因此若要「為仁」,就必須要「學而時習之」。由「學」而「知仁」,由「時習之」而「行仁」,此即「為仁」。由「為仁」而得滿足「人需」,故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若能始終「學而時習之」,則必「學」有所進、「習」有所得,進而仁德日長、人望日高,以致同道之人慕名而來,此之謂「有朋自遠方來」。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6.30)。儒家不僅自己要內修仁德以為君子,而且還要外行仁道以濟天下,使天下人盡為君子。用衛國賢大夫蘧伯玉的話說就是「恥獨為君子」,用孟子的話說就是「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與同道之人一起,不僅可以相互輔仁、教學相長,還可以傳承弘揚仁道,與天下四方共享「學而時習」之「悅」。這對「志於道」的儒家而言,豈非人生一大樂事?故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無論在「學而時習」中,還是在與「朋」來往時,總不免會遇到「人不智」。「不智」,則無以知仁,亦難以受教,易令人心生氣惱而有「慍」。但君子「求仁而得仁」(7.15),故「無怨」;「尊賢而容眾」(19.3),故「不慍」。況且化陋開蒙、導正扶偏,正是「為仁」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君子能「不患人之不己知」,且能「誨人不倦」。故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儒家尚仁,為仁乃孔學核心。因此,《論語》編者以「學而時習」作為開篇之語,以「知仁」「行仁」作為普世之勸,實屬用心良苦。

相關焦點

  • 學而時習,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修齊治平
    2020-05-18 00:50:29 來源: 小四故事 舉報   學而時習
  • 《論語-學而篇》1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論語》以此篇此章為首,或是偶然,或有深意。孔子極重教學,殆無疑義,《述而》篇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施教必先自學,故學比教更為首要。此章分為三個段落,亦可謂求學的三種境界。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 《論語》晨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表情]正義曰:云:「凡人有所不 知,君子不怒」者,其說有二:一雲古之學者為已己,得先王之道,含章內映,而他人不見不知,而我不怒也。一雲君子易事,不求備於一人,故為教誨之道,若有人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慍怒也。【論語集註】(南宋)朱熹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悅同。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 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
  • 善讀「論語」1.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學而篇第一」2【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對孔子弟子一般皆稱其「字」,唯對有若和曾參始終稱「子」,以示尊崇。後人因而推測《論語》系由二人的弟子門人所編著。「孝」,善事父母。專有名詞,不譯。「孝」也常被表述為「孝順」。《禮記》云:「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畜」者,順也。就是說,只有在「順於道」時,「不逆於倫」方可稱「順」。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這裡的邏輯關係是:因為學了之後常常溫習,所以很愉快。
  • 一起學《論語》3.1 八佾篇——八佾舞於庭
    >3.1八佾篇——八佾舞於庭【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白話】孔子評論季孫氏,「在家廟中使用周天子的八佾之舞,這都忍心做,還有什麼不忍心做的呢?」 【釋詞】謂:評論之辭。
  • 小女孩取名:《論語》明豔端莊的女孩名字,真的很有意境
    1. 嘉善出自《論語子張》: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釋義: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夠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解釋:「嘉」在文中是讚美之義,「善」是善良的人。所以「嘉善」有美好善良的寓意。而且「嘉善」還有吉祥如意的內涵,引申孩子有福,善良。用於女孩名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希望女孩子勤於學習,有知識有才能。其二是善用於名中希望女孩子善良大度。這個名字的寓意很不錯。2. 然書出自《論語第11章(先進)》: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 一起學《論語》12.24顏淵篇——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張栻曰:朋友講習,與夫攝以威儀,莫非文也。為仁固由己,而亦資朋友輔成之。蓋非惟切磋之益,其從容浹洽,相觀而善,所輔為多。楊名時曰:四教文行忠信,合之則曰「文」曰「仁」。文所載,皆仁之理。蔡節曰:君子以朋友講習,故文所以會友;責善朋友之道,故友所以輔仁。
  • 「學而時習之」一章為何放在《論語》的開篇?深意何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開《論語》,為首就是這一章。為何這一章放在《論語》的開篇? 這一章有幾個關鍵字:說(同「悅」),樂,君子。說和樂,意思相近,都是快樂。君子是儒家推崇的人,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的人。因此,本章開宗明義,教導孔門的學生做一個快樂的君子。這也等於《論語》開篇即告訴世人:人皆可以做個快樂(樂觀)的君子。 如何做個快樂的君子呢?
  • 正本清源話論語學而.07章 這是賢賢易色最靠譜的解釋 沒有之一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望文生義的毛病自古有之。今人不但繼承之,而且還發揚光大,什麼都敢說。論語不是識字的學問,是明理的學問。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從「事父母……吾必謂之學矣。」一段各家差異不大。但「賢賢易色」一句,分歧就大了。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
  • 論語集注:君子之學,內在喜悅,外在快樂,不快樂不足以成為君子
    飛仙解說: 這是《論語》的第一篇,因而所講的大多都是務本,致力於根本的意思,這乃是通入儒家大道的大門,是積聚德行的基石,是學者要先下功夫的地方。總共分十六章。 《論語》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這個說法沒毛病,但是還是不足以讓我們了解《論語》講的是什麼。我讀《論語》讀了五六遍。最開始覺得《論語》的內容很散亂,甚至都沒有一個主題。後來發現其實《論語》的內容其實是有一個大主題的,大主題下面又可以分為不同的小主題。《論語》的大主題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那就是:為人處世的參考準則。這就是《論語》的主要內容。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用來尊稱孔子。②學:孔門學問的重點。效法、誦習、研磨,都是學的方法,更高級的學則在於智慧的敏悟。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程樹德引仲修:「所謂學者,非記問頌說之謂,非絺章繪句之謂,所以學聖人也。」古人學、習各有所指。③時:在傳統文化中有特定內涵。隨著《論語》學問次第的展開,本書會做相應的交代。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小文解讀:孔子在本章中的觀點十分明確,學習離不開思考,思考也不能脫離學習,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是學習的最基本方法。 在孔子看來,天下萬物皆有其道理,只要用心體會,都能有所得。
  • 孔子學琴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
  • 「學而時習之」的「習」,是「溫習」的意思嗎?不,這可不一定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的「習」,我們一般解釋為「溫習」,但楊伯峻先生卻認為,「習」在古代還常有「實習」「演習」的意思,在這裡解釋成「實習」更恰當。也就是說,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它。
  • 《論語》晨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說詳汪中《述學·釋三九》。這裡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如果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論語》的句法便應該這樣說:「吾日省者三。」和憲問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樣。[表情]信——誠也。[表情]傳——平聲,chuán,動詞作名詞用,老師的傳授。[表情]習——這「習」字和「學而時習之」的「習」一樣,包括溫習、實習、演習而言,這裡概括地譯為「複習」。
  • 善讀「論語」20.2_1:志大道當屏四惡,欲從政需尊五美
    「堯曰篇第二十」2_1【原文】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尊」音義皆同「遵」,遵行、遵從;「美」,好、善。與下句的「惡」相對。「屏」,音義皆同「摒」,摒棄、去除。「君子」,此處指為政者。「惠而不費」,施惠於人而無所耗費。後用為成語。「勞」,此處指使民眾勤勞於事。